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孔子說創造

孔子說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29 12:09:20

A. 孔子說「......

是孔子說的
一個人要誠實地面對自已的疑惑,不要虛偽
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因材施教",結束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私塾的現象,讓許多平民子弟有了可以讀書的機會

B. 弩是牛翦創造的為什麼孔子說是魯班呢

魯班出生在我國的春秋戰國之際,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度。戰國以前社會階級的劃分為貴族和奴隸,並世代相傳。到了戰國時期,由於井田制的瓦解,封邑制轉為俸祿制,貴族隨之沒落下去。奴隸得到解放,成為小自耕農,並具有獨立的經濟地位,使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

經濟的發展又和生產工具、技術的改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當時,生產工具方面所出現的重大歷史性變革,主要是鐵器的出現和廣泛的使用。在青銅器時代,銅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製成的工具並存。而到了戰國時,不僅木、石工具漸漸消失,就是青銅工具也日益減少,銳利而堅固的鐵工具的大量使用,如:鋸、鑿、鑽、斧、錛、刀等,這極大的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對此,李約瑟在〈中國科技與文化〉中指出:「在文藝復興前和文藝復興期間,中國在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占支配地位。……古代和中古時期,默默無聞的中國工匠對世界的貢獻要遠比亞歷山大的力學家和能言善辯的理論家多的多。」由於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又必然促進了生產關系的改變。當時王室沒落,諸侯紛爭,社會思想活躍,各階級、各階層、各行業都出現了很多聞名於世的傑出的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莊子、管子、公輸子等。班固《漢書藝文志》中,稱為:「九流十家,」為: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為九流,加上小說家為十家。其中大部分是思想家、政治家。但無疑,魯班是作為科技發明的領軍人物,深深的史無前例的影響著後人。

一、魯班的稱謂

現在,人們通常意義上的魯班是建築業的鼻祖,土木工匠的祖師。而歷史上真實的魯班確是一個跨學科、跨行業,一生勤勞不息,刻苦鑽研,勇於實踐,發明了很多物品的科技發明家。最早在魯班所誕生的年代並沒有魯班這一稱謂,而有史料記載的是這一真實人物的稱謂為「公輸般,」魯班的出現只是後來源於百姓當中,對公輸般這一典型人物真實的進行了周延,進而演義出來的。這同一人物前者與後者的相異稱謂,經查證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

1、先秦時期:公輸子、公輸般、公輸盤、般。

2、漢唐時期:公輸子、公輸般、公輸、魯般、魯班、班輸、班。

3、宋以後至今:公輸子、公輸般、魯班。

首先,讓我們對公輸子的稱謂有一個明晰的認識。關於公輸子與公輸般為一人,這是不爭的事實。後來到魯班稱謂的出現,公輸子這一稱謂也伴隨之,古已有之,至今也不絕於耳。「子」在我國是對在中國歷史上做出過傑出貢獻人物的尊稱。這對於在中國歷史上的科技發明家,能有如此稱道是非常難得的,也是絕無僅有的,可見其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地位的至尊,這與其為社會創造出的不朽業績是密切相關的。

其次,從三個時期的劃分上,我們不難看出,公輸子、公輸般始終都存在著,而我們熟悉的魯班稱謂的出現是在先秦以後。因此,自魯班的稱謂產生以後,人們就隨之有了兩種認識,一種為一人說,既公輸般與魯班為一人,理由是,古時候盤、般、班三字通用,《辭源》中:「魯班」既魯般;「魯般」見公輸班;「公輸班」,《孟子》趙歧註: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說明以上稱謂為一人。明《魯班經》中:「師諱班,姓公輸」。唐.《廣陽雜記》中:「世盡以公輸、魯班為一人」。僅管魯班的稱謂人們沒有刻意的去研究從何時而來,但都指出魯班和公輸般為一人,而且這種認為佔主導地位,世人盡以為。第二種為二人說,見於漢《古樂府》中:「誰能刻此鏤,公輸與魯班」。此處的公輸(指公輸般)與魯班叫人從字面上理解是兩個能雕刻的巧匠,無人能比。為此,有很多學者對此加以佐證,公輸與魯班在語意上為兩人,實是一人。這樣的句法在當時的漢詩歌中,不僅有加重語氣的效果,還有朗朗上口生動活潑的韻味。唐代顏師古在給《漢書敘傳》做註:「班輸既公輸班也。一說,班,魯班也,與公輸氏為兩人也,皆有巧藝也」。在此,一人說為主,二人說為次。再者,《抱朴子》中:「班輸、垂狄機械之聖人也」。在這里垂是一個人,狄又是一個人,因此推斷班輸為兩人。在歷史上,這兩種說法的存在就無人從其根本上給以詮釋,其實質上單純的一人說與兩人說都不是什麼本質上的問題,重要的是,人物實質上的同異和探究魯班稱謂從何時而來及為什麼。

