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華偉人黃帝的貢獻有哪些
1、黃帝開創了多元一體民族格局
今日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56個兄弟民族,以漢族人口最多,其他都是在中國古代演變而來的民族。「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格局是從何時發端的呢?應該說是從黃帝時代。黃帝出自少典和有氏,生在軒轅之丘,遷於陳倉(今陝西寶雞),「長於姬水」,以水名為姬姓。其氏族部落發展壯大後又遷居橋山(今陝西黃陵),時炎帝榆罔的部落趨於衰勢,姜與姬姓部落通婚。之後,兩個部落東遷,炎帝族直遷至魯(今山東曲阜),黃帝族遷居於涿鹿(今屬河北)。蚩尤部落發動驅逐炎帝族的戰爭。炎帝戰敗後西返,向黃帝求援,與追至涿鹿的蚩尤軍大戰,殺蚩尤。之後,炎帝榆罔不願讓出天下「盟主」之位,與黃帝又發生沖突。在阪泉(今涿鹿附近)交戰三次,炎帝失敗,帶部分親從南走(一說是黃帝封炎帝於南方),天下諸侯共尊黃帝為「盟主」。於是黃帝吸附炎帝余族,聯合東方少昊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遷都於「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鄭市)。古代將「天下」中心(今河南)稱為中原(狹義),亦稱夏,黃帝又取「曾祖母華胥氏」的「首」字華,將新的部落聯盟命名為「華夏」,意為居於中原地區的廣大、美好、和睦民族集團之意。黃帝為首的集團,按地區將華夏四邊的集團部落分別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構成現代所說的「古代五大民族集團」。這就是「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格局的開端。黃帝又創立「部落聯盟」機構和制度。相傳黃帝有「三公」、「六卿」,以各色雲彩稱謂的春、夏、秋、冬、中「五官」等,為夏代的奴隸制國家制度開辟了先河。
2、黃帝創立的精神文化
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於《黃帝》中說:「傳說中的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華夏龐大的部落聯盟除設置的機構制度和「官員」外,主要是用從母系氏族社會出現「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來統一、鞏固人民的聚合力。宗教的表現形式是:先相繼產生圖騰、自然崇拜,約至三皇末期又產生祖先崇拜。原始宗教的「天人合一」,是後世「天地人和」思想的淵源,也是「和而不同」思想的淵源。而從三皇到黃帝時「創世」的偉人,則又是原始「人本」思想和觀念的反映,也是後世「以人為本」傳統思想的淵源。三種崇拜形式是先民對自然界、人世間的一些事情無法解釋,便想像是鬼神造成的,於是家家祭祀,希望鬼神免災。黃帝針對「神人雜糅」現狀,在炎帝原始宗教的基礎上進行改革。供祀方式,一般由氏族或部落公祭,家庭一般只祭祖神、土神、穀神等。黃帝將「帝」或「上帝」封為主宰一切的最大最高之神,自己是「帝」神在人間的兒子,只有他和擔任管理鬼神、占卜的「大臣」,才可以乘「天梯」去見「上帝」,稟告地上之事;黃帝又封以往有貢獻的首領(稱皇)為各方的帝神(如封炎帝為南方帝,稱炎帝或火神等)。還祭祀山川河流,到泰山封禪等。把宗教變為維護天下一體思想的手段。黃帝不僅成為最高軍事民主首長,而且是全民心中的「偉人」。隨之還制定了相應的原始禮樂,原始倫理法則等,使全民在自由平等的社會內共同勞動,和諧的生活。
3、黃帝創造的物質文化
炎帝時代,原始農業、手工業、貨物交換等,均普遍得到發展。氏族部落有了中心聚落,已有半地穴的住房(江南是干欄式)。糧食生產除食用外,還有了較多的儲存。陶器、石器等手工業得到發展,出現「日市」。黃帝時代,農耕經濟更進一步發展。適應戰爭或交通的需要,畜牧業也興旺起來,故有「黃帝耕牧時代」之稱。家庭飼養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正因為物質豐富,思想觀念統一,生活安定,「四方」集團仰慕而歸服。文獻中說黃帝的疆域北至今內蒙古、遼寧南部,東至海,西至甘肅敦煌,南至湖南,地域廣大。《史記·五帝本紀》雲:黃帝「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李學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時代》中說:「《史記》一書沿用《大戴禮記》所收《五帝德》的觀點,以黃帝為《五帝本紀》之首,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種標志。」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總之,我們今日的文化,在黃帝文化中均可找到淵源和實證,黃帝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Ⅱ 關於黃帝
黃帝的來歷黃帝為中國開化時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認為中華民族之共祖,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縣西北),稱軒轅氏,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亦稱有熊氏,少典氏之子。黃帝生而靈異。《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漢緯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按其說法,黃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誕生整個就是一個神話:有一天,黃帝的母親附寶去往郊外,一個巨大的閃電在北斗星的周圍耀眼地閃爍,使附寶得到感應,於是生了軒轅。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黃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
黃帝的武功1.阪泉之戰—時,天下共主炎帝神農氏八世,暴虐無道,黃帝率諸侯與戰,敗神農氏於阪泉(河南涿鹿縣東),遂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版圖東至於海,西至甘肅,北至河北,南至大江。2.涿鹿之戰—時,諸侯多歸黃帝,獨苗族蚩尤不服,與黃帝戰於涿鹿(今河南涿鹿縣),蚩尤能作五里霧,黃帝與其久戰不勝。黃帝乃作指南車(車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靈符、道法和《陰符經》傳給黃帝,遂擒殺蚩尤,天下乃定。
黃帝的文治黃帝既定天下乃與諸臣共訂典章文物,遂有如下的各種發明,使社會民生接近今日:
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 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黃帝成仙黃帝年近百歲,棄帝位,從列仙游,(務光子、容成子、廣成子、紫府先生、中黃丈人等)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成之日,年已百歲,有龍從天而降,接引黃帝,升天而去,成為天上五帝之一,南朝陶弘景在其《真靈位業圖》中,列黃帝於第三神階之左,稱為元圃真人軒轅黃帝。
Ⅲ 古代學著學有所成,創造美好生活的實例
古代學者學有所成創造美好生活的就是孔子。
Ⅳ 黃帝的生平事跡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聞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穀,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後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後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後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
