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汽車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變革
1.1914年美國
福特汽車公司
安裝的汽車
裝配流水線
帶來了
汽車工業
史上的第一次變革。
2.第二次變革發生在本世紀50年代。當時歐洲內部關稅壁壘逐漸拆除,使歐洲市場空前繁榮,有力地推動了汽車製造工業的發展。
3.本世紀60年代末,日本
汽車工業
出現奇跡,生產出物美價廉的汽車,使得世界
汽車工業
發生第三次變革
㈡ 簡述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
1950年3月中央重工業部成立汽車工業籌備組,開展建設第一汽車製造廠的前期准備工作。隨後,第一汽車製造廠(簡稱一汽,見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列入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重點項目。
1958年4月,中國歷史上第一輛國產轎車在一汽誕生,取名「東風」,來自當時毛澤東主席對世界形勢有個著名論斷:「東風壓倒西風」。國產CA-71東風牌小轎車在機修車間試製成功,正式下線。
從1964年開始,中國汽車工業籌劃發展軍用越野車產品,貫徹中央的精神建設二汽、川汽、陝汽3個三線汽車廠,以中、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同時發展礦用自卸車。
1980年代初,確立了實現汽車老產品換型,產品換型幾乎涵蓋了前述汽車產品,重點在投產時間長、產量大、生產廠點多的解放、躍進、黃河、北京130等幾種車型。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加快了中國汽車工業融入全球化的步伐。2002年8月,一汽和日本豐田汽車公司達成合作生產轎車協議;9月東風和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系,合資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全系列日產轎車。
2005年以來,通過實施嚴格的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准和鼓勵小排量汽車消費的稅收政策,以及各類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汽車油耗明顯降低。
經過近十年的自主研發和示範運行,我國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子控制和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明顯進步,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開始小規模投入市場,燃料電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2)簡述汽車發明史擴展閱讀:
我國汽車產品技術發展
1953年建設一汽,即組織消化吸收從前蘇聯引進的中型載貨汽車產品技術和製造技術,1956年一汽如期建成投產。
接著,我國開始發展系列變型車產品,對不適應中國使用條件、資源條件等項目進行改造或改進、並發展輕型載貨車、轎車、越野車、重型載貨車,改裝生產中型客車和少量專用汽車,這些產品多為參照國外樣車。
針對我國的使用條件,如路況差、使用環境復雜、有高壓、高寒、潮熱、大漠、濕地等特點,來選擇汽車材料,並根據自己的製造工藝水平,設計自己的產品。
㈢ 中國汽車的發展史
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歷史可分為探索、發展、成熟三個階段。
探索:
1958年內地第一輛自製轎車誕生。
新中國剛一成立就決定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1950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期間,中蘇雙方商定,由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第一個載重汽車廠。1953年,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破土動工,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建設自己的汽車廠。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首批12輛汽車試製成功。這12輛解放牌汽車的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批量製造汽車的歷史。
1958年5月5日,中國第一輛自己製造的轎車——「東風」在一汽誕生,從而開啟我國民族轎車工業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車廠附件廠試製成功井岡山牌轎車。8月,一汽又設計試製成功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9月上海汽車配件廠試製成功第一輛鳳凰牌轎車。新中國自力更生製造出的轎車填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
發展:
1985年內地第一家合資廠出現。
1985年,內地第一個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成立,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轎車工業的開端。當時規定,中德雙方投資比例分別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50%,德國大眾汽車集團40%、大眾汽車投資有限公司10%。
