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鬥牛犬的由來,為什麼叫鬥牛犬,真的能鬥牛么
在鬥牛場赫赫有名的英國國犬鬥牛犬的祖先可追溯至摩鹿斯犬(Molussus),一種以古希臘摩鹿斯(Molossi)部落命名的鬥犬。正如其名所示,這種犬主要是用於鬥牛。其表情富有韻味,風格獨特。名符其實,從12世紀中葉起便被用在血腥的鬥牛場上。數百年來,這種犬得到了不斷的改良。1835年鬥犬制廢除後,逐漸演變成家庭犬,因被用在血腥的鬥牛場上,所以叫鬥牛犬。
鬥牛犬(英文名:Bulldog)是犬科犬屬的動物,是家犬的一個亞種,原產英國,起源於19世紀,狗中最具有戰鬥力的犬種之一,直到1835年英格蘭禁止逗引公牛之前,屬於非常常見的品種。此後,經過有選擇的培育,性格逐漸變文雅。現有法國鬥牛犬、英國鬥牛、美國鬥牛犬等類型。
⑵ 鬥牛犬名字的由來
歷史上曾用做鬥牛。
鬥牛犬,原產地在英國,祖先據說是馬士提夫獒犬和牛頭梗結合繁衍而成。
歷史上曾用做鬥牛,以兇猛性和攻擊性見長。後來以犬鬥牛被法律禁止,該品種向寵物犬方向發展。現今該品種以兇猛的外表和善良穩重的性格倍受人們歡迎,是很著名的寵物犬品種,同時也可作為優秀的警衛犬。成年公犬體重在22.7kg左右,成年母犬體重在18kg左右。
(2)鬥牛部落誰創造擴展閱讀
品種
英國鬥牛犬
產地血統:這種犬起因於一位育種者嘗試培育一種不具有攻擊性的古老英國鬥牛犬。通過將溫順的現代英國鬥牛犬與勇敢的美洲鬥牛更犬、鬥牛獒以及美洲鬥牛犬雜交,他成功地消除了英國鬥牛犬的呼吸問題和尾巴異常問題,同時削弱了其他品種的固執性。但該品種仍有較強的侵略性,應予注意。
法國鬥牛犬
法國鬥牛犬屬小型護衛犬,是鬥牛犬中最強健敏捷的品種之一。該犬曾是鬥牛犬中最強健的品種之一,在鬥牛競技中顯赫一時,後來法國法律禁止鬥牛活動以後,它成為伴侶犬,尤其受到女士們的喜愛。
起源:法國鬥牛犬原產於法國,祖先是英國鬥牛犬,特別是豎耳玩具鬥牛犬。大約在1860年,許多玩具鬥牛犬從英國流入法國,同當地其他品種犬雜交而最終變成這種體型小,頭蓋平、玫瑰耳或蝙蝠耳的法國鬥牛犬。
中國鬥牛犬
中國鬥牛犬是松獅和比特的雜交犬。它首先是作為鬥犬來使用的,其次可以成為良好的護衛犬。它攻擊性強,不好控制。身體強壯,胸寬,方形身體,尾巴捲曲,頭部寬大,短嘴有著強有力的咬合和直立的耳朵。
中國鬥牛犬的被毛為濃密的中等長毛,但是一般為單一的黃褐色、棕色、黑色和有條紋的這些顏色,一些個體有白胸。平均高度為20英寸(51CM)。
⑶ 誰能給我說說夏桀、商紂的故事
夏桀 夏桀當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 夏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他重用一個叫趙梁的小人,此人專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樂,如何勒索、殘殺百姓。夏桀繼位後的第三十七年,有人引見伊尹給夏桀,伊尹以堯、舜的仁政來勸說桀,希望桀體諒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聽不進去,伊尹只得離去。 太史令終古看到夏桀這樣荒淫奢侈,便進宮向夏桀哭泣進諫說:「自古帝王,都是勤儉愛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夠得到人民的愛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給一人的娛樂。這樣奢侈,只有亡國。」夏桀聽了很不耐煩,斥責終古多管閑事,終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葯,心裡明白夏一定要滅亡的,就投奔了商湯,大臣關龍逄幾次勸諫夏桀,夏桀就是不聽,關龍逄說:「天子謙恭而講究信義,節儉又護賢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穩固,如今陛下奢侈無度,嗜殺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滅亡,陛下已經失去了人心,只有趕快改正過錯,才能挽回人心。」夏桀聽了,非常生氣,下令將關龍逄殺死,這樣,夏朝朝政更加腐敗,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眾叛親離了。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無度,竟命人造了一個大池,稱為夜宮,他帶著一大群男女雜處在池內,一個月不上朝。正是這樣,夏桀把夏朝推向了滅亡的境地。 帝辛和商紂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號。一個人有兩種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例。
⑷ 彝族的火把節有什麼來歷