Ⅳ 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 美的提出的時間是哪一年
為人類復創造美好生活 美的制提出的時間是2004
面向未來,美的中央空調事業部將繼續秉承「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經營理念,不斷致力於企業的變革創新和持久發展,通過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產品,打造優秀的
國際中央空調品牌,確保美的中央空調在未來繼續保持健康、穩健的發展。
Ⅵ 列舉黃帝對人類的主要貢獻
首先他因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
Ⅶ 黃帝的貢獻
黃帝創造了「分土建國」的制度。據《漢書·地理志》說:「昔在黃帝……方制萬里,劃燮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顏師古注曰:「方制,制為方域也。畫,謂為之界也。燮,古野字。」《路史·後紀一》:「黃帝始分土建國。」有史料稱黃帝「命風後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甚至連耕地也有了劃分,據說後來的井田制就是從這時萌芽的。
發展部落
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渭河流域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據《史記·五帝本紀》,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據鄭玄注釋,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又據古史傳說,黃帝非常重視發展農業,掌握了平原農業的許多特點,「歲時熟而亡凶,天地休通,五行期化,故風雨時節,而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路史·疏仡紀·黃帝》)。黃帝充分認識到,必須挖掘土地的潛力,廣耕耘,勤播種,才能使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他率領百姓「時播百穀草木」,並「淳化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大戴禮記·五帝德》引孔子語)。傳說中黃帝的行為感動了上帝,出現了許多祥瑞之兆:「地獻草木」,「九牧昌教」(《論語·讖》)。
創立制度
黃帝創造了「分土建國」的制度。據《漢書·地理志》說:「昔在黃帝,……方制萬里,劃燮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顏師古注曰:「方制,制為方域也。畫,謂為之界也。燮,古野字。」《路史·後紀一》:「黃帝始分土建國」。說黃帝「命風後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甚至連耕地也有了劃分,據說後來的井田制就是從這時萌芽的。
黃帝還十分重視社會管理方式的發明與創造。由於農業發展,較長時間的定居成為可能,這就使得社會基本單元比較穩定,易於管理。黃帝發明了適合於部族居住的宮室,與炎帝、蚩尤戰爭之後將都城建於涿鹿之阿,即今之涿鹿縣黃帝城遺址。黃帝時期開始出現了與平原農業水平相關的社會管理制度的萌芽。《左傳·昭公》說黃帝的官制雲:「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後來《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還有傳說黃帝任用「四輔、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視四民」。
外國人看《黃帝內經》
美國人說:兩千多年前根據《黃帝內經》發展出來的中醫科學,其中許多行之有效的療法確實有效,現在才開始受到西方科學的證實。
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文章「另類醫學」中提到:針灸經絡學一直不被西醫採納的主要原因就是氣脈或穴道沒有解剖學的根據,如今美國的研究發現,穴道通常位於「連接組織」最密集處所在。
佛蒙特大學的藍吉分博士說:「連接組織形成一個網路,遍布全身」,每個連接組織也含有神經終結點,這就是右手受到針刺,針灸會對身體造成醫療效果的道理。佛蒙特在「IT《黃帝內經》」中證明了,如果把經絡「換算」成企業信息化中的概念「流程」,整個《黃帝內經》讀起來,就成了一部ERP式的企業信息化原理指南,或網路哲學。
有人據此說:《黃帝內經》是ERP最早的祖宗,和現代信息化管理異曲同工。
發明文字
《拾遺記》卷一:「黃帝……始造書契。」這里的「書契」即指文字。不過,戰國、秦漢人的著作則一致認為是黃帝之臣倉頡發明了文字,如《韓非子·五蠹》說:「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論衡·對作》篇:「造端更為,前始未有,若倉頡作書,奚仲作車是也。」《論衡·訂鬼》:「及倉頡作書,鬼夜哭。」徐幹《中論·治學》:「倉頡視鳥跡而作書,斯大聖之學乎?」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考古發現證明,在黃帝時代稍前,中國境內已經出現了文字的雛形,它是人類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而且從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時代,可能有黃河中游、黃河下游乃至長江中下游等不同的文字發展系統。黃帝時代倉頡造字的傳說表明,倉頡是一個在以前刻畫符號的基礎上為文字的發明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荀子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荀子·解蔽》)
網羅人才
黃帝還特別注意網羅人才來管理社會。《帝王世紀》就曾生動形象地記載了黃帝求賢的傳說。相傳,黃帝思賢若渴,達到了夢寐思求的程度。有一天,恍惚之中,他夢見狂風驟起,滿天塵垢都被這場大風颳得一干二凈,整個天空十分清靜純凈。又見一人手執千鈞強弩驅趕著數萬只羊群。他從中得到啟示:「風作為號令,象徵治國安民的賢人,垢字去掉土字偏旁就是後字。天下難道有名叫風後的人嗎?手執千鈞之弩的人,力氣一定特別大,能自如地驅趕著數萬只羊,此人一定很會訓練軍隊,是一位良將。天下難道又有個名叫力牧的人嗎?」於是,黃帝立即下令在各個部落中尋找名叫「力牧」與「風後」的人。後來終於在一個居住在海邊的部落中找到了風後,發現風後果真是一位賢能之士,於是立即任命他為相。又在一片沼澤之地找到了力牧,果然與黃帝所夢一樣,是一位足智多謀、精通用兵之道的將才,於是黃帝馬上任其為將。正由於黃帝能夠任賢用能,推行良好的社會管理,使得當時的社會生產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大為提高。司馬遷曾給予高度的贊揚,說「無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史記·歷書》)。《韓詩外傳》卷八說:「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內和平。」可以肯定,黃帝曾經想了許多辦法進行部落聯盟的管理,後世一些重要的社會管理制度可能就起源於黃帝時代。黃帝時代的政治建樹(包括對政治制度的創建、社會管理方式的發明與創造)、文化成就(包括黃帝時代文字的發明、造型藝術、音樂舞蹈、制度文明、宗教祭祀)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
Ⅷ 列舉黃帝在人類生活上的偉大貢獻。急!!!
