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對發明專利有什麼優惠政策
(一)在申請人取得公布及進入實質審查階段通知書6個月內(以實審通知書發文日為准),每件給予資助人民幣2000元,但對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批准費用減緩,並低於補貼額度的,專利申請費和審查費按實際支出給予資助;
(二)取得專利證書後6個月內(以授權公告日為准),每件給予資助人民幣2000元,委託深圳專利代理機構代理及外地專利代理機構在深設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分支機構(上年度在深納稅額20萬元以上)代理的,每件增加資助人民幣1000元;
申請人可以在取得專利證書6個月內(以授權公告日為准)一並提出申請資助,由市知識產權主管部門按以上資助標准一次性給付。
(三)首次申請發明專利的單位,取得發明專利證書後,對第一件發明專利申請增加資助3000元;
(四)深圳專利代理機構代理及外地專利代理機構在深設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分支機構(上年度在深納稅額20萬元以上)代理深圳發明專利申請並取得發明專利證書後,對該機構每件資助1000元,每半年受理一次。
國外發明專利申請資助條件和標准
在取得國外發明證書後一年內提出申請,分別按以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標准給予一次性資助,同一專利每件最多資助2個國家或地區,同一申請人(含企業、集團、隸屬於同一企業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視為同一申請人)年度資助總額不超過2000萬元:
(一)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家取得的發明專利授權的,每件資助5萬元;
(二)在設有專利審批機構的其他國家或地區取得發明專利授權的,每件資助3萬元;
(三)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取得發明專利授權的,按照國內申請發明專利申請資助標准辦理。
pct國際申請資助條件和標准
(一)pct國際申請資助應在取得《收到檢索本的通知書》(202表)後6個月內提出(以發文日為准);
(二)依照PCT規則提交國際專利申請的發明專利項目,經審查符合資助條件的,單位申請每件資助1萬元,個人申請每件資助6000元。
信然知識產權
B. 申請發明專利提前公布有何利弊
針對申請人,早日公布發明專利的有利之處是:根據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也就是獲得所謂「臨時保護」。早日公布申請,申請人可以盡早獲得專利法所規定的臨時保護。另外,早日公布,對該專利今後進入市場、佔領市場有可能起一定幫助作用。 不利之處是:過早公開申請內容,他人就可能利用該申請,有可能損害申請人的利益。另外,對撤回的專利申請,公開和未公開大不一樣。如申請內容尚未公開,該技術還可以作為一項技術秘密由申請人擁有,並且日後還可重新提出專利申請;如申請內容已經公開,則意味著該技術進入了公知技術領域,申請人就不能再就相同內容獲得專利保護了。申請人往往希望這種公開晚一些,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來最終決定是否公開其技術或為技術的公開做准備。 從公眾的角度來看,發明專利的盡早公布,有利於最新技術的傳播;避免重復研究,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在他人發明的啟迪下,盡早地研究和開發出更新更先進的技術。 發明專利申請後多久進入公布? 如果提出提前公開申請,那麼在形式審查結束後就公開了,時間大於3-10個月不等。根據專利法相關規定,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審、公布、實審以及授權五個階段。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發明專利申請後,經初步審查認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請日起滿十八個月,即行公布。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根據申請人的請求早日公布其申請。發明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發明專利權的決定,發給發明專利證書,同時予以登記和公告。發明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專利申請周期並不固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審查有任何結果,專利局都會以書面形式通知您。 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局經初步審查認為發明專利申請符合本法規定的,自申請日起滿 18 個月,應將該申請予以公布。所謂提前公開,是指發明專利自申請日起,有優先權的自優先權日起,申請人可要求提前公開其專利申請,並應提交提前公開聲明。提前公開聲明經專利局初步審查合格後可即時進入公開程序。提前公開聲明只適用於發明專利申請。申請人提出提前公開聲明不能附有任何條件。 發明專利請求提前公布聲明有什麼用? 1、提前公開可以用於評價別人專利申請的創造性,盡可能阻礙別人與自己技術密切相關的專利申請授權。 2、公開是發明進入實質審查的必須程序,所以可以縮短授權周期。 3、發明專利在中文公布以後,如果已經有人使用你的技術,可以要求別人自你公布以後的使用時間起向你支付使用費用,但如果別人不予支付,可以在你授權以後提起訴訟。 我國臨時保護制度及其法律效力 發明專利申請的臨時保護制度①是專利法上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相應的期間被稱為臨時保護期。臨時保護期是發明專利申請獲得專利權以前必須要經過的時期,也是專利法上的一個特殊和極為重要的時期。專利法對該段時期予以專利申請人一定程度的保護不僅有利於申請人的個人利益,鼓勵技術創新,促進社會進步,而且關乎國家的整體利益。基於此,各國專利制度中均給予發明專利臨時保護期以一定的重視,擬訂了相關的法律措施以確保上述目的的實現。我國專利法在制定和修改時也設置了相關的條款,賦予了專利申請人和社會公眾有限的權益。