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宣言的讀後感

創造宣言的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7-29 12:19:20

⑴ 《創造宣言》讀後感50字

很好看的 喲

⑵ 陶行知的創造宣言給人什麼啟示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指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的這番話使我更深刻地感覺到 「創造」就在每個教師的身邊,其實,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帷幄創造的主渠道。現代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存在信息交流。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上積極地創造條件,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強烈的思維互動,產生創造的火花。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重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充分發揮。

即明確自己的職業特點;保持一顆平常心;拋棄浮躁,立即行動;策劃自己的未來;永遠不要說校長的壞話;用笑聲感染每一個人;做一個受歡迎的教師;著眼細節,造就專業;讓學生感受到你的關注;引導學生快樂地思考;讓學生學會自己「捕魚」;在課堂教學中彰顯你的個性;做一個用心傾聽者;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藝術地表揚與批評學生;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永遠保持求知者的姿態.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讓我們一起做個有心人吧,「創造」就在你我身邊!

⑶ 陶行知《創造宣言》中比較優美的語句

文中批評了哪五復種『不能創造制』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⑷ 創造宣言這是一篇議論文里的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學術論文也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按寫作目的,學術論文可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你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備工作。
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⑸ 創造宣言的中心意義 陶行知的

1、《創造宣言》教案 陶行知
教學目標:
1.了解演講辭的文體特點.
2.掌握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
3.樹立創造意識,培養敢於創造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從分析題目,把握文體的角度來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難點:
1.快速閱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選用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什麼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說說你對\'創造\'的理解.
(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創造\'的積極性.)
那麼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 如果讓大家來寫一篇關於\'創造\'的文章,你先來思考一下,首先確立題目,再到你所選用的材料,你的觀點……
二,分析文章題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詞優美,感情充沛,說理生動,鼓動性強.
那作者為什麼要選取這樣一種文體,他演講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對於\'創造\'他又有著怎樣精妙的話語呢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創作.
三,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四,快速自讀課文,把握關鍵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後的感覺是什麼
答: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作者的觀點和感情是怎樣的 從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並說明在文中什麼位置.
答:作者認為\'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他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即使我們走兩步退一步,也應該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它在文章的中間部分.
(讓學生體會抓住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
(1)文章如何劃分層次 劃分依據是什麼
答:第一部分(1段)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們的人類最值得崇拜的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並得出結論.
第四部分(13~15段)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根據每段開頭的句子來劃分以上層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
答: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 這句話怎麼理解
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萬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 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答: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不識字的惠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後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大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這種論證方法是駁論文章的寫法.
5.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五,課文小結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於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六,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創造精神的現實意義究竟是什麼 (問)

⑹ 誰有創造宣言的讀後感啊我有急用

在現代文閱讀中,整體閱讀、宏觀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准確理解文章,還需精讀細讀,具有領悟語言的能力。這里說的是一種感悟能力,是在瞬間抓住重要信息的近乎「本能」的發現力。這實際上是在一瞬間把情感、經驗、知識等在理智的統帥下全部動員起來的能力。這種感悟力、發現力應注意以下幾項。

1. 對「指示語」的敏感。

語言交際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許多語境特徵,如交際人之間的人稱關系、社會關系、上下文的照應、聯系,都會在話語得到反映。這「反映」的語言成分就是「指示語」。敏銳地把握「指示語」及其變化,是准確迅速地理解文意的重要條件。指代性詞語在文章中非常靈活,指代的范圍也極為廣泛,所以首先要明確是「近指」、「遠指」抑或「不定指」;然後結合語境進行分析、概括;最後將找出的指代內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

如1994年全國題第23題,問: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A. 四角龍的頭骨 B. 頭角上的骨架 C. 被越的顳孔 D. 穿 越顳孔的肌肉。看原文「更為重要的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請注意,這里所說的「更為重要」是什麼?是咀嚼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在位於頭角上的骨架上,帶點的字正是「其」的指代之意,故選B項。

2. 對「關鍵句」的敏感

文章中常有集中而鮮明地表達主要信息和作者意圖、思路的句子,把握住這樣的句子,無論是對宏觀還是對微觀,都是重要的。主要有:(1)首句��一個語段往往是相對獨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轉承的作用。(2)中心句��語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價值排列的,而是既有關鍵的中心句,又有作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時要迅速從大量的擴展句中抓住中心句。(3)轉承句��有的語段有幾層意思,為了使層次間連貫緊湊,中間常用轉承句或轉承詞。(4)點睛句��有的句子在語段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5)警句��語段中有些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6)感情句��語段中有些句子明顯地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7)矛盾句��語段中的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卻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8)修辭句��為了更好地寫景狀物,傳神達意,作者往往在語段中運用一些修辭格。(9)結尾句��語段中的結尾句。或概括總結上文,或留下餘地讓人思索,或飽蘸筆墨抒發感情。

抓住這些語句是理解文章的基礎。如1999年全國題陶行知的《創造宣言(節錄)》中這樣的句子特別多。如每一段的首句幾乎都是中心句,如果抓住了這些句子,理解問題便迎刃而解。

3. 對「情調語」的敏感

一般的文學作品中,都有一種感情基調,而這基調總要通過生動形象的詞語顯現出來。如1991年《世間最美的墳墓》中的一段為例:「風兒在俯臨這無名者墳墓的樹木之間颯颯的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說「風兒」就有「輕柔」之感。「颯颯響著」,我們從「動」中感到的是「靜」。「和暖」、「溫柔」本身就帶有鮮明的情調色彩。「嬉戲」更是生命力的外觀。這樣,就構成了總的「情感基調」:靜穆中又有生氣,樸素中不乏溫暖。

⑺ 誰看過陶行知的《創造宣言》作者重點強調的是什麼

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專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屬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再以上述兩題第二問為例.《創造宣言》第21題第二問要求回答「作者批評錯誤觀點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不超過12個字)」.原文的結論在第11自然段,有21個字,這就要壓縮主幹,抽取要點,概括復述:「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

⑻ 《創造宣言》摘兩段自己喜歡的話每段不少於五句話並說明自己喜歡的理由

我覺得你就去摘抄兩段,然後你自己去評論一下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還得問網友呢?

⑼ 《創造宣言》陶行知 讀後感急啊!100~200字!

2.在《創造宣言》一文中,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是真善美的活人。對於借口環境平淡、生活單調、年紀太小、太無能了、陷入等五種「不能創造」的觀點,陶行知舉出古今一系列偉大的創造,一一予以反駁。最後他得出結論:「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知立足於教育談創造,特別強調教育方法的重要。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才。說到教育方法,我想到一詞,因材施教。在我們大班教育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並不容易,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把「因材施教」變成「盲目施教」,「千篇一律」「一層不變」。就我自己而言,在教育方法上,總覺得比較老套,思維定勢,膽子比較小,不太敢於去嘗試新的方法。雖然很多時候我也會發現問題,但是卻很少時候會冷靜的思考問題之所在,更不用說尋求解決的方法了。陶行知在《教育與科學方法》一文中說道:科學方法的步驟有5項,第一,發現困難;第二,知曉困難之所在;第三,設想解決困難的方法;第四,試驗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解決問題之方法的普遍性,並確認之。不知道老師們目前能做到這5項科學方法的哪一項?我是很慚愧。 然而,在以後,我一定要努力,一項一項地進步。

⑽ 創造宣言讀後感

多少字的

閱讀全文

與創造宣言的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