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道教在最早的時候是一種觀念,來源於「老莊」的哲學思想。後來在秦漢時期與巫術、神仙方術等結合起來,形成所謂「黃老」之道。漢初皇家也提倡黃老之學,到了漢武帝時代,才被儒學所取代。但是道教的正式出現,則是在東漢時期,東漢順帝(125~144)時,張陵(即張天師)創立「五斗米道」,才正式開始有道教。道教信奉老子,立他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道教」一詞最早始見於《老子想爾注》。另外,東漢末年張角又創立「太平道」,是道教的另一派別,他們的經典是《太平清領書》,當時影響也很大。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道教更盛,如葛洪(284~364)篤信道術,著有《抱朴子》。還有孫恩、盧循、寇謙之等。
2. 求道家思想發展史
1、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黃帝、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老子畫像
。[3]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志,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3、興盛:戰國時期,道家形成三個派別,楊朱派、黃老派和老莊派,除了老莊派外,楊朱派和黃老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家罷黜百家」,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
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託,但它絕大多數時候處於邊緣化狀態,只能在文藝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而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也起過重要作用。
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3. 道家的發展史,要詳細的
老子=》鬼穀子=》鬼穀子的弟子很多。。。。郭雲深=》王薌齋=》王斌魁=》王安平=》王章海
道教由老子八十一章經傳給人類,形成各門各派。以後由鬼穀子寫成《本經陰符七術》後來發展成「道家相形拳」,又由郭雲深改為「形意拳」,到王薌齋說意拳,王斌魁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有敢隨便教徒弟,就到王安平師父這里曾經說:意拳氣功,後來叫《中華渾圓功》。其實都是從老子的「眾妙之門」出來的。老子自己叫《大道》後來人送道德經。我們應該直接叫《大道養生學》才合適。
4. 道家發明人是誰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版今河南鹿邑縣東,權一說安徽渦陽)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 道教在過去有哪些發明創造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華佗、孫思邈、劉守真、李時珍、傅山等均為道教徒。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孫思邈《千金要方》,均為中國醫學要籍,這些是至今還發揮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根據《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以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從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為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以後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困撓國際醫學界的治療瘧疾的難題。
世界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時道教徒所繪。道經《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蟲學領域的探索成果,並有甘蔗控制蛔蟲功效的記錄。道教徒還發現了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
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煉丹活動,中葯學中的大量有價值的「丹方」來自道教的煉丹活動,許多至今仍在中醫葯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道家徒的煉丹活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火葯的發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們在煉丹活動中製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為了煉丹,道教在鑄造和拋光等技術領域進行探索。
因為煉丹和修行對時空環境要求極嚴,所以道教徒花費了大量精力從事天學觀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說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宇宙模型。道門曾自創了一種「二十八宿旁通歷」的歷法 。道教對官方歷法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其中,隋唐道士積極參與了官方的歷法制定工作。道教學者李淳風和趙友欽不但在天文知識領域有諸多貢獻,還參與了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改進工作。此外,道教徒發明的「秤漏」,則對其後400年間中國漏刻計時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長期為道門所重的《五嶽真形圖》已有了地圖學上最早的等高線畫法,宋元時期道經《雨陽氣候親機》中保存有用於氣象預報的道教「雲圖」
道教對我國古代物理也有諸多貢獻,物理一詞即來源於道家道教,指南針的發明與道教有密切關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經意識到了大氣壓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還記載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試驗以及銀河、潮汐、雷電、荷葉上水珠的成因。並通過實驗對視覺暫留效應作了精彩的解釋。
五代道教學者譚峭所著《化書》在鏡的成像理論方面,對摩擦生熱燃燒現象、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論述。並意識到物體運動與參照系有一定的關系。
趙友欽曾在,精心設計了一個相當完備而又十分復雜的大型光學實驗,進行大型光學實驗。實驗目的明確,實驗條件可控,實驗步驟清晰,實驗結果可靠。不足的是他還沒有進行定量分析。
道教對我國數學的貢獻也極為突出。歷代擅長數學的高道和道教學者不在少數,如何承天、成公興、劉焯、李淳風、趙友欽、朱載NB063李注算經十書完成後,唐高祖下詔做為教科書在「國學行用」。
我們常所說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來源於道教神秘的天元術。因為天元術的出現,我國數學進入了符號運算階段,我國數學也在宋元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現也與道教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數術記遺》是現存最早著錄「珠算」器的文獻,其中還蘊含著數學坐標思想和十分豐富的程序設計思想。
