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答案
教育的本質就是,正確的愛,賞識,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導。中國的教育的問題就在於沒有看清教育是什麼,不是像垃圾桶什麼東西都能向孩子灌輸,重要的是連家長自己的定位和教育方法都得不到反思和思考。我們的教育中大多數的家長不會愛,有的是溺愛,有的是冷漠,不懂得真正的愛,不懂得生命的成長狀態,孩子需要的是自由的發展,家長要懂得放手,在失敗或悲傷時要懂得賞識,在孩子迷茫時要懂得引導,在孩子不聽話時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沒有問題,教育是一門學問,一門大學問。家長在教育的同時也在教育自己,反思自己的行為,自己道德標准要做到自己和孩子的榜樣。理解孩子就像自己理解朋友,理解他人一樣,不要溺愛和冷漠、抱怨、鄙視、看死等等。沒有正確的愛,孩子就沒有遠大的前途。
家長要做的往往要比孩子多。有一點記住了,教育是不要求回報的,孩子不是你的搖錢樹,尊重生命,孩子也是屬於社會的,世界的。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決定,有時可能荒唐,但是,這是他的巨大進步,因為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識開始有了獨立的萌芽期的發展。
人不是機器,孩子更不是。要知道生命的快樂和幸福,滿足和自由,不要把分數看的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興趣,學的不是考試技巧,而是知識,保留住自己的好奇心。要懂得寬容,而不是縱容,懂得親情,而不是溺愛,懂得賞識,而不是抱怨,懂得尊重,而不是辱罵,懂得放手,而不是束縛。
對孩子來說,好的教育方法,超過教授知識。
⑵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本質是指教育的內在要素之間的根本聯系和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與「教育現象」相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教育,它的職能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培養該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本質本質特性即反映事物規律的穩定的、普遍的特性。教育本質,即貫穿於一切教育之中,從古至今乃至未來,只要教育活動存在就永遠起作用的特性。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在動物界,尤其是高等動物界的代與代之間雖存在著類似於人類的「教育」和「教」與「學」現象,但這兩種表面類似的現象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2)創造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真正的教育本質,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這是大學教育的本質。
⑶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接受教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方式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教育
其次,通過教育,不斷開拓人類在精神領域的認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立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社會機制,用一種彰顯人性善念的道德准則規范個體的行為,用一種科學,文明的先進理念來牽引社會的不斷前進。
也就是說,教育既有物質的創造,也有精神的陶冶,目的就是讓人們物質富足,精神健康。
歸根結底,教育手段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有品質,有尊嚴地生存於這個世界。
⑷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要探討教育的本質,或許應先搞清楚什麼是本質?所謂本質,既反映了同類事物的共性,又是此類事物區別於它類事物的個性特徵[1]。盡管這不能算對「本質」的一個規范定義,但似乎可以成為我們衡量一種事物本質屬性的標准,即哪個屬性才算該事物的本質屬性?桑新民教授「將教育置於人類社會三種生產的廣闊視野之中,更深刻地認識到歷史與現實中各種復雜的教育現象都具有不斷再生產、再創造著人類自身這一本質特徵。」[2]由此似乎可以說教育的本質在於:教育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與再創造!那麼,這一教育本質是不是符合「本質」的標准呢?表述中「人類」將人與動物作了區分,而「自身」又將人類的其他再生產與再創造進行了區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人類自身的再生產」還是未能完全區分教育和某些活動,如恩格斯所說的「種的繁衍」。