1.關於火把節的來歷,路南一帶彝族傳說,古時有個魔玉殘酷迫害百姓,群眾無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於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斗爭勝利,乃於每年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白族傳說與此不同,光緒《昆明縣志》載:「漢之時有夷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國人哀之,因此為會。」
2.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歷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動的時節。節日頭一天,頭人和「魔巴」(祭司)帶人乘黑夜趕到事先選好的高大紅毛樹下,舉行祭祀(獻祭、驅鬼、念咒祈禱)後,「魔巴」揮斧砍幾下,然後由其他人連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為給樹鬼的買樹線。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斷樹干,鑿出鼓耳,繫上藤條。第二天清晨,全寨男人老幼身穿盛裝,上山拉木鼓。魔巴右手舉樹枝,領唱「拉木鼓」歌,指揮眾人協調動作。人們在木鼓經過的地面撒撥水酒,拉木鼓的男人一邊拉,一邊歌舞,其他人或吶喊助威,或送酒送飯。把木鼓毛坯拉到寨門外停放兩三天。「魔巴」殺雞祭祀,然後才把大對干拉到木鼓房邊場地上,交給木匠製作。這一天的拉木鼓,男女同拉,互擠在一起,據說是談戀愛的好時機。一邊拉,一邊歌舞、逗趣,要鬧很久。木鼓做好試敲滿意,人們把它抬入木鼓房後,再次狂歡,人們合著鼓點,跳起粗獷的木鼓舞。
3.回族的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被視為一年中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據傳安拉在這個月頒降了將人們引向正道的《古蘭經》。凡是在這個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報答。因此,凡符合條件的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面定,見月牙兒就入齋,通常以兩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准,然後本坊的阿訇宣布人齋。在人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師傅,要到邦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苦,挨門逐戶地敲打。人們聽到後,趕忙起來,洗臉、洗手、瀨口,做飯封齋。
不好意思啊..三篇分開來不算長..擺在一起就很長了..呵呵..
⑸ 鬥牛犬的歷史起源
英國鬥牛犬,原產地在英國,祖先據說是馬士提夫獒犬和牛頭梗結合繁衍而成。
在鬥牛場赫赫有名的英國國犬鬥牛犬的祖先可追溯至摩鹿斯犬(Molussus),一種以古希臘摩鹿斯(Molossi)部落命名的鬥犬。正如其名所示,這種犬主要是用於鬥牛。其表情富有韻味,風格獨特。名符其實,從12世紀中葉起便被用在血腥的鬥牛場上。數百年來,這種犬得到了不斷的改良。1835年鬥犬制廢除後,逐漸演變成家庭犬。
⑹ 我們姓雷的祖先是誰啊,有誰肯告訴我
雷姓的祖先是姜姓方雷氏。
方雷。炎帝神農氏的第九代孫名雷,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其族稱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氏的後代有以國為氏者,稱雷姓。他們尊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
雷氏是一個歷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3%左右。
(6)鬥牛部落誰創造擴展閱讀
雷姓名人:
1,雷義
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東漢時名臣,官至侍御史。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2,雷敩
南朝·宋時著名葯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制葯法,至今仍被沿用。
3,雷煥
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⑺ 哈尼族是怎樣起源的