道教對我國古代科學思維的形成也有極大的貢獻,它的以術演道、以道馭術的思想,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道教的「觀變察機」、「參驗」、「析理入微」的思想與現代科學多有相合之處。
最值得一題的是,趙友欽在實驗中把觀測人員分為兩組,分別用兩架相同測經儀同時觀測,這樣就可以彼此參驗,對照觀測結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趙友欽還提出為了避免誤差,提高測量的精確度,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以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來計算恆星赤經差。這一立兩架同時參驗、多次觀測以消除誤差的觀測思想在中國科學思想發展史上是極為先進和科學的,它充分顯示了趙友欽作為一名實驗科學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學思想。
與儒家對技工的輕視不同,道教把許多發明家當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魯班、墨子、黃道婆等,《墨經》、《公孫龍》等許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來的。
6. 道家的歷史發展
1、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關。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志,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3、興盛:老子以後,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輝煌: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闞澤記載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黃老之書升格為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
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
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託,但它絕大多數只能在哲學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直到唐宋時期道家又發展至鼎盛,故學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處「偉大時期」,但其間道家實力卻壓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變為緣化狀態。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且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
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煉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7. 道教發源於那個年代發明了什麼
東漢末年,黑火葯、冶金術等
8. 誰能告訴我道家的發展史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在遠古原始社會時代,已有人開始學仙。史載軒轅黃帝「且戰且學仙」,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後修道成功,於鼎湖白日乘龍升天。 到了戰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是,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於仙人、仙境、仙葯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游》中有這樣的描寫:「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風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都將仙境描畫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 、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飛行的神奇人物。漢代的《淮南子》、《史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伴隨神仙之說的出現,尋求仙境、仙人,傳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現了。他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鄒衍(戰國時期著名方士)的陰陽五行學說柔和起來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於燕齊的上層社會,其法形解銷化,依託鬼神,企望長生成仙。從戰國(前2 75—前221)中後期到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時,在方士(亦稱神仙家)們與帝王將相之鼓動下,掀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葯事件。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葯,其規模越來越大。那時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僑、鄒衍、徐福、盧生、李少君等人。我國獨有的神仙信仰沿襲而下,到東漢中、晚期為道教所繼承,成為道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漢武帝後,方仙道逐漸與黃老學結合向黃老道演變。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
9. 道家有那些發明
為道教平反昭雪——科技篇
道教信仰鬼神,這是道教在近代屢遭厄運的關鍵原因,也是道教直到現在還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原因(上面一位網友認為道教是垃圾,還有很多網友要求我將道家和道教分開,因為他們心裡對道教存有鄙視,只是沒說出來而已)
其實道教的鬼神信仰不但是我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的主要源頭,還是當今網路上流行的玄幻小說的靈感源泉。更重要的事,靠著神秘的鬼神信仰,中國人才擺脫了儒家偏狹的人生信仰,保持了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並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寫《中國古代科技史》時,對道教中蘊藏的科技知識贊不絕口,乾脆以十宿道人自稱。
至於道教追求的長生不老,只不過是一個科學難題,更是與封建迷信掛不上鉤。相反由於追求長生不老,道教對我國古代醫葯學、化學、生理心理學等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華佗、孫思邈、劉守真、李時珍、傅山等均為道教徒。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孫思邈《千金要方》,均為中國醫學要籍,這些是至今還發揮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根據《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以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從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為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以後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困撓國際醫學界的治療瘧疾的難題。