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從黃帝時代起,就告別了蠻荒混沌的歲月,拉開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軒轅黃帝率領先民們,磨
礪智慧,統一華夏,安定四方,立中華創業自強之精神,領世界文明古國之風騷。從此以後,先祖生息的場所,就成為中華民族的
搖籃,黃陵縣橋山這塊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便成為全民族共同嚮往的精神聖地。因此,歷朝歷代,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
姓;也不論黨派政別、國內同胞,還是海外僑胞,在黃帝陵前無一例外地同祭一個始祖,追尋一個根系,魂牽一個神州;也不論是
庄嚴肅穆的公祭,還是敦厚淳樸的民祭,以及葉落歸根的遊子之祭,無不顯示出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正因為如此,無
論哪個時代,無論在哪個國度里,只要憑借炎黃子孫這一熟悉的稱謂,就能夠跨越無限時空,穿過無數障礙,消融一切隔膜,找到
自己的同胞和兄弟,尋到一種亘古不變的民族聚合力。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中華民族以漢民族為主體,漢族佔全國人口的90%以上。漢
族則是在黃帝部族為主的古華夏族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他少數民族也是由黃帝的後裔,
在中原地區以外的邊陲地帶輾轉遷徙繁衍而成。因此,軒轅黃帝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
祖。 其一,就血緣關系來考察。軒轅黃帝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那時候,我國黃河中
下游地區以及山東、蘇北一帶已形成了眾多的氏族和氏族部落,其主要是活動於以華山中
心的西部地區的黃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以及居住在山東、蘇北的九黎族部族。其中黃帝部
族後裔夏後氏和有虞氏等12個部落,以及炎帝後裔,聯合組成夏,稱為「夏」。「夏」與
「華」古字相同,「夏」即「華」,「華」即「夏」,「華」「夏」聯稱還是夏。所以中
華民族就是由黃帝部族後裔為胚胎的華夏族繁衍而來的。故世代繁衍生息於黃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都與黃帝有血緣聯系。 其二,就
地緣關系來考察。根據考證,黃帝部族主要分布於渭水以北的陝北高原、渭北高原,炎帝部族主要分布於陝西岐山、寶雞一帶。
黃帝炎帝部族都有東徙的歷史。黃帝部族主要沿北洛水南下,東渡黃河,依中條山、太行山向東發展,直至山西南部和河北涿鹿。
炎帝部族東進軌跡則較黃帝部族偏南,其順渭水、黃河而東,至河南、山東一帶,勢力范圍與九黎族落形成犬牙交錯,並肩抵足
之勢。後來,經過黃帝與蚩尤、黃帝與炎帝幾次戰爭,黃河中下游,包括山東、蘇北地區,共同統一於黃帝部族,形成以中原為
中心,以黃帝部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大融合。又經過幾千年的民展,華夏族的族居地逐漸擴展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他
區。至公元202年,華夏族在關中地區建立西漢王朝,成為漢族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政權。當時亞洲、非洲人就稱中國人為漢族,因
而出現了漢族這個稱謂。這時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正式形成。 漢族的形成,為中華民族的定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少
數民族,也是黃帝後裔發展而成的。如被稱為「五胡」的鮮卑族、羌族、匈奴族,以及犬戎、北狄皆黃帝之後。因此,「是中華
民族之全體,皆均黃帝子孫」,而軒轅黃帝則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共同始祖。
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炎帝也是我國遠古時期一位部落聯盟首領,與黃帝為同胞兄弟,因居於姜水,故姓姜。其部族活動於
陝西渭水之濱的武功、岐山一帶,為周人的祖先。炎帝部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對我國農業文明做出了許多巨大貢獻。但是隨
著其部族勢力的日益壯大,也逐漸滋生了許多邪端異行,恃強仗勢,欺凌弱小,大行無道,民怨迭起。具有剛直勇武、嫉惡如仇
秉性的軒轅黃帝,為維護各部族利益和社會的生產生活秩序,反復規勸炎帝,希望其改弦更張,棄惡從善。但炎帝一概置若罔聞,
依然我行我素。於是黃帝便准備以武力相勸戒。他教民習武,操練干戈,積極備戰。戰爭進行的相當激烈、殘酷,「屍橫遍野,
血流漂櫓」,雙方傷亡慘重。最後,炎帝部落終於抵擋不住日益興旺強大和正義在握的黃帝部族的進攻,敗退涿 鹿城東的阪泉
(今在河北省涿 鹿)。其時,黃帝率領以熊、羆、豹、 虎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揮舞著用雕、 鷹、鶡、鳶等飛禽的羽毛裝飾的旗
幟英勇追殺。經過多次艱苦戰斗,終於打敗了炎帝,統一了其部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使一度戰端迭起、民無寧日的中原地區
呈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景象。黃、炎之戰,是我國上古時期姬、姜兩個異姓部落的一次激烈沖突,也是我國原始社會由母系
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歷史反映。新石器早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發展到新石器中晚期,已經過渡為父系氏族社會,爾後
