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課改背景下美術教師應怎樣備課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不斷深入,新的教學理念必然引起我們對教學作全面反思。但課改不能僅停留在觀念的變革上,它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完成。對學校來講,對廣大教師來講,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加快教學創新,改革課程實施方式,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新課程下新老教材的課怎麼上?實行新課程後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核心的問題就歸結到如何備課上。
當前,我校的師資不算緊、課程不算多,教師任務不算很重,教師為應付檢查(教師應付學校檢查,學校應付上級檢查)照抄舊教案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導致教案流於形式,把動態的學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識灌輸為目的的舊備課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師教法陳舊、思想觀念轉變慢,新課改對他們來說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青年教師剛走上教學崗位,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培訓,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個人喜好備課、上課,他們某些觀點新奇,但得不到理論支持;骨幹教師雖然走在課改前沿,但他們校內外活動多,好的觀點和做法僅僅在每學期的一兩次教研課、公開課中體現平時亦忙於應付。就是有些教研組組織的集體備課,其實質仍然是應付檢查(教研活動檢查)的個人備課。因為,教研組的做法一般是,把備課的任務分配給幾位教師,每人承擔一定量的備課任務,然後交流(交換)。這種集體備課雖有交流、自主修改,但缺少情感的溝通,缺少爭論,缺少商榷,缺少思維碰撞。這樣備課只是手工勞動;幾乎沒有經過大腦的過濾的教案,只能是財產的浪費,體力的浪費,生命的浪費。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呢?下面就新課改下的備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揚棄傳統的備課觀,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
揚棄意味著繼承和發展。備課的內涵極為豐富,有對教材的鑽研,有對學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設計,有教學資源的開發、選擇和利用,還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等。直面新課改,我們不能把傳統的備課觀一棍子打死,而要實事求是,科學分析,進行揚棄。如傳統備課中提出的吃透兩頭,掌握雙基和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知識和技能相吻合,並不矛盾。關鍵是教師在備課時,要創造性的工作,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考慮進去,設計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並在實施中,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三維目標。
新課程理論指出: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參與,意味著對話,即學生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教師角色將由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師上課不再是執行教案者,而是和學生一起分享理解的互動生成者。因此,教師要樹立互動生成的備課觀。教師的備課,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交往的平台,具體地說:一是能讓學生全面參與學習;二是能讓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三是能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過程;四是要能關注學習的積極評價。
二、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寫成的。能成為教材,自有其價值存在與相應的精神穿透。這就要求我們備課前一定要先對全冊教材內容有個簡要地了解與整理,對整個知識系統有個全面的感知,再針對單位備課內容進行具體設計,最終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牢記《課標》所指出的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這牽涉到備學生情況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學生對教材內容非常熟悉,則需對教學難度予以適度的提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 挑戰;如果對學生來說教材內容比較難,較為抽象難解,則要考慮是否變換設計角度與思路,降低內容的難度與坡度,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體驗成功,激發良好的學習意願。然而,備學生是一個復雜、難把握、具有較高彈性的問題,為使每節課都能確保順利,遇到問題有個迴旋的餘地,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時的應急預案,也就是盡可能的多想幾種可能。在不斷解決問題,戰勝問題的創造性勞動中逐漸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創造性使用教材還包括揚棄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與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教學資源不僅僅包括課本、教參、練習冊等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等課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每個學生所生活的社區、家庭等等。資源的外延。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是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應該注意的是,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設計者和開發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學生往往擁有著和教師同樣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他們往往有自己不同於成人的獨特的視角。所以教師應當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這種變化,把過去教師單向封閉的備課轉變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備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引導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備課。這樣課堂的空間將會更加深廣,教學效果也會更佳。
四、提倡集體備課,努力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學行為上。
藉助於集體備課加強對課程、對教材、對教學的研究與交流,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研究課程改革,進而有效的幫助組內每一位教師將新課程理念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上,作用於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有效的集體備課,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環節:
1、個人預案
集體備課的前提是教師獨自寫出個人預案。每位教師生活閱歷、教學經驗、教學風格互不相同,因此教師鑽研教材、設計個人預案時,不必寫詳案,而是個人在某個環節的獨特見解,或是對他人教案某些認同章節的摘錄、修補。個人預案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獨自的教學風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這正是集體備課的良好開端。
2、集體研討
