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導彈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沃納·馮·布勞恩,人類導彈技術的開創者。
沃納·馮·布勞恩1912年生於德國,後隨全家移居柏林。沃納·馮·布勞恩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業余天文學愛好者。她送給兒子的一架望遠鏡激發了布勞恩對宇宙空間的興趣,成了一個大科學家成長歷程的開端。
1920年後,德國在首都柏林建立了火箭導彈試驗場,學生時代的沃納·馮·布勞恩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探險精神。13歲時,他在柏林豪華的使館內用一個自製的小火箭進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實驗,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斷地實驗自製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誤了復習功課,使他成績平平,在一次考試中,數學、物理都不及格。
1934年,德國先後在柏林火箭試驗場測試發射了幾枚A﹣1型火箭。而這一年,年僅22歲的沃納·馮·布勞恩以一篇火箭技術的論文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
1936年,德國佩內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點項目,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計劃,沃納·馮·布勞恩作為主導者領銜執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導彈A-1從德國成功發射,人類軍事武器從此掀開了一個新的時代。1942年又成功發射了V-1導彈和V-2導彈,1944年6月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而這些導彈都是由沃納·馮·布勞恩主導研製。
❷ 導彈最早是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1912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受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博特影響,專注於火箭製造。二戰中是德國黨衛軍高級軍官,是二戰中德國V2火箭計劃的主要創造者。二戰結束後,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計劃。參與探險家一號(美國首顆衛星)計劃,以及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也是其事業的顛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為V—2、V—2工程開始於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沒法考證是某個人了 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 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 南宋時期 不遲於12世紀中葉 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 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約在13世紀 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 18到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20世紀30年代 由於電子 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 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紀30年代末 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 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 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 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
❸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是誰發明的
德國的馮布勞恩設計的V1和v2導彈,當時這型導彈的設計是在二戰的時候,而在二戰末期這款導彈才被定型並批量生產了為數不多的幾枚,為了挽回戰局,德對英的城市使用了一些,但由於當時的科技較弱,這些導彈沒有良好的制導裝置而使打擊精度很差,大部分要打市區的導彈最後都打在了郊區,所以對英國人的殺傷並不多,最後,德戰敗,而那些導彈和設計圖紙之類的東西都被老美弄到了。
❹ 世界第一課導彈是哪國發明的又在什麼時間發明的被誰使用
是德國發明的,在1942-1945年時間發明的,被德國在二戰時期用來轟炸英國使用。
❺ 世界上第一顆導彈是哪一年生產的
早期發展
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
明密切相關。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約在13世紀,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18、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20世紀30年代,由於電子、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6~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50年代初,導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從德國的V-1、V-2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使用中,意識到導彈對未來戰爭的作用。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導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1948和1949年重新開始導彈的研究工作。