但由於受法律傳統的影響,我國臨時保護制度存在一些獨有的特徵,不利於保護專利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一、臨時保護的制度設計 對發明專利申請給予臨時保護是採取早期公開,延遲審查制度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專利法均有類似的規定。受立法技術和法律傳統的影響,各國的規定不盡相同,最為詳盡的是日本專利法,不僅規定了發明專利權申請期間的臨時保護,還對補償金數額(相當於通常實施的費用),行使條件(發出警告),尋求救濟的時間(授予專利權後)以及救濟的程序等都作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②。美國專利法亦規定了臨時保護制度③,明確臨時保護期內專利申請人的請求權是一項合法的權利,相應的,一旦有人實施了公布的專利申請所公開的技術方案,他就有法定的支付使用費的義務,否則將承擔不利於己的法律後果。 我國現行專利法中涉及發明專利申請臨時保護的條款大致有4 條 ,相關的司法解釋大致有 2 條,分別規定了臨時保護期內專利申請人可以請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向其支付適當的技術使用費,主張使用費的時效期間,臨時保護期內其他社會公眾的監督權以及臨時保護期內產生的使用費糾紛案件的受理機關(包括國家知識產權局、地方管理專利的部門以及人民法院)和受理條件等。但是,應該看到的是,該專利申請實際上此時尚未獲得授權,法律只能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而無法提供強有力的專利保護。 依照專利法第 39 條的規定,發明專利權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之日起生效。當專利申請通過隨後的實質審查程序並獲得專利權後,專利申請人才成為專利權人,專利申請人從不穩定的臨時保護期過渡到了專利保護期。專利權人依據專利制度獲得了對其授權范圍內的技術方案的合法的壟斷權,可以對抗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其專利所進行的商業實施、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以及進口依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從某種程度上說,專利制度是一種發明人與國家或社會之間的契約。該契約的一方當事人為專利權人,另外一方當事人為社會。發明人為獲得其發明的專利壟斷權所付出的對價是向社會公開其發明內容,社會為獲得原本屬於技術秘密的發明創造的內容所付出的對價是將獨占權授予發明人,給予發明人的發明創造以法律的保護。在這項契約的履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臨時保護期和臨時保護制度。隨著申請文件的公開,一方面,國家或社會由此享有作為契約一方的權利,即以政府的名義向社會公開通過初步審查的專利申請的內容;另一方面,專利申請人喪失了獨占其發明創造內容而不為任何人所知的利益而獲得了臨時保護。臨時保護制度的正當性在於它是雙方履行契約中權利義務的具體體現,合理性在於,這樣的制度設計是否切實體現了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基本原理,亦即衡量一國的臨時保護制度的合理性的標准應該是,臨時保護制度的設計是否平衡了專利申請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專利申請人公開其技術成果所喪失的利益能否與法律給予其的臨時保護而獲得的利益相當。 二、臨時保護制度的法律效力 專利申請人申請文件的依法公開是發明專利申請進入臨時保護期的唯一標志,也是發明專利申請在專利法上的一個重要法律事實,對專利申請人、臨時保護期內打算以相同的發明創造提出申請的在後申請人、社會公眾以及國家行政機關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發明專利的臨時保護制度是均衡以上各方權益的一個系統的協調機制,其協調功能首先表現為對專利申請人、社會公眾以及政府產生了不同的法律效力,本文主要研究臨時保護制度對人的效力,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臨時保護對於申請人(以下簡稱先申請人)而言,產生了一個臨時的請求權 根據《專利法》13 條的規定,發明專利的申請人「可以」但不是「有權」要求申請公布後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費用。因此,申請人獲得的臨時保護不是一項權利而只能是一個權益。因此,申請人無權阻止其他的商業實施行為,第三人實施其技術成果的行為也不構成侵犯專利權。這種請求權的力度與國家對專利權的保護力度是根本無法相比的④。專利申請人此時獲得的是一個臨時的、極不穩固的請求權,根據專利法規定⑤,即使專利申請人在專利授權之前已經得知有人實施其專利,申請人仍然不能立即行使請求權,而只能靜等國家的授權。如果在專利申請的實質審查過程中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如專利申請被撤回、駁回或視為撤回等),該專利申請人的請求權將歸於消滅,申請人只能吞下其發明創造的內容成為社會的公知技術卻得不到實施方的任何補償的的苦果。對於技術成果被他人商業利用的專利申請人來講,是極為不利的,顯然是我國專利法的一個缺失。有幸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對這類問題做了一定程度的彌補,明確將臨時保護期內專利申請人的發明創造視為與專利等同的技術成果,專利申請人可以就其公布的申請文件內所載的技術成果與欲實施其技術成果的單位或個人簽定技術合同,依法成立的技術合同受到法律的保護。雖然如此,由於其他部門法特別是專利法中缺乏相應的制度銜接,該條司法解釋在司法審判中沒有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與世界上採取早期公布,延遲審查專利制度的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我國,對於申請人而言,臨時保護制度所賦予的請求權不僅不是一個當然的權利,而且是一個期待性權益,而且給權益處於不穩定狀態,申請人請求臨時保護的期限起算點是申請被依法公布後。