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天才創造力

天才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7-29 23:07:07

❶ 哪裡有天才,哪裡就有愚昧——探討思維與創造

對那些未受到真正教育者來說,他們認為有些人似乎具有非凡的能力或創造力,被稱為天才。

天才似乎是無法被教會和訓練的,這種能力似乎是建立在無意識和無規律的基礎之上。所有是完全屬於上天的眷顧。

那麼我們是如何理解天才這個概念的呢?我們可以說指那些具有一般人達不到的智商的人,比如智商130以上。顯然我們都知道,智商測試高的人很多,但成就的取得概率並不比普通人高多少。沒有成就是對不起天才的稱號的。

於是我們將天才與創造力聯系在一起,天才就是創造力強的人。這個說法似乎是天衣無縫了,因為凡是取得成就的一種是努力得來的,一種是靠其異於常人的創造力。而巨大的成就是兩者的結合。

作為天才的範本,人們舉出的例子比如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也許達爾文也算;人們還常常也從藝術中進行例證,比如音樂的貝多芬,繪畫的梵高,以及集天才之集成的達芬奇等等,因為藝術力更讓人迷惑,沒有規律性,更能佐證天才的含義。

於是社會上充滿著有關創造力的神秘說法,比如最強大腦中就有很多我們為之驚嘆的天才。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天才似乎沒有什麼貢獻和價值,不如用魔術來表明更好。更奇怪的是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們並沒有認為自己是天才,他們更喜歡說自己的興趣和勤奮,以及思維的方法。至於藝術天賦,如果人們去查一查這些天才們的人生經歷和所受訓練就可以了解和明白一二(以後有專門文章展開)。

顯然,真正的勤奮因興趣養成,而思維的方法自然是可以學會的。牛頓不僅是提出了三大定律,更是提出了思維的方法,即綜合與分析的邏輯方法和假設、實驗驗證和普遍化的科學方法。

也就是說,我們確實可以有意識有方法的去培養和訓練我們的思維。如果同時引起興趣而引發真正勤奮的行為以及環境的適時支持(這可以歸結為運氣),那麼很多人是會在不同領域取得大小不一的成就的。而不必相反的去神秘化「天才」般的天賦。

對於天才和創造力的誤解,還有更可能的是我們看到這些名人所做出的巨大成就後,為了表示尊敬而給予的贊美。只是這種贊美混淆了事物的本性,以至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如意或不如他人,就用他人的天賦好來搪塞。這樣關於天才的迷惑就更甚了,變成不了了之的認同——」他是天才「。

如何認知創造力,如何將創造力變成讓我們普通人可以學習和落地的知識,或者說如何將智商的提高變成可實際訓練的知識是我們真切關注的。

首先需要清晰的明白一點的是: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創造,而且創造力非凡。我們每天的閱讀、寫作、對話和做各種工作,都在腦中不斷創作,那就是創造力。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生詞,我們自然會去聯想聯系以前的知識進行猜想,這個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不過是否正確當然與你掌握的先期知識有關。

如果我們不懂英文,看到apple,你自然無從聯想聯系,只能瞎蒙。不過,如果有人拿起一個蘋果,再發音呢?想必你的大腦會迅速運轉,做出正確的判斷直線上升。

如果一個從沒見過和聽說過蘋果的小孩,你告訴他蘋果很好吃,即使他智商測試200,也不能明白。同時,對於」好吃「這個概念或好吃的感覺,是不是會因我們曾經吃過了蘋果,才能對」蘋果很好吃「有更深的理解呢?蘋果的種類不同又會如何呢?

如果,你還有所懷疑,那麼請問我們是怎麼做出聽到敲門聲就自然判斷出有人來了的推理呢?這不正是所謂很多人認為的創造力就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學會的嗎?看看我們的嬰兒是如何學習這些的就很清楚了。同樣如果是抓門的聲音,我們是不是會判斷可能是只狗呢,只不過很可能會思考一下——家裡養狗或鄰居或朋友的狗的先期知道的情況就會參與進來。

