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甲骨文的創造

甲骨文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29 21:16:49

① 甲骨文的創造者是誰

應該是巫師,在商朝,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也是文化傳承者。

② 誰發明了甲骨文

發明甲骨文的現來在應該沒自有靠枕出來,但是第一個發現的人我知道。
清朝末年,確切地說是1899年,北京有個叫王懿榮的官員患病,遂清太醫診治。太醫給他開了一張處方,其中一味葯是「龍骨」。王懿榮馬上打發家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達仁堂購葯。葯拿回家後,王懿榮逐一審視,當他無意間發現「龍骨」上刻有一種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時,禁不住大吃一驚。因為,王懿榮是一個造詣頗深的金石學家,他意識到這種文字肯定有價值。於是,尋根剖底,查明來歷,又專門派人到那家葯鋪中將帶有文字的「龍骨」以每字2兩銀子的高價全數買下來。至此,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在這一純屬偶然的機會中重見天日了

③ 甲骨文是誰發明的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
應當是有人發明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甲骨上的文字是有誰創造的,而是文字所承載的物質——甲骨是有誰率先使用的。
然而,畢竟是上古的東西,」甲骨文是誰發明的」不好回答,文獻沒有相關的記載,學術界也沒有相關的考證。關於中國最初的文字——甲骨文是怎樣形成的,目前都只是各家的臨時說法,有待將來相關文獻出土來證實。

④ 甲骨文是誰創造的

勞動人民長期智慧的結晶。

沒有哪個人能創造甲骨文,它是漫長發展的產物,從最初的簡單刻畫,到後來的逐漸充實,漫長的年代才成形的。

⑤ 是誰發明的甲骨文呢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當地的農民在採收花生時,偶然撿到一些龜甲和獸骨,被當成中葯賣給葯鋪,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和學生趙軍偶然在中葯材的「龍骨」片上發現有古文字,於是開始了對此的搜集和研究,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端方、胡石查等人,都是最早的購藏研究者。最初,在古物中獲利的人為壟斷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點說成是湯陰或衛輝,學者多受其誤導。1903年,劉鶚《鐵雲藏龜》出版,是為第一部甲骨文著錄。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決定發掘殷墟,第一次由董作賓領導,至1937年,前後共進行十五次;發掘地點,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擴大到後岡、和洹水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岡、高井檯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龜甲、獸骨有二萬四千九百多片。抗戰期間,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隨同眾多文物等被運往日本,達一萬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園庄東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葯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1900年,王懿榮的甲骨轉歸了劉鶚所有,他的親家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於是多次派人去那裡收購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其後,王國維對這些甲骨文上的資料進行了考據,進一步證實這里就是盤庚遷都的都城。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萬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⑥ 甲骨文是誰創造的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⑦ 甲骨文的創造者

我認為是倉頡,是他創造了文字,作為最早文字的甲骨文也應該是他

⑧ 甲骨文的創始人

殷墟出的帶有卜辭的甲骨有十萬多片。所使用的單字有四千五百多個。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已是一種比較完備,比較成熟的文字,它同後來的漢字在基本結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即傳統的所謂「六書」,有著直接淵源關系。甲骨文已發現的長文,最長的達到一百五十字以上,字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地書刻上去的。語法和修辭也有比較嚴密和完整的規律。甲骨文的發現,為研究商朝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甲骨文是怎樣刻上去的呢?這與商人的占卜有關。商人占卜用龜甲或牛、羊等的肩胛骨。甲骨在供占卜前要經過加工修治。第一步把血肉除凈。第二步是鋸削磨平。最後是在甲的內面或骨的反面先用刃具鑽鑿凹缺,叫作「鑿」。「鑿」的排列是整齊有序的。在少數例子中,也有在甲骨下端寬薄部分(骨扇)的正面作 「鑿」的。

占卜時,卜者用火柱燒灼甲骨上鑿的穴,於是甲骨的正面就呈現「卜」字形的裂痕,稱為「兆」。卜問一個問題,一定要先從正面問,再從反面問,例如先問下雨,再問不下雨,每一問要灼若干個兆。占卜的日期和卜者的名字、卜問的問題都要記錄在甲骨上,兆的次序和性質也要記在兆的旁邊。

每次卜問所作的判斷和關於所卜事項的實際結果,即占卜的事是否應驗都得刻記下來。經過占卜證驗之後,刻有卜辭的甲骨便成為一種檔案。

清末,河南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市)西北五里小屯村民們在種地時挖到一些「龍骨」。他們將「龍骨」當作中葯材賣給城裡的葯鋪。「龍骨」上的刻畫引起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四、五年間,古董商人到小屯去收購「龍骨」並到北京出售。官僚王懿榮收購古董,對古文字頗有研究,認為「龍骨」上的刻劃是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文字,用24兩銀子買下了12片甲骨,從此,甲骨的搜求和甲骨文的研究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視。王懿榮死後,《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字鐵雲)搜集 5000餘片甲骨,選出其中的1000餘片,在1903年拓印成《鐵雲藏龜》一書,首次公開著錄甲骨文。不久,學者孫詒讓據以寫成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例》。1908年,羅振玉首先訪知甲骨的出土地點,三次派人前往安陽搜求甲骨,並從他的一、二萬片甲骨中精選出2000多片印成《殷墟書契前編》等書。羅振玉的親戚王國維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於研究商朝歷史,用甲骨文證實了司馬遷著的《史記》「殷本紀」中所列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並糾正了其中的某些錯誤。因此,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郭沫若第一個利用甲骨卜辭,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為指導對商朝歷史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從甲骨文的發現到現在,出土的甲骨大部分藏在國內,其餘散在歐美日本等國,甲骨學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科。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劃符號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發展,到商代形成為一種相當進步、相當成熟的文字。

⑨ 甲骨文是誰創造的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⑩ 甲骨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甲骨來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源-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閱讀全文

與甲骨文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