哈尼族有多種自稱,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或白泥)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外還有鍋銼、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尼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人又稱其為僾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見於漢文史籍中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哈尼、斡泥、阿木、糯比、路弼、卡惰、畢約、惰塔等。其中的大部分,均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同或相近。�
哈尼族的自稱和歷史名稱雖多,但其音義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稱哈尼、豪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從、「和」音,其主均為「和人」。歷史名稱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羅緬(自稱和泥)、糯比(自稱哈尼)等,其禾、窩、斡、俄、阿、哈亦從「和」音,含義仍為「和人」。可以說,哈尼族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一個一名稱「和人」。解放後,根據本民族大多數人的意見,以人數最多的自稱「哈尼」為本族統一的名稱。�
據史籍記載,公元前三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以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大約是古羌人南遷的分支。從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八世紀,又有部分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在唐人文獻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南詔」、「大理」政權建立後,其東部的「三十七蠻部」中,「官桂思陀部」、「伴溪落恐部」、「鐵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地區古羌人群原游牧於青藏高原,公元前3世紀,秦王朝大規模征服鄰近部落。於是,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部落流散各地。其中一部分群體逐漸往南遷移,散布到今日西南滇西北、滇東北廣大區,號稱「和夷」。「和夷」便是古羌人南遷的分支,這雖不是指具體民族,無疑當包括哈尼族先民在內,以至成為哈尼族最早見於史載的稱謂。
⑻ 與牛有關的故事傳說,誰有
1、瑤族牛生日的傳說
瑤家有一傳說:"盤古開天,魯班造牆,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瑤族古籍《盤天大歌》和《過山榜》中說:"寅卯兩年發大水,天下萬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倆,藏入葫蘆飄水上。
才得以延續人類,後來盤王登殿,賜瑤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種,安居樂業。然而,瑤山地區,窮山惡水,盡管人們辛勤耕種,仍然朝不保夕。
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訪民情,看到瑤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嶺崇山之中,刀耕火種,生活艱難,於是稟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間,牛王下凡來耕田。
自從牛王來到人間後,瑤家人就開始耕田插禾,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為了感謝牛王,瑤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農歷四月初八)作為傳統節日牛生日。
瑤家有一首民謠"四月八,丟犁耙,七月半,谷滿倉,收回萬擔糧,全靠牛幫忙。"四月初八這天,瑤家人最愛護牛,把牛當作神明來祭禮侍奉,要讓牛丟下耙犁休息一整天。
這天,任何人都不準鞭打牛,不準鬥牛,更不準殺牛,連罵牛亦不準。頭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給牛洗一次熱水澡,將全身梳刷得乾乾凈凈,還要將牛欄擺弄得整整潔潔。