❻ 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洲際導彈
1957年8月21日,蘇聯在世界上首次發射了射程可達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從此具備了運載核武器有效攻擊美國的手段。
滿意請採納
❼ 世界上最早的導彈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從1932年起,德國就開始秘密研製戰略性導彈,於1942年10月3日下午4時成功地發射了試驗性的地對地導彈。但是實際上無法使用。
1944年,德國製造成了一種誘導飛彈——「V-1」飛彈。「V-1」飛彈的外形像無人的駕駛飛機,由彈內磁性羅盤和一種特製的機械裝置操縱。彈長8米,翼展5.5米,重6噸,以沖壓式噴氣發動機作動力,用發射架發射,射程241公里,航速每小時達563公里。
在1944年6月,也就是世界大戰末期,希特勒在他滅亡前夕將「V-1」飛彈這個秘密武器投到了倫敦,造成巨大的傷亡。
1944年9月,德國納粹又向英國發射了人類戰爭史上第一顆戰略導彈——「V-2」飛彈。這種飛彈比「V-1」飛彈先進,可以說是現在的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德國納粹製造成了500顆這樣的彈道式飛彈。這種導彈長14米,直徑1.6米,重14噸,內含高爆炸葯1噸,由火箭引擎推動。「V-2」能發射到高達90.5公里的氣層,然後由自動駕駛儀操縱飛行。彈內電腦能在適當時間自動關閉引擎,並指令飛彈射向目標,命中率較高。「V-2」飛彈航程達354公里,速度約為音速的4倍多,每小時達5733公里,因此戰斗機無法對付它,它給倫敦造成的破壞比「V-1」飛彈更大。
戰後,美國和英國接收了剩下的「V-2」飛彈,為以後太空發射器的研製創造了條件。
❽ 導彈什麼是時間發明的
導彈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V-1和V-2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是最大射程約320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布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V-2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彈道式地地導彈是發展最迅速的一類導彈,40年代後期,美國和蘇聯分別用德國的器材裝配了一批V-2導彈做試驗,並著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導精度。50年代出現了一批中程和遠程液體導彈,這批導彈的特點是採用了大推力發動機,多級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幾千公里,核戰斗部的威力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噸梯恩梯(TNT)當量,已成為一種極具威懾力的武器。但由於氧化劑仍是液氧,制導系統的精度還不很高,導彈還是在地面發射的,地面設備復雜,發射准備時間長,生存能力不高。所以這批導彈只解決了有無問題,還不是有效的作戰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或固體推進劑,制導系統使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發射方式改為地下井發射或潛艇發射。這些變動簡化了武器系統,縮短了反應時間,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導彈成為可用於實戰的武器。此後,導彈技術集中到多彈頭導彈的發展,一個導彈運載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可以瞄準各自的目標。這樣,不增加導彈的數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彈頭的數量,提高了突破反導彈防禦體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擊以後生存下來的彈頭數,也給打擊更多的目標提供了可能。多彈頭分導的技術基礎是高精度制導系統和小型核裝置的研製成功。美國首先於1970年在「民兵」Ⅲ導彈上實現了帶 3個子彈頭,隨後美、蘇在新研製的遠程導彈上都採用了這項技術。隨著進攻性導彈精度的提高和偵察能力的完善,從固定基地發射的導彈越來越難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採用加固的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存能力低的問題。機動發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較小的導彈多採用機動發射。大型多彈頭導彈比較笨重,陸地機動發射會遇到許多困難。一些國家轉而研製便於機動發射的小型單彈頭洲際導彈。
簡史: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約在13世紀,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18、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20世紀30年代,由於電子、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50年代初,導彈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各國從德國的V—1、V—2導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使用中,意識到導彈對未來戰爭的作用。美、蘇、瑞士、瑞典等國在戰後不久,恢復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進行的導彈理論研究與試驗活動。英、法兩國也分別於1948和1949年重新開始導彈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導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及多種戰術導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導彈。