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美的心態

創造美的心態

發布時間:2021-07-29 10:47:30

㈠ 你在勞動中是怎樣創造美的舉例說明.

首先說創造性概念,在繼承前人的技法或是手法風格的基礎上,又有別於前人的自專我表達。不過屬藝術美的根本目的並非是為了創新,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正如康德所說無目的的目的性,老子的意思則是無為而無不為;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炮影。所以最高的創造性是無為,對情、對景表達人的最平和的心態。面對美景山是山,水是水!

㈡ 美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美不是無本之木,憑空產生的。在人類文化史上,它附著了人類漫長的探詢的過程。人在宗教中創造美,也在勞動中創造美。美被創造出來,美就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產物。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是,美是如何產生的。

(一)從石器的造型看美的產生

作為自由創造主體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內容。在早期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是互助合作的關系,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勞作中人類是作為自由創造的主體而存在的。首先人類用自己的物質勞作創造了實用價值,而後才發現了美的物質形式。如圓潤、合比例等等。事物的在物質層面上的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它反映了美的產生的實際的歷史過程。為什麼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呢?因為人們的物質生產中首先是為了解決人們在物質生活中的迫切需要,這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所謂「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墨子》),「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綉」(《韓非子》)。說明人們總是在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然後才能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人類最初進行生產並不是為了創造美,也沒有專門創造出美的對象,美和實用是結合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為只有在有用的對象中,才能直觀到人類創造活動的內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創造的喜悅。

從石器造型的演變上看美的產生。人類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工具的製造最明顯地體現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從工具造型的演變上充分體現了人類自由創造的特性,並具體地說明了美的產生是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

從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談起,中國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當時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很粗糙,沒有定型,往往一器多用,在外形上和天然石塊的差別雖不很明顯,但是,畢竟在石面上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烙印。從材料的選擇,加工的方法,到外形的特徵,都體現了人類自覺地、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活動。所以不管這種石器如何粗糙,對人類歷史的意義卻極為重大,它標志著人類脫離了動物。原始人類製作這種石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為了實用。被稱作「北京人的後裔」的山西許家窯人,也是屬於舊石器時代。從許家窯人的遺址中發掘出許多石器,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石球,數量約1500枚。根據賈蘭坡先生的研究和推斷這些石球是屬於狩獵用的武器。石球的圓形最初並不是作為美的標志,而是標志著器物的實用性質。為什麼投擲武器要用圓形?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圓形的物體在投擲時,較之不規則的物體更易於准確擊中目標。所以石球的造型是由事業的需要決定的。當原始人類從這些實用的形式中看到自身的創造、智慧和力量引起喜悅時,這種圓的造型才能成為美的對象。

丁村人(山西襄汾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京中國猿人之後,經歷了幾十萬年艱苦的實踐,人類在製作石器上積累了經驗,在石器的造型上由於用途不同形成了初步的類型。如砍砸器、厚尖狀器、球狀器等,其中大三棱尖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為丁村舊石器特有。既尖銳,又堅實,在造型上從實用出發注意均衡對稱;丁村舊石器加工的難度較大,在外形上和自然形態的石塊已有較顯著的區別,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發展。

山頂洞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從美學意義看這個石器的器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鑽孔和磨製技術的發現,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骨針,針尖和針孔的加工都是一種細致的勞動;一是裝飾品的出現,裝飾品中有石珠、獸牙、海蚶殼等,裝飾品有紅色、黃色、綠色,相映成趣。這些器物反映了原始人類在解決物質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審美要求的發展。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山頂洞人佩戴某種裝飾品的目的,是為了顯示他們的英雄和智慧。例如山頂洞人所佩戴的獸牙,「很可能是當時被公認為英雄的那些人的獵獲物。每得到這樣的獵獲物,即拔下一顆牙齒,穿上孔,佩戴在身上作標志」。這些穿孔的獸牙全是犬齒。為什麼要用犬齒,據賈蘭坡先生分析:「因為犬齒齒根較長,齒腔較大,從兩面挖孔易透,另一方面犬齒在全部牙齒中是最少也是最尖銳有力的。最尖銳牙齒更能表現其英雄。」這說明獸牙成為美的事物,開始並不是由於它們的顏色、形狀的特徵,而是由於它們體現了人類在勞動中的智慧、勇敢、力量。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野蠻人在使用虎的皮、爪和牙齒或是野牛的皮和角來裝飾自己的時候,他是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因為誰戰勝了靈巧的東西,誰就是靈巧的人,誰戰勝了力大的東西,誰就是有力的人。」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也指出了這一點:「原始裝飾的效力,並不限於它是什麼,大半還在它是代表什麼。一個澳洲人的腰飾,上面有三百條白兔子的尾巴,當然它的本身就是很動人的,但更叫人欣羨的,卻是它表示了佩戴者為了要取得這許多兔尾必須具有獵人的技能;原始裝飾中有不少用牙齒和羽毛做成功的食品也有著同類的意義。」這段話說明了澳洲人用兔尾做裝飾的原因,主要是這么多的兔尾代表狩獵者的技能,也就是由於裝飾物品作為對人的本質力量的肯定,才叫人欣羨的。在原始的裝飾中由於條件比較單純,使我們能較清楚地看出裝飾物的感性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聯系,因此,更便於理解美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對生活的積極意義。