換言之,發明專利申請只有被依法公布之後才可以主張臨時保護,對於從申請日至公布日期間的發明專利申請,以及被授予專利權之前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專利法法沒有給予臨時保護。另外,專利申請人的請求許可權呈現出被動和消極的狀態,請求的內容十分有限,僅限於請求實施其技術方案的他人給付一定數額的技術使用費,請求人對於由於其技術被他人商業實施而造成的其他利益損失如喪失市場份額、失去競爭機會等以及造成的預期利潤的減少均無法依據臨時保護制度而提出主張,法院亦僅參照技術使用合同的一般情況確定使用費的數額而對其他主張不予支持,這勢必造成專利申請人與社會公眾之間權益的失衡,挫傷了專利申請人從事發明創造和申請發明專利的積極性。再者,並非所有利用專利申請文件中所載的技術內容的實施者都要對專利申請人承擔支付使用費的責任,只有那些落在最終專利權授權文本所描述的技術特徵范圍內的商業實施者才需要承擔支付義務。因此,無論從權利的內容、主張的條件、期限和保護內容看,臨時保護制度對申請人的保護力度均遠遠弱於專利權的保護。 基於以上原因,發明專利的申請人必須慎重對待專利申請公布後的每一個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該申請的工作環節,密切並積極配合專利審查員的審查工作,確保專利申請平穩的渡過臨時保護期,以期獲得強有力的專利保護。 (二)對欲以相同的發明創造提出申請的在後申請人而言,臨時保護制度使在先申請對後申請人構成了現有技術 根據專利法禁止重復授權的原則⑥在後申請的發明專利申請人將無法獲得專利權。早期公開專利申請文件的目的是為了促使社會了解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內容,促進技術交流,避免重復的資源浪費,隨著在先申請文件的公開,申請在先的發明專利的技術內容處於公眾隨時可知的狀態,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閱讀到專利申請人發明創造的具體技術方案,因此,體現在先申請的發明創造的申請文件的公開,破壞了在後申請的新穎性⑦,導致在後申請將無法獲得專利權。 (三)對於欲實施他人以公布的發明創造的單位和個人而言,專利法默示的授予了其一個實施他人發明創造的機會 由於公布的專利申請此時尚未得到國家的授權,所以實施方在臨時保護期內的實施行為不構成《專利法》上的專利侵權行為;實施專利申請人技術成果的單位和個人向申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的行為不是實施者的法定義務。實施方主動向專利申請人支付使用其技術成果的使用費的,法律不予禁止。所以,臨時保護期間,實施他人專利申請文件中所載技術成果的單位和個人,獲得了一個利用其技術成果進行商業實施的機會,尤其是在該申請最終沒有獲得專利權的保護的情況下。專利法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是考慮到該專利申請的授權前景尚不明確,有可能出現申請最終得不到授權的情況發生。 (四)對社會公眾而言,形成了一個異議期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48 條規定「:自發明專利申請公布之日起至公告授予專利權之日前,任何人均可以對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專利申請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意見,並說明理由。」上述規定賦予了公眾從審查之初就可參與其中的權利。根據專利審查的規則,專利局在對發明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時,專利審查員需要對該專利申請的專利性進行評價。其主要工作一是進行檢索,二是根據申請文本和檢索結果判斷該申請的專利性。公眾的意見可以在這兩方面施加影響。檢索是專利審查員審查專利性的主要過程,但是,無論多麼龐大的資料庫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有漏檢的可能。再者,就影響新穎性的公知公用而言,相關公眾的優勢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為公眾特別是與專利申請的技術領域相同的企業或科研工作者,法律給予了他們一個有力的武器-提出異議的權利。異議期期限的長度與臨時保護期間相同。當他人申報的專利申請有可能妨礙本企業的發展,或者發現該專利申請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但該申請又有明顯的漏洞,不一定能夠獲得專利保護時,企業和個人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規定,將該專利申請盡量阻擋在專利保護的大門之外。但是遺憾的是,該條規定沒有引起我國企業和個人的足夠重視,有些企業由於沒有運用這一武器,損失慘重⑧。 三、結語 作為銜接專利申請與專利獲權期間的當事人權益的過渡性安排,臨時保護制度在具體條款的設計方面存在一些區別於其他國家臨時保護制度的安排,這些安排不甚有利於保護發明專利申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有必要對此缺失做出適當的補充,必要時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以確保促進科技創新、社會進步的法律制度,實現專利法的立法宗旨。 作為發明專利的申請人,應當充分認識到臨時保護期內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臨時保護期不等於專利保護。在這段時間,專利申請人不僅可能面臨發明創造隨時被他人利用的可能,還要面臨公眾對專利審查的社會監督。此外,與強有力的專利權相比,專利申請人由於發明創造被他人實施所獲得的請求權效力十分有限,且有嚴格的行使條件,因此,專利申請人應充分了解臨時保護制度的特點,採取主動措施,積極配合專利審查工作的順利進行,以便及早獲得穩固的專利權。 本文作者的個人觀點 由於發明專利從申請到專利授權的時間比較漫長,三年到十年不等,所以本文作者王夜輝認為,如果您是個人申請專利,純粹以轉讓專利獲得經濟效益為目的,那麼你就應該申請早日公布你的發明專利。發明專利在中文公布以後,如果已經有人使用你的技術,可以要求別人自你公布以後的使用時間起向你支付使用費用,但如果別人不予支付,可以在你授權以後提起訴訟。這個使用費用到底是多少合適呢?就看你自己了,其實這個使用費用就是你的專利轉讓費,但是專利法沒法給你明說,畢竟您還沒有獲得專利權吶。還要我怎麼給你點破?