但這時期的導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戰爭的需要,導彈進入了改進性能、提高質量的全面發展時期。戰略彈道導彈採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 , 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採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大大提高了導彈的性能。巡航導彈採用了慣性制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和電視制導及紅外製導等末制導技術,採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彈頭,大大提高了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戰術導彈採用了無線電制導、紅外製導、激光制導和慣性制導, 發射方式也發展為車載、機載、艦載等多種,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和抗干擾能力。
70年代中期以來,導彈進入了全面更新階段。為提高戰略導彈的生存能力,一些國家著手研究小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戰略導彈和大型多彈頭鐵路機動戰略導彈,增大潛地導彈的射程,加強戰略巡航導彈的研製。發展應用「高級慣性參考球」制導系統,進一步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研製機動式多彈頭。以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從1957年8月21日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際彈道導彈以來,世界上一些大國共研製了20多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30多年來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表1)。在此期間,戰術導彈的發展出現了大范圍更新換代的新局面。其中幾種以攻擊活動目標為主的導彈,如反艦導彈、反坦克導彈和反飛機導彈,發展更為迅速,約佔70年代以來裝備和研製的各類戰術導彈的80%以上。
面對尖銳激烈的國際斗爭環境,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為了自衛,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研製導彈。經過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首次導彈核武器試驗,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1982年10月成功地發射了潛地導彈,1999年8月2日發射了新型車載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中國已經研製並裝備了不同類型的中遠程、 洲際戰略彈道導彈, 及其他多種類型的戰術導彈。
導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問世以來,受到各國普遍重視,得到很快發展。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另外,導彈技術還是發展航天技術的基礎。自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世界各國已研製成功150餘種運載火箭,共進行了4000餘次航天發射活動。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83.6千克發展到100×10
❾ 世界火箭與導彈的發展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早在宋代就發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紀以前,中國的火箭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自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用「SS-6」洲際導彈改裝成運載火箭將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從此運載火箭作為航天運載工具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以來,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競相發展運載火箭,迄今已形成能適應各種航天發射需求的若干係列,並已走過它的兩個里程碑。
第一個里程碑:用導彈改裝
在運載工具的研製方面,最發達的國家是前蘇聯、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和印度。這些國家在運載工具的發展初期,為了搶時間,幾乎都採用同一種發展模式,即用導彈稍加改裝,使其適應不同衛星的發射需要。這個思路,首先是由前蘇聯的第一位航天總設計師卡拉廖夫提出來的。如前蘇聯第展一枚運載火箭,實際上只是將「SS-6」洲際導彈的彈頭改換成衛星,火箭全長29.2米,最大外徑10.3米,起飛重量269噸,起飛推力3900千牛,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後來,將這種運載火箭作為芯級在其外側捆綁4個助推器,而分別形成發射衛星和發射前蘇聯最早的3個「月球號」宇宙探測器的「衛星」型和「宇宙」型兩級運載火箭系列。在此基礎上,再在芯級火箭的上面,裝上一個具有不同推力的第三級火箭,又形成發射「東方號」飛船和「上升號」飛船用的「東方型」三級運載火箭系列。前蘇聯在60年代繼「東方」型運載火箭之後還發展了一種「聯盟」型三級運載火箭系列,起飛重量310噸,其進入近地軌道的最大有效載荷達到7噸。從1966年起,前蘇聯利用「聯盟」型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宇宙號」系列的部分人造地球衛星,「聯盟號」和「聯盟T號」飛船以及「進步號」貨運飛船。後來,在「聯盟」型運載火箭基礎上再增加一個推力為67千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作為第4級,即形成「閃電號」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月球-4」至「月球-14」,「閃電」、「探測器-1」到「探測器-3」、「火星-1」,以及「金星-1」到「金星-8」等宇宙探測器。
