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次作業
1。創造社
1921年創造社成立,時值五四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之際。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把創造社看作一個文學團體,這使我們對有關創造社的一些文化現象做了簡單或者片面的處理。創造社緣起於創辦一個純文藝刊物的願望,《創造季刊》的出版預告還冠以「純文學」的標志,而創造社留下的大量創作與評論也足以構築一個文學流派。但是,如果整體地、全面地考察它以出版為依託所從事的精神文化活動,就會發現他們的精神觸角其實已遠遠地伸出了文學以外。在創造社的出版物中,包括了物理學、生物學、海洋學、社會學、數學等眾多學科。1928年預告的「社會科學」叢書,則主要是有關社會主義、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創造日�宣言〉宣稱:「我們想以純粹的學理和嚴正的言論來批評文藝、政治、經濟。」1925年刊行的《洪水》就是一種綜合性刊物,創作、評論完全淹沒在各種文化批評、政治評論甚至一些宣言、口號之中。1926年3月出版發行的《創造月刊》繼續了這種趨勢,直到1928年創刊的《文化批判》則徹底地成了從事「文化批判」的非文學刊物了。可見,創造社的精神視野一直沒有局限於文學,而是向著更廣泛的思想文化領域努力拓展。因此,把創造社的歷史概括成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精神文化事件,要比把它看作一個單純的文學社團有意義得多。一 創造理想社會是基本價值取向
2。新月社
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後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和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貢獻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體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他們對於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2. 中國現代文學專題名詞解釋:1.新月社2、.創造社、3.語絲 4.問題小說 等
《匆匆抄》表現作者追尋時間襲蹤跡而引起情緒的飛快流動,全篇格調統一在「輕俏」上,節奏疏隱綿運,輕快流利。為諧和情緒的律動,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相同的句式成流線型,一縷情思牽動活躍而又恬靜的畫面迅速展開,使我彷彿看到時間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顯得輕快流暢。句法結構單純,沒有多層次的變化,如一條流動的河連續不斷,如一條調合的琴,泛著連續的音浪。它的音樂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揚頓挫上著力,而是在句的流暢輕快上取勝,作者並沒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隨隨便便寫來,老老實實寫來」,用鮮明生動的口語,把詩情不受拘束地表現出來,語言的節奏和情緒的律動自然吻合,使詩達到勻稱和諧。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3. 新文學運動 文學創造社
新文學運動:五四運動前後,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的啟蒙運動。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北洋政府公開命令尊孔讀經,倡導尊孔復古。但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新文化和新聞業蓬勃發展,民主的思潮勢不可擋。同時,由於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強,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的隊伍也有所壯大,面對尊孔復古的謬論,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動了新文化運動。
內容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與「科學」。運動提倡的「民主」,就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君主專制和軍閥獨裁,反對為專制獨裁政治服務的封建舊倫理道德,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實行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運動提倡的「科學」,就是指自然科學和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反對迷信、盲從和武斷,樹立積極、進取和科學的精神。隨著運動的開展,「科學」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它和「民主」一樣,都以反封建的思想解放為出發點,提倡民主的同時,必須提倡科學。
興起和發展五四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為起點。《青年雜志》從第二捲起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先後擔任《新青年》的編輯或主要撰稿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左翼的主要倡導者。
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痛斥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公開向傳統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戰,舉起了新文化運動「人權」(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鼓勵號召青年們沖決歷史上的一切網羅,破除一切陳腐的學說,催促青春之中國的誕生。他還極力反對復古運動,猛烈抨擊「偶像」、「聖人」束縛人們的思想,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要求民主與和平。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集中於以維護封建專制為基本內容的孔子學說,號召「打倒孔家店」。1916年秋,康有為上書黎元洪、段祺瑞,主張定孔教為「國教」,列入憲法;國會也討論孔教應否列入憲法的問題,引起輿論界的激烈論戰。《新青年》連續發表文章,從反對康有為擴大到對整個封建倫理道德的批判,冒「毀聖非法之名」,號召打倒以孔子為護身符的封建獨裁者和專制制度,掀起一場討孔的大波。陳獨秀認為尊孔和定孔教為「國教」,違反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李大釗認為抨擊孔子是反對歷代帝王製造的神化了的偶像權威,是攻擊「專制政治之靈魂」。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以小說、雜文為武器,無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中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呼籲人們奮起打倒「吃人」的舊禮教。新文化運動還涉及到婦女解放問題、家庭問題、婚姻戀愛問題,宣傳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思想。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出版的部分刊物書影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繼續發展,《新青年》從1917年起提出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主張,倡導「文學革命」。