二、上層社會眼中的公輸般

回過頭來,讓我們探討一下,我們要研究的人物——魯班。他最早稱謂公輸般,其所出生的年代,在早期的史料中難以找到記載,我們可以根據記載公輸般的幾個歷史史實及傳說中,所涉及到的有關人物,進行考證,可以把公輸般的活動大約劃定在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30年間。而當時正是我國從春秋逐漸過度到戰國時期,也是我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轉變時期,這一時期在我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里造就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偉人,被史學家們稱作「諸子百家」的時代。這一時期,是中國文化發展歷史長河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對以後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時公輸般憑著自己的發明創造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如:《孟子》中的「公輸子之巧;」《抱撲子》中的「機械聖人。」但是,公輸般還是潛移默化的被上層社會所歧視,這也是當時社會的階層劃分所決定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實難相容,而且他們的地位又不得加以改變。如:《抱朴子》中,「工匠之子莫不續事」。可見當時的工匠們祖祖輩輩要給統治者當牛做馬,始終都處在社會的底層,不得翻身。在《禮記》中:「般請以機封,將從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般爾以人之母嘗巧,則豈不得以,其無以嘗巧者乎,其病者乎,噫,弗國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公輸般的發明是得到了公眾的認可,但當他想用自己的發明來替貴族服務,由於地位的底下,卻受到了責備,而無果。可想公輸般的尷尬與受到的歧視和得到的不公正。在《墨子》的「公輸」與「魯問」篇中,墨子的弟子們在書中,對墨子充滿了贊譽和頌揚之詞,這種寫法在當時自然也是通例。其中描繪了,「公輸般造雲梯以攻宋,為不義」。最終,墨子不但曉之以理,還以守城之器進行防禦,使公輸般臣服於其下。並且,公輸子造飛鵲,三日不下,說之為「不利於人謂之拙」。《呂氏春秋》中,「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宮室也」。這些記載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及文人們對於公輸般欲舍之而不得,取之又無意的階級社會等級森嚴和又要為其所用的不平衡心態。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公輸般在當時的發明創造世人皆以為巧人的地位是樹起來了,但其自身的社會地位是改變不了的,其還是屬於被壓迫階級的成員。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因為當時就是再聰明的科技發明家也難登大雅之堂。在這里應特別強調的是:1、在當時公輸般自己及第子們這個社會階層是很難通文墨的,也不能為自己所遭受的不白之貶低進行辯解,和留下文字性的東西以啟示後人,更難得上層社會的文人墨客對其發明的民用工具感興趣,成而進行文字傳播。2、難能可貴的是公輸般靠自己的發明物品對於社會實際應用的廣泛傳遞,經久不衰,及其弟子們和廣大勞動人民在漫長的2500多年來對其技藝和事跡的薪盡火傳。

同時,從先秦記載關於公輸般的文獻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所發明的物品可歸類為:軍事器械、機械、巧藝、航天等。這些東西理應是上層社會稱之樂道的有用之物品,因為這些物品可以充當他們的御用工具,而當時如果沒有他(魯班)發明的諸多木工匠工具作為基礎,使社會生產力極大的提高,這些物品的發明也就無從談起。這離全面、真實的反映公輸般的發明創造相差甚遠,多有偏頗,足見當時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階級意識的片面性、不公正性所造成的危害和誤人子弟。

三、廣大平民百姓心目中的魯班

對於上層社會中所認可的公輸般,廣大百姓是不會認可的,但叫文人們黑字寫在白紙上,又無奈,始終也揮之不去。在歷史上一旦有文字性的東西出現了,是很難添加或塗改的,特別是在當時,他們又是飽受壓迫和剝削的弱勢群體。公輸般這一個人物是廣大百姓中的一員,他來自於其中,服務於其中,榮耀於其中。現如今公輸姓氏已無人繼承,屬罕見復姓。在《通志.氏族略》中:「公輸般之後也。」關於魯姓,《姓篡》中,「周公子伯禽封魯,頃王34代960餘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望出扶風,新蔡。」到公元前256年,魯國已滅亡,隨之公輸的姓氏也隨之逝去,公輸般是魯國人,班與般和盤又相通,真實的以前稱為公輸般(書面用語)又向魯般過度,而他的聲譽又在日漸興盛,所以到了漢唐時期就應運而生了魯班這一稱謂(開始了有文字記載)。魯班這一百姓心目中生動、真實、感人的典型人物,傳說他不但發明了直接為上層社會服務的幾多御用物品,而且發明了許多民用、建築用的物品、器械,如:規矩、墨斗、鑰匙、鑽、刨、磨、亭、台、樓、閣等等。而後者大都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久而久之,也就淡漠了上層社會對公輸般這一人物非全面的認可。在明朝,北京御匠司司正午榮撰寫的《魯班經》中,展現在我們大家面前的是一個建築、民用工匠的祖師,而沒有一點軍事科學、機械科學的蹤跡。這又難免使我們不得不承認階級社會兩大敵對階級的不相容與非全面、非公正性,這也是人們至今還存在的對魯班認識的一大誤區。