C. 發明專利申請了就一定能授權嗎
發明專利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很多個人因為升學、職稱或者項目,都希望獲得發明專利證書。(可以參見:個人和企業擁有專利的25個好處。)證書因為發明專利授權時間長、授權要求高、需求大,其價值也越來越高。而發明專利一旦無法獲得授權,前期的投入和資金就成了水漂,因此,對於申請人而言,都需要吃上定心丸,希望發明能獲得授權,有些機構也順勢提出發明專利包授權的服務。
發明專利包授權,大致意思就是發明專利申請後,能確保拿到證書。正是這種100%,讓很多發明人十分高興,認為只要出錢,就必然能在一年或者兩年後獲得所需要的證書,從而在升學、職稱、落戶或者項目中獲得加分,或者是技術上獲得保護。
發明專利包授權,讓這些發明人高興的同時,也讓一些機構十分高興,那就是,先收錢,然後兩三年後,再給客戶這種或者那種理由,甚至玩起失蹤。正是市場催生了這個包授權業務,很多機構也順勢而為。
發明專利包授權,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當前審查制度的挑戰,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因為發明專利目前的授權率,整體維持在40%左右。發明專利因為需要經過實質審查,需要在各個環節進行全面檢索,其創造性、新穎性要求較高,促使發明授權成為一種概率事件,也催生了發明包授權業務。
正是因為發明專利授權是一種概率事件,有些機構因為技術成熟,授權率相對較高,有些則相對較低。但是,一些機構或者個人打著發明包授權的旗號,卻帶著騙子的面具,是難以讓人識破的。在最近與一些發明人的溝通中,有一些就是因為當初一些機構承諾發明可以授權,然後收取了高額費用,結果幾年後,人都找不到了。也有些發明人訴苦,專利好幾年了還沒動靜。(請關注近期文章:如何規避專利交易中的風險。)
盡管存在這些不確定因素,也存在一些幌子機構或個人,實踐操作中,發明專利包授權,如果屬於風險代理,還是可以嘗試的。這種方式就是,前期支付一部分費用,授權後支付一部分費用,不授權則進行部分退款處理。一方面,發明專利的撰寫要求比較高,如果對方一分錢不收,授權後付款,這種方式作為研發者,也存在收不到款的風險;另一方面,發明專利授權盡管是概率事件,但研發者經驗豐富,一些檢索到位,創新性足夠,能力足夠強,授權率還是能維持較高的,這種希望還是值得多收費的。
當然,發明專利包授權,並非任何人或者機構可以操作,而很多剛剛畢業或者參與專利撰寫工作者,為了吸引客戶,往往打出發明專利包授權的旗號,或者自稱擁有多少博士,甚至稱有關系能搞定發明包授權,這些都只不過是為了吸引客戶,然後,一步一步地談條件;甚至利用發明專利審查時間長進行費用詐騙。實際上,也有些從業豐富的專利工作者,通過多年答復審查意見,或者是自身專業背景較強,通過一定的檢索和分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方式,在發明包授權方面,還是大有作為的。因此,建議發明人在現在發明專利包授權方面,先了解了解對方的情況,是否幹了不到兩年就來搞發明包授權,殊不知,一個發明從申請和答復授權,至少兩年時間,那種加快處理不在此列。
目前專利的撰寫,很多是企業提供資料,代理人予以完善,或者是研發者自己來從事材料組織工作,提出所謂一條龍服務。對於發明專利的投入,有些企業有自己的研發隊伍,所以能夠提供合適的交底材料,作為專利工作者,其任務主要是檢索和分析材料,並提出適應性的建議,這種所謂的根據交底材料撰寫發明,專利工作者更多的不過是專利格式的轉換,技術問題還是需要企業完成,以至於一些企業或者申請人感覺,撰寫人員不過是換了一下格式而已。對於相關技術問題,還是自己完成。其實,是看不見專利工作者背後的工作,以為專利工作者是萬能的,是對專利申請本身存在偏差所致。(請參閱:如何獲得高質量的專利。)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所謂的發明編材料,就是一些創意通過檢索後,採用合適的方式撰寫和申報。這種方式,在缺乏研發力量的背後,被大量採用。而編專利,更多的就是為了授權,為了所謂證書,在當前市場中,存在很大需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所以無論是企業提供交底書,還是專利工作者直接參與編寫專利材料,發明專利包授權,都是一種趨勢,也是對工作人員水平的考核。雖然發明時間長,但是,對於長期從業者來講,不經風雨怎見彩虹,而對於企業或者申請人而言,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採用發明專利包授權的風險代理,則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基本的勞務費付給對方,至於是多少,可以雙方約定;另一方面,一旦獲得授權,則給予更多的獎勵和報酬,如此,也能激發對方的激情。
D. 政府對發明專利有哪些獎勵政策
(一)在申請人取得公布及進入實質審查階段通知書6個月內(以實審通知書發內文日容為准),每件給予資助人民幣2000元,但對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批准費用減緩,並低於補貼額度的,專利申請費和審查費按實際支出給予資助;
(二)取得專利證書後6個月內(以授權公告日為准),每件給予資助人民幣2000元,委託深圳專利代理機構代理及外地專利代理機構在深設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分支機構(上年度在深納稅額20萬元以上)代理的,每件增加資助人民幣1000元; 申請人可以在取得專利證書6個月內(以授權公告日為准)一並提出申請資助,由市知識產權主管部門按以上資助標准一次性給付。
(三)首次申請發明專利的單位,取得發明專利證書後,對第一件發明專利申請增加資助3000元;
(四)深圳專利代理機構代理及外地專利代理機構在深設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分支機構(上年度在深納稅額20萬元以上)代理深圳發明專利申請並取得發明專利證書後,對該機構每件資助1000元,每半年受理一次。
E. 益陽市對發明專利是如何獎勵的
你好呀。
益陽市發明專利資助和獎勵辦法