鋪換一次新草,用紅紙畫上或者剪成佛符貼在牛欄上,驅邪劫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這天,牛吃的東西更是別致精彩,清晨,人們就爭先把牛放出去吃露水草,越早越好,"搶頭"。
上午,用糯米酒糟煮雞蛋給牛吃,在瑤家,小孩過生日有吃雞蛋的習慣,可見對牛的崇拜。拜家有句俗話:"人過生,吃人參;牛過生,吃苦參。"
下午,就用苦參熬泥鰍喂牛,使牛健康長壽。到晚上,瑤家人還要選出最好最強壯的牛來聚會,瑤家人穿著節日的盛裝,圍著熊熊的篝火,敲著長鼓,唱著歡快的歌兒翩翩起舞。
2、卧牛石的傳說
在飲馬河的靠山鄉有一個自然村,相傳從前這里有一塊形似卧牛的大青石,雖然後來河流改道將這塊石頭沖入河裡,可是卧牛石的傳說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從前有一個農夫,養著一頭灰驢和有頭黃牛,黃牛黃牛終日每年每日老老實實的幹活,而灰驢卻處處偷懶蹭猾。拉車的時候灰驢把車套拽的很直,但卻一點力氣也不用。
使重量全部落去黃牛的身上,農夫見黃牛累的渾身是汗,而灰驢卻一點汗也不費,他就認為灰驢比黃牛的力氣大,耕地的時候,黃牛隻是低頭默默的拉梨。
而灰驢的眼睛總盯著農夫,一見農夫走近,它就趕忙伸出舌頭去舔農夫的手,給農夫留下了一個忠心的印象。
有一天,黃牛和灰驢在草地上吃草,農夫躺在松軟的草地上睡覺。突然,一隻餓狼從草叢里竄了出來,向農夫撲去,嚇的灰驢躲到草溝里一動也不動;黃牛卻迎了上去。
擋在餓狼的前頭同餓狼搏鬥起來,雖然被餓狼咬傷了兩塊毛皮,但餓狼也受了傷,它依然奮勇直前,將餓狼攆到草地深處的沼澤里。
灰驢見餓狼跑遠了,從水溝里留了出來把農夫喚醒,引呀到剛才搏地方,農夫看到草地上有狼毛和血跡,知道自己在睡覺的時候來過狼,他以為是灰驢救了他。
感動的用手替灰驢撓癢癢,對從沼澤里回來的黃牛卻一理不理。種蕎麥的時候,農夫將一袋蕎麥丟在路上了。黃牛找了一上午終於在路旁的草叢中找到了。
它用兩只尖尖的角將裝有蕎麥的口袋馱了回去。回到村中的時候,灰驢從門洞里竄了出來親熱的說「牛大哥,看把你累的,讓我幫你拿吧。」
說著,用嘴叼過口袋送進農夫的房間。從此,農夫認為灰驢有忠實有勤快,黃牛有賴有饞,他把好的草料都給灰驢吃,剩下的給草料和秸稈才給黃牛吃。
第二年春天,農夫要去飲馬河南岸去買棉花,他嫌黃牛不中用,只用灰驢架車出發了,回來的時候,正趕上飲馬河漲水,農夫做在車上用鞭子指引灰驢從淺灘處過河。
行至河中間時,水湍急。漫過車廂。灰驢覺的橫流不如順水拉車省力,於是不聽農夫的吆喝,徑自向下流拉車,不管農夫怎麼鞭打和吆喝,灰驢也不聽,結果連人帶車沖入了松花江。
那疏懶成性的灰驢也被江山淹死了。黃牛在家耕完地,每天都卧在河岸上等它的主人回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連等了幾年。黃牛都沒有等回農夫,它自己卻卧在那裡變了一塊卧牛石。
3、金牛湖
從前,西湖叫做金牛湖。那時候,這湖還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著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的土地。周圍的老百姓都在那裡種著莊稼,用湖水來灌溉,稻穗兒長得圓溜溜的象一串一串的珍珠。
農閑了,大家就湖上打魚撈蝦。人們和睦相處,過著安樂的日子。在這湖底,住著一條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地淺下去,湖裡的金牛就出現了。
老遠的就能看見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頭和翹起的雙角,它嘴裡吐出一口口大水,湖水立刻又漲得滿滿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來已經九九八十一天沒有下雨了,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硬得象石頭,裂縫有幾寸寬,嫩綠的秧苗都枯黃了。老百姓乾渴得眼睛凹進去,渾身沒勁。他們天天盼望金牛出現。
一天早晨,正當大家站在湖邊盼望金牛的時候,突然傳來「哞 」的一聲,只見金牛從湖底破土而出。它搖搖頭,擺擺尾,口吐大水,霎時間湖水又漲滿起來。
老百姓喜得流出了淚水,正在感激金牛,金牛抬起頭,閃著亮晶晶的眼睛,「哞」地叫了一聲,又隱沒在湖中了。
這件事很快地傳開了。地保傳給衙役,衙役又報告了錢塘縣官。縣官一聽,捧著肚子笑呵呵地說:「這真是一件活寶貝,要是把它拿來獻給皇帝,一定能陞官司發財!」
當下吩咐手下人,趕緊去把金牛捉來。那些衙役、地保匆匆跑到了湖邊,抬頭望望,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裡有金牛?問問附近百姓,大家一見是衙門里的人。
不是說沒看見,就是悄悄地避開了。衙役們沒法可想,只得回報了縣官。縣官心裡生氣,拈著八字鬍須,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條壞主意。
