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日本創造學會會長高橋誠先生把創造技法

日本創造學會會長高橋誠先生把創造技法

發布時間:2021-07-29 20:54:57

1.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文學常識

《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農民詩人」臧克家(zāng kè jiā)的作品,最早刊登在1980年2月12日的《人民日報》。

入選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時經作者同意更名為《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篇文章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傳記,卻記敘了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徵。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精練的詩一般的語言,精當的抒情性議論,使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日本創造學會會長高橋誠先生把創造技法擴展閱讀:

夾敘夾議的寫法。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是夾敘夾議。作者實際上是以議論來結構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後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

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應,有首尾照應,有行文前後的多次照應,有行文與題目的照應。多種方式的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嚴謹,而且形成了一種旋律,一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照應,又幾乎全是議論。由此可見議論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2. 創新技法的分類

1、 我國東北工學院、國家科委人才資源研究所創造力課題組的分類:
(1) 提出問題的方版法,(權2)解決問題的方法,(3)程式化的方法。
2、 日本著名創造學家高橋誠的分類:
(1) 擴散發現技法,(2)綜合集中技法,(3)創造意識培養技法。
3、 日本電氣通信協會在所編的《實用創造性開發技法》中,分六類:
(1) 自由聯想法,(2)強制聯想法,(3)分析法,(4)設問法,(5)類比法, (6)其它方法。

3. 一九二零年的中國教育總長是誰呀,請把民國時期的那些教育界的文化名人給我介紹一下吧,魯迅先生就不用介

一九二零年的中國教育總長是范源濂。
中華民國教育部歷任教育總長:
1.蔡元培(到任時間1912年1月3日)
2.范源濂(到任時間1912年7月29日)
3.汪大燮(到任時間1913年年9月)
4.嚴修(到任時間1914年2月20日)
5.湯化龍(到任時間1914年5月)
6.張一麟(到任時間1915年10月)
7.張國淦(到任時間1916年4月)
8.范源濂(到任時間1916年7月12日)
9.傅增湘(到任時間1917年12月)
10.范源濂(到任時間1919年8月11日)
11.黃炎培(到任時間1921年12月25日)
12.范源濂(到任時間1924年1月12日)
等等下邊還有。