第一條為促進技術創新,鼓勵單位和個人申請和維持發明專利,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根據《湖南省專利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市本級科技專項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用於資助單位和個人進行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維持。
第三條市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發明專利資助和獎勵的審查和管理工作,市財政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實施專利資助和獎勵,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五條申請專利資助和獎勵的條件及標准:
(一)專利權屬清晰無糾紛;
(二)申請資助和獎勵的專利第一專利權(申請)人聯系地址必須在本市行政區域內;
(三)對當年申請的發明專利給予每件1000元資助;
(四)對當年授權的發明專利給予每件2000元資助;
(五)當年按時繳納年費的非職務發明專利按當年應繳年費的50%給予資助;
(六)對企業和個人引進轉化市域外有效發明專利,給予相關人員每件2000元獎勵。
第六條申請專利資助和獎勵應當在發明專利申請或授權或繳費或引進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申請;
第七條對部分專利權人不繼續繳納年費且願意將專利權與益陽市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共享的,給予年費、恢復費、轉讓費等相關費用資助,中心與專利權人簽定專利權共享合同,該專利轉化實施所產生的收益按30%歸中心,70%歸原專利權人。
第八條申請人應當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請表;
(二)申請人身份證明;
(三)發明專利申請資助需提供受理通知書;發明專利授權資助需提供專利證書復印件;年費資助需提供繳費發票復印件;引進市域外有效發明專利獎勵需提供專利登記薄副本及雙方合同或協議。
第九條 市科技局和市財政局要切實加強對專利和獎勵資金發放情況的督促檢查,並接受社會監督。
第十條申請人對其提供的材料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弄虛作假、偽造憑證、套取資金的,依法收回資助和獎勵資金,並取消其3年內申請專利資助和獎勵資格。
第十一條本辦法由市科技局和市財政局負責解釋。
第十二條本辦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有需要申請可私聊。
F. 關於專利發明人獎勵的問題,專利法細則規定獲得發明專利後應給予發明人不低於3000元獎金,如果發明人
針對一項發明專利最低不少於3000元。
G. 發明專利只有一項獨立權利要求,是否可以
完全可以,只要你寫的主權項滿足了專利的三性審查。
沒有從屬權利只能說如果審查員給出審查意見通知書時,可能退守的餘地沒有那麼大。
如果您還有什麼問題需要咨詢,可以隨時網路HI我,竭誠為您解答相關問題。
【希望您點一下右下角大拇指"贊同"送上您寶貴的1分,謝謝】
H. 申請發明專利提前公布有何利弊
針對申請人,早日公布發明專利的有利之處是:根據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也就是獲得所謂「臨時保護」。早日公布申請,申請人可以盡早獲得專利法所規定的臨時保護。另外,早日公布,對該專利今後進入市場、佔領市場有可能起一定幫助作用。 不利之處是:過早公開申請內容,他人就可能利用該申請,有可能損害申請人的利益。另外,對撤回的專利申請,公開和未公開大不一樣。如申請內容尚未公開,該技術還可以作為一項技術秘密由申請人擁有,並且日後還可重新提出專利申請;如申請內容已經公開,則意味著該技術進入了公知技術領域,申請人就不能再就相同內容獲得專利保護了。申請人往往希望這種公開晚一些,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來最終決定是否公開其技術或為技術的公開做准備。 從公眾的角度來看,發明專利的盡早公布,有利於最新技術的傳播;避免重復研究,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在他人發明的啟迪下,盡早地研究和開發出更新更先進的技術。 發明專利申請後多久進入公布? 如果提出提前公開申請,那麼在形式審查結束後就公開了,時間大於3-10個月不等。根據專利法相關規定,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審、公布、實審以及授權五個階段。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發明專利申請後,經初步審查認為符合本法要求的,自申請日起滿十八個月,即行公布。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根據申請人的請求早日公布其申請。發明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發明專利權的決定,發給發明專利證書,同時予以登記和公告。發明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專利申請周期並不固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審查有任何結果,專利局都會以書面形式通知您。 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局經初步審查認為發明專利申請符合本法規定的,自申請日起滿 18 個月,應將該申請予以公布。所謂提前公開,是指發明專利自申請日起,有優先權的自優先權日起,申請人可要求提前公開其專利申請,並應提交提前公開聲明。提前公開聲明經專利局初步審查合格後可即時進入公開程序。提前公開聲明只適用於發明專利申請。申請人提出提前公開聲明不能附有任何條件。 