在此,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公輸與魯班的一人說與兩人說的出現就不是什麼費解之迷了,在歷史上,他也確實叫人費解過,但本質上,真實意義上的公輸與魯班是一致的。他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多領域、多學科發明了很多物品,但在外在形式上及兩大對立階級主觀意識上,他們的兩個稱謂又是不同的,是對一個人的不同認識的兩個方面。就如同,平民不會關心攻城掠地用於打仗的武器;統治階級不會對百姓做工的器具感興趣一樣。但客觀的講,百姓心目中的人物相對的是正確的,但到了後來,在很多真實的傳說基礎下,又產生了很多神話,這是可以認為傳說這種文化載體本身所具有的通病吧。在當時社會文明發展並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傳說伴隨著神話的存在也不為過,因為理想與希望上的東西總是美好的、無暇的和無所不能的。之所以如此,同時我們可以確認為,這也是我們所要談及人物的魅力所在。他是中國建築業、民用等行業的奠基者,其發明創造開創的光輝業績,對後來社會發展影響的深遠和宏大是不可估量的。

C. 魯迅創造過什麼字或者孔子創造過哪個字,什麼意思

魯迅創造過一個「猹」字,讀「察」。是一種小動物,沒聽說孔子造過字。
武則天造了一個「曌」字,讀「照」。望文生義,是明亮空凈的意思,是她自己的名字

D. 孔子說中的名言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

E. 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F. 以上老輩說孔子造文字,對嗎

一、神話傳說:

傳說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交戰甚歡,難分難解。黃帝想改變一下戰術,叫倉頡拿作戰地圖來,但發現地圖已丟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議。回營後黃帝很生氣,責怪倉頡沒辦好。倉頡說,現在要記錄的事實在太多,再用結繩記事的方式,實在難以應付,忙了就會出亂子。現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樣的問題。黃帝說,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沒有解決方式?倉頡告訴黃帝,改用畫圖的方式,可以記錄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黃帝就命倉頡著手辦理這個事,不用隨軍打仗了。
倉頡接受任務後,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還沒有進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倉頡想去打獵,順便放鬆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雞、小鹿跑過,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腳印。倉頡發現,他們的腳印都不同,突然來了靈感。畫山雞的腳印就代表山雞,畫鹿的腳印,不就是鹿嗎。如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徵畫出來,不就代表不同的東西了嗎。倉頡向黃帝報告了之後,黃帝聽了非常高興。命倉頡把天下的所有東西,上至日月,下至飛禽走獸,都按不同的特徵畫出來,並把這種符號叫做「字」。於是,倉頡開始了造字的旅程。
倉頡每天上觀日月星辰,下觀萬物生靈,創造出來了越來越多的象形文字。並刻在石頭和木頭上。後來發現太沉重,不便攜帶,成了倉頡的心病。後來有人從河邊捉來一隻大烏龜,請倉頡造個字,倉頡發現龜殼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個「龜」字,並刻在龜殼上。但烏龜趁人不備時逃走了。三年後,烏龜在另一個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訴倉頡,龜殼上刻的字還在,不但沒被水沖掉,而且字長大了,而且更清晰。於是倉頡想到,龜殼很常見,不但很輕,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記錄材料。他把創造的字,都記錄在龜殼上,串起來。黃帝大為贊賞,並頒布天下。成了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國漢字的由來。

二、考古發現:

據考古發現,在漢字產生以前,有「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方式。現代研究認為,漢字來源於集體的智慧,如果倉頡確有其人,那他應該是文字的整理和頒布者。隨著考古的進展,更多的遺址不斷發現,也為漢字的起源和來歷,提供了更多的新證據。
通過系統考察、比對,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共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自現在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但一切沒什麼簡單。由於各處考古出來的符號,都非常零星分散,缺失也較嚴重。各處的地域色彩濃厚,背景也很復雜。故漢辭網認為,漢字的來歷和起源還是一個有待不斷揭開的謎。

G. 讀書的名人名言,孔子說的。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H. 孔子的成就是什麼

一、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8)孔子說創造擴展閱讀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I. 孔子說的名言還有哪些

三人行必我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吾日三省吾身。等等。

J. 孔子的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孔丘(春秋時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禮記。學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

閱讀全文

與孔子說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