世界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時道教徒所繪。道經《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蟲學領域的探索成果,並有甘蔗控制蛔蟲功效的記錄。道教徒還發現了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
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煉丹活動,中葯學中的大量有價值的「丹方」來自道教的煉丹活動,許多至今仍在中醫葯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道家徒的煉丹活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火葯的發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們在煉丹活動中製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為了煉丹,道教在鑄造和拋光等技術領域進行探索。
因為煉丹和修行對時空環境要求極嚴,所以道教徒花費了大量精力從事天學觀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說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宇宙模型。道門曾自創了一種「二十八宿旁通歷」的歷法 。道教對官方歷法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其中,隋唐道士積極參與了官方的歷法制定工作。道教學者李淳風和趙友欽不但在天文知識領域有諸多貢獻,還參與了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改進工作。此外,道教徒發明的「秤漏」,則對其後400年間中國漏刻計時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長期為道門所重的《五嶽真形圖》已有了地圖學上最早的等高線畫法,宋元時期道經《雨陽氣候親機》中保存有用於氣象預報的道教「雲圖」
道教對我國古代物理也有諸多貢獻,物理一詞即來源於道家道教,指南針的發明與道教有密切關系,唐代道士王冰已經意識到了大氣壓力的存在。《玄真子外篇》中還記載了人工方法造虹的試驗以及銀河、潮汐、雷電、荷葉上水珠的成因。並通過實驗對視覺暫留效應作了精彩的解釋。
五代道教學者譚峭所著《化書》在鏡的成像理論方面,對摩擦生熱燃燒現象、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媒介作用都有精彩的論述。並意識到物體運動與參照系有一定的關系。
趙友欽曾在,精心設計了一個相當完備而又十分復雜的大型光學實驗,進行大型光學實驗。實驗目的明確,實驗條件可控,實驗步驟清晰,實驗結果可靠。不足的是他還沒有進行定量分析。
道教對我國數學的貢獻也極為突出。歷代擅長數學的高道和道教學者不在少數,如何承天、成公興、劉焯、李淳風、趙友欽、朱載NB063李注算經十書完成後,唐高祖下詔做為教科書在「國學行用」。
我們常所說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元」即來源於道教神秘的天元術。因為天元術的出現,我國數學進入了符號運算階段,我國數學也在宋元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珠算的出現也與道教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數術記遺》是現存最早著錄「珠算」器的文獻,其中還蘊含著數學坐標思想和十分豐富的程序設計思想。
道教對我國古代科學思維的形成也有極大的貢獻,它的以術演道、以道馭術的思想,對如何認識大自然、如何防止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危害至今還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道教的「觀變察機」、「參驗」、「析理入微」的思想與現代科學多有相合之處。
最值得一題的是,趙友欽在實驗中把觀測人員分為兩組,分別用兩架相同測經儀同時觀測,這樣就可以彼此參驗,對照觀測結果。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趙友欽還提出為了避免誤差,提高測量的精確度,必須進行多次測量,以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來計算恆星赤經差。這一立兩架同時參驗、多次觀測以消除誤差的觀測思想在中國科學思想發展史上是極為先進和科學的,它充分顯示了趙友欽作為一名實驗科學家所具有的深邃科學思想。
與儒家對技工的輕視不同,道教把許多發明家當成了自己的崇拜偶像,如魯班、墨子、黃道婆等,《墨經》、《公孫龍》等許多科技著作也是靠道教保存下來的。
10. 道教在過去發明了哪些東西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生華佗、孫思邈、劉守真、李時珍、傅山等均為道教徒。晉代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南朝梁道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七卷,孫思邈《千金要方》,均為中國醫學要籍,這些是至今還發揮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家根據《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的以青蒿治療瘧疾的方法,從菊科植物黃花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成為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以後的重大突破,解決了困撓國際醫學界的治療瘧疾的難題。
世界最早的人體解剖圖是五代時道教徒所繪。道經《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蟲學領域的探索成果,並有甘蔗控制蛔蟲功效的記錄。道教徒還發現了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
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煉丹活動,中葯學中的大量有價值的「丹方」來自道教的煉丹活動,許多至今仍在中醫葯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道家徒的煉丹活動直接促進了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火葯的發明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道士們在煉丹活動中製造了世界最早的耐火密封材料「六一泥」。為了煉丹,道教在鑄造和拋光等技術領域進行探索。
因為煉丹和修行對時空環境要求極嚴,所以道教徒花費了大量精力從事天學觀察和研究。道教徒提出的宣夜說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宇宙模型。道門曾自創了一種「二十八宿旁通歷」的歷法 。道教對官方歷法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其中,隋唐道士積極參與了官方的歷法制定工作。道教學者李淳風和趙友欽不但在天文知識領域有諸多貢獻,還參與了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改進工作。此外,道教徒發明的「秤漏」,則對其後400年間中國漏刻計時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