西安半坡村和山東大汶口的石器,均屬於新石器時代。這些石器大多是磨製的。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有特徵性的東西,最早只是刃部磨光,後來才發展到通體發光。同時還出現了鋸割等先進技術。最常見的有斧、鑿、錛、鏃等。這些器物由於採用磨製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實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美的特徵(如光滑、勻整、方圓變化等)也更加明顯。從舊石器時代石器上粗糙的裂痕,我們可以看到自然對人力的抵抗,頑石好象一匹不馴服的野獸;在新石器時代石器上光滑勻整的造型,我們看到了自然被征服,頑石彷彿變成溫馴的家畜。人在戰勝自然中取得了新的勝利。

這里還要特別提到的是山東大汶口出土的玉斧(一說為玉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這種玉斧具有明顯的審美特性。在造型上方圓薄厚的處理十分規整、勻稱;在色彩上又是那麼瀅潤、光澤、斑爛可愛。玉石的質地堅硬易碎,加工的難度較大,在五千年前能生產出這樣的產品,可說是一件美的創造的傑作。據考古工作人員分析這種玉斧雖然還保留了工具的形式,但主要並不是為了實用,可能不是供一般人使用,而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在原始社會供一些「頭人」所掌握使用。在大汶口出土的器物中還有許多頭飾、頸飾、臂飾,這說明人們的審美需要越來越發展。

(二)從古代「美」字的含義看美的產生

從「美」字的含義,也可以探索到美的產生的一些消息。對「美」字的含義曾有各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大羊為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所謂「美善同意」,說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實用相結合。羊成為美的對象和社會生活中畜牧業的出現是分不開的。羊作為馴養的動物是當時人們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對於人類來說是可親的對象。羊不僅「主給膳」可充作食物,而且羊的性格溫順,是一種惹人喜愛的動物,特別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徵,如角的對稱、毛的捲曲都富有裝飾趣味。在甲骨文中的「羊」字,洗練地表現了羊的外部特徵,特別是頭部的特徵,從羊角上表現了一種對稱的美,不少甲骨文中的「羊」字就是一些圖案化的美麗的羊頭。

另一種解釋,不同意大羊為美的看法,認為美和羊沒有關系,「美」字是表現人的形象。「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現的是頭上的裝飾物,可能是戴的羊角,也可能是插的羽毛,有人推測:「象頭上戴羽毛裝飾物(如雉尾之類)的舞人之形……飾羽有美觀意」(康殷釋輯《文字源流淺說》)。從美字的初文來看,是表現一個人頭插雉尾正手舞足蹈。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從美字體現了美和人體、美和裝飾、美和藝術的關系。羊大為美還有更深層的意味,那就是將羊頂於頭頂,表現向神靈獻祭,表明好吃的才是敬神的尤物。這說美的產生和早期的信仰不脫干係。另外,羊人相合也多少反映了早期圖騰制社會的宗教觀念,意即心靈歸向圖騰感應,才能產生美感,這也進一步證實美起源於原始信仰。

對於美字的含義,以及在歷史上的演變,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古代對農作物也有稱為美的。如孟子曾說:「五穀者,種之美者也。」這里所說「美」與「善」、「好」同意,也體現了美與實用的關系。因為五穀對人類的物質生活有重要實用價值,所以才被視為美。

從以上對美的產生的分析,說明了以下幾點:

1、美產生於勞動。美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它直接呈現於對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線條、形體等),在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著人們的勞動和創造。這些形式成為人的智慧、靈巧和力量的標志。因此能喚起人們的喜悅而成為美的事物。隨著生產實踐的發展,美也在不斷發展。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地了解了自然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雙手和頭腦也越來越發展,從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說明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日益豐富地顯示出人的本質——自由創造的力量。

2、在美的產生過程中使用價值先於審美價值。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從歷史上說,以有意識的實用觀點來看待事物,往往是先於以審美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的。」人類製造工具首先是為了滿足物質生活中的實用需要,石器造型的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精細,從凹凸不平到光滑勻整,從不規則到逐漸類型化,這一切演變說明是人們的實用要求推動了工具造型的發展。因為它們實用,而且又體現了人的創造,人們才喜愛這些事物,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質。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個新的進展,不但體現了實用效能的提高,才逐漸出現產品的裝飾,並分化出主要為滿足審美需要的裝飾品。