發明專利請求提前公布聲明有什麼用? 1、提前公開可以用於評價別人專利申請的創造性,盡可能阻礙別人與自己技術密切相關的專利申請授權。 2、公開是發明進入實質審查的必須程序,所以可以縮短授權周期。 3、發明專利在中文公布以後,如果已經有人使用你的技術,可以要求別人自你公布以後的使用時間起向你支付使用費用,但如果別人不予支付,可以在你授權以後提起訴訟。 我國臨時保護制度及其法律效力 發明專利申請的臨時保護制度①是專利法上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相應的期間被稱為臨時保護期。臨時保護期是發明專利申請獲得專利權以前必須要經過的時期,也是專利法上的一個特殊和極為重要的時期。專利法對該段時期予以專利申請人一定程度的保護不僅有利於申請人的個人利益,鼓勵技術創新,促進社會進步,而且關乎國家的整體利益。基於此,各國專利制度中均給予發明專利臨時保護期以一定的重視,擬訂了相關的法律措施以確保上述目的的實現。我國專利法在制定和修改時也設置了相關的條款,賦予了專利申請人和社會公眾有限的權益。但由於受法律傳統的影響,我國臨時保護制度存在一些獨有的特徵,不利於保護專利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一、臨時保護的制度設計 對發明專利申請給予臨時保護是採取早期公開,延遲審查制度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專利法均有類似的規定。受立法技術和法律傳統的影響,各國的規定不盡相同,最為詳盡的是日本專利法,不僅規定了發明專利權申請期間的臨時保護,還對補償金數額(相當於通常實施的費用),行使條件(發出警告),尋求救濟的時間(授予專利權後)以及救濟的程序等都作了詳細而明確的規定②。美國專利法亦規定了臨時保護制度③,明確臨時保護期內專利申請人的請求權是一項合法的權利,相應的,一旦有人實施了公布的專利申請所公開的技術方案,他就有法定的支付使用費的義務,否則將承擔不利於己的法律後果。 我國現行專利法中涉及發明專利申請臨時保護的條款大致有4 條 ,相關的司法解釋大致有 2 條,分別規定了臨時保護期內專利申請人可以請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向其支付適當的技術使用費,主張使用費的時效期間,臨時保護期內其他社會公眾的監督權以及臨時保護期內產生的使用費糾紛案件的受理機關(包括國家知識產權局、地方管理專利的部門以及人民法院)和受理條件等。但是,應該看到的是,該專利申請實際上此時尚未獲得授權,法律只能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而無法提供強有力的專利保護。 依照專利法第 39 條的規定,發明專利權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之日起生效。當專利申請通過隨後的實質審查程序並獲得專利權後,專利申請人才成為專利權人,專利申請人從不穩定的臨時保護期過渡到了專利保護期。專利權人依據專利制度獲得了對其授權范圍內的技術方案的合法的壟斷權,可以對抗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其專利所進行的商業實施、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以及進口依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從某種程度上說,專利制度是一種發明人與國家或社會之間的契約。該契約的一方當事人為專利權人,另外一方當事人為社會。發明人為獲得其發明的專利壟斷權所付出的對價是向社會公開其發明內容,社會為獲得原本屬於技術秘密的發明創造的內容所付出的對價是將獨占權授予發明人,給予發明人的發明創造以法律的保護。在這項契約的履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臨時保護期和臨時保護制度。隨著申請文件的公開,一方面,國家或社會由此享有作為契約一方的權利,即以政府的名義向社會公開通過初步審查的專利申請的內容;另一方面,專利申請人喪失了獨占其發明創造內容而不為任何人所知的利益而獲得了臨時保護。臨時保護制度的正當性在於它是雙方履行契約中權利義務的具體體現,合理性在於,這樣的制度設計是否切實體現了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基本原理,亦即衡量一國的臨時保護制度的合理性的標准應該是,臨時保護制度的設計是否平衡了專利申請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專利申請人公開其技術成果所喪失的利益能否與法律給予其的臨時保護而獲得的利益相當。 二、臨時保護制度的法律效力 專利申請人申請文件的依法公開是發明專利申請進入臨時保護期的唯一標志,也是發明專利申請在專利法上的一個重要法律事實,對專利申請人、臨時保護期內打算以相同的發明創造提出申請的在後申請人、社會公眾以及國家行政機關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發明專利的臨時保護制度是均衡以上各方權益的一個系統的協調機制,其協調功能首先表現為對專利申請人、社會公眾以及政府產生了不同的法律效力,本文主要研究臨時保護制度對人的效力,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臨時保護對於申請人(以下簡稱先申請人)而言,產生了一個臨時的請求權 根據《專利法》13 條的規定,發明專利的申請人「可以」但不是「有權」要求申請公布後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費用。因此,申請人獲得的臨時保護不是一項權利而只能是一個權益。因此,申請人無權阻止其他的商業實施行為,第三人實施其技術成果的行為也不構成侵犯專利權。這種請求權的力度與國家對專利權的保護力度是根本無法相比的④。專利申請人此時獲得的是一個臨時的、極不穩固的請求權,根據專利法規定⑤,即使專利申請人在專利授權之前已經得知有人實施其專利,申請人仍然不能立即行使請求權,而只能靜等國家的授權。