在教研組里,分單元確定中心發言人、定時間、定主題進行集體討論。採取先逐人談設計意圖、教法學法指導、學生參與情況,即交流個人預案;再共同探討,確立共性的東西,形成共識,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中心發言人把討論過程及內容作好詳盡的記錄,整理形成材料並作總結發言。
3、整合實踐
中心發言人從總結材料入手,把優秀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設計,融入本單元教案,訴諸筆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體詳案,再分發給組內成員。這時的集體詳案,雖經過前兩個階段的交流與研討已比較合理,但每個教師的觀念與行動間還有一定距離,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師要以集體詳案為藍本,根據自身的教學特色,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二次加工,並在實踐中檢驗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而完善。
4、認真反思
新課程對我們的傳統教學經驗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經驗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備課中的反思,使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教學經驗的局限性,並經過反思使我們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的思維加工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並最終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這個意義出發,反思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
5、實踐成案
每一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對上一環節的教學設計的反思稿進行再實踐,即運用反思稿在自己班級里進行教學,驗證反思後形成的解決方案是否切實有效。在這一過程中,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從而又進入反思與修正,並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教學案例成案。從以上幾個環節來看,備課確實是一個生成的、動態的過程,在師師、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必然會在思維的交鋒、思維的碰撞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實的缺憾。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激發我們對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細致分析,進行案例分析,進而面對現實中的真實問題時,能隨時提取移植,做到舉一反三。
總之,備課也是實踐新課程理念。然而,要備好課並在備課中有效的實施新課程,就得更新備課的概念,懂得備課不等同於寫教案。書寫教案是備課,查閱資料是備課,了解學情是備課,上課後的教學反思、總結更是備課,而且是重要的環節。
2. 舞蹈有哪些創造性的勞動藝術
舞蹈有哪些創造性的勞動藝術?舞蹈在創造性的勞動一樹上有很多的,有各種各樣的勞作的一些舞蹈性質
3. 美術是創造性勞動。作文
美術課程標准中指出:「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造精神的培養」。從中可看出在美術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近來有不少科學家和教育學家指出:美術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利,因為審美實踐活動是對學生手腦並用的過程,是觀察、記憶、想像和創造等形象思維的過程。所以教師在美術課的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美術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不能只停留在任其自發產生基礎上,更要求教師有的放矢進行培養,現淺談筆者在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創設「想像」課堂,啟迪創造性思維。
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想像是在感知客觀事物和以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頭腦中形成和創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想像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智力進化的源泉。因此,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培養其創造能力的重要方面。
兒童的想像內容比較簡單,而且再現性的成分比較少,隨著年齡的增長,想像力中逐漸帶有幻的成分,想像的內容逐漸集中,目的逐漸明確、復雜性、概括性有所發展。教師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一定要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充分鍛煉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4. 在藝術美中如何體現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
首先說創造性概念,在繼承前人的技法或是手法風格的基礎上,又有別於前內人的自我表達。不容過藝術美的根本目的並非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正如康德所說無目的的目的性,老子的意思則是無為而無不為;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炮影。所以最高的創造性是無為,對情、對景表達人的最平和的心態。面對美景山是山,水是水!
5. 創造性勞動是什麼意思
創新勞動就是創造性地勞動,即通過人的腦力勞動萌發出技術、知識、思維的革新,從而高效提升勞動效率、產生出超值社會財富或成果的勞動。
創造性勞動是建立在開放性思維和挑戰性實踐的基礎之上的,不僅僅是靠激情、靠運氣、靠蠻干,而是要以扎實的學識和技能為其邏輯支點的。創造性勞動就是一種巧幹,這種巧幹,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甚或以一當十的經濟效益。
當下,我國的製造業很發達,已經成為製造業大國,但較之一些先進國家如美、德、日,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及產品質量方面仍有較大差距,一線製造工藝還不夠精細,技術還不夠嚴謹,數據還不夠充實。
要使中國真正成為製造業強國,當代工人的創造性勞動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創造性勞動乃是新時代勞模的使命,這種使命感又是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創造性勞動充分體現出當代工人的敬業精神。
(5)美術是創造性勞動教案擴展閱讀:
創造性勞動的重要性:
1、履職盡責必須創造性勞動。
領導幹部承擔著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重要職責。對上,要保證政令暢通,把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實到基層;對下,要服務群眾,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領導幹部履職盡責,抓手是轉作風,核心是抓落實。領導幹部必須深入基層轉作風、解難題、抓關鍵,在創造性勞動中見實效,在創造性勞動中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2、改革攻堅需要創造性勞動。
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正是因為我國實行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才讓中國人民越來越堅定「三個自信」,當前,國際形勢波譎雲詭,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到攻堅階段,需要更多創造性勞動來「破局」。
實踐一再證明,每一次的改革攻堅、每一次的利益觸動、每一次的挽救危難,都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創造性的勞動。領導幹部唯有堅持在創造性勞動中豐富智慧、增長才幹,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新勞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湖南日報:領導幹部要善於創造性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