「雷神」是美國的一種地地中程導彈,長19.8米,彈徑2.44米,射程2400-3200公里。「雷神」導彈於1963年4月退役後,被用作運載火箭的第一級(芯級),下部捆綁固體助推器,頂部串聯不同的上面級,先後發展過20多個型號,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運載火箭系列。
「宇宙神」是美國最早發展的一種液體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8萬公里以上,總推力為1.7兆牛頓(176噸力)。1959年裝備部隊,1965年被「民兵」洲際導彈取代後被用作運載火箭的芯級,與不同的上面級組合形成運載火箭系列。
「大力神」導彈是美國的另一種液體洲際彈道導彈,它的研製時間比「宇宙神」晚一年多。共發展了兩種型號:「大力神5」射程11700公里,1962年4月裝備部隊,1965年全部退役。「大力神2」射程13400公里,1963年開始裝備部隊,直到1987年才全部退役。退役後也被改裝成運載火箭系列。
第二個里程碑:研製新型火箭
60年代,前蘇聯為了發射「禮炮號」軌道站,專門研製了一種「質子號」運載火箭。這是一種串並聯式的多級運載火箭,第一級安裝6台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總推力達9兆牛。第二級為4台每台推力為6兆牛的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除一台同類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外,還安裝了一台操舵液體火箭發動機,它有4個旋轉室,可操縱末級的飛行方向及其姿態控制。前蘇聯專家認為,該火箭的總體布局各級的發動機裝置結構以及箭上各系統均採用了前蘇聯火箭製造業的先進成果,因而運載火箭的使用性能優於同級的美國「土星1B」。「質子號」運載火箭於1965年投入使用以來,除發射「禮炮號」軌道站外,還成功地發射了「質子-4號」宇宙飛船。後來在3級運載火箭基礎上,又加了一級推力為83千牛的第4級,曾將「探測器-4號」至「探測器-8號」、「月球-15號」至「月球-24號」、「金星-9號」至「金星-16號」、「火星-2號」至「火星-7號」等探測器,以及「虹」、「熒光屏」、「地平線」、「宇宙號」等系列衛星送入太空。
從發射的結果來看,「質子號」稱得上是一種具有高可靠性的、有多種發射功能的運載工具,成功率約為93%。現已成為一種為商業性服務的運載火箭。
70年代,前蘇聯為發射「暴風雪號」太空梭,專門研製「能源號」運載火箭。這是一種兩級重型運載火箭(由於這兩級在起飛時同時點火,故又稱一級半)。第一級由4個捆綁助推器組成,推進劑為液氧/煤油。由於這種兩級「能源號」火箭只能把重型有效載荷送入低地球軌道(芯級只能作亞軌道飛行),要把有效載荷送入高地球軌道或逃逸軌道還需再加一級,所以研製了兩種新的輔助級,即上面級(EUS)及制動和修正級(RCS)。這兩種輔助級是單獨使用還是一起使用,取決於執行的任務。正是由於「能源號」採取了積木式的設計,它既具有發射大型低軌道有效載荷(105噸)和太空梭的能力,又具有將10噸以上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軌道或飛往月球和行星軌道的能力。其中,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8噸,月球軌道運載能力為32噸,火星和金星軌道的運載能力為28噸。1988年11月15日「能源號」火箭成功地將「暴風雪號」不載人太空梭送入亞軌道,在160公里高度上啟動太空梭上的發動機,將「暴風雪號」助推到入軌速度,然後機上發動機再次啟動,把「暴風雪號」送上250公里的圓形軌道。迄今為止,「能源號」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60年代,美國為執行「阿波羅」登月計劃,專門研製了「土星」型運載火箭系列。主要有「土星1』、「土星1B和「土星Ⅴ」等幾種型號。其中,「土星1」為一種試驗型的兩級運載火箭,第一級運載裝置由8台「H-1」液體火箭發動機組成,總推力為7兆牛;第二級由6台總推力為408千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組成。入軌高度185公里時的最大有效載荷為10點2噸。為了改進「土星」火箭及確定「阿波羅」飛船的總體方案,「土星1」於1961年至1965年從卡納維拉角共發射10次,其中有5次把「阿波羅」飛船的主體模型發射入軌。
「土星1B」是為在近地軌道操練載人和不載人的「阿波羅」飛船而研製的。它也是兩級運載火箭,第一級和第二級均為「土星1」的改進型,但在第二級配備了一台用液氧/液氫作推進劑的J-2發動機,推力1.023兆牛。這樣,使火箭在入軌高度為195公里時,最大有效載荷達到18.l噸。在1966-1975年間,「土星1B」在卡納維拉爾共發射9次,均獲成功。
「土星Ⅴ」是專為在近地和近月軌道操試「阿波羅」飛船的全套設備,以及將航天員送往月球而研製的。由於「阿波羅」飛船總重達46噸,高25米,最大直徑6.6米,要把這么重的飛船以第二宇宙速度將其送入月球軌道,以往任何一種運載火箭都無法勝任。為此,專門研製的「土星Ⅴ」三級運載火箭稱得上是一個重量級的航天「大力士」,它全長85米,直徑10米,起飛質量達2950噸,起飛推力達35211千牛,總功率約2億馬力,相當於200萬輛普通大轎車功率的總和。運載火箭與「阿波羅」登月飛船組裝在一起後,高達110米,相當於36層樓房高。從1967-1973年間,「土星Ⅴ」從卡納維拉爾角共發射13次,其中有10次是運載「阿波羅」載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
