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壺漏是誰發明

壺漏是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9 11:17:19

❶ 水壺是誰發明

現代的保溫瓶是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杜瓦爵士於1892年發明的。當時他正在進行一版項使氣體液化的研究工作,氣權體要在低溫下液化,首先需設計出一種能使氣體與外界溫度隔絕的容器,於是他請玻璃技師伯格為他吹制了一個雙層玻璃容器,兩層內壁塗上水銀,然後抽掉兩層之間的空氣,形成真空。這種真空瓶又叫 「杜瓶」,可使盛在裡面的液體不論泠、熱溫度都保持一定時間內不變。 由於在家庭中保溫瓶主要用於熱水保溫,故又稱熱水瓶。

❷ 水壺誰發明的

現代的保溫瓶是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杜瓦爵士於1892年發明的。當時他正在進行一項使氣回體液化的研究工作答,氣體要在低溫下液化,首先需設計出一種能使氣體與外界溫度隔絕的容器,於是他請玻璃技師伯格為他吹制了一個雙層玻璃容器,兩層內壁塗上水銀,然後抽掉兩層之間的空氣,形成真空。這種真空瓶又叫
「杜瓶」,可使盛在裡面的液體不論泠、熱溫度都保持一定時間內不變。
由於在家庭中保溫瓶主要用於熱水保溫,故又稱熱水瓶。

❸ 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3)壺漏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❹ 漏刻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據梁代<<漏刻經>>記載:
「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所以,漏刻早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皇帝與炎帝的那個時期),中華大地就已經出現了漏刻。

❺ 水壺是誰發明的

因該是有一種盛水的器皿然後慢慢演變來的吧.

❻ 日晷誰發明的

我國早在公元前一干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 ,後來發展為「圭表」。「日晷」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壺漏」又稱「漏壺」,大約發明於公元前五世紀。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觀測「刻箭」的晝夜計時器。圭表、日晷、漏壺等,在我國沿用了二三千年。

公元二世紀初,東漢科學家張衡製作的水力渾天儀上,就有機械轉動的計時部分(詳載《晉書·天文志》)每天規律地回轉一周,以後漢末陸績,吳國的王蕃、葛衡,南北朝時宋國的錢樂之,隋初的耿詢都先後製造過帶有計時裝置的渾天儀。唐代開元十三年(725),張遂、梁令瓚等製造的水力渾天儀,宋人張思訓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創制的水力渾天儀上計時部分都有所發展:宋哲宗元家 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製造了水運儀象台。整座機構共有150多種機械零件,使渾儀、渾象和計時儀器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在計時器部分已有擒縱機構,相當近代機械鍾表上的擒縱器或卡子,因此它在鍾表發展史上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十三世紀後出現了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計時器。元至元十三年(1276)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制的大明殿燈漏,其計時部分初步脫離了天文儀器(詳見《元史·天文志》)。到了十四世紀,明初的詹希元運用齒輪系轉動製作的沙漏,才成為完全脫離天文儀、獨立計時的機械轉動的計時器。變為十二時辰。近代西方機械鍾表是在明末傳入中國的。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送給明代萬曆皇帝兩架自鳴鍾,對我國開始製造機械鍾有著一定的影響,據說利瑪竇為了符合中國的計時習慣,把歐洲的24小時改為12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為中國數字,還把每天分成一百刻(即百刻),每段分為一百分。

❼ 古人是怎麼發明倒流壺的,倒流壺的原理是什麼

古人發明這種壺的原理主要是有連通器,在裝水的時候必須把壺倒置,然後通過注水口把水注入到壺中,在倒水的時候把壺身恢復正常,這樣湖裡面的水就不會倒流出來,就可以直接從湖口倒出水,當水從梅花孔注入的時候,因為裡面有漏注水就會通過注水口流到湖裡面,然後用漏注來控制水的高低,如果說水的高度和壺嘴的高度,同等的時候水就會流向壺嘴的地方,這個時候說明壺裡面已經裝滿了水,這種壺並不會出現漏水的情況,就是因為裡面有漏柱來控制水的高低。

但是後來專家們用放大鏡才發現,注水的部分在壺底部有一個梅花型的小口,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倒流壺的製作原理,我們了解了製作原理之後,不僅要感嘆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厲害的,能夠製作出這樣的水壺。

❽ 漏刻是誰發明的

英國人李約瑟博士在談到漏刻時,首先十分肯定地說刻漏不是中國人的發明,因為從楔形文字版的記載權及埃及古墓出土物中知道,巴比倫和埃及在商之前已用滴水計時。但他在追求中國和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的受水型漏壺之間關系如何時,又感到頗難弄清楚。後來他注意到,公元120年才確實有一批西方使者到達中國,中國西漢時張騫在公元前2世紀到達了中亞地區,而中國的漏壺可上溯到張騫之前,於是他認為中國的漏壺是否從亞歷山大里亞城傳入還是懸案,甚或可能是從中國傳出的,但他很難承認兩者是完全獨立的發明。最後他提出,大概最合理的說法是雙方都是從中亞的新月地帶和古埃及傳入的。

❾ 日晷是誰發明的

日晷的發明者無從考詳,日晷儀在史籍中卻少有記載,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漢書·律歷志·制漢歷」一節:太史令司馬遷建議共議「乃定東西,主晷儀,下刻漏」,而「漢書·藝文志」中列有晷書34卷,但僅存書名,而無內容。

隋書·天文志中記載了耿詢的成就,「觀測日晷和刻漏,是測天地正儀象的根本」。「明史·天文志」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較之圭表,它已復雜多了,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儀器了,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9)壺漏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日晷原理:日晷計時的原理是這樣。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因為我們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

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由於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因此,單用日晷來計時是不夠的,還需要其它種類的計時器,如水鍾,來與之相配。

日晷擺放: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於赤道面。

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也就是說,若在城牆月城內擺放,不應該背靠箭樓坐北朝南,而應該坐南朝北,讓晷面對著箭樓方向,晷針指向正北,仰角34.3度(西安的緯度)。」

閱讀全文

與壺漏是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