中國近代教育家名人錄:
蔡元培(1868---1940) 近現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卿,號子民,浙江紹興人。1892年中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深感清政府無望,遂萌發教育救國論思想,斷然棄官南下,從事教育,以啟發民智先後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任會長。同年秋,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並親自主管校務。1907年赴德國留學,入萊彼錫大學研究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等。1912年回國後,任南京監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反對清末學部頒布的教育宗旨,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提出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世界觀教育和美學教育五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成為臨時政府制訂教育宗旨的依據。南北政府成立後,繼任教育總長,主持召開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宣布廢除忠君、尊孔和讀經,改革學制、修訂課程,實行小學男女同校,推行社會教育。1915年同吳玉章、李石曾等人在法國巴黎組織勤工儉學。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對北大實行全面改革,提倡學術自由、兼容並收,規定凡在學術上有高深造詣者,不論其他條件,均可登大學講台執教;管理上實行教授治校,學生自治,鼓勵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研究會、社團和創辦刊物,並收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例;尤其是提倡民主和科學思想,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創造了條件。1927年就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建議在全國實行大學區制。不久,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力主抗日,與宋慶齡、魯迅、楊興佛等人在上海發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積極營救被捕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1937年後,擁護國共合作,為抗日救亡事業竭力奔波。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中共中央在唁電中稱其「為革命奮斗四十餘年,為發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勛老卓著,培植無數青年,促成國共兩黨合作。」毛澤東在唁電中更稱其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主要著作有《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全集》。
陳嘉庚(1874---1961) 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和教育家。福建廈門人,曾長期僑居新加坡,從事橡膠業。1910年在新加坡參加同盟會,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抗戰爆發後,投身抗日運動。1940年曾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到重慶、延安等地慰勞抗戰軍民。抗戰勝利後創辦《南僑日報》,進行愛國民主活動。全國解放後,歷任中國人民政協第二、三屆副主席等職。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陳嘉庚畢生致力於興辦教育,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20歲便在家鄉創建惕齋學塾。1913年在集美創辦廈門大學,並資助福建各縣市73所中學。在新加坡創辦有道南等五所華文學校和圖書館、科學館等社會教育機構。教澤廣被,培育英才,積功祖國,譽滿南洋。主要論著有《陳嘉庚言論集》。
張伯苓(1876---1951) 近代著名教育家。名壽春,天津人,1895年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以後,痛感中國積弱不振,認為「自強之道,端在教育」,決心獻身教育事業。1904年在天津創辦敬業中學,後改稱南開中學。1919年創辦南開大學。以後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以及重慶南開中學,先後擔任校長40餘年。抗戰爆發後,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任校務會常委。1938年任國民參議會副議長,1948年出任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1951年2月23日病逝於天津。張伯苓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堅持「重視體育,提倡科學,倡導團體組織,注重道德訓練,培養救國力量」的辦學方針,培養了大批人才,在舊中國教育界影響很大。主要著作有《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等。
徐特立(1877---1968)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原名懋恂,湖南長沙人。早年受私塾教育,曾任鄉蒙館教員。1905年考入長沙寧鄉速成師范學校,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畢業後在長沙城郊創辦梨江高級小學。1906年到長沙周南女校任教,常向學生宣傳革命思想,反對清政府媚外政策,曾東渡考察日本教育,並於1910年創辦辦湖南第一教育刊物《周南教育》。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積極響應並參加長沙起義的籌備和組織工作。1912年創辦長沙師范學校校長,注意招收貧苦子弟。1913---1919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任教,還兼任湖南孤兒院院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積極投入反帝、反軍閥斗爭,同進倡導並親自參加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24年歸國後,創辦長沙女子師范學校,任校長。1925年後,又擔任湖南省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擯棄教育救國論思想,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赴蘇聯莫斯科勞動大學學習馬列主義理論。1930歸國,赴中央蘇區,在紅軍總部從事政治宣傳和教育工作。歷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副部長、部長、蘇維埃大學副校長等職。努力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教育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主張用革命精神、革命辦法舉辦革命教育。並從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因陋就簡,創辦了列寧小學、列寧中學、列寧師范、農業學校等,有力促進了蘇區教育事業的發展。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陝某寧邊區教育廳廳長,積極實施多種形式辦學,廣泛開展搞戰教育工作。1940年後,任自然科學院院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仍十分關心中國的教育事業,積極從事教育科學及青年教育問題研究,還經常到全國各地視察指導教育工作。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