經過數百年之久,再進入奴隸社會。因此,從黃陵時代直至夏代前期,我國下處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原始公有制逐
漸向私有制轉變,部落之間為了土地、牲畜等產生的糾紛越來越多,沖突與戰爭不斷出現,於是,一些近親部落逐漸結成一種穩
定性的部落聯盟,組成聯盟議事會,選出軍事首領,這表明當時氏族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已具有軍事性質。黃帝戰勝炎帝成為中
央之帝,這正是氏族公社向奴隸制國家演變的萌芽表現。戰爭之後,黃帝部落依然生活在北方,炎帝部落向南方和東方轉移,與
長江流域苗蠻逐漸融合。
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的炎黃阪泉戰火初熄,居於黃河下游亦即今山東、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部落便向黃帝部族居住的黃河
中下游進犯。其部首領蚩尤,智勇雙全,精明強干。他通曉天道,精通律歷,其部族人也本領高強,勇猛過人。他們曾「爍金為
兵,割革為甲」,進行過長期的軍事訓練與備戰。正是憑借強大的兵力,蚩尤率其部族兼並了許多部落而所向無敵。面對強敵咄
咄逼人之勢,黃帝及其部族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企圖以仁義去感化蚩尤,以化干戈為玉帛,免得生靈塗炭。但蚩尤覬覦黃帝
的中央天帝寶座已久,毫無所動,志在不移,反而愈益驕橫,驅逐榆罔與炎帝,以示挑釁。在與蚩尤談判的同時,黃帝仍未放棄
戰爭的准備。他製造武器,訓練士兵,設置軍器,創作軍樂,趕制甲胄,部族上下同仇敵愾。經過比較充分的准備,黃帝部族基
本具備了迎戰蚩尤的條件,於是便率領以熊、羆、豹 、虎等為圖騰的部族,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由於九黎部族驍勇善戰,常
常戴角披皮,以角抵人,沖鋒陷陣,勢若猛獸,所以黃帝部族損失慘重,「流血萬里」,久戰不勝,但黃帝憑借個人智慧,並且
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扭轉戰局,化險為夷,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擒殺了蚩尤,征服了蚩尤部落,使我國黃河流域的眾多部
落統一到黃帝麾下。黃帝與蚩尤之戰是文明程度較高的華夏集團戰勝文明程度較低的九黎族的一場原始戰爭。關於這一戰爭的許
多傳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帝部族與黃河下游的九黎族經過戰爭互相融合的歷史。這在中華民族史上,是華夏族
形成的重要一步。這一歷史過程已為考古材料所證實。在中原地區發現的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交流的現象,就是華夏部族與九
黎部族融合的歷史沉積。經過阪泉之戰,黃帝威震天下,聲名遠揚,黃帝部族因此信譽鵲起,日益強大。於是黃帝大會諸侯於釜
山(今河北省涿鹿西南),與會首領多達「萬國」,黃帝被諸侯尊為天子,各部族均稱臣納貢,咸來賓從。接著黃帝又游歷四方,
所到之處,外族人民為黃帝的仁義之德深深感動,紛紛向黃帝族朝貢稱臣,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它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以華
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相通融合的局面,構建起中華民族的基本框架。
胡曹、於則發明鞋帽: 上古時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出於抵禦風寒,以及奔走於荊
莽叢林中狩獵捕魚而防膚護肌之需,必須有衣冠。而且,此時人類早已告別了群眾婚陋史,進入了配偶婚姻,更加註重避諱文飾,
男女大防,衣冠同時具備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而生產的發展,人類智慧的不斷開發,為衣冠的製作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智力支
持;嫘祖養蠶繅絲,則為衣冠的創製做了物質上的准備。史書記載:「黃帝作旃冕,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於則於扉屨。」根
據歷史記載,考察服飾的起源和演進歷史,我們認為這些記載是確實可信的。另外,衣裳服飾的最初發明還是人類長期蓄積、偶
爾得之的產物,其直接受啟迪於某種偶爾意外的發現。傳說隆冬季節,黃帝派胡曹、於則兩人率眾進山狩獵。那時天氣特別寒冷,
獵人們腰纏獸皮,赤腳露頂左波於高山密林之中。當他們滿載而歸時,氣溫聚降,胡曹部眾竟有20多人耳朵被凍掉,於則帶領的
30多人,半數以上雙腳凍爛,無法行走。兩位頭領在愁苦之際,胡曹隨手拾起一塊石子,向樹上的一個空鳥巢擲去,擊落鳥窩,
正巧落於一個人頭上。由於鳥窩是用鳥羽和細軟材料織成的,質地柔軟,極富保暖性,此人頓感暖意融融。其他人紛紛效仿,頃
刻鳥巢蓋頂,無一例外。這就形成原始的帽子雛形。於則部光腳站在雪地里,大家雙腳麻木,不能繼續前進,於則心情煩躁,不
斷以足蹬一朽樹,以排遣心頭郁悶。不意雙腳陷進樹身的軟木中,非常暖和。於是他靈機一動,令大家動手,將軟木砍倒,截成
短截,將其掏空,塞上軟草,綁在腳上,既保暖又松軟,這就形成原始的鞋子雛形。以後,隨著實踐的發展,鞋子和帽子不斷得
到改進完善,演變出許多類型和款式,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我國古代儒家認為,黃帝製作的衣冠,標志著人與動
物的區別,認為有衣冠的人類當有仁義道德,故有「衣冠文明」之說,而穿衣戴冠無仁義者則被斥為「衣冠禽獸」。所以說,衣
冠的發明標志著人類從此跨入文明時代之說是有道理的。
嫘祖發明養蠶繅絲: 史書曾有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的記載。西陵氏即黃帝夫人嫘祖。關於她發明養蠶、繅絲的故事見諸
史籍較多,也在民間廣泛流傳。嫘祖是一位聰慧勤勞的山野少女,後遇軒轅遂結良緣,輔佐黃帝,治理天下。一次黃帝命嫘祖為
