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容屏是誰發明的
1971年,在美國一所大學當講師的山姆.赫斯特(Samuel Hurst)在自家小作坊里製作出最早的觸摸屏。——————我是活雷鋒,為人民服務!親的好評是我前進的動力!
『貳』 電容觸屏是誰發明的,詳細說下成長路程。
你好,誰發明的電來容觸摸屏這個源已經無法考證,因為該發明是由眾多科院人員共同完成的,並且有商業公司進行推廣,但我們有以下歷史內容是可以肯定的:
1997年摩托羅拉手機PalmPilot掌上電腦出現,產生了電阻式觸摸屏,用觸摸筆輸入,但是不精確。
2007年3月,LG推出Parada多點電容式觸摸屏,不需要觸摸筆,精確度也較高。
2007年6月至今,蘋果推出多款iphone多點電容觸屏,電容屏取得飛速發展。
希望能幫到您 歡迎討論~
『叄』 誰發明了電,電的歷史是什麼
富蘭克林全名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發明了電。
富蘭克林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他為了對電進行探索曾經作過著名的「風箏實驗」,在電學上成就顯著;為了深入探討電運動的規律,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充電、放電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
他借用了數學上正負的概念,第一個科學地用正電,負電概念表示電荷性質。並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後人在此基礎上發現了電荷守恆定律。
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是摩擦起電現象。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臘正處於文化鼎盛的時期,貴族婦女外出時都喜歡穿柔軟的絲綢衣服,帶琥珀做的首飾。琥珀是一種樹脂化石,把它對著光就呈顯出黃色或紅色的鮮艷色澤,是當 時較為貴重的裝飾品。
人們外出時,總把琥珀首飾擦拭得乾乾凈凈。但是,不管擦得多干凈,它很快就會吸上層灰塵。雖然許多人都注意到這個現象,但一時都無法解釋它。有個叫 泰勒斯的希臘人,研究了這個神奇的現象。
經過仔細的觀察和思索,他注意到掛在頸項上 的琥珀首飾在人走動時不斷晃動,頻繁地摩擦身上的絲綢衣服,從而得到啟發。經過多次實驗,泰勒斯發現用絲綢摩擦過的琥珀確實具有吸引灰塵、絨毛、麥稈等輕小物體的能力 。
於是,他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電」。
『肆』 誰發明電,電的歷史
人們對電現象的初步認識很早就有記載,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臘哲學家塞利斯,已經發現了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我國在東漢時期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頓牟掇芥"等問題,所謂頓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籽菜,就是說摩擦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西漢末年,有關於"玳瑁吸(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即金屬制的矛的尖端放電的記載。晉朝(公元三世紀)還有關於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聲。
在對電現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首推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他在文章中說:"隨便用一種金屬製成一個指示器……在這個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個輕輕摩擦過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過的寶石這指示器就會立即轉動",他通過大量的實驗駁斥了許多關於電的迷信說法,並且發現不僅摩擦過的琥珀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而且其它物質象金剛石、水晶、硫磺、硬樹脂、明礬等也有這種性質,他把這種性質稱為電性。1660年,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第一台摩擦起電機,他用硫磺製成形如地球儀的可轉動物體,用乾燥的手掌擦著乾燥的球體使之停止可獲得電,蓋利克的摩擦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在靜電實驗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紀中葉,電學實驗逐漸普及,在法國和荷蘭有不少人公開表演認為娛樂。1731年,英國牧師格雷從實驗中發現,由摩擦產生的電在玻璃和絲綢這類物體上可以保持下來而不流動,而有的物體如金屬,它們不能由摩擦而產生電,但卻可以用金屬絲把房裡摩擦產生的電引出來繞花園一周,在末端仍具有對輕小物體的吸引作用,他第一次分清了導體和絕緣體,並認為電是一種流體。電既是一種流體,而流體比如水是可以用容器來蓄存的,1745年,德國牧師克茉斯脫,試用一根釘子把電引到瓶子里去,當他一手握瓶,一手摸釘子時,受到了明顯的電擊。1746年,荷蘭萊頓城萊頓大學的教授彼得.馮.慕欣布羅克無意中發現了同樣的現象,用他自己的話說:"手臂和身體產生了一種無形的恐怖感覺,總之,我認為自己的命沒了",。就這樣穆欣布羅克公布了自己意外的發現:把帶電的物體放進玻璃瓶里,就可以把電保存起來。