為了抗衡前蘇聯和美國在航天領域的強大發展勢頭,1972年法國建議西歐10國聯合組成歐洲航天局(ESA),共同研製「阿麗亞娜」運載火箭。1973年7月研製計劃獲得批准。法國空間研究中心(CNES)負責「阿麗亞娜」火箭的計劃管理,航空航天公司負責總裝。迄今,「阿麗亞娜」運載火箭系列已發展了從「阿麗亞娜1」至「阿麗亞娜Ⅴ」共5個型號。「阿麗亞娜1」為三級液體運載火箭,該火箭長50米帶有效載荷,直徑3.8米,發射質量200噸,進入遠地點36000公里高度過渡軌道的有效載荷為1700公斤。阿麗亞娜2是在「阿麗亞娜1」基礎上將第一、第二推力通過增加發動機燃燒室壓力而增加9%,第三級通過加大推進劑數量而延長了燃燒時間,這樣,使進入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2200公斤。「阿麗亞娜3」是在「阿麗亞娜2」基礎再裝兩枚固體推進器組成,使進入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增加到2600公斤,1984年8月首次發射,成功地將兩顆通信衛星送入轉移軌道。1982年1月開始研製的「阿麗亞娜4」除將「阿麗亞娜3」的第二、三級稍加改進外,還重新研製了新的液體火箭發動機,4米直徑的整流罩和多星發射裝置等,並組合成6種不同的型號,其進入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基本型號(AR40)為1900公斤,最大型號(AP44L)高達4200公斤。在希臘神話中,阿麗亞娜是克里特王米諾斯之女,這位美麗又聰明的公主曾用一團小線幫助雅典英雄泰西逃出迷宮。以「阿麗亞娜」命名的歐洲航天局的運載火箭「阿麗亞娜4」也不負眾望,它以高可靠性、高入軌精度、交貨及時和價格適中等優點,占據了世界商業火箭發射市場的60%以上的生意。但歐航局並未以此而滿足。為了在激烈競爭的航天市場中進一步鞏固優勢,並且把這種領先一直保持到下個世紀,早在1985年1月,ESA參加國就通過一項研製更大型運載火箭「阿麗亞娜V」的計劃,目標是既能將重十餘噸的「赫爾墨斯」載人太空梭送上地球低軌道;又能將總重8噸(有同時運載兩顆或3顆衛星兩種裝配方式)的有效載荷送上同步轉移軌道。「阿麗亞娜Ⅴ」經過近三年的預研後,於1988年正式立項,原計劃耗資35億美元,於1995年升空。但由於在研製過程中發生過一連串的事故,如1995年4月11日,在法國小城沃濃的火箭發動機試車台上,主發動機(HM60液氧/液氫發動機)的渦輪泵發生爆炸;同年5月5日南美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在「阿麗亞娜Ⅴ」發射台上的兩名軍官在操作中因毒氣體泄露而中毒死亡。之後,於5月30日、7月3日和9月1日又接連出現各類大小故,迫使阿麗亞娜公司推延了首次發射時間,並將總研製費上升到60億美元以上。但由於「阿麗亞娜Ⅴ」總的設計思想是追求低成本,高可靠,同時,發射准備時間短,入軌精度高,據專家們認為,其市場潛力不可低估。
日本為了爭當航天大國,已研製成功M系列(又稱謬系列)和H系列兩大類運載火箭。其中,M系列是由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研製的,主要用於發射科學研究衛星和空間探測器,尚在使用的有M3S2型和MS型。H系列(包括以前的N系列)是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負責研製的,主要用於發射應用衛星。其中,於1983年開始研製的「H-2』,為日本大型主力運載火箭。它是一種捆綁了兩個大型固體助推器的兩級火箭。一、二級均採用液氫/液氧發動機。第一級的LE-7發動機是新研製的,推力86噸;第二級的LE-SA發動機是「H-1」火箭第一級發動機的改進型,推力12噸。火箭總長50米,直徑4米,起飛質量260噸。「H-2」火箭的主要特點:一是結構良好,火箭長度短,重量輕,其重量僅為運載能力相同的蘇聯「質子」火箭的38%,歐航局的「阿麗亞娜Ⅳ」的一半,而且可靠性高達96%;二是技術先進,如第一級主發動機(LE-7)採用的二級燃燒循環方式是一項燃燒效率很高的高難技術,目前只有美國太空梭的主發動機和前蘇聯的「能源號」火箭第一級發動機採用了這項技術。第二級火箭具有重新啟動功能,使「H-2」火箭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來滿足把有效載荷送入不同軌道的要求。但目前的發射成本較高,每一枚相當1.55億美元(170萬日元),而發射能力相近的「阿麗亞娜Ⅳ」只需0.82億美元。另一不利因素是發射時間受限制,每年只有1-2月和8-9月共90天的時間可供發射。
為了爭奪運載火箭發射市場,日本成立了包括三菱重工、日產汽車和日本電氣等著名公司在內的75家公司聯合組成的火箭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著重對如何降低成本,進一步保持火箭的高可靠性抓緊研究;另一方面正在努力爭取放寬發射期限和考慮與「阿麗亞娜」火箭的兼容,藉此在日本和世界贏得市場。1994年2月4日,「H-2」火箭從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首次發射成功,標志著日本的火箭技術已可與歐洲的「阿麗亞娜」火箭和美國的太空梭技術幾近並駕齊驅,它將為日本躋進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奠定基礎。另外,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小衛星的發射需要;爭取在短時間內能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的火箭,促使昔日為競爭對手的宇宙開發事業團和宇宙科學研究所,於1992年聯手,共同開發一種三級固體火箭(JI)。第一級採用「H-2」的固體助推器,第二、三級和整流罩則均為「M-3S」火箭的原件。只有第一、第二兩級的級間過渡段和第一級的兩台游動小發動機等為數不多的部件是新開發的。這樣,通過兩家公司的「火箭技術對接」,取長補短,使日本的火箭家族在20世紀末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
❿ 導彈是哪一年發明的,導彈最早使用於用哪一次戰爭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美國就分別研製和試驗過無人駕駛的雙翼飛行回魚雷,但答它們沒有制導裝置,一般認為世界第一枚導彈是德國的V─1型飛彈。德國從1932年開始為新的侵略戰爭研究導彈武器。V─1飛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成功,1944年6月13日首次實戰發射攻擊英國南部地區。V─1外形象是一架小飛機,以噴氣發動機為動力,裝有700公斤普通炸葯。射程370公里,其制導系統很簡陋,只有自主式磁性陀螺和一套機械裝置對飛行高度、狀態和彈道進行控制。因而也有人不把空看作是真正的導彈,認為只是無人飛機型炸彈,他們認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導彈是德國的V─2型導彈。
V─2的主要設計師是著名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V─2於1942年10月3日試飛成功,1944年9月6日首次實戰使用,轟炸法國首都巴黎。V─2裝有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裝有800公斤普通炸葯,射程為320公里,採用無線電遙控制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