負責制帽的胡曹和做鞋的於則提供原料。嫘祖率婦女剝樹皮,剔麻線,集裘皮,雖艱苦備嘗,但所集原料杯水車薪,遠不足用。
嫘祖勞累過度,又心急中焚,竟心力交瘁,抱病卧床。她悉腸百結,不思飲食。盡管周圍女子為其精心備飯,然嫘祖毫無胃口,
日漸消瘦。於是眾女子上山採集鮮果,以供嫘祖食用。偶爾她們採集到一筐潔白晶瑩,狀若蠶豆的果子,但嚼之不碎,棄之不忍,
便置於沸水,希冀煮熟食用。偶用木棒攪動,細絲成縷,纏滿細棒,越拉越長,以至不盡,眾皆驚奇,告之嫘祖。嫘祖上山觀察,
才在桑樹林中,見到白絲球乃蠶吃桑葉,吐絲作繭自縛而成。於是她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細心觀察蠶的成長過程,掌握了養蠶成
繭技術,開創了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第一縷天然纖維之先河,並不遺餘力地推行養蠶植桑技術,教民繅絲織錦,從此,中華民族
開始了養蠶織錦的歷史。今黃陵縣城南,傳說就是當年嫘祖養蠶處。後人在此曾修建了「嫘祖廟」以紀念這位養蠶的發明者。由
於年代久遠,廟宇已不存在。所幸的是這次整修黃帝陵,已將恢復「嫘祖養蠶織帛處」列入總體規劃之中。 養蠶的發明,為我們
先祖造衣冠提供了條件,衣冠的創造與發展則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由於絲織業的發展,我國被稱為「絲綢之國」,絲帛
曾成為東方文明的象徵和古代王權的代表,並作為和平友好的信使開啟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使中華民族開始走向世界,
與世界各民族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化干戈為玉帛」也成為和平、友好、團結、合作的美喻。因此,以蠶桑、絲織為核心而發展
成「嫘祖文化」不僅包含了物質文明的重要內涵,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內涵,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樹起了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
嫘祖也因其卓越貢獻被人們譽為「先蠶娘娘」而受到特殊的尊奉。早在後周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曾以太牢這一最高禮儀祭祀嫘
祖,唐代對嫘祖更是推崇備至,幾乎與黃帝相提並論,從而使嫘祖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
倉頡造字: 上古時代,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主要採取結繩記事方法,既不方便,又非常晦澀,嚴重影響了正常生產生活秩
序和社會發展。有鑒於此,黃帝便命史官倉頡造字。一個大雪初霽之晨,倉頡上山打獵,看到從白雪皚皚的山谷中,飛出兩只小
雞,在山野覓食。蹤跡遠去,只留下兩行抓印。又有兩只山鹿竄出山林,遠遁而去,留下清晰的
蹄印。倉頡思付良久,頓然大悟:兩種動物其形不一,爪跡迥異,各繪其形,以示其狀,不就可
以創造出代表萬物的文字嗎?於是他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熟視人物器皿,摹形狀物,
創造出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文字的初創,對於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文
字發明之前,人類的知識和經驗主要貯存於掌握知識和經驗的人的頭腦中,依靠言傳身教來傳
播。隨著掌握知識者的死亡,知識也就失傳了。而文字則使人類具備了獨立於人體之外的知識
貯存系統和難以泯滅的物質載體,從而極大地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關於倉頡造字之說,過
去曾有諸多質疑。傳統說法認為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初創時間應在殷商時代。但1985年,
西安西郊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15塊獸骨上的楔刻形文字,其形體結構與殷商甲骨文很相似,
但時間可能比殷商甲骨文早1700年。又據1993年3月1日《光明日報》報道,山東大學考古實習
隊,在山東鄒平縣苑城發現的龍山文化陶書上的5行11個字,其年代比殷商甲骨文早800年之久。
由此推斷,文字初創時期至少應在距今4500年以上。因此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並非無稽之談
Ⅸ 黃帝的故事30字
黃帝 炎帝 蚩尤的傳說
黃帝 軒轅氏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
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神農氏」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神農氏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時代,黃帝就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們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他帶領中華文明從野蠻向文明發展,從而將他奉為人文始祖。根據《二十五史新篇》:黃帝可能實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長。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並做了許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歷史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神話傳說是很豐富的一筆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民間,神話,永遠是誘人的、難解的、世界性的謎。