穆欣布羅克 的發現,使電學史上第一個保存電荷的容器誕生了。它是一個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別貼有錫箔,瓶里的錫箔通過金屬鏈跟金屬棒連接,棒的上端是一個金屬球,由於它是在萊頓城發明的。所以叫做萊頓瓶,這就是最初的電容器萊頓瓶很快在歐洲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電學家們不僅利用它們作了大量的實驗,而且做了大量的示範表演,有人用它來點燃酒精和火葯。其中最壯觀的是法國人諾萊特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所作的表演,諾萊特邀請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臨場觀看萊頓瓶的表演,他讓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隊伍全長達900英尺(約275米)。然後,諾萊特讓排頭的修道士用手握住萊頓瓶,讓排尾的握瓶的引線,一瞬間,七百名修道士,因受電擊幾乎同時跳起來,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口瞪目呆,諾萊特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向人們展示了電的巨大威力。
萊頓瓶的發明使物理學第一次有辦法得到很多電荷,並對其性質進行研究。1746年,英國倫敦一名叫柯林森的物理學家,通過郵寄向美國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贈送了一隻萊頓瓶,並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這直導致了1752年富蘭克林著名 的費城實驗。 他用風箏將"天電"引了下來,把天電收集到萊頓瓶中,從而弄明白了"天電"和"地電"原來是一回事。
十八世紀後期,貝內特發明驗電器,這種儀器一直沿用到現在,它可以近似地測量一個物體上所帶的電量。另外,1785年,庫侖發明扭秤,用它來測量靜電力, 推導出庫侖定律, 並將這一 定律推廣到磁力測量上 。 科學家使用了驗電器 和扭秤後 ,使靜電現象的研究工作從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
『伍』 求:鋁點解電容的發展史
你好!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家電的普及,從上世紀80年代的彩電國產化開始,電冰箱、洗衣機、收錄機、黑白電視機、家用空調器、電話機、節能燈、VCD、DVD、計算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等的發展,提高了每一個中國家庭的生活質量。我國的電容器行業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從數量上、質量上、服務上,滿足了上述電子整機及家用電器發展的需要,並帶動了相關的材料行業、設備行業、儀錶行業的發展,已成為全球電容器生產大國。
一、持續發展內涵將異於過去
回顧歷史,經過20多年的奮斗,我國已成為全球電容器生產大國,佔全球總產量的30%左右。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及我國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電容器行業在繼續做大的同時必須做強,以強做大,這是發展內涵變化的核心。
在電子元件片式化進程中,電阻器和電容器一馬當先。2002年,日本電阻器片式化率就達98%,陶瓷電容器片式化率達80%,鉭電容器片式化率2001年就已達99%;美國電阻網路片式化率2000年達41%。至於電感器片式化率日本1998年已達52%以上,2002年日、美均已達70%,而信號電路用的電感器片式化率已達80%以上;開關片式化率達20%以上。1999年日本陶瓷濾波器片式化率達19%,而蜂窩移動通信設備中使用的片式陶瓷濾波器已佔71%,溫度補償晶體振盪器片式化率已超過90%。
電子元件在片式化的同時,小型化也在迅速發展,不僅傳統元件在迅速小型化,片式元件也在迅速小型化。目前,1608型片式阻容元件已成為日本生產的主流產品,1005型的片式阻容元件已成為移動通信設備使用的主流阻容元件。片式鉭電容和片式塑料膜電容器最小尺寸均已達1608,且已商品化片式陶瓷電容器、片式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器(NTC)已開始批量生產0603型極小產品,金屬化塑料膜電容器和雲母電容器均已商品化生產1608型產品。
隨著電子設備的薄輕小化,對電子元件復合化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日本TDK公司現已生產由4、8、16個電容器芯子組成的獨石陶瓷電容器陣列。
陶瓷電容器仍將在世界電容器市場上居主導地位,而片式電容器將主宰陶瓷電容器和鉭電容器市場。小型化、大容量、高電壓、高頻率、抗干擾和陣列化仍將是陶瓷電容器發展的方向。1005型片式陶瓷電容器已流行,0603型產品已上市,0402型產品已在開發。目前,利用薄層和多層化(600層~800層)技術以及內電極賤金屬技術,已開發出容量高達100μF的獨石陶瓷電容器,製造商已在開發容量為200μF甚至200μF以上的獨石陶瓷電容器的製作技術。