新文化運動得到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但反動派視民主和科學為洪水猛獸,進行誹謗、誣蔑和攻擊。1919年1月,陳獨秀發表綱領性的「答辯書」。1919年3月間,林紓在《新申報》發表影射小說攻擊陳獨秀、錢玄同、胡適等人,煽動軍閥以武力壓制新文化運動。他又在《公言報》發表《致蔡鶴卿書》,攻擊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蔡元培公開發表《致〈公言報〉函並附答林琴南君函》,重申辦學的思想自由原則和兼容並包主義,在這種辦學方針指導下,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
意義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的特權政治,要求政治民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中的延續,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一次激烈斗爭。它促使人們更迫切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新文化運動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迴避對軍閥政府的政治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運動的某些領導人物在思想方法上是形式主義的,他們對中國文化遺產不加分析地一筆抹煞,甚至要「廢滅漢文」、採用世界語,而對西方資產階級文化非常崇拜,這種絕對化態度產生過不好的影響。
文學創造社: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4. 文學創造社的名詞解釋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專主要屬成員郭沫若、郁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5. 名詞解釋 創造社
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發起成立於日本。
主張內「為藝術容而藝術」的浪漫主義文學旗幟,強調藝術表現自我和內心的自然流露。
藝術風格與審美追求:重感情
善於運用「自傳體」、「書信體」、「第一人稱」的藝術手法
表現作家的主管感受,表現自我,注重主觀內心世界的刻畫
6. 「文研會」,「創造社」名詞解釋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顧毓琇、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舒慶春(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文學研究會成立宣言帶有著作工會色彩,它宣稱,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希望「著作同業的聯合」,以「謀文學工作的發達與鞏固」。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後來的活動未能完全按計劃進行﹐組織相當鬆散。1932年初《小說月報》停刊後,該會活動即基本停頓。
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編輯出版《創造周報》以及《中華新報》的文學副刊。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後期的創造社還有從日本歸來的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彭康等新會員加入。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關閉。
7. 中國文學史名詞解釋
是本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主要內容':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朴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洩十年來積郁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洩'。歷史意義:傷痕文學的問世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端。它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傷痕文學的作者們以清醒、真誠的態度關注、思考生活的真實,直面慘痛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時期的生活圖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否定不夠深刻。在藝術表現上,"傷痕文學"顯得十分幼稚。傷痕文學"作品中雖然重新出現了悲劇意識,但其悲劇精神卻具有表層性的弱點。
2新寫實小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這類人物的出現表徵著「文學造神時代」的終結,平常人、平常事成為新寫實文學的主角,適應了大眾的文學口味。作家從容不迫地敘述著中國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並將其作為獨特的審美對象並提升至本體性地位,對於文學的發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3新辭賦體又稱「郭小川體」,是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的一個獨特創造。新辭賦體,實質是詩人郭小川創造的新的詩歌體式。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對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曾被譽為「革新能手」。由於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望星空》
4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北島的《回答》
8. 求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的特色和理論口號
文學研究來會:以研究介紹世源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
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
新月社: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追求唯美詩歌藝術……
吶,完成,愚見提取&……
9. 名詞解釋或簡答:創造社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內文學社團之一,容主要成員郭沫若、郁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名詞解釋必備四項——年代、作家、作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