無數老人、孩子,都為它心醉痴迷;無數藝術巨匠為它的永久魅力所傾倒;無數學者為它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對這一文化之源的探討,似乎永無窮盡。總有新的發現、新的理解,又再探索、再發現、再理解……它帶給人們的不只是夢幻與神秘,更多的是理想、創造與動力。原始的思維和哲學,溝通了現代人與遠古祖先的心靈,人們將通過神話,窺見人數的過去。認識人類自己,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這一潮流早已沖開了我們幽閉已久的心扉。認識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神話,寫下了人類文化史的第一頁。 為父報仇——眉間尺 挖山不止——愚公 錯奔月宮——嫦娥 射日英雄——羿 哭倒長城——孟姜女 煉石補天——女媧 逐日英雄——誇父 撞斷天柱——共工 開天披地——盤古 發明八卦——伏羲 治水救災——大禹 猛志常在——刑天 銜石填海——精衛 銅頭鐵額——蚩尤
開天闢地的盤古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這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奧妙。在很久以前,就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 相傳,天地本來是黑暗混沌的一團,好象一個大雞蛋。盤古就孕育在中間,過了一萬八千年,突然山崩地裂一聲巨響,大雞蛋裂開了。其中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降變成了地,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盤古分開了。他手托著天,腳踏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每天也增長一丈。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的身體長得有九萬里高,象一根巨大無比的柱子,立在天地當中,使天地無法重新合攏,不再變得黑暗混沌。但盤古也十分疲勞了,終於倒下來死去了。 盤古臨死前,天地又發生了奇怪的變化。他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隆隆的雷霆,他呼出的氣變成了風雲,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他的身軀和四肢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嶽,他的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海,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田土,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變成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和圓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變成了雨露。長在他身上的各類寄生物,受到陽光雨露的滋養變成了大地上的黎明百姓。這樣,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又用他整個身體孕育了天地萬物。 關於盤古的神力,還有傳說。他哭?時流的眼淚成了江河,眼睛的閃光變成閃電。說他一歡喜,就是麗日晴天;一惱怒,天空就烏雲密布。還說他正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住眼睛就是黑夜。 開天闢地的盤古,受到人民的崇敬。我國西南地區一些民族中,還流傳著崇拜盤古的各種儀式和神話。傳說南海有綿延八百里的盤古墓,用來收葬他的魂魄。 煉石補天的女媧
中國上古神話中,有一位化育萬物、造福人類的女神,這就是女媧。 據說天地開辟以後,大地上雖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鳥獸,可是還沒有人類的蹤跡。大母神女媧想創造一種新的生命,於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黃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團捏成一個個小人的形狀。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亂跳,女媧給他們取名叫「人」。就這樣,她用黃泥捏造了許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畢竟速度太慢,於是女媧順手拿起一截草繩,攪拌上渾黃的泥漿向地面揮灑,結果泥點濺落的地方,也都變成了一個個活蹦亂跳的人。於是大地上到處都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女媧還使男女相配叫他們自己生育後代,一代一代綿延。在神話中女媧不單是創造人類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宇宙突然發生了一場大變動,半邊天空?塌下來,露出一個個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出現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噴湧出滔滔洪水,各種猛獸、惡禽、怪蟒紛紛竄出來危害人類。女媧見人類遭受這樣慘烈的災禍,就全力補救天地。她先在江河中挑選許多五彩石,熔煉成膠糊,把天上的窟窿一個個補好。又殺了一隻大龜,砍下它的四肢腳豎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撐起來。接著殺了黑龍趕走各種惡禽猛獸,用蘆葦灰阻塞了橫流的洪水。從此災難得以平息,人類得到挽救,人世間又有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為了讓人類更愉快的生活,女媧還造了一種名叫「笙簧」的樂器,使人類在勞作之餘進行 娛樂。 