盡管它是人類的自身再生產,但我們很難將其歸入「教育」的范疇。當然,「教育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與再創造」這一命題本身是成立的,但作為本質屬性,這里的「是」應是「=」,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應是等價的。可見,將這一表述作為教育的本質尚有不妥之處。桑新民教授認為教育是「人類以塑造和建構主體自身為對象的實踐領域……教育活動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與再創造」。這一論述無疑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屬性,並對教育活動的本質屬性作了限定。他還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個「永恆的教育哲學難題」,由此似乎可以斷言人們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只能不斷深化,而無法最終完全解答。教育本質問題是一個無解之謎嗎?考察幾千年來哲學界對於世界本源的無休止爭論,教育的本質問題可能遭遇同樣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算是一個「教育哲學難題」,除非有一天人們就此達成共識。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對任何社會科學而言,許多問題,特別是位於哲學層次的根本性問題的解都是不確定的。就教育哲學而言,不同的人因其所持哲學觀的不同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可能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也會發生變化。總之,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要統一是不可能的。或許對類似問題的爭論本身促進了對這一問題認識的深化。而且新的共識的形成似乎標志著某一社會科學領域對某一問題認識的轉移。上升到哲學高度,如果哲學問題都有定解的話,那麼有一天哲學必然會走先衰亡,因為它已成功解答了所有問題。「百家爭鳴」似乎是哲學,也包括教育哲學在內的這一類學問題不斷發展的本質屬性。沒有「爭鳴」,哲學的研究必將窮途末路。這就決定許多問題都將是「永恆的難題」!這也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
⑸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在報滿課外補習班、追求分數至上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思考過將孩子培養成才的真正含義。成才,在絕大多數父母心裡,就意味著考試的名次,這決定了孩子是否能上名校,繼而決定了孩子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部分家長心裡,可能認為孩子的成才意味著他將來能幹一份體面出色的工作,比如當醫生、律師等。還有一些父母,將孩子的成才等同於出人頭地給自己長臉。至於什麼是出人頭地,如果問他們自己,他們恐怕也說不上來。
要知道,每個孩子天資不同,秉性也不同,即使一個家庭的同一對父母生養的孩子,從出生到嬰幼兒時期,其表現也不盡相同。後天的成長環境中,兄弟姐妹各自所遇到的待遇也各有差別。
放到社會上來說,在不同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差別太大,而每個孩子今後的發展,也絕非考名校所能決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於更好的未來,那麼在名校畢業後人生跌入低谷並從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而許多沒有讀名校的人,可能工作並不光鮮,收入也不高,但過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
所以,教育的本質真的是要培養一個讀書機器或考試機器嗎?會讀書會考試,就一定意味著人生從此一帆風順,會收獲幸福美滿的人生嗎?
無可否認,真正優秀的人,各方面都優秀:不僅在學生時期學業優秀,成年之後事業有成,而且結婚後婚姻生活幸福,家庭美滿和諧,更是在生孩子後,也能把孩子培養得比較出眾,從此收獲一個幸福安穩平靜的晚年。這樣的一幅人生圖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說是夢寐以求也絕不誇張。因為不少人,僅僅是活著,都得要拼盡全力。但重點是,優秀的人是如何做到事事優秀的呢?
必須承認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優秀,但要想讓生活過得順遂平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狠狠地努把力,還是能做到的。既然不是優秀的人,也沒有什麼天賦,又想要過得好,活得知足,那該怎麼做呢?