隨後,廣州標致汽車公司成立。此外,我國還引進了夏利、奧迪等車型。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術引進進一步深入,兩個新建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和神龍富康起點都比較高,富康引進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車型,一汽引進了先進的20氣閥發動機製造技術,並向德國出口這種發動機部件。全國主要引進車型的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質量也顯著提高,而車價大幅度下降,轎車開始迅速進入百姓家。1998年,我國轎車產量達到43萬輛,大約占汽車總產量的40%,汽車產業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成熟:
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躍居世界第一。從1998年之後,乘用車銷量開始超過商用車銷量。汽車工業也從載重汽車到轎車發生重大變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術引進為基礎的我國轎車工業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廣州本田、上海通用和大眾分別引進了最新的高檔車型雅閣、別克和奧迪A6,這幾個車型的投產標志著中國轎車產品和生產技術趕上世界的發展步伐。
1998年前後,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開始成立,自主品牌開始探索自主造車之路,並迅速發展壯大。
中國汽車工業在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後,進入了一個市場規模、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車工業體,並向汽車產銷大國邁進。2009年,我國汽車全年產銷量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㈣ 汽車的發展歷史
1705年,紐可門首次發明了不依靠人和動物來作功而是靠機械來作功的實用化蒸汽機。這種蒸汽機用於驅動機械,便產生了劃時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蒸汽驅動的機械即汽車的誕生,人類社會中便拉開了永無休止的汽車發展的序幕。
1769年,法國人N.J.居紐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驅動三輪汽車。到1804的年,脫威迪克又設計並製造了一輛蒸汽汽車,這輛汽車還拉著十噸重的貨物在鐵路上行駛了15.7公里。
1831年,美國的哥德史沃奇.勒將一台蒸汽汽車投入運輸,相距15公里格斯特夏和切羅騰哈姆之間便出現了有規律的運輸服務,這台運輸車走完全程約需45分鍾。此後的三年內,倫敦街頭也出現了蒸汽驅動公共汽車。當這個笨重的怪物在英國城鎮奔跑時,曾引起了很大的騷動。
說起來,這種車比現在的築路用的壓道機還重,速度又低,常常撞壞未經鋪修的路面,引起各種事故。市民們當時曾呼籲取締這種汽車。為此英國制訂了所謂的「紅旗法規」,具有諷剌意味的是,由於這條法規的實施,使得英國後來在製造汽車的起步上大大落後於其它工業國家。
第一輛蒸汽驅動三輪汽車由於蒸汽汽車本身又笨又重,乘坐蒸汽汽車又熱又臟,為了改進這種發動機,艾提力.雷諾在1800年製造了一種與燃料在外部燃燒的蒸汽機(即外燃機)所不同的發動機,讓燃料在發動機內部燃燒,人們後來稱這類發動機為內燃機。
1876年康特.尼古扎.奧托又發明了對進入汽缸的空氣和汽油混合物先進行壓縮,然後點火,提高了發動機效率。這種發動機具有進氣、壓縮、作功、排氣四個行程,為了紀念奧托的發明,人們把這種循環改稱為奧托循環。
(4)簡述汽車發明史擴展閱讀:
中國汽車發展簡介:
以前中國沒有汽車製造業。中國土地上第一輛汽車是1903年輸入的美國產奧斯莫比爾牌小汽車,領得第一號汽車行駛牌證,其所有者為上海富翁。中國製造汽車的嘗試是在奉系軍閥張學良將軍支持下,於1928 年聘請美國技師指導,在沈陽北大營軍工廠成功仿造了美國萬國牌載重汽車,1 年中裝出10 輛。
我國的第一輛汽車於1929年5月在沈陽問世,由張學良將軍掌管的遼寧迫擊炮廠製造。張學良讓民生工廠廠長李宜春從美國購進「瑞雪」號整車一輛,作為樣車。李宜春將整車拆卸,然後除發動機後軸、電氣裝置和輪胎等用原車零件外,對其它零件重新設計製造。
到1931年5月歷時兩年,終於試製成功我國第一輛汽車,命名為民生牌75型汽車,開辟了中國自製汽車的先河,這是值得欽佩的。
㈤ 世界汽車發展史
裝備輕便動力、自行推進的輪式道路車輛
_汽車,在發明之初並非是這個樣子的,汽車的發展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經100多年來的不斷改進、創新,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匠心,並得益於石油、鋼鐵、
鋁、化工、塑料、機械設備、電力、道路:網、電子技術與金融等多種行業的支撐,帶動了它們的發展,成為今日這樣具有多種型式、不同規格,廣泛用於社會經濟生活多種領域的交通運輸工具。自1970年以來,全球汽車數量幾乎每隔15年翻一番,2013年全球汽車產量8738萬輛,據預測至2014年世界范圍汽車保有量將達12億輛。[1]
㈥ 簡述汽車車身的發展歷史
1890-1920 馬車過渡到汽車,金屬車身出現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車,並於1886年1月29日申請並獲得了發明專利,所以,1886年1月29日被認為汽車的誕生日。幾乎同時,,德國工程師戈特利布·戴姆勒也成功研製成一輛公認的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四輪汽車.1894年賓士velo是最早的量產汽車. 材料方面,1900年,金屬車身獲得專利,但主體結構仍是木材和連接(以前是這個「他」)它們的鋼材.二十世紀初,JOHN PIERPONT MORGAN創建了美國鋼鐵公司,為迅速成長的汽車工業提供充足原料,1914年Edward G budd 發明了全金屬車身.同年道奇公司生產了第一輛全金屬汽車.1918年義大利藍旗亞公司也開始生產全金屬汽車.非承載式車身向承載式車身轉變,汽車不再是底盤和車身的簡單疊加,而是成為整體. 技術方面,1890年panhard levassor公司(法國)製造的第一批汽車為後來汽車設定了很多標准並沿用至今.如前置發動機後輪驅動布局和最早的變速器.1904年panhard levassor又對汽車布局做出了註解,包括發動機艙罩的身高和乘客座位的降低等,勾勒出了現代汽車雛形. 顏色方面,早期汽車只有黑色,1924年龐蒂亞克前身oakland公司與杜邦油漆公司合作,推出了第一輛彩色汽車(藍色). 代表車型 1886 戈特利步.戴姆勒四輪汽車 1890 Systeme Panhard四輪汽車 1914 道奇Brotherrs 1922 藍旗亞Lambda 1925 奧迪18/70 hp type M型