女媧是產生在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人物。這個神話,反映出當時人類對自身起源和自然現象的天真認識。至今在我國的西南的苗族、侗族中還流傳著女媧的神話傳說,並把她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追日英雄誇父 「誇父追日」是中國古老的神話。它體現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 身材高大的誇父,立下宏願,決心去追趕太陽,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誇父耳朵上掛兩條黃蛇,手裡也握著兩條黃蛇,隨身還攜帶著一根手杖。一天,太陽升起了,他邁開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傳說禺谷是太陽休息的地方。太陽西落到這里洗浴後,就再巨大無比的若木上休息,到了第二天再升起來。這時只見一團巨大紅亮的火球就在眼前,誇父已進入太陽的光輪,完全處在光明的包圍中了。當他正在慶幸自己的勝利時,他感到極度口渴。於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黃河、渭水裡的水,幾下就把兩條河裡的水喝乾了,可還是口渴難忍。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澤的水,大澤是一片縱橫千里的水域。可是誇父還沒有達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樣倒了下來。手杖丟落的地方,出現了一片枝葉繁茂、鮮果累累的桃林。 傳說河南、陝西兩省交界處的靈寶縣東南,有一座誇父山,是誇父留在人間的遺跡,山的背面,有一座好幾白里寬的桃樹林。還傳說湖南也有一座誇父山,上面還有誇父架鍋的三塊巨石。 撞斷天柱的共工
日月星辰為什麼會東升西落?江河為什麼都向東流?傳說是水神共工撞斷天柱的緣故,共工成了正義的象徵。 女媧修補好天宇以後,好長時間日月星辰的運行都很正常。可是後來一場戰爭打亂了這個局面。交戰的雙方是水神共工和天帝。 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兒子。他長著人的臉,蛇的身子,紅色的頭發。共工掌管海洋、江湖、河澤、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領域。在黃帝和炎帝的一次大戰中,共工曾用水幫助他的祖上炎帝作戰。黃帝的曾孫,黃帝一度讓他代行神權。但在他執掌神權期間,他並不顧念人間黎明百姓,還派人斷絕了人間和天界的通道,也壓迫他所不滿意的諸神。更為無理的是。他把太陽、月亮、星星都栓系在北方的天空上,固定在那裡不能移動。這樣,大地上有的地方永遠明亮,有的地方永遠黑暗,給人們帶來了災難。水神共工乘機率領部下發難,起來推翻??的統治,奪取天帝寶座。 這場戰爭十分激烈,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山腳下。不周山地處西北方向,山形奇崛突兀,是一根極高極高的撐天柱。雙方戰不息,共工見一時不能取勝,陡然怒氣萬丈,猛地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只聽得嘩喇喇巨響連天,剎那間把不周山攔腰撞斷。 這時,整個宇宙又發生了一場大變動,西北面的天空因為沒有不周山的支撐,傾斜下來,日月星辰再固定在原位,都不由自主地紛紛朝著傾斜的西天跑去,於是白晝、黑夜每天交換一次。而東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劇烈震動,陷了下去,形成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形,江河的水也不由自主地朝東方流去。 猛志常在的刑天
刑天是與天帝對抗,失敗後被斷頭仍不停止戰斗的著名神話英雄。 黃帝用強大的武力打敗了炎帝,座上了中央天帝的寶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並不甘心失敗,刑天發誓要與黃帝爭奪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板斧,與天帝開始了一場激戰。他們一直殺到常陽山地方,黃帝看準機會一劍向刑天脖頸砍去,刑天那顆巨大的頭顱就被砍落下來。刑天見頭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兩只乳頭當作眼睛,肚臍當作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斗。 刑天雖然失敗了,但他不屈不撓,戰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常常為後人稱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稱贊這位斷頭英雄。 銜石填海的精衛
「精衛填海」是古人頌揚善良願望和?#92;而不舍的精神的神話故事。 相傳,太陽神炎帝的小女兒去東海邊遊玩,不料掉進大海淹死了。她死後,靈魂化作一隻小鳥,叫做「精衛」,花頭、白嘴、紅足,長得活潑可愛。她被悲恨無情的海濤毀滅了自己,又想到別人也可能會被奪走年輕的生命,因此不斷地從西山銜來一條條小樹枝、一顆顆小石頭,丟進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無休止地往來飛翔與西山和東海之間。 精衛鍥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願望,宏偉的志向,受到人們的尊敬。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熱烈贊揚精衛小鳥敢於向大海抗爭的悲壯戰斗精神。後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絕的事業。 銅頭鐵額的蚩尤