科學家們,某領域的專家能迅速做出判斷不過是他們對這個領域的熟識和知識比你多了去了而已。至於大科學家,大藝術家不僅熟悉他的領域,同時能不斷質疑這個領域的現成知識,從更精細的方面去組合,從而發現熟識知識背後更基礎的原因,比如愛因斯坦。而大藝術家雖然不能明說出來,顯然也是感知到了背後的某種原理。不能明說出來是還不到時候,這種天賦都是基於長時間的專注學習練習和不斷探究而得來的,而不是上天給予的。這兩者中間再考慮下具有精湛技術的木工、鉗工、水暖工這些比較直觀的工程技術員們的技能天賦。比如你是博士,很有知識,但估計連抹黑上個螺絲你都上不了,甚至拿不穩。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再反過來說,我們都知道科學家、藝術家常常廢寢忘食的沉浸在他的興趣事物上;也知道很多大科學家藝術家很怪,不懂人情世故。他們哪裡是天才,他們根本就沒那麼多精力,在他們不熟悉的領域就如同傻瓜一樣,不過因其成就我們換了一個說法,贊美的。

這就是創造力的真相,天才的真相了。

總之,如果你再聽到天才這個詞彙,特別是創造力這個詞彙,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根本沒有必要迷惑於自己不如他人,不過是專業專長不同,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同而已。如此,要獲得成就,我們有平等的機會,關鍵是你選擇什麼以及掌握多少思維的工具以提高效率,最後取得多大成就要看環境的支持和不得不服從些偶然性即運氣了。

❷ 名人有創造力的故事

天才音樂家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艱苦的童年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醇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貝多芬是一個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上的早慧,十二歲時就被人拿來同名垂青史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逼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沒有享受過父愛。

上天又偏偏賜給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壯-即使成年後也不過1.58米,他的外貌使他從小就遭人譏笑,成年後也難於倖免。
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後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言談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成"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時隨地亂吐痰。"
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小貝多芬在波恩遇見了一位相當好的導師-尼弗。正是尼弗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沒有厭惡音樂,並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樂風格,使他十三歲就成為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可能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連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對這個年經人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感和氣勢的音樂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鋼琴旁-作為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對於音樂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從這個年經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窮的創造力和靈感,因此一俟演奏完畢,莫扎特便對屋內的人說:"注意這個年經人!......有朝一日,他會震驚世界!"

❸ 最有創造力的名人

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研究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山東大學動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職。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近半個世紀,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 知識 ,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
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
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復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 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他去比利時留學。在國外學習期間,童第周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得到了老師的好評。獲博士學位後,他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 工作 。
沒有電燈,他們就在陰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顯微鏡下從事切割和分離卵子工作;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顯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實驗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從野外采來的。就在這簡陋的「實驗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們完成了若干篇有關金魚卵子發育能力和蛙胚纖毛運動機理分析的論文。
解放以後,童第周擔任山東大學副校長的同時,研究了在生物進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魚卵發育規律,取得了很大成績。
到了晚年,他和美國坦普恩大學牛滿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系,他們從鯽魚的卵子細胞質內提取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結果出現了一種既有金魚性狀又有鯽魚性狀的子代,這種金魚的尾鰭由雙尾變成了單尾。這種創造性的成績居於世界先進行列。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 藝術 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 英雄 》、《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 效果 ;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❹ 天才是什麼啊

天才(genius;talent;endowment;gift),
漢語拼音:tiān cái,
名詞。

指擁有一定的天賦(即天份: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一般認為,智商80到120之間叫做正常,其中110到120屬於較聰明,達到130叫做超常,超過160叫天才。就是具有卓越想像力,創造力和突出的聰明才智的人。

基本解釋
天才一詞「genius」源自於拉丁語,原意是指守護神。隨後衍生出創造能力、天賦、才華等意思。 天才,顧名思義,是指有天生的才能的人的意思。世上並無天生就會有社會長期發展出的知識、技術的人,但是卻有人天生就有某方面或多方面勝過大多數人的學習能力及創新發展能力。 天才不一定是指天生全能之才,有些以語文、數理、領導、藝術、音樂、創造、...能力資優等等來分,但是這樣劃分通常與後天學習及恰符合其才能所需之綜合功能的組合模式有所影響。目前智力測驗和專才資優測驗都會測到許多後天所學,而後天所學是可以靠努力補償的,而且會受文化、成長背景、過去經驗回憶影響。另外,天才要完全發揮其勝過大多數人的認知功能,也要有努力動機、意志力、毅力方面的腦功能發達才行,甚至加上比常人有效率的睡眠生理機制。有長壽基因的人,也比常人易有較高效能、效率且比常人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生心理結構機能、人際關系、認知功能、人格和個性、體能、健康狀態、體型與外貌(多數人不排斥的外貌)...等。有不少的天才是清心寡慾、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所以也不一定會成為世界上眾所皆知的名人、偉人。大多數的天才(全面型、非部份缺陷型)勤儉、謹慎、幽默、博愛、富有創造力及推理判斷力,健康、學業、事業、人際情感、休閑方面都會有不錯的情況。