如果在專利申請的實質審查過程中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如專利申請被撤回、駁回或視為撤回等),該專利申請人的請求權將歸於消滅,申請人只能吞下其發明創造的內容成為社會的公知技術卻得不到實施方的任何補償的的苦果。對於技術成果被他人商業利用的專利申請人來講,是極為不利的,顯然是我國專利法的一個缺失。有幸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對這類問題做了一定程度的彌補,明確將臨時保護期內專利申請人的發明創造視為與專利等同的技術成果,專利申請人可以就其公布的申請文件內所載的技術成果與欲實施其技術成果的單位或個人簽定技術合同,依法成立的技術合同受到法律的保護。雖然如此,由於其他部門法特別是專利法中缺乏相應的制度銜接,該條司法解釋在司法審判中沒有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與世界上採取早期公布,延遲審查專利制度的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我國,對於申請人而言,臨時保護制度所賦予的請求權不僅不是一個當然的權利,而且是一個期待性權益,而且給權益處於不穩定狀態,申請人請求臨時保護的期限起算點是申請被依法公布後。換言之,發明專利申請只有被依法公布之後才可以主張臨時保護,對於從申請日至公布日期間的發明專利申請,以及被授予專利權之前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專利法法沒有給予臨時保護。另外,專利申請人的請求許可權呈現出被動和消極的狀態,請求的內容十分有限,僅限於請求實施其技術方案的他人給付一定數額的技術使用費,請求人對於由於其技術被他人商業實施而造成的其他利益損失如喪失市場份額、失去競爭機會等以及造成的預期利潤的減少均無法依據臨時保護制度而提出主張,法院亦僅參照技術使用合同的一般情況確定使用費的數額而對其他主張不予支持,這勢必造成專利申請人與社會公眾之間權益的失衡,挫傷了專利申請人從事發明創造和申請發明專利的積極性。再者,並非所有利用專利申請文件中所載的技術內容的實施者都要對專利申請人承擔支付使用費的責任,只有那些落在最終專利權授權文本所描述的技術特徵范圍內的商業實施者才需要承擔支付義務。因此,無論從權利的內容、主張的條件、期限和保護內容看,臨時保護制度對申請人的保護力度均遠遠弱於專利權的保護。 基於以上原因,發明專利的申請人必須慎重對待專利申請公布後的每一個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該申請的工作環節,密切並積極配合專利審查員的審查工作,確保專利申請平穩的渡過臨時保護期,以期獲得強有力的專利保護。 (二)對欲以相同的發明創造提出申請的在後申請人而言,臨時保護制度使在先申請對後申請人構成了現有技術 根據專利法禁止重復授權的原則⑥在後申請的發明專利申請人將無法獲得專利權。早期公開專利申請文件的目的是為了促使社會了解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內容,促進技術交流,避免重復的資源浪費,隨著在先申請文件的公開,申請在先的發明專利的技術內容處於公眾隨時可知的狀態,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閱讀到專利申請人發明創造的具體技術方案,因此,體現在先申請的發明創造的申請文件的公開,破壞了在後申請的新穎性⑦,導致在後申請將無法獲得專利權。 (三)對於欲實施他人以公布的發明創造的單位和個人而言,專利法默示的授予了其一個實施他人發明創造的機會 由於公布的專利申請此時尚未得到國家的授權,所以實施方在臨時保護期內的實施行為不構成《專利法》上的專利侵權行為;實施專利申請人技術成果的單位和個人向申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的行為不是實施者的法定義務。實施方主動向專利申請人支付使用其技術成果的使用費的,法律不予禁止。所以,臨時保護期間,實施他人專利申請文件中所載技術成果的單位和個人,獲得了一個利用其技術成果進行商業實施的機會,尤其是在該申請最終沒有獲得專利權的保護的情況下。專利法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是考慮到該專利申請的授權前景尚不明確,有可能出現申請最終得不到授權的情況發生。 (四)對社會公眾而言,形成了一個異議期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48 條規定「:自發明專利申請公布之日起至公告授予專利權之日前,任何人均可以對不符合專利法規定的專利申請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意見,並說明理由。」上述規定賦予了公眾從審查之初就可參與其中的權利。根據專利審查的規則,專利局在對發明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時,專利審查員需要對該專利申請的專利性進行評價。其主要工作一是進行檢索,二是根據申請文本和檢索結果判斷該申請的專利性。公眾的意見可以在這兩方面施加影響。檢索是專利審查員審查專利性的主要過程,但是,無論多麼龐大的資料庫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有漏檢的可能。再者,就影響新穎性的公知公用而言,相關公眾的優勢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為公眾特別是與專利申請的技術領域相同的企業或科研工作者,法律給予了他們一個有力的武器-提出異議的權利。異議期期限的長度與臨時保護期間相同。當他人申報的專利申請有可能妨礙本企業的發展,或者發現該專利申請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但該申請又有明顯的漏洞,不一定能夠獲得專利保護時,企業和個人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規定,將該專利申請盡量阻擋在專利保護的大門之外。但是遺憾的是,該條規定沒有引起我國企業和個人的足夠重視,有些企業由於沒有運用這一武器,損失慘重⑧。 