他對手下人說:「既然如此,就把老百姓都去叫來,把湖水車干。誰不來,就斬誰!」住在湖邊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被趕來了。
他們在縣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車,含著眼淚車湖水。車啊車的,一連車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最後那一天,終於把湖水車幹了。
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地通亮。縣官被金光照得連眼睛也張不開,但他還呼喝著衙役們,趕快下湖去搶金牛。
說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動。老百姓都暗暗地在心裡高興。縣官一看搬不動,就對百姓說:「誰能抬起金牛,賞白銀三百銀!」
可是,老百姓都站著不動,氣呼呼地不理他。縣官見老百姓不理他,就大聲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將你們統統殺頭!」
縣官的話剛說完,那金牛大叫了一聲,象是睛天霹靂。只見飛沙走石,地動山搖,縣官嚇得面色如土,雙腿發軟,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走不動。
這時,那金牛轉著圓溜溜的眼睛,站了起來,又仰天長叫了一聲,從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沖縣官、衙役,一下把他們全都卷到巨浪中去了。
立刻,湖水又滿了起來。從此以後,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現了,湖水再也沒干過,人們忘不了金牛。他們在湖的旁邊城牆上築起一座高高的城樓,天天爬上城樓去盼望金牛。
4、牛郎織女牛做媒
相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她和六姐妹在天宮給天織綵衣。地上有個牛郎,哥嫂對他不好,牛郎分家另過,只給他一頭老牛。
牛郎依靠老牛的幫助,日子漸漸好起來。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說七姐妹要下到溫泉洗澡,牛郎可趁機把織女的衣服藏起來,讓她答應做妻子。
牛郎照老牛的說法辦了,在溫泉旁說服織女,二人結成了夫妻。婚後,二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十分美滿,還生下一兒一女。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庭問罪。
牛郎追不上織女,抱著一雙兒女痛哭。老牛又說話了:「我快死了,死後把我的皮剝下來,你穿在身上就能飛上天與織女相見。」老牛死後,牛郎披著牛皮,挑著孩子,上到天界尋妻。
正當牛郎與織女要相見時,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劃,銀河變成天河,迫使牛郎和織女隔河相望。後來,天帝和王母娘娘受到了感動,允許他們每年七月初七日相會。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5、青牛到人間
相傳很久以前,地上並沒有牛,犁田耙田都是用人力,非常艱苦。有一天,太上老君來到人間,看到人們光著身子,滿身大汗拉著犁,拉著耙在耕種。
太上老君便走上前對那些犁田的人說:「老伯,你們休息休息呀!」人們說:「眼看季節都過了,我們怎能休息呢?」太上老君聽了,再也不答話,便默默走了。
在回天的路上,太上老君一直想著人們耕種時那辛苦的情景,到了天宮還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來。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前面突然傳來幾聲「嗷嗷」的叫聲。
太上老君抬頭一看,只見不遠處一公一母兩只大青牛在閑游,太上老君心裡一動,便走到那兩只青牛面前,打起了招呼,「牛老弟,你們真是清閑呀!」
公青牛說:「有什麼辦法,整日無事可做,吃飽了便睡,睡足了便玩。」太上老君說:「牛老弟,你整日這樣清閑,感到悶吧?」青牛說:「當然悶啦,可有什麼辦法?」
太上老君聽了,心裡高興死了,對青牛說:「好呀,我現在叫你們到一個好去處,保你們一生都不感到寂寞。」「到哪裡去呀?」兩只青牛聽了,也是心裡一喜。
太上老君說:「我命你們到人間去,為人民做好事,包你們一生快活。」「為什麼要我們到凡間去?」青牛聽了非常驚訝。
太上老君認真地說:「是呀,難道你們不願意吧?人間下面有九萬山崗,十萬田垌。那九萬山崗長滿了柔嫩的青草,我親自嘗過了,味道比天上的要好得多。
我不騙你們,不信你們就到人間看看。」「是嗎?」青牛聽到太君說凡間的草好過天上的,心裡有些動了,但轉念一想,又對太上老君說:「那九萬山崗的草,怎能夠我們吃呢?