❺ 天才的特徵

天才,是指人擁有一定的天賦(即天分: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一般認為,超過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學者將天才的智商標准劃在了160(sd15)。就是具有卓越想像力,創造力和突出的聰明才智的人。

天才有兩個要素
1.感覺敏銳,富有激情。這是天才之能夠成為天才的先天要素;
2.自然成長,並以自己的方式獲取大量知識。這是成就天才的後天要素。天才不是被教育出來的,天才是在自由環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
18世紀的歐洲流行著一種叫「天才學」的有趣而又奇怪的理論。根據這門理論的說法,被稱為天才的人必須具備以下六個項目:
一、在數個沒有特定的范疇內有傑出的才能。
二、有著因這些才能所產生出來的足以立紀念碑的功績。

科學界的天才(10張)

三、對他人的懷古有著魔術般的支配力。
四、表現出他人眼中奇跡般的思考力和創造力。
五、通常多早熟,在其家族中過去不曾有像他一樣傑出的人物。
六、多數在其近親中有人在精神或社會方面有缺陷。此外,這種人大多對其近親有著憎惡感。
天才不是知識分子,天才是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分子。
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培養自己的。
偶然重大發現發明者是否算天才還有爭議。特別是日常生活表現遲鈍的偶然重大發現者。
天才一出生就應該比別人的智商高,或等於一個18歲正常人的智商,但如果不再發掘,不再探索,那他的智商就會停留在一歲里(等於正常人的18歲)從小的時候,他可能會很聰明,但卻沒有得到提升,停留在原本里,如果到了18歲的時候,他就如一個正常人了。但別人卻在提升,其實他就根本沒有退後,只是停留,18歲學小學的東西很簡單,但到了18歲,不就是正常了嗎?越是聰明的人就越難提升,因為一張紙上已經畫滿里東西,想再畫就很難,但正常人就像一張白紙,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就比天才越好提升,所以,那麼多的所謂的神童長大都沒有得到變化,成為了正常人,就是因為這樣。
多種能力高度發展並完備地結合。它表現在能獨立地、創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某種活動上。單一的能力,即使達到高度發展水平,也不能稱為天才。比如有非凡的記憶力,但沒有高度的理解力、概括力以及其他能力與之相結合,是不可能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某項活動的,因此只有高度發展的記憶能力不能稱作天才。其他能力的單一發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某一種能力,可以由結合成天才的其他高度發展起來的能力加以補償。
由於各種活動對於各種能力及其結合的要求不同,因此表現於不同活動中的天才,其結構是不相同的。作曲與飛機設計,對於各種能力及其結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曲天才與飛機設計天才的結構就不相同。但是,無論哪種天才都一定包含有高度發展的一般能力(如精密、敏銳、系統的觀察力;迅速、牢固、准確的記憶力;敏捷、深刻、獨創的思維力等),同時又一定包含有為某種活動所特別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數學天才中包含有高度發展起來的對數學材料迅速概括的能力、運算過程中思維活動迅速「簡化」的能力、正運算靈活地過渡到反運算的能力等)。所以天才是由高度發展的一般能力與某種高度發展的特殊能力所構成。
天才不是天賦的才能,人的天賦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上的特點,稱之為素質。良好的素質是天才發展的自然前提。但是僅有良好的素質,如果缺乏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包括教育、勞動、家庭和社會環境),任何天才都是不會出現的,而且社會生活條件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才以及天才人物,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如果社會需要,而又條件具備,天才以及天才人物才有可能出現。不同時代的需要,會激發不同天才的發展。如戰爭時期,軍事家的天才會得到發展;和平建設時期科學家、藝術家、設計師等的天才會得到發展。
關於天才的理論主要有遺傳決定論和後天獲得論。遺傳決定論認為,天才完全依賴於遺傳。19世紀英國學者F·高爾頓在他的著作《遺傳的天才:它的規律與後果》中,提出天才是按父系或者母系遺傳下來的。他用譜系調查法、調查了幾百名著名人物的血緣關系,發現名人的親屬有不少人也是名人。這種理論完全忽視了社會生活條件的重要性,其實他的研究材料並不能否定著名人物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後代成長的有利作用。後天獲得論認為,能力完全取決環境和教育,天才完全是後天獲得的。18世紀的C·A·愛爾維修說過,通過教育可以形成天才。持這種理論的人,通過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發現被分開撫養的雙生子,雖然在遺傳上是相同的,但由於養育的環境不同,智力的發展有顯著差別。這種理論完全否定關於素質的作用,其實對於一個遺傳上有嚴重缺陷的人,是很難培養成天才人物的。
上述兩種理論都有極大的片面性。20世紀20~3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環境教育對天才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因而主張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近些年來,許多研究者有強調環境和教育更為重要的趨勢,認為良好的遺傳素質僅僅為天才的發生提供了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要成為現實,還取決於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還應該指出,一些研究者還認為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人的主觀努力而發生的。古今中外不論哪個領域的天才人物,無不是經過長期的百折不撓的勤奮努力而對人類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

