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製作切割泡沫的電熱刀,請玩家指教
網路裡面可能有製作的方法步驟
Ⅱ 電池是誰發明的
電池發明史
1780年,義大利波羅那大學解剖學教授伽伐尼(Luigi Galvani 1737年9月日-1798年12月4日)做青蛙腿肌肉運動的解剖學研究,他在實驗中發現,在起電機放電的同時,如果用金屬手術刀觸動蛙腿神經,蛙腿肌肉立刻收縮,為了找出這一現象的原因,在進一步的實驗中意外地發現,若用兩種金屬分別接觸蛙腿的筋腱和肌肉,當兩種金屬的另一端相碰時,蛙腿也會發生抽動。伽伐尼認為這是青蛙體內存在一種「神經電流體」引起的,這種可以使神經、肌肉活動,腦是分泌電液的重要器官。
義大利的物理學家伏達(Alessandro Vlota 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在1792年對伽伐尼的發現做了研究,他發現電流的產生並不需要動物組織,1793年他否認了動物電的存在,認為伽伐尼發現的電產生於兩種不同金屬的接觸,他認為蛙腿的抽動是一種對電流的靈敏的反應,這個電流是由於兩種金屬插在了由肌肉提供的溶液中,並構成迴路而產生的。
1799年伏達用銅片、浸鹽水的紙片、鋅片依次重疊起來,創制了最早的獲得連續電流的伏達電堆。1800年他公布了在1795-1796年間發現的電池原理,1801年他為拿破崙一世演示了伏達電堆,拿破崙授予他金質獎章並封他為伯爵。
1803年,德國化學家裡特爾製造出一台蓄電池。
1836年,英國化學家J.F.丹聶爾製造出了第一塊古典原電池。伏打電堆的一個缺點是由於極化作用而使電流很快減小。他發現的電池是用多細孔的陶罐(開始用動物膜)把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的電極銅棒和鋅棒分開。它能比過去的電池提供更長時間的穩定電流。
1859年,法國物理學家普朗特製造出了第一台可實用的鉛酸蓄電池。他包括兩塊捲成螺旋形的鉛皮,中間用橡皮隔開,浸沒在10%的硫酸溶液中,然後送入電流,使其中一塊鉛皮鍍上,另一塊鉛皮成為粗糙的多孔表面。這種電池比當時的任何電池都具有更高的電動勢。但是由於加工成型過程復雜和冗長,很難批量生產,沒有受到重視。
1865年,法國化學家勒克朗謝製造出第一塊干電池。他採用導電的氯化銨溶液、鋅和石墨作電極,並用二氧化錳作去極劑。這種電池由於使用氯化銨溶液帶來很多不便。
1881年法國化學家C.A.福爾改革了普朗特的鉛蓄電池。他迴避了成型的工序,把直接塗布在鉛板上,這樣使鉛蓄電池引起了商業界的興趣,很快得到批量生產,在汽車、無線電設備、電化學實驗過程中得到應用,成為了通常使用的重要電源。
1888年,化學家卡斯尼爾改進了勒克朗謝的電池。他以潮濕的氯化銨代替其溶液,以鋅皮兼代容器,一舉二用,使用方便,得到了廣泛應用。
Ⅲ 電熱刀熱切刀都能切什麼材料
熱切刀,即為熱割刀,主要用途為為切割電纜絕緣層,刮除其它需要高溫才能刮除的物體,切割編織袋等,廣泛應用於需要熱切、熱剝、熱鏟、熱刮等精細操作場合,適用於灌封、塗覆的熱去除,大線徑導線的熱剝等。
電熱刀可以用來切割泡沫,海綿,塑料,化纖布,無紡布,濾布,塑料繩,橡膠、伸縮編織網管等等低熔點製品。電熱刀也有用電烙鐵改制的,頭上改成小的刀片,適合切割比較小的產品。
(3)誰發明了電熱刀擴展閱讀:
電熱刀的結構比較簡單,主要由變壓器、控制模塊、微動開關、扳機、刀頭、刀片等組成,其工作原理為:通過變壓器將220V(或110V)的電壓轉變為1.5V左右的電壓,用1.5V的電壓給刀片供電,從而產生30~50A的大電流,使刀片發熱,只需幾秒時間,刀口的溫度便能達到800℃左右,通過調節控制模塊,還可以控制刀片的溫度,刀片的形狀有很多種,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來彎出刀片的形狀。
這種電熱刀比較適合與纜繩、漁網打交道的商店或工廠,還適合那些做包裝內襯設計的以及做結構設計的人,用電熱刀切割的纜繩或漁網,其端頭自動熔接。
Ⅳ 電熱刀怎麼做,用來切割泡沫板,用什麼電阻絲多大電壓電池行嗎
自製的話,電熱絲用吉他1弦(最細的那根),電源用12V直流或者19V的筆記本電源,效果很好。
Ⅳ 電熱刀能切亞克力板嗎
電熱刀可以用來切割泡沫,海綿,塑料,化纖布,無紡布,濾布,塑料繩,橡膠等等低熔點製品。
電熱刀是利用電能發熱來實現切割的手持刀具,分為:一種比較簡單的就是在刀裡面裝上電熱絲,通電後發熱,這種電熱刀的優點是價格便宜,成本低,結構簡單。缺點是刀片比較厚,預熱慢,只能用來切泡沫類產品。也有用電烙鐵改制的,頭上改成小的刀片,適合切割比較小的產品。
另一種是利用刀片的電阻,通過大電流來實現發熱的手持電熱刀,這種電熱刀預熱時間很短,只要幾秒種刀片就能夠達到紅的狀態,效率高。
Ⅵ 電池是誰發明的~~~
1800年,歷史上第一個電池──提供穩定連續電流的電源裝置──即伏打電堆誕生了.它的誕生是現代文明生活的開始,有了它,電的性能才得以充分研究,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發明和發現才得以實現,科學家們認為十九世紀是電氣時代。而這一時代正是從該世紀的第一年開始的. 1786年11月6日,義大利波隆那大學解剖學教授伽伐尼(1737——1798)在偶然中發現,當用外科手術刀觸及一隻放在起電機旁已解剖的青蛙的蛙腳上的外露的神經時,蛙腳就劇烈地抽搐.他對這一現象十分驚訝,於是著手探討這種現象的起因.把蛙腿放在真空中,仍會發生同樣的效應;用一個鐵鉤把青蛙腿懸在庭院中的鐵架上,一旦暴風雨雲經過時,蛙腿又發生激烈顫動,起初他把痙攣歸因於大氣中的電.後來他把蛙腿放在金屬板上,並用鐵絲戳入小腿,鐵絲的另一端與金屬板接觸。結果蛙腿同樣產生了痙攣,但如果把蛙腿放在玻璃板上,並用玻璃棒代替鐵絲,則看不出有什麼效應.若再將兩種不同的金屬,例如銅和鐵或銅和銀接在一起,把兩端分別與死蛙的肌肉接觸,這個屍體就會劇烈而持續地屈伸抽動.因為他是一位生物學家,所以總著眼於肌肉和神經上,因而認為:這不能歸因於大氣電的作用,可能是蛙的神經中有一種看不見的生命流體,它會順著金屬導線為通路,順著導線在屍體脊椎骨和腿神經之間流動,他稱這種生命流體叫「動物電」或「生物電」,正是這種電刺激了蛙的肌肉,發生了痙攣現象.這種含糊不清的解釋有什麼根據,他自己一時也回答不出.1789年他寫成了論文《關於電對肌肉運動的作用》,於1791年發表. 義大利帕維亞大學物理學教授伏打(1745——1827)讀到了這篇論文,因為他是位勤奮的電學實驗科學家(1775年曾發明起電盤),因此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那一對金屬上.他把一根由兩種金屬接起來的彎桿,一端與眼睛接觸,另一端放在嘴裡,在接觸的瞬間產生光亮的感覺;舌頭同時舐著一個金幣和一個銀幣時,一旦用導線連接兩幣就會產生苦覺.