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火葯的發明時間是什麼時候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專由古代煉丹家發屬明的,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琉璜伏火法,用琉璜、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琉璜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Ⅱ 拉繩發射的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從19世紀末開始,炮兵發明了管退式後膛火炮。由於後膛火炮的後部有開閉炮閂機構,很多火炮還是用了銅質彈殼的定裝炮彈,不再適合使用導火索來發射。所以人們發明了炮彈底火。通過擊發機打擊底火來引爆發射葯。這時通常使用發火繩來拉動擊發機,發射火炮。
Ⅲ 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10世紀,由於中國發明了火葯,拋石機演變到拋射火葯包和火葯彈,但射回程沒有答多大變化。13世紀中葉,中國出現了用竹筒製成的「突火槍」,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火葯發射彈丸。
13世紀末,滑膛火炮在中國首先出現,稱作火銃。中國的火葯和火器很快就傳到了西方,火炮在歐洲得到迅速發展。
14世紀上半葉,歐洲製造出了一種發射石彈的短粗身管火炮,叫作臼炮。臼炮的威力已經很大了,可以在較遠的距離大面積殺傷敵人。
於是人們又將火炮安裝在艦船的兩舷,用於海戰。但很快,又有一種口徑較小的長管炮代替了臼炮,出現了從炮口裝進去再發射的球形實心彈和爆炸彈。
爆炸彈的出現,讓人們真正看到了大炮的威力。戰爭中誰擁有更多的可以發射爆炸彈的大炮,誰就擁有了主動權。
到17世紀,火炮已有加農炮和榴彈炮。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裝炮,發射球形彈,射速慢,射程近,因為只靠炮管賦予炮彈飛行的方向,所以,早期這種滑膛炮不容易打誰。
Ⅳ 火炮是何時發明的
據目前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宋代是我國古炮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北宋仁宗時期編纂而成的《武經總要》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該書遍收歷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輯錄了10多種古代樣炮,並附有火炮圖形。
據考證,我國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個世紀。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軍隊揮師征戰,能夠打敗交戰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發展使用。
(4)後裝火炮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火炮的發明過程:
東漢時期,魏國曾發明過一種拋石的機械,它可以把石塊拋出很遠以殺傷敵人。這種炮也稱之為「石炮」,它是火炮的前身。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葯箭,火葯箭始於唐末宋初年間。即在箭頭上附上火葯,點燃後發射出去。我國歷史上試制火炮的先驅者是公元1000 年的唐福和1002 年的石普,他們所製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金屬炮的發明和製造,中間經過了100 多年的時間。由於火槍和突火槍的射程有限,人們想通過提高槍膛里的爆炸力,來延長其射程。但由於突火槍的槍管是由竹管做成的,爆炸力太小,裝多了又會炸傷自己人。遲至元朝,終於出現用銅或鐵鑄成的筒式火炮,這類炮統稱「火銑」,又因為它威力大,被人尊稱為「鐵將軍」。
Ⅳ 火炮的發展歷史
火炮的鼻祖
「兩軍相遇,弓弩爭先」,弩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戰場上的攻守與拼殺陡增
幾分慘烈。古代與弓弩共領風騷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炮的「遠程」射擊武器。這種
炮就是拋石機,從作戰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認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稱作「軍
中第一攻擊利器」。
相傳拋石機發明於我國周代,當時叫做「拋車」。春秋時期,拋石機已經被應
用於戰事。據《范蠢兵法》記載,當時用拋石機可將重達6 千克的石頭拋至100 多
米的距離——這比徒手拋扔石塊遠多了。
拋石機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實際上是一種依靠物體張力(如竹、木板彎曲時產
生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發射的拋石機由三部分構成。地上
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彈射桿,頂上裝有橫梁的兩根結實的柱子。
彈射桿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里,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
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桿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梁。彈射桿的
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桿的頂端裝一皮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
彈射桿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它種類的彈體。
當用扳機裝置松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桿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梁
撞擊,用慣性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
拋石機在古代是一種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拋擲大塊石頭,砸壞敵方城
牆和兵器;而越過城牆進入城內的石彈,可殺傷守城的敵兵,具有相當的威力。這