❻ 創造力是天生的嗎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創造力,但很多人一談到這個問題又有些沮喪,覺得有沒有創造力是天生的,跟努力與否關系不大,創新能力是不能教的。 但許多談創造力的書都強調,創造力人人都有,並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創新能力雖然不能像傳授一門知識那樣去「教」,但可以培養和激發出來。 我比較相信後一種看法。因為我自己有切身體會。 我從小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思維一向比較遲鈍。小時候父親給我和弟弟出算術題,總是弟弟比我先算出來;我對那些腦筋急轉彎和猜謎之類的游戲也很不在行。我能讀到大學和研究生,主要靠的是我的勤奮與努力。就是這樣,我的成績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也不是最好的,常常只是中等或偏上一點。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不是那種很聰明很有創造力的人。 但自從幾年前,我開始接觸一些談創造力的書籍後,開始了有意識地學習和訓練,我自己感到思維在很大程度上被打開了,工作中常常會有許多新的想法,同事們也認為我的思維活躍,點子較多。學術上也提出了一些新見解新思路。學生給我的評價是:思維跳躍,很難跟上,常常一下子就把結論說了出來,而省略了思考的過程。我知道,這些都與我對創新思維的研究分不開。 例如,我一直很喜歡詩歌,也創作了不少詩歌作品,還上過《詩刊》的頭版頭條,出版過幾本詩集。但我以前的詩歌語言是比較朴實、規范的,很少有語言技巧上的突破。在後來的創作中,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很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表現出來。後來我看到一本思維導圖的發明者東尼.博贊的小書,談到如何利用思維導圖創作詩歌,就照著試了試,果然寫出了一首與過去風格完全不同的詩歌。從此大受鼓舞,一口氣利用這種方法創作了幾十首詩歌,又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潮期。一些詩人朋友認為我的詩歌藝術達到了個人的新高度。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創新,不是虛無縹緲,而是有法可依的。只要我們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又掌握一些打破思維定勢的方法,是完全可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

❼ 天才的特點

天才,是指人擁有一來定的自天賦(即天分: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一般認為,智商超過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學者將天才的高智商標准劃在了160。

1.感覺敏銳,富有激情。這是天才之能夠成為天才的先天要素;

2.自然成長,並以自己的方式獲取大量知識。這是成就天才的後天要素。天才不是被教育出來的,天才是在自由環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

(7)天才創造力擴展閱讀

「天才」屬於三才(天才、地才及人才)之一,「三才」一詞出於我國古老的《易經》的「三才之道」。《易傳》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才不是天賦的才能,人的天賦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上的特點,稱之為素質。良好的素質是天才發展的自然前提。但是僅有良好的素質,如果缺乏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包括教育、勞動、家庭和社會環境),任何天才都是不會出現的,而且社會生活條件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❽ 天才的定義是什麼

天才,是指人擁有一定的天賦(即天分: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一般認為,超過140的叫做天才或者接近天才,有的學者將天才的智商標准劃在了160(sd15)。就是具有卓越想像力,創造力和突出的聰明才智的人。

「天才」屬於三才(天才、人才等)之一,「三才」一詞出於我國古老的《易經》的「三才之道」。《易傳》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❾ 什麼是天才

天才,是指人擁有一定的天賦(即天份:不是可以學到的東西),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像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如:體質;嗓音等)。一般認為,智商達到140及以上可以稱之為天才。就是具有卓越想像力,創造力和突出的聰明才智的人。

「天才」屬於三才(天才、人才等)之一,「三才」一詞出於我國古老的《易經》的「三才之道」。《易傳》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著名傳教士白晉尊稱孔子為天才。德國大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尊稱「中國哲聖孔子。」

另外,《天才》還是兩部小說的名字。

閱讀全文

與天才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