三、結語 作為銜接專利申請與專利獲權期間的當事人權益的過渡性安排,臨時保護制度在具體條款的設計方面存在一些區別於其他國家臨時保護制度的安排,這些安排不甚有利於保護發明專利申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有必要對此缺失做出適當的補充,必要時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以確保促進科技創新、社會進步的法律制度,實現專利法的立法宗旨。 作為發明專利的申請人,應當充分認識到臨時保護期內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臨時保護期不等於專利保護。在這段時間,專利申請人不僅可能面臨發明創造隨時被他人利用的可能,還要面臨公眾對專利審查的社會監督。此外,與強有力的專利權相比,專利申請人由於發明創造被他人實施所獲得的請求權效力十分有限,且有嚴格的行使條件,因此,專利申請人應充分了解臨時保護制度的特點,採取主動措施,積極配合專利審查工作的順利進行,以便及早獲得穩固的專利權。 本文作者的個人觀點 由於發明專利從申請到專利授權的時間比較漫長,三年到十年不等,所以本文作者王夜輝認為,如果您是個人申請專利,純粹以轉讓專利獲得經濟效益為目的,那麼你就應該申請早日公布你的發明專利。發明專利在中文公布以後,如果已經有人使用你的技術,可以要求別人自你公布以後的使用時間起向你支付使用費用,但如果別人不予支付,可以在你授權以後提起訴訟。這個使用費用到底是多少合適呢?就看你自己了,其實這個使用費用就是你的專利轉讓費,但是專利法沒法給你明說,畢竟您還沒有獲得專利權吶。還要我怎麼給你點破?
I. 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對職務發明的發明人必須給予獎勵嗎
專利法上規定職務發明必須有獎勵,但如果發明人和單位有協議的則從其約定。
依據《專專利法實施細屬則》:
第七十七條 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未與發明人、設計人約定也未在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中規定專利法第十六條規定的獎勵的方式和數額的,應當自專利權公告之日起3個月內發給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獎金。一項發明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於3000元;一項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的獎金最低不少於1000元。
由於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建議被其所屬單位採納而完成的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從優發給獎金。
第七十八條 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未與發明人、設計人約定也未在其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中規定專利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報酬的方式和數額的,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實施發明創造專利後,每年應當從實施該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於2%或者從實施該項外觀設計專利的營業利潤中提取不低於0.2%,作為報酬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或者參照上述比例,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一次性報酬;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許可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實施其專利的,應當從收取的使用費中提取不低於10%,作為報酬給予發明人或者設計人。
J. 專利給予強制許可的情況有哪些
專利給予強制許可的情況,在依照前款規定給予實施強制許可的情形下,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前一專利權人的申請,也可以給予實施後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那麼專利給予強制許可的情況有哪些?專利給予強制許可的情況專利給予強制許可的情況有哪些?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1)專利權人自專利權被授予之日起滿三年,且自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滿四年,無正當理由未實施或者未充分實施其專利的;(2)專利權人行使專利權的行為被依法認定為壟斷行為,為消除或者減少該行為對競爭產生的不利影響的。2、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3、為了公共健康目的,對取得專利權的葯品,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製造並將其出口到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規定的國家或者地區的強制許可。4、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其實施又有賴於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實施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後一專利權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