小尺寸、大容量、長壽命、耐高溫、低等效串聯電阻等仍是鋁電解電容器的發展方向。2000年松下電子元件公司開發出了WA系列鋁電容器,其容量值較先前提高了2倍~18倍,同時,該公司還投放了超低外型的片式鋁電容器,其高度僅0.95mm。
片式產品繼續引領鉭電容向小型化、大容量、低阻抗、低ESR方向發展,功能高分子聚合物鉭電容器生產和應用將進一步擴大,鉭粉CV值將繼續提高,目前鉭粉CV值已達100000,但製造商(如日本ELNA公司)已在開發150000CV值的鉭粉。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技術人員正在開發利用鈮作介質材料的鈮電容器,由於鈮的供應相當於鉭的100倍,而該電容器的外形、結構和性能與片式鉭電容器相似,由於成本關系,鉭電容器不適於1000μF級產品的大批量生產,而鈮電容器可實現該量級產品的批量生產。
鋁電解電容器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中國,而相對於中國的鋁電解電容器來講,中國鋁電解電容器行業的增長推力是來自節能、新能源、軌道交通三駕馬車。如何看待中國電解電容接下來的發展,還是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信息中心預測通過對市場分析,大體上總結下了如此結論,2010-2012年我國鋁電解電容器市場規模將保持5%-9%的增長速度,同時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影響,在「節能減排」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的時候,變頻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綠色能源領域正在逐漸在市場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在日益不可以忽視的交通方面,也是對也對鋁電解電容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這三大領域將會成為鋁電解電容器行業高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日本地震已經過去了,但是其影響還是存在的,日本電子類生產企業遭受地震和海嘯巨大影響。日本多處鋁電解電容器工廠受到影響,日本主要鋁電解電容器企業Nichicon、Rubicon、chemi-con等大都集中於受日本地震影響的福島及周邊地區,在地震與核輻射雙重打擊下,這些企業短期內難以恢復產能。由於公司與這些企業技術差距較小,這勢必加速公司獲得更多訂單,預期公司將會長期受益於日本地震帶來的訂單轉移。目前鋁電解電容器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各大鋁電解電容器廠商普遍提高了產品銷售單價,公司也已經開始逐步提高部分鋁電解電容器的銷售單價,預計調整幅度在8%左右,化解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
在中國,進行電解電容這方面生產的廠家也是非常多的,我公司是東莞一家多年來專業生產銷售電解電容、鋁電解電容的廠家,公司吸納了許多人才,在產品發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績。抓住客戶迫切要求和未來的發展機遇,高起點、高要求建設好工業和車輛用高壓大型薄膜電容器,以適應新能源、軌道交通、電動汽車、高壓變頻器等行業未來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公司准備在這之後的時間里,為客戶帶來更多更優秀的產品。
『陸』 低壓電容器的歷史發展
(1)50~60 年代,稱為第一代低壓電容器,其結構採用油浸式電容器紙作為介質,電容元件為扁平元件,液體介質採用礦物油(含有PCB 有毒物質)等,產品體積大、有功損耗達到0.2[%]~0.5[%]左右,我國國內型號為BW 系列。
(2)70 年代,隨著金屬化膜替代電容器紙的應用,電容器元件由扁平式改為圓形結構,由於具有自愈性能,產品的場強大大提高,使產品體積大大縮小,為BW 系列的40[%]左右,液體介質也大部分採用礦物油或樹脂,有功損耗在0.12[%]左右,我國國內型號主要為BZMJ 系列。
(3)80 年代,歐洲各電容器廠家已推出圓柱型結構的稱為第三代的 MKP 低壓電容器,其元件採用7μm 左右的金屬化膜,內充天然油或樹脂密封於鋁殼中,使體積更加減小,有功損耗降到0.3W/kvar。由於時間與發展的限制,目前國內生產的低壓電容器,均是從80 年代初約7~8 年間從國外引進的,屬於第二代產品。如無錫、錦州、桂林和南京等地電容器廠分別從日本SHIZUKI、比利時ASEA、義大利ARCOTRONICS 和義大利ICAR引進了生產技術與關鍵設備,其產品結構為方形或橢圓形,一般使用8μm 金屬化膜,統計使用壽命平均在2~6 年左右。
(4)隨著電器產品向小型化、無油化和環保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第四代最新充氣型低壓電容器(GMKP),採用5~6μm 金屬化膜填充特殊保護氣體,內置獨特的安全型保護裝置,其關鍵特點是實現了介質的革命,實現了電介質的氣體化。從而產生了理論上真正的乾式電容器以及具有防火阻燃,安全可靠等多種特點的新一代產品。
『柒』 電容觸屏的發展歷史
2007年3月,LG推出Parada多點電容式觸摸屏,不需要觸摸筆,精確度也較高。
2007年6月至今,蘋果推出多款iphone多點電容觸屏,電容屏取得飛速發展。