㈦ 簡述汽車發展史和汽車的未來
汽車的發展不是一兩句話說的清楚的..但大致我給你個寫的方略,汽車最初是三個輪子的,然後變成了四輪,那位未來可能會變成沒有輪子,這是外形方面. 最初的汽車從煤油到柴油,汽油,再到現在的混合動力,電動,再到天然氣這又是一系列的改革,未來會發展到用太陽能,風能等各種能量型的.最初的汽車速度非常的慢,爬坡能力非常差,隨著發動機的不斷創新,汽車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未來的汽車不僅僅是速度快,且安全性會更高. 最初的汽車外形簡陋,構造較為簡單,並且成本不是很高(現對於目前的汽車工業來說是很便宜),隨著科技的發展,汽車的構造變得越來越復雜,成本越來越高,未來的汽車在構造上可能會追求更高程度的簡潔,也可能會更復雜,但這兩個方向都有可能,成本的高低建立在經濟的發達程度上,這里無法估計. 汽車被製造出來數量是在不斷的增長,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以及每年數以十萬計的產量變化,汽車的數量會越來越多,未來的汽車可能考慮到環境,經濟,適用性等問題可能會逐步變少,但不管減少到多少也會有相當不一分的數量的.最後你可以闡述一下汽車工業對於科技的發展造成的影響,也可以寫一下汽車工業帶動的其他的一些產業是如何發展的,當然,這可能是廢話.
大概就是這樣.你自己看著寫吧.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㈧ 簡述汽車外形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
汽車車身形式的發展主要經歷了馬車型汽車、箱型汽車、甲殼蟲型汽車、船型汽車、魚型汽車和楔形汽車幾個階段。
馬車型汽車,汽車的馬車型時代,由於汽車沒有自己的造型風格,所以也可以說是汽車造型的史前時代。
箱型汽車,1986年,法國人本哈特和拉瓦索生產了世界上首輛封閉式汽車,也箱形汽車的開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不同於馬車型的汽車,其外型特點很箱一隻大箱子,並裝有門和窗,因此被稱為「箱型汽車」。
甲殼蟲型汽車,箱型汽車時代後期,人們開始認識到空氣阻力的重要性。
船型汽車。1937年,設計天才費爾南德·保時捷開始設計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
船型汽車採用了使汽車車室置於兩軸之間的設計方法,從外型上看,整車像一隻小船,稱為船形汽車。福特公司1949年製造的福特V8型汽車就是船形汽車的代表。
影響因素:經100多年來的不斷改進、創新,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和匠心,並得益於石油、鋼鐵、鋁、化工、塑料、機械設備、電力、道路網、電子技術與金融等多種行業的支撐,帶動了它們的發展,成為今日這樣具有多種型式、不同規格,廣泛用於社會經濟生活多種領域的交通運輸工具。
(8)簡述汽車發明史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極大地促進了汽車節能技術,尤其是和優化排放兩利技術的發展。諸如:發展小型車,減輕汽車自重,提高汽車傳動效率,無內胎鋼絲子午線輪胎普及化並改善輪胎花紋,降低汽車風阻。
發動機的稀薄燃燒和電子控制配氣、供油與點火以及增壓技術,熱效率比汽油機高的柴油機成為商用車的主體動力之外,柴油轎車的比例日益提高;使用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摻燒甲醇、乙醇、植物油等代用燃料,開發了電動、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汽車。
㈨ 簡述汽車誕生的歷史過程
1680年,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設想了噴氣式汽車的方案,利用噴管噴射蒸汽來推動回汽車,但未能制答成實物。
1769年,法國人N·J·居紐製造了用煤氣燃燒產生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但是這種車的時速僅4公里,而且每15分鍾就要停車向鍋爐加煤,非常麻煩。後來車在一次行進中撞到磚牆上,碰得支離破碎。
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Karl
Benz),首次試驗成功一台二沖程試驗性發動機。1883年10月,他創立了「本茨公司和萊茵煤氣發動機廠」,1885年,他在曼海姆製成了第一輛本茨專利機動車,該車為三輪汽車,採用一台二沖程單缸0.9馬力的汽油機,此車具備了現代汽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火花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架、後輪驅動前輪轉向和制動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為其機動車申請了專利。同年11月,卡爾·本茨的三輪機動車獲得了德意志專利權(專利號:37435a)。這就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由於上述原因,人們一般都把1886年作為汽車元年,也有些學者把卡爾·本茨製成第一輛三輪汽車之年(1885年),視為汽車誕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