種拋石機除了拋擲石塊外,還可以拋擲圓木、金屬等其它重物,或用繩、棉線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頭上,點燃後發向敵營,燒殺敵人。在火器出現後,拋石機並沒有立
即從戰爭舞台上消失,人們還利用它「力氣」大的特長,用來拋射燃燒彈、毒葯彈
和爆炸彈。
衡量拋石機的作戰性能主要有兩點:一是拋物重量;二是拋射距離。拋石機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間,石彈重量由數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數可根據目標
遠近增減,普通拋石機需用40人,大型拋石機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將
重達200 至300 斤的石彈射到300 步之外,使對方「諜碎樓坍」,威力極大。
拋石機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與後來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車
拋石機發明伊始,即成為軍隊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頻繁的戰爭中發揮著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拋石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必須在敵人陣地前埋設,操作
人員在敵人的弓箭射程內施工,容易導致傷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帶輪子的
拋石機應運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討伐袁紹時,在拋石機的下面裝了四個輪子,
叫霹靂車,亦叫做發石車。這種發石車可以在作坊里製成,不需臨陣架設。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內)迎擊袁紹軍隊
的進攻,史稱官渡之戰。當時,袁紹率十餘萬步卒和騎兵攻佔黎陽後,連中曹操用
兵之計,痛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兵進擊為
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使曹軍決戰。袁軍兵至官渡,依託沙丘修築工事,東
西計有數十里之長,形成了與曹軍對峙之勢。為了削弱曹軍的力量,袁軍在其營中
修築土山,造高櫓,以眾多的弓奇手居高臨下,在櫓的防護下向曹營發射箭矢,使
曹軍在一段時間內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為了穩定防禦態勢,打破袁軍的遠戰優勢,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裝有輪子的拋石機——霹靂車,並且利用夜色的
掩護和有利的氣象條件,突然在袁軍營壘前展開。頓時,無數石彈飛人袁營,堅固
的高櫓被砸了個稀巴爛,大量弓弩手中彈喪命,小土山成了打擊的大目標,袁軍的
堅固工事損失慘重。霹靂車為官渡之戰中曹軍的勝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戰以後的千餘年裡,歷次攻守城之戰幾乎都有發石車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東定中原戰爭中率軍攻打東都宮城時,使用了發
石車,拋射30千克重的石頭可達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東征作戰中,唐軍
連續12天用發石車、撞車,晝夜猛攻遼東城,給守敵造成了重大傷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將李光弼製造了用200 人挽索發射的巨型發石車,向城外大
量拋射石彈,這些石彈鋪天蓋地般向圍城的守軍襲來,每發石彈能傷數十人,打得
敵兵難以招架,最後只得收兵回營。公元1234年,元軍攻打汴梁,架發石車數百隻,
晝夜發射,所發射的石彈幾乎填平了北宋的護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軍在進
攻南宋的關鍵一仗中,先對樊城發起總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潛人水中沉木斷索,
燒毀浮橋,切斷其與襄城的聯系。接著兵分多路,並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新式發
石車,水陸夾攻樊城。北面戰艦直趨城下;西南面元軍先頭部隊撕破一個缺口,攻
人城內;東北方向元軍主力冒死強攻,終於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陽如齒失唇。
元軍在加緊圍攻的同時,間以喊話招降,而且以發石車不斷轟擊城樓。2 月,南宋
主將呂文煥見突圍無望,又懾於元軍壓力,終以城降。此戰突破了南宋戰略防禦體
系,為元軍長驅直人南宋腹地打開了通道。
縱觀拋石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拋石機拋物重量輕,毀傷能力有限,
在戰場上只能擊斃士兵,破壞戰車等。發石車還可用做攻城武器。自從火葯發明以
後,發石車還可用來發射「火葯彈」等燃物,因而成為縱火兵器。隨著火箭、火銃
的出現,發石車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連發技術的萌芽
發石車的效率較低,作戰時往往貽誤戰機,而且拋射時投人人力較多,操作不
便。為適應作戰的需要,人們曾設想將它改進成連續拋射的兵器。三國時期,魏國
有一個名叫馬鈞的機械發明家,曾試驗利用車輪不斷轉動的原理,製成了轉輪式拋
石機,稱做「車輪炮」,能將石頭連續拋射出去,加大了發射頻率,提高了發石車
的殺傷破壞威力。
據史料記載,馬鈞是個肯鑽研的人,他曾創制過許多機械工具,如織綾機、翻
車(即後來的龍骨水車)、指南車等。在一次戰斗結束後,他看到繳獲蜀軍的戰利
品中,有許多據說是諸葛亮組織工匠製造的連弩。他認真而仔細地研究了這些連弩
的機械部分,很受啟發,認為這種弩機威力還可以提高好多倍。於是,他苦心鑽研
試驗,終於製成了一種用於攻城的車輪炮。
據有關資料記載,馬鈞在實踐中能針對舊拋石機不能連續拋射的缺點,進行大
膽的革新,採用旋轉車輪這種方法,使裝載著的數十塊大石頭連續飛拋出去,攻擊
敵城,這樣拋出的石頭能拋至數百步遠。由此可見,這種車輪炮構思相當巧妙,結
構也有其獨特之處。在古代能有此設想和實踐,實屬難能可貴。
明代茅元儀所著的《武備志》中對馬鈞的車輪炮作了這樣的說明:「每輪輻條
十八根,長一尺四寸。每條左右傍銃二桿。銃內裝火葯鉛子_一騾馱架二輪。以皮
條護鐵呂以固葯子,連木架重二百餘斤。三軍附之。如臨敵,將架置地,先取一輪
安在柱上,隨其高低轉打。二軍可執七十二人之器也。」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車輪炮的威力相當大,效能比單個拋石機提高幾十倍,
並採用騾馱,運送轉移方便靈活。它的結構設計也很合理,安裝了轉柱,便於車輪
轉動,一架車輪上可裝36發石彈,一騾馱兩輪,就有力發石彈炮。兩個射手可以連
續操作發射這么多石彈,其聲勢和威力可謂大矣!