『捌』 電的發展史
早在對於電有任何具體認知之前,人們就已經知道發電魚會發出電擊。根據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古埃及書籍,這些魚被稱為「尼羅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魚的保護者。大約兩千五百年之後,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自然學者和阿拉伯醫學者,才又出現關於發電魚的記載。
1832年法國人皮克西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試驗性發電機。1850年英國斯旺用紙碳製成燈絲泡問世。1866年德國西門子制出可應用的發電機。
1879年10月21日,美國愛迪生(和英國約塞夫·斯旺)都研究碳質燈絲電燈泡。愛迪生經千餘次的試驗用碳素燈絲的白熾燈泡得到了實際應用,故稱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傑克·基爾比於1958年和羅伯特·諾伊斯於1959年分別獨立發明集成電路。現今,大量晶體管、二極體、電阻器、電容器等等電子原件都可以被裝配在單獨的集成電路里。
電真正的應用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直到20世紀21世紀才真正的走入平常百姓家。
起電現象
摩擦起電,是通過摩擦的方式使得物體帶上電荷的物理現象。摩擦起電的步驟,是使用兩種不同的絕緣體相互摩擦,使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得到足夠的能量發生轉移,摩擦起電後兩絕緣體必帶等量異性電。
靜電吸附,是當帶靜電的物體靠近微小的不帶靜電的物體時,微小物體表面的自由電荷發生轉移,感應出與帶靜電物體相反的電性,而被吸引貼附於帶靜電物體上。利用靜電吸引輕小物體的原理,可以達到吸附工業粉塵的效果。
靜電感應,是指導體中的電荷在外電場的作用下在導體中重新分布的現象,由英國科學家約翰·坎通和瑞典科學家約翰·卡爾·維爾克分別在1753年和1762年發現。
靜電屏蔽,是指對於一個接地的空腔導體,外接電場不會影響腔內的物體,腔內帶電體的電場也不會影響腔外的物體。
靜電屏蔽的應用很廣泛,例如電子儀器外的金屬網罩、電纜外層包裹的金屬皮等都是用於防止外部電場對內部的影響。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電場是交變電場,則靜電屏蔽的條件不再成立,另見電磁屏蔽。
『玖』 大家了解陶瓷介質電容器的發展史嗎
1900年發明陶瓷介質電容器,30年代末人們發現在陶瓷中添加鈦酸鹽可使介電常數成倍增長,因而製造出較便宜的瓷介質電容器,1940年前後人們發現了現在的陶瓷電容器的主要原材料BaTiO3具有絕緣性後,開始將陶瓷電容器使用於對既小型、精度要求又極高的軍事用電子設備當中。
陶瓷疊片電容器於1960年左右作為商品開始開發,到了1970年,隨著混合IC、計算機、以及便攜電子設備的進步也隨之迅速的發展起來,成為電子設備中不可缺少的零部件,現在的陶瓷介質電容器的全部數量約占電容器市場的70%左右。
『拾』 電容的發明人和年代
萊頓瓶是由荷蘭物理學家馬森布洛克(p.V.musschenbrock,1696-1761)在1745-1746年間發明的。馬森布洛克是荷蘭萊頓人,故萊頓瓶因此而得名。那個「瓶子」就是一個電容
在那時候經常出現這種現象,即好不容易起得的電往往在空氣中逐漸消失。為了尋找一種保存電的方法,馬森布洛克試圖使電能貯藏在裝水的瓶個。他將一根鐵棒用兩根絲線懸掛在空中,用起電機與鐵棒相連;再用一根銅錢從鐵棒引出,浸在一個盛有水的玻璃瓶中,然後開始實驗,他叫一助手一手握住玻璃瓶,馬森布洛克在旁使勁搖動起電機(一個繞軸旋轉的玻璃球,球與人的手掌摩擦,就帶電了)。實驗見圖所示。這時,他的助手不小心另一隻手碰到鐵棒,他猛然感到一次強烈的打擊.全身部顫抖了一下,不禁喊叫起來。於是馬森布洛克與助手互換了一下,讓助手搖起電機,他自己用右手托住水瓶子,並用另一隻手去碰鐵棒,這時他的手臂與身體也產生一種無法形容的恐怖感覺,「好象受了一次雷擊那樣」。他由此得出結論,把帶電體放在玻璃瓶內可以把電保存下來。只是當時搞不清楚起保存電荷作用(按現在說法是蓄電作用)的究竟是瓶子,還是瓶子里的水?
不久,對萊頓瓶進行了改進,把玻璃瓶的內壁與外壁都用金屬箔貼上。在萊頓瓶頂蓋上插一根金屬棒,它的上端連接一個金屬球,它的下端通過金屬鏈與內壁相連。這樣萊頓瓶實際上是一個普通的電容器。若把它的外壁接地,而金屬球連接到電荷源上,則在萊頓瓶的內壁與外壁之間會積聚起相當多的電荷。當萊頓瓶放電時可以通過相當大的電流。
萊頓瓶的發明,為科學界提供了一種貯存電的有效方法,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電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強有力的手段,對電知識的傳播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就在萊頓瓶發明的那一年,英國一名位叫考林森(P.Coullinson)的物理學家向遠在美國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Fanklin,1706-1790)郵寄了一隻菜頓瓶,並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這樣萊頓瓶帶來的電的知識很快傳播到了北美。富蘭克林對此極感興趣,利用萊頓瓶作了一系列實驗,並對萊頓瓶的功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