黃炎培(1878---1965)現代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職業教育的奠基人。字任之,號抱一,上海浦東川沙縣人。1901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學特班,選習中文,並從蔡元培先生接受新文化教育。1903年創建川沙小學堂。因積極組織愛國宣傳,為清廷所忌,逃亡日本。旋歸國,主持創辦上海廣明小學、文明師范和浦東中學,對推廣新學校了示範作用。1905年秋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參與辛亥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1913年任教育部「課程標准起草委員會」委員,擬訂了「江蘇省教育行政五年計劃書」,推動地方興辦各級學校時,發表《學校教育彩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提倡教育要適用於實際生活,成為職業教育思想的發端。1914年辭教育司長職,以上海《申報》旅行者的身份,走遍皖、贛、浙、魯、冀諸省進行考察,進一步看到了教育與生活、勞動嚴重脫節的現象,提出溝通教育與職業的主張。1917年聯合國內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以研究、提倡、實驗、推廣職業教育為職責的全國性機構---中華職業教育社,全力從事職業教育活動,創辦有《教育與職業》雜志。翌年,在上海創設中華職業學校,提出「手腦並用、雙手萬能」,實行工讀結合的職業教育原則。1925年又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主張,認為單就職業教育而論職業教育是行不通的,職業教育必須參加到社會改革和政治運動中去,必須顧及勞動人民的實際利益,如此職業教育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和獲得成功。「九.一八」事變後,積極投身廣西、貴州及雲南等地創辦許多職業學校、職業實習學校及函授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部部長、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副主席、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等職。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實用主義小學教育法》、《黃炎培教育考察日記》、《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等。198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有《黃炎培教育文選》。
陶行知(1891---1946) 現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主要領導人之一。原名文,後改名知行,又改為行知,安徽歙縣人。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學中文系。1914年赴美留學,先入伊利諾斯大學學市政,獲政治碩士學位;後轉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成為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和P.孟祿的學生,獲該校都市學務總監學位。1917年秋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教務主任、教育科主任,對教育頗多革新,主張改「教授法」為「教學法」,認為這更能反映教學的實質,概念也比較科學。1921年參與組織中華教育改進社,任總幹事,致力於學制改革,反對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1923年與朱其慧等人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積極提倡平民教育,親自編印《平民千字課》讀本,創辦許多平民讀書處,並深入全國許多省市、機關、商店和家庭推行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開始提倡生活教育。1927年3月,與東南大學教授趙權愚一起創辦了南京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按其生活教育理論施教,以萬物為導師,以宇宙為教室,以生活為課程,旨在培養鄉村試驗人材。1931年從日本回國後,提倡「科學下嫁運動」,通過創辦自然科學園、編輯科學叢書以普及科學知識。同時,提出創辦工學團計劃,認為工學團就是一個小工場、一個小社會、一個小學校,規定工學團要普遍地進行軍事、生產、科學、識字、民權和體育六大訓練,使成為改造鄉村生活且富有活力的新細胞。1932年在上海與寶山之間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採取邊學習、邊工作的方式,自編教材《老少通千字課》,提倡「小先生制」和「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方法。「一二.九」運動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影響下,政治態度和教育觀念大有改變和進步,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積極宣傳抗日,投身於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和教育運動。1939年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曾得到周恩來及董必武的關心和支持,培養出不少革命人才。1946年7月25日猝然在上海病逝。毛澤東親筆題詞:「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國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論文集》及《教學做合一討論集》等。1981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文選》。
胡適(1891---1962) 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原名洪,家適之,安徽績溪人。他早年肄業於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留學,受業於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獲哲學博士學位。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提倡文學改良,是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之一。1919年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反對馬克思主義。1925年參加段祺端策劃的善後仁義,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會議對抗。後來歷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發表"全盤西化"的主張。1938年後歷任國民黨駐美大使等職。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後長期居住美國,後去台灣,1962年病逝。胡適一生宣傳實用主義,著作極多,在學術界、教育界影響極大。主要著述有《胡適文存》等。
晏陽初(1894---) 近代著名教育家。又名興復、遇春,四川巴中人。從小就學於教會學校,後赴美留學榮獲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赴法國組織華識字。1920年回國後在長沙、煙台等地開展平民教育運動。1923年與陶行知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任總幹事。1926年在河北保定地區開始鄉村平民教育實驗。1929年在河北定縣開始「鄉村建設」計劃。1933年河北省縣政建設研究院在定縣成立,任院長兼實驗縣縣長。1940年在四川創辦「鄉村建設育才院」,不久改名「鄉村建設學院」,任院長。他認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是愚、貧、弱、私,根治的辦法是開展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之目的。1950年由台灣赴美國,協助菲律賓等國建立鄉村改造促進會。60年代在菲律賓創辦國際鄉村改造學院,任院長。後任該院理事會主席。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論》、《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楊賢江(1895---1931) 現代著名教育理論家。字英甫,筆名李浩吾、葉公朴、直夫、李之宜等,浙江餘姚人。1908年入誠意學堂讀書,畢業後留堂任教,開始教育生涯。1912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之餘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萌發「教育萬能論」思想。1917年師范畢業。1919年經鄧仲夏介紹,加入「少年中國學會」,任南京分會書記,參與會刊《少年世界》編輯工作。1921受聘擔任《學生雜志》編輯,辟有「通訊」、「答問」專欄,成為青年學生的良師益友。並以此為陣地,熱心宣傳馬列主義,指導和鼓勵青年學生參加民主革命運動。1923年,在惲代英等同志的影響和幫助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協助編輯《中國青年》。從此,自覺地、積極地從事革命宣傳和教育活動。1924年兼任上海大學教授。1927年4月,調任武漢《革命軍日報》社社長。1931年因患腎結核,至日本就醫,8月9日不幸病逝,終年36歲。平生著述頗多,發表論文300篇,寫給青年的通訊100多封,回答青年學生的問題1,000多則,譯文30多篇,譯著3部。尤其是撰寫了兩部影響圈套的教育專著;《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最早用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系統地闡述教育理論,同時對資產階級的教育學說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奠定了用馬列主義指導中國教育研究和實踐的理論基礎。1983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楊賢江教育文集》。