車輪炮的出現,可以說是射擊兵器由單發到連發的最早嘗試和探索,這為火炮
向連動式發展提供了早期准備。
Ⅵ 火炮在中國最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是火炮的故鄉。現代火炮是從中國古代發明的拋石機發展而來。拋石機也叫發石車。
拋石版機最權早用於戰爭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據《
三國志
·魏書》記載,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時,曹操曾使用拋石機攻破了袁紹的營壘,從而大獲全勝。
公元8世紀,火葯的發明使拋石機的發展發生了質的飛躍。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拋石機便由拋石變為拋火球。火球又稱火葯彈。這便是最早的火炮。
宋代是我國古炮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北宋仁宗時期編纂而成的《武經總要》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該書遍收歷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輯錄了10多種古代樣炮,並附有火炮圖形。
據考證,我國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個世紀。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軍隊揮師征戰,能夠打敗交戰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發展使用。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Ⅶ 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元朝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銅炮,這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回炮。
小說答中的一聲炮響,指的不是作戰用的炮,你問的是大炮還是? 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 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Ⅷ 最早的後裝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最早的後裝炮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在形式上與近代後膛炮不同。
明朝火銃結構工藝和性能比元朝的第一代火銃更好,種類也多,既有銅鑄的,也有鐵制的;既有輕型的,也有重型的;既有相當於現代迫擊炮的短身管大口銃,也有類似現代榴彈炮的身管較長的小口銃.此外,為了提高發射速度,還製成了三眼銃,七星銃,子母百戰銃等多管火銃;還有採用幾個子銃輪換裝填火葯和彈丸的方法來提高裝填速度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後膛炮.
2.這種火炮出現在明朝對北方游牧部落的戰爭中。至遲在明中期於謙守衛北京城時就有了。
3.西方已知最早的第一門後裝炮
現藏於瑞士伯爾尼歷史博物館的一門後裝炮,制於1460~1470年,口徑為5厘米,炮筒的後部有一個敞口,可裝放預先填好彈葯的子炮。
4.19世紀中葉以前,各國使用的火炮均為前裝滑膛炮。這種火炮雖然在近代戰爭中發揮了空前強大的威力,成為殺傷敵人的主要兵器,但在射速、射程和精度等方面也有不少明顯的缺陷。1846年,義大利少校卡韋利造出了一種在炮膛內刻有兩條旋轉來復線,使用圓柱形炮彈後膛裝填的後膛來復線式火炮,使火炮技術有了變革性的飛躍。不久,英國制炮商惠特沃斯也生產了一門後膛裝填的線膛炮,不過,他是用盤旋的6角炮膛來代替旋轉的來復線的。同前裝炮相比,後裝炮由炮口裝彈改由炮尾裝彈,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閉鎖炮門和緊塞具,解決了前裝炮因炮彈彈徑小於火包口徑所帶來的火葯燃氣外泄的問題;炮膛內刻制了螺旋膛線,同時發射尖頭柱體定裝炮彈,使炮彈射出後具有穩定的彈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括陸戰掩體和軍艦服倉內裝填炮彈,既方便又安全。由於後裝炮具有較多的優越性,所以各國便競相研製。
5.西方陸軍大規模裝備後裝炮大約是在1850--1870年間。到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就有很多後裝炮了。
Ⅸ 火炮技術的發展歷程
19世紀後期的火炮技術在炮身及材料、制退復進器等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尤其是制退復進器的發明和使用,使火炮的性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射速大為提高,因此可以說19世紀是火炮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