蚩尤是勇猛異常的神話人物。他有81(或72)個兄弟,各個都是銅頭鐵額,頭上生有尖利的角,耳邊長有劍一般的毛發,以沙石、鐵塊為食,善於製造各種鋒利的兵器,具有無比巨大的神力。 黃帝和蚩尤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蚩尤發動自己的弟兄和南方部族以及山林水澤間的怪神,殺向黃帝所在地涿鹿;黃帝調動四方鬼神、各種野獸及中原一些部族迎戰。戰斗異常激烈,蚩尤變幻多端,征風召雨,噴煙吐霧,把黃帝軍隊團團圍在大霧之中。直到黃帝的臣子風後製作了指南車,黃帝軍隊才沖出大霧的包圍。黃帝請來應龍,企圖以大雨淹死敵人。蚩尤也請來風伯、雨師,颳起一場更猛烈地大風雨,使黃帝軍隊四散潰逃。黃帝又叫他的女兒魃上陣參戰,暴雨剎那間消失,應龍等伺機撲殺過來,使蚩尤受挫。黃帝又用神獸?的皮製成一面大鼓,用雷神的骨頭作鼓?。鼓聲驚天動地,五百里外也能聽到,蚩尤軍隊喪魂落魄。黃帝又布列了變化摸測的陣圖,把蚩尤軍隊重重包圍起來,蚩尤兵敗被俘。 蚩尤被殺死與涿鹿,他手腳上的枷銬被拋擲後化為一片顏色鮮紅的楓林,那是蚩尤斑斑的血跡。又說他被殺於翼州中部,身首異處,因而叫「解」,就是後來山西的解縣。 發明八卦的伏羲
傳說伏伏羲的母親是華?氏,生活在西北部很遠的地方。有一次,她偶然看見沼澤邊有一個巨人的腳印,覺得很奇怪,就用自己的腳踩試。誰知剛一踩下,身子忽然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後來就懷孕生下伏伏羲。伏伏羲長有人的頭,射的身子,從小就很有神力,能沿著通天的大樹自由上下,長大後當了東方的天帝。 伏伏羲是一位聖明的天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始祖。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並且熟悉人間萬物的自然法則。他發明了八卦,教人民用這幾種符號記載萬事萬物。他還效法蜘蛛結網,把繩子編織成網,叫人們捕魚打獵。 射日英雄羿
羿是一位擅長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鳥飛過,羿也能一箭把它射落。 傳說堯當皇帝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齊出現在天空,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旱災。土地烤得直冒煙,禾苗全都枯幹了,甚至銅鐵沙石也曬得軟軟的快要熔化了。人民更是不好受,血液在體腔里彷彿在沸騰。怪禽猛獸紛紛從火焰般的森林、沸湯般的江湖裡跑出來傷害人民,弄的人民苦上加苦。天帝知道這件事後,就叫羿到凡間去解救人民。天帝賜給羿一張紅色的弓,十隻白色的箭。 羿奉了天帝的命令到了凡間,受到人民的歡迎。他於是擺好架勢,彎弓搭箭,對准天上的火球,嗖的一箭射去。起初沒聲響,過了一會,只見天空中流火亂飛,火球無聲爆裂。接著,一團洪亮亮的東西墜落在地面上。人們紛紛跑去探看,原來是一隻三足烏鴉,顏色金黃,碩大無比,想來就是太陽精魂的化身。再一看天上,太陽少了一個,空氣也似乎涼爽了一些,人們不由得齊聲喝彩。這使羿受到鼓舞,他也不顧別的,連連發箭,只見天空中火球一個個的破裂,滿天是流火。 站在土壇上看射箭的堯,忽然想到人間不能沒有太陽,急忙命人暗中從羿的箭袋裡抽去一隻箭,總算剩下一個太陽沒被羿射落。 羿在射落九個太陽以後,又為人民除去許多怪禽猛獸。其中有吃人的「??」,牙齒像鑿子的「鑿齒」,長著九個腦袋的水火之怪「九嬰」,毀壞房舍的「大風」,興波作浪的洞庭巨蟒「巴蛇」和大野豬「封?」。 錯奔月宮的嫦娥
嫦娥原是天上的女神,因為丈夫羿奉了天帝之命到人間除害滅妖,她就跟隨他來到地上。羿成天在外,為人民射落了九個太陽,殺死怪禽猛獸,顧不上家,嫦娥就慢慢對他不滿。一天,羿從西王母那裡求來長生不死的靈葯。如果兩人一同吃了這靈葯便可長生不死,一人獨吃,就能升天成神。羿把葯帶回家,交給嫦娥,要她好好保管,想挑一個吉日兩人一塊吃。但嫦娥覺得自從跟了丈夫來到人間吃了不少苦頭,靈葯既然有升天成神的妙用,何不一人獨呢! 在一個晚上,嫦娥趁羿不在家,從葫蘆里倒出靈葯,全吞下肚子去。頓時她的身體輕飄飄的,不由自主的飄出窗戶,直向天上飛去。她邊飛邊想,如果到了天府,眾神要恥笑她自私,況且見了丈夫也不好辦,不如到月宮里暫時躲藏一下為好。誰知嫦娥一到月宮,脊樑骨不住地縮短,腰肚卻拚命往外膨脹,最後竟變成了一隻醜陋的蟾蜍(癩蛤蟆)。因此許多古詩里,稱月亮為「蟾宮」。 以後又有另外一種傳說,說她並沒有變成癩蛤蟆,依然是一個超群絕世的美貌仙子。只是她在月宮里非常寂寞,常年陪她的只有一隻搗葯的白兔和一株桂樹。後來多了一個被天帝罰作苦役的吳剛,他不停地砍桂樹,桂樹卻隨砍隨合,他就永遠不得休息了。 治水救災的大禹
古時候洪水滔天,大地上一片汪洋,人民沒有居住的地方,有的山上找動窟藏身,有的在樹上寫鳥雀做窩巢。飛禽走獸還要和可憐的人類爭奪地盤和食物。大禹受了天帝的任命,便帶了助手應龍,去挽救人類,治理洪水。 禹先率領天下群神趕走了興風作浪的水神共工。隨後叫一隻大黑龜把息壤馱在背上,跟著自己。這息壤是一種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會不斷生長,積成山堆。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淵。應龍也在前面開路,用尾巴劃地。禹叫人民在應龍尾巴劃過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導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設法擒服水怪無支祁。著無支祁的形狀像猿猴,力大卻勝過九隻大象,整日橫蹦豎跳,沒一刻安靜,使得那地方總是刮風打雷。禹拿大鐵鎖鎖住無支祁的脖子,把他壓在龜山下面。禹因為治水非常繁忙,沒有一點空閑,三次路過家門口都沒有進去。 經過許多艱難和困苦,禹終於治好了洪水,可是還有別的災害。有一個蛇身九頭的怪物叫「相柳」,貪暴無厭,一口氣要吃九座山上的東西,什麼地方只要給他一碰一噴,馬上變成水澤,危害百姓。禹就運用神力殺死相柳。這時才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禹當了天子。九州的地方官送來許多銅,禹就叫工匠鑄成九隻寶鼎。鼎上刻繪著各種毒蟲害獸和妖魔鬼怪的圖象,使人預先對這些東西有所提防。人民感念禹的恩德,就叫寶鼎為「禹鼎」,以後又把「禹鼎」作為辨認姦邪的代名詞。
禹一生兢兢業業為人類謀取幸福安寧,受到世世代代的人們所崇敬。在浙江紹興市南郊建有樓宇巍峨的大禹廟,以紀念他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