伏打猜想,在所有這些實驗中共同的東西是不同金屬的接觸.1794年他開始著手證明這個假說.實驗證明,只要在兩種金屬片中間隔以鹽水或鹼水浸過的吸墨紙、麻布,並用金屬線把它連接起來,不論有無青蛙肌肉,都會有電流通過,蛙腿神經只不過是一種非常靈敏的驗電器而已.為了證明自己的見解,伏打又對各種金屬進行了試驗,從而發現了如下起電順序: 鋅——鉛——錫——鐵——銅——銀——金——石墨 當以上任何兩種金屬相接觸時,在序順中前面的一種帶正電,後面的一種帶負電.他還發現這種隔以鹽水的「金屬對」產生的電流雖然微弱,但是非常穩定.於是他把一對對(40——60對)圓形的銅片和鋅片相間地疊起來,每一對銅、鋅片之間隔以鹽水浸濕的麻布片.這時只要用兩條金屬線各與頂面的鋅片和底面的銅片焊接起來,兩金屬線端點間就會產生幾伏的電壓,足以使人感到「電震」,而金屬片對數越多,電力越強;如果把銅片換成銀片,則效果更好.這就是「伏打電堆」,而他自己稱它做「人造電氣器官」,因為他看到電鯰和電鰻的「電氣器官」就是由一個個圓柱體排列起來的. 1800年3月20日,伏打向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約瑟夫·班克斯爵士(1743——1820年)報告了他的電堆試驗,這份報告後來刊登在《哲學學報》上,從此電學研究便大為活躍起來.不久後,伏打又發現當鋅、銅片之間的濕布逐漸乾燥時,電流也漸趨微弱.於是他改用一大串杯子,貯以鹽水或稀酸,浸入銅、鋅片,並把每個杯中的鋅片與另一杯中的銅片用金屬線連接起來,這樣得到了更經久的電池.他把這種電堆稱為「杯冕」,它遠比一大疊金屬片對所發生的電流強得多,這就是後來被稱之為銅鋅電池的第一具實用電池.
Ⅶ 電熱刀壞了自己能修嗎
電熱刀是利用電能發熱來實現切割的手持刀具,分為:一種比較簡單的就是在刀裡面裝上電熱絲,通電後發熱,這種電熱刀的優點是價格便宜,成本低,結構簡單。缺點是刀片比較厚,預熱慢,只能用來切泡沫類產品。也有用電烙鐵改制的,頭上改成小的刀片,適合切割比較小的產品。另一種是利用刀片的電阻,通過大電流來實現發熱的手持電熱刀,這種電熱刀預熱時間很短,只要幾秒種刀片就能夠達到紅的狀態,效率高
Ⅷ 切割電熱刀的構造
一種切割輪刀結構,其包括有一切割輪刀,該切割輪刀呈一具有厚度的圓盤刀具,其包括有前、後二圓形環面,該環面的外周端緣向外連結有一內凹切面,該內凹切面並相交而形成一切割環端,藉該切割環端可進行切割操作。
Ⅸ 怎樣自製大功率電熱刀
電熱絲很好做,先去市場買一根發熱絲,然後再買一個絕緣板,然後在絕緣板上打孔,然後用發熱絲穿孔圍繞成差不多U型狀,接通電源就可以。這個非常危險。不是專業人士,我勸你還是別自己做了。
電熱絲是鐵鉻鋁、鎳鉻電熱合金其抗氧化性能一般都較強,但由於爐內含各種氣體,像空氣、碳氣氛、硫氣氛以及氫、氮氣氛等等,這些氣體對元件在高溫使用下都有一定的影響,雖然各種電熱合金在出廠之前都進行了抗氧化處理,但在運輸、繞制、安裝等環節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元件損傷,而降低使用壽命,為延長使用壽命,要求客戶在使用前進行預氧化處理。
Ⅹ 電熱刀的用途
沒有特定的用途
就如同問美工刀是做的用途一樣。
主要是用於切割需要加溫的材料
比如:泡沫 塑膠 橡膠等等
我所了解的就這么多,希望隊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