其實,優秀的人要想做到事事優秀,平凡的人要想過得幸福,無一例外地,都需要具備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
⑹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是什麼
教育(Ecation)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追逐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哲學家雅爾貝斯關於教育本質的一段闡述,被人們廣泛引用。
「辦有靈魂的教育,育有靈魂的人。」象賢中學的領導班子將教育的視野聚焦在教育的本質與靈魂,進而確立了「堅持以賢文化育人」的理念,以「啟迪智慧,提升人文素養,養成健全人格,確立積極人生」為抓手,推進有靈魂教育的戰略方向。
辦有靈魂的教育,創辦有靈魂的教育的學校,就是要「教育思想領先,辦學機制高效,學校特色鮮明,教師特點突出,學生特長張揚」,就是要有靈魂之師,要培養有靈魂之生,要回歸教育本真,要彰顯地方特色。
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如是說。
課程和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象賢中學建立「賢文化」課程體系,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融為一體,緊扣賢文化育人的三個梯度:尚、齊、弘,打造「尚賢」「齊賢」「弘賢」三大課程,通過將學校文化融入特色課程,從而使學生成為心智和諧、持續發展、造福社會的現代人。
有靈魂的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還體現在課外活動里,體現在主題班會中,校園里的一切細節、一切舉止、一切聲音、一切表現,甚至連流動的空氣,都將成為孩子成長為「一個人」的陽光和雨露。
⑺ 教育的實質是什麼
教育--人--社會--歷史
所以說教育是要提高人的素質
讓人更好的適應社會進而改造社會
社會的發展鑄就人類歷史的發展
所以,教育的實質是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以人為本和科學的發展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新教育思想理念,與簡單追求低成本和效益最大化的企業競爭和產品篩選原理,以及庸俗進化論有本質區別。教育的本質內涵是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一切為了人,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實現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人的安康、富有和幸福,這也是教育的宗旨。
學生和教師是教育過程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不能簡單套用市場原理和企業競爭原理。澳大利亞凈空法師提出,人類社會有很多事物就像臉上的眼睛、鼻子、嘴和耳朵,是不能排序的,排了要出現問題,如美國第一,英國第二,日本第三,白人第一,黃種人第二,黑人第三。人類也不是魚類,通過投放一條吃魚的魚而被激活。餓到極點的人群發現了一塊肉,於是有可能和諧地分享,體弱者多得;也有可能經過一番爭斗,體強者一人獨吞,或為獎賞一小塊肉鞭打弱者拼爭,引起了內亂和騷動。不僅沒有激活,反而招來了內亂。庸俗進化論和簡單套用市場競爭原理,在日益追求完美和諧的文明社會是不相容的。教育是滿足人類多樣化、個性化、人性化發展的不同需求和追求的過程,對教育的管理和服務也是同樣一個過程。
教育管理也如此。無視誠信、和諧、合作精神和氛圍,通過簡單套用監視、鑒別、篩選、排序、淘汰等企業競爭原理,在短時間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從長遠看,卻踐踏和破壞人的基本權益、尊嚴和精神追求,嚴重挫傷和侮辱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甚至導致不可逆的生靈摧毀,更不可能調動群體智慧、積極性和創造性。
國際比較,亞洲國家比較歐美各國更加重視帶有行政管制色彩的「硬體」建設;而歐美國家中美國和法國比較德國、英國等國更加註重人的創意、選擇和主觀能動性的「軟體」建設。如法國將小學教師的待遇提高到中學教師水準,實行大學入學資格考試,美國實行弱勢學生擇校制度,獎勵優秀教師等。而德國、日本等單一文化和民族的國家也在逐步實行多樣化、個性化和人性化選擇。諸如美國、中國、法國、印度等文化多樣性和多民族國家比較容易接受和採用這種「軟體」建設,「硬體」建設並不是不需要,諸如教師資格證書制、學生計算機管理、學校評估等,但是教師進修、獎勵教師、學生小班輔導、高等教育大眾化、學校自主辦學、家長和社區居民參與學校管理、尊重學生和家長的選擇、公民教育和社區服務、改善教師福利待遇、教育行政權力下放、終身教育、教育和就業等多樣化、個性化和人性化服務則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趨勢。而摧殘人性的末位淘汰制、優勝劣汰的庸俗進化論、輕易開除或處罰學生、盲目提高學費,教育歧視、一切向錢看,這種拙劣行徑同樣受到世界各國的批判。
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從打動教職員工內心深處開始,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並持之以恆,而不是以一時或功利為目的,這樣的軟科學需要更高、更深、更廣,更人性化的創意、思維和制度研究和建設,需要更加高超、艱難、寬宏的智慧、選擇和胸懷,以及雄才大略和更高的政策水平。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從政治口號轉變為身邊的制度和故事,還需要全社會的認真反思、辛勤努力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