4. 什麼是創新技法,應用原則需注意哪些問題

創新技法的分類有哪些 論創新技法在創新過程的運用

一、創新技法的分類

國內外創造學家通過對大量成功創造創新案例的深入,分析、歸納、總結了具有規律性的方法和程序。日本出版的《創造技法大全》總結了300多創造技法,其中常用的有100多種,最常用的約30種。這些方法和程序對於從事創造創新活動的人來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於初學者更是如此。各種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局限性和適應范圍。為了便於學習使用,人們對其進行了分類。分類的方法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分類方法。

1.三分法

日本創造學會會長高橋誠先生,把創造技法分成三類:

(一)擴散發現技法:主要是尋求問題所在,再提出設想。

(1)自由聯想技法; 2)強制聯想技法;(3)類比發想技法;(4)特殊發想技法;(5)問題發現技法;(6)面洽技法;(7)收集情報工具技法;

(二)綜合集中技法:主要是收集情報,或者用於依照順序來解決問題

(1)一般綜合技法;(2)卡片式綜合技法;(3)技術開發技法;(4)銷售技法;(5)預測技法; (6)計劃技法;

(三)創造意識培養技法:為解決各種問題而培養創造意識的方法。

(1)集中精神技法;(2)協商技法;(3)心理劇技法;(4)思維變革技法

2.二分法

按參與人數和思維方向將創造技法分兩類;

2.1 個人技法與集體技法

(1)個人創造技法。是指單獨的創造者即可實施的創造技法。如缺點列舉法、自由聯想法、卡片法等。

(2)集體創造技法。是指通常由若於創造者共同實施的創造技法。如頭腦風暴法、綜攝法等。

2.2 擴散技法與集中技法

(1)擴散發現技法。擴散發現技法是指能使創造者充分展開想像,進行思維擴散,在產生大量設想的基礎上誘發創造性設想的一類創造技法。

(2)綜合集中技法。綜合集中技法是指在搜集情報信息的基礎上整理、篩選,或在大量創造性設想的前提下分析比較,從中作出有效選擇的一類創造技法。

3.按創造發明過程分類

創造發明過程一般包含三個階段:選題、尋找解決方法、完成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創造技法。

3.1 選擇發明課題 2.主要創造技法有 3.尋找解決課題的設想。

(1)試誤法。即通過不斷選擇各種解決方案來解決課題。

(2)聯想、想像、發想法。這類技法的最主要特點是:讓思維無拘無束的處於高度自由狀態,以產生大量新穎的解決問題的設想。

(3)分析邏輯推理法。這類技法也是目前最盛行的創造方法之一。

(4)程式控製法。所謂程式控製法就是控制創造發明者的思維方向,讓思維按著嚴格的程序或步驟去解決課題。

二、創新技法的作用

如果把創造創新活動比喻成過河的話,那麼方法和技法就是過河的橋或船。方法和技巧可以說比內容和事實更重要。法國著名的生理學家貝爾納曾說過:"良好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黑格爾說:"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無限的力量".笛卡兒認為:最有用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

創新技法是從創造技法中套用過來的。是創造學家根據創造性思維發展規律和大量成功的創造與創新的實例總結出來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它的應用既可直接產生創造,創新成果,同時也可啟發人的創新思維。可以提高人們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和創造,創新成果的實現率。

三、創新技法的選用

科技創新通常需要進行科學試驗,試驗就存在成功與失敗的兩種可能性,但如果不去進行試驗研究,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就等於失敗。所以要敢於創新,爭取成功。一般說來,事物總是可以被認識的,相信試驗研究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創新,"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失敗為成功之母"。不成功,有時試驗研究工作還不夠深入細致、尚未找到最佳的閃光點,有時需要換一個思路,改變一下創新方法,上述各種方法可供選擇、參考、靈活應用、組合使用,有時雖己見效、但不完善,需要改進,有時需要管理機制保證,否則成功就會成為曇花一現。

例如:頭腦風暴法的選用,頭腦風暴法是美國創造學之父奧斯本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在韋氏國際大字典中被定義為:一組人員通過開會方式對某一特定問題出謀獻策,群策群力解決問題。按其英文字頭(brainstorming)又稱為BS法。

1.實施步驟

1)准備階段:1.提出問題;2.組建小組;3.通知會議內容、時間、地點

2)熱身活動:為使會議活躍,會前可作一些智力游戲、講幽默小故事、作簡單的發散思維練習等活動

3)正式開會,明確問題,簡單明了

4)自由暢談,主持人堅持上述原則

5)會後收集整理設想、提案

6)未達目的,重復上述過程

7)評價選出最佳設想、方案

四、結束語

創新的主體是全民。自主創新與建設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國家緊密相聯。自主創新既有質的飛躍,也有量的變化;既有內容的更新,也有形式的改變。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是自主創新,各種小發明小創造也是自主創新"。"自主創新要有自立的勇氣,創新的精神。無論是認識創新還是實踐創新,無論是大的突破還是小的改進,都需要我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5. 常用的創新技法有哪些

1.組合法。2.移植法。3.聯想法。4.設問法。5.列舉法。6.靈感法。7.頭腦風暴法。8.綜攝法。

閱讀全文

與日本創造學會會長高橋誠先生把創造技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