19世紀中葉以前,各國使用的火炮均為前裝滑膛炮。這種火炮雖然在近代戰爭中發揮了空前強大的威力,成為殺傷敵人的主要兵器,但在射速、射程和精度等方面也有不少明顯的缺陷。1846年,義大利少校卡韋利造出了一種在炮膛內刻有兩條旋轉來復線,使用圓柱形炮彈後膛裝填的後膛來復線式火炮,使火炮技術有了變革性的飛躍。不久,英國制炮商惠特沃斯也生產了一門後膛裝填的線膛炮,不過,他是用盤旋的6角炮膛來代替旋轉的來復線的。同前裝炮相比,後裝炮由炮口裝彈改由炮尾裝彈,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閉鎖炮門和緊塞具,解決了前裝炮因炮彈彈徑小於火包口徑所帶來的火葯燃氣外泄的問題;炮膛內
刻制了螺旋膛線,同時發射尖頭柱體定裝炮彈,使炮彈射出後具有穩定的彈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括陸戰掩體和軍艦服倉內裝填炮彈,既方便又安全。由於後裝炮具有較多的優越性,所以各國便競相研製。
19世紀70年代前後,西方各國的冶金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先是德國克虜伯鋼廠發明以坩鍋鑄造大鋼塊,能製造大口徑之鋼炮。克虜伯鋼炮在普法戰爭中大顯神威,聲名大振。戰後各國紛紛採用克虜伯鋼材製造火炮,使炮身質量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法國在1865年發明平爐煉鋼法後,也開始使用高質量的鋼
材製造炮身。英國在1878年由托馬斯改進了貝色馬1856年所創造的轉爐煉鋼法,降低了鋼的含磷量,製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奧國則由馬卡梯斯少將於1874年發明了硬青銅炮。
在炮身的形制方面,克虜伯公司於1873年開始給德國軍隊所使用的火炮加裝被套(即筒緊炮身),或者加鋼箍(即絲緊炮身),使炮身的強度得到提高,抗壓能力增強。克虜伯火炮由此身價日高。
在閉鎖機方面,1873年克虜伯公司開始採用鎖栓式閉鎖機,1877年,並使用了壓縮緊塞具。這些新的炮門技術能更好地密封炮尾,承受火葯燃氣對膛底的巨大壓力,對提高火炮的射程和威力意義重大。 水壓氣體式制退復進機最早是由法國人莫阿於1897年首創的,先裝在75毫米野炮上。制退復進機分制退和復進兩部分。制退機由制退管、活塞及液體組成,制退管與炮身後端之連臂相連,火炮發射時,炮身帶動制退管後退,活塞一端之液體因受壓力,自漏口流至另一端,此時液體即發生一種抵抗力,以徐徐制止炮身後坐。復進機系利用氣體吸收後坐力之一部分,待後坐結束時,被壓縮之氣體,因其伸張將後坐體推至原位。這樣,通過制退復進機這個中介,炮管和炮架實現了彈性連接,既有利於減輕火炮的重量,又為提高發射速度創造了條件。這是火炮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突破,它標志著火炮從架退時代進入了管退時代。第一門具有現代反後坐裝置的火炮,是由德維爾將軍、德波爾上樣和里馬伊奧上尉3人組成的法國炮兵研製小組1897年發明的75毫米野戰炮。這門火炮所採用的長後坐原理本是德國人豪森內研究發明的專利,但德國軍隊拒絕採用這一專利。法國於1894年從豪森內手裡購買了這項專利,並根據它研製了具有液壓氣功式駐退復進裝置的炮架,稱之為彈性炮架。炮身安裝在彈性炮架上,可大大緩沖發射時的後坐力,使火炮不致移位,使發射速度和精度得到提高,並使火炮的重量得以減輕。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並使火炮的基本結構趨於完善。75毫米野戰炮已初步具備了現代火炮的基本結構,這是火炮發展過程中劃時代的突破。
在75毫米野戰炮的研製過程中,法國人成功地躲過了德國情報機關的偵察和竊取活動,他們表面上進行彈簧式復進機構的多次試驗,將敵方引入歧途。結果,德國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仿製的法國野戰炮,卻是一種技術落後的假炮,使德國的炮兵裝備落後了許多年。
1914年9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馬恩河戰役中,法軍炮兵用75毫米野戰炮猛轟德軍,使其傷亡慘重,為法國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法國買來德國人的先進發明專利,又對德國人進行保密和欺騙,還反過來打擊德國人。這對德國來說,真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慘痛教訓。
Ⅹ 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世界最早的炮原來先認為是中國國自家博物館珍藏的元代至順3年(公元1332年)的銅火炮比歐洲現存的最早火器約早半個世紀
現在認為是甘肅武威市西夏銅火炮,不晚於西夏滅亡的時間(1227年),通長1米,重108.5公斤。由前膛、葯室和炮尾三部分構成。
同時在葯室內尚存直徑9厘米、重0.35公斤、彈面周圍蝕損呈不規則圓形的實心鐵彈丸1枚,黑火葯0.1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