我們在天上吃仙草都要吃幾十個嶺頭。」太上老君聽到這里,知道兩只青牛動了凡心,就說:「唉呀,是我記錯了,那凡間是十萬山崗,九萬田垌,連那九萬田垌也都生滿綠油油的草。
草長得可快啦,你剛吃完,回頭來吃過的又長出來了。那十萬山崗的景緻非常好,邊吃邊遊山玩水,包你們一生都快活。」兩只青牛聽了,滿心歡喜,說:「好吧,我們願到凡間去。」
說完,就跳出南天門,直奔人間。青牛將近凡間,從上面看到那十萬山崗果然是綠油油一大片,景緻也比天上的好得多,高興得從高高的雲頭就跳下去。
跳到地面,青牛的前蹄一跪,牛頭猛然撞在地上,把上頜的牙齒全碰掉了。所以直到今天牛也是沒有上牙的。原來,凡間應是十萬田垌,九萬山崗的。
由於太上老君為了照顧青牛,就把凡間大地換成山嶺多過田垌了。那兩只青牛到了人間,後來被人們捉住了,馴熟了它們,教它們拉犁耙,為人間耕種。
青牛見到人們對待它們很好,又見到滿坡滿嶺的嫩草,確實比天上的好吃得多,就也不再想回到天上去了,一心一意,勤勤懇懇的在地下為人們做事,後來,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⑼ 鬥牛節是什麼國家的風民俗
1、中國、西班牙、韓國都有鬥牛節。
2、中國苗族鬥牛節。遠古之時,苗族早就是一個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喜愛鬥牛,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
在貴州有個地方叫開陽。如果要說開陽最具苗族風情的特色節日,那麼當數平寨「鬥牛節」,這一節日將苗族男人們的勇敢最大化呈現。按照傳統,「鬥牛節」分別在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舉行。鬥牛開始之前,各村推舉的中間人奔走於各牛主之間,了解牛的長度、高度、年齡、體重、角門長勢等等,然後集中決定誰與誰斗,在徵得牛主同意後,主持人即宣布鬥牛開始。按照傳統,斗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牛神、牛聖,為全村寨帶來榮譽,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崇拜。
3、中國侗族鬥牛節。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 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准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4、西班牙鬥牛節。西班牙的鬥牛歷史悠久,13世紀時便有了鬥牛節。現在,西班牙共有大小鬥牛場400多個,最大的鬥牛場可容納2萬人。每年鬥牛次數達5000場以上。鬥牛所用之牛是專門喂養的,放養於農村,盡可能要它們少見人。放養時間是4—6年。鬥牛要舉行入場式。首先奏樂樂曲雄壯奔放。樂曲聲中,鬥牛士入場。他們身穿綉花緊身衣,緊腿褲,頭戴三角帽。鬥牛士一般20來名,他們的隊伍由兩名騎士率領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這之後由主持宣布鬥牛開始。
西班牙北部的小城潘普洛納(Pamplona)每年7月6至14日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因為被形容為世上活得最快活的一周的聖佛明節,此刻正在這里舉行。而其中的奔牛節,更是聖佛明節的高潮節目。每天清晨8點,一年一度的牛追人事件就會開演。節慶期間,每晚都有煙花表演,歌舞節目在小城各角落上演,每條巷子的空氣都注滿快樂,每間酒吧都水泄不通,人人的手裡拿sangria(西班牙消暑雞尾酒),尋歡作樂的瘋狂,簡直是會讓人忘記還有明天。
5、韓國鬥牛節。韓國的鬥牛習俗可以追溯到農耕時代,起初是牧童閑來無事取樂解悶,後來發展成為部落或氏族顯示勢力的一種手段。近年,清道郡還投資640億韓元建成了韓國第一座室內鬥牛競技場,可容納觀眾一萬多名。2009年鬥牛節期間,共吸引了國內外遊客53萬人次,鬥牛節成為當地發展旅遊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