3、從實用價值到審美價值的過渡,這中間人類的觀念形態起了中間環節的作用。例如丁卡族的婦女戴20磅的鐵環,開始也可能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富的觀念才戴的,其後「富」與美的觀念逐漸結合,才形成了「富」的也就是美的,所以普列漢諾夫說:「把二十磅的鐵環戴在身上的丁卡族婦女,在自己和別人看來,較之僅僅戴著兩磅重的鐵環的時候,即較為貧窮的時候,顯得更美。很明顯,這里問題不在於環子的美,而在於同它聯系在一起的富有的觀念。」「勇敢」的觀念也是如此。在原始民族中動物的皮、爪、牙成為裝飾,正是因為這些東西在「暗示自己的靈巧和有力」。原始的圖騰崇拜本來也沒有美的意思,只是由於宗教迷信,其後隨著圖騰的發展和本民族的強大,圖騰除了作為原始宗教崇拜外,還有裝飾作用,並逐漸發展到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成為美的形象。中國的龍和鳳就是如此。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就是觀念形態雖然在實用到審美價值的過渡中起中間環節的作用。但觀念形態並不是美的根源。觀念形態本身也是決定於一定社會生產力狀況和經濟。丁卡族之所以把鐵環看作美,雖然和富的觀念相聯系,但最終的根源還是在於生活實踐已經發展到「鐵的世紀」。

4、在生產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在原始社會中各種工具造型的發展,單從客體本身是無法說明的。在歷史發展中人類不斷改造自然,物在變,人也在變,人與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確理解實踐中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是探索美的產生的根源的一把鑰匙。

我們所謂的「客體」,是指人所創造的對象世界。這個對象世界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反過來又影響主體,憑著對象的豐富性才發現了人的感覺的豐富性。馬克思說:「人的感覺、感覺的人類性——都只是由於相應的對象的存在,由於存在著人化了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例如人類在製作石球、紡輪、石珠和鑽孔中發展了人對圓的感覺;磨製石器不僅發展了人對光滑、勻整的感覺,而且發展了面與線的感覺。在磨製石器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幾何圖形的面(如圓形、方形、梯形等)以及面與面相交形成的各種清晰的線(曲線、直線等)。從磨製石器上我們看到人類對形式的感覺愈來愈發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與粗糙石器相適應,人的感覺也是粗糙的感覺。在編織勞動中啟示人們掌握一些圖案的組織方法。從彩陶以及後來玉器製作發展了人們對色彩的美感。離開了對象就無從說明主體思維、感覺的發展,同樣離開主體也無法說明產品的變化。在勞動中人類創造了美,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需要。人類憑借著這種提高了的審美能力,又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從創造美的對象到提高主體審美能力,再去創造新的美。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使美從低級走向高級發展。前面所說的石器、陶器的發展過程,既是物的發展過程,也是人的發展過程,人和物在實踐過程中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實踐、自由創造起著決定的作用。

(三)播種美的祭壇:從原始宗教中看美的產生

宗教與審美到底有什麼聯系呢?

從原始民族對「第二自我」(靈魂)的描述中我們會發現,那些被我們視為「藝術」的紋身、假面、歌舞、岩畫之類,本身就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這些東西依照文化的慣性在後進民族中,首先表現了人對「不死」的人文性的補救。他們造墳使靈魂有「在家」感,他們為屍體舉行二次葬禮使靈魂有「戀世」感,他們把圖騰畫在死者臉上(如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希望死者復生,他們戴上面具送喪(如彝族)表示生死界域的互通,他們狂舞是為的是產生幻覺,接通神靈……

可見原始藝術是為了表現另一種實在和另一種生存。軀體死亡並不意味著靈魂死亡,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示這種不死感。比如,靈魂常被視為可以外在與人的獨立存在,像珞巴族阿迪人神話所講的,害人的精靈「烏洛木」,其形可能像風,也可多變,常作祟於人,是靈魂的一種非道德化形態(惡靈)。它們可變形,如同夢境和影像。這是對死的恐懼而產生的創造力。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中曾引述過不少民族把靈魂、精靈叫做「影子」的例子,這與珞巴族神話是相吻合的。這即是說,具象、類比、象徵、比擬等等,在原始宗教中,都作用於人對「第二自我」(靈魂)的勾摹,作用於其間的神秘聯系。

西藏日土烏疆地區發現的「齊吾普」岩畫,繪有背負行囊沿山道側身行走的小人影身;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把廣西武宣縣岩壁上刻繪的人叫「仙人影」。岩畫人物刻繪的特點是採用平面造型的手法,不考慮透視效果,同樣的姿勢反復重疊,抓住基本形態,不繪五官,看上去影影綽綽,氣勢較大。由於岩畫常遠離人們出入之所,常刻繪在一些人跡難至的地方(如「齊吾普」岩畫群坐落在離日土近百公里且無路可走的小山谷間),無疑,其目的不是為了炫耀和展示,亦不是為了美,而是表現「影身」(靈魂)的寓居之處,有希望他們(亡人)永存之意。

既然原始藝術在人類原始初期是信仰和儀式的一部分,那麼對原始藝術我們無法做到剝離宗教而「獨立」研究。而且美在這一時期被包容在原始民族的宗教生活之內,我們就得相信:與其說二者有相互混融的起源,倒不如說它們自始至終存在著相似性。最重要的是,宗教和審美都立足於對生存死亡的終極關懷;都暫時放棄人的自然生活狀態,進入一種近神似的迷狂狀態,對於自然人生人們應對,對於近神境界人們沉浸其中。原始宗教的這種沉浸,這種神人交合是利生的,有影響力的,從而是巫術的。

宗教和審美的無分彼此,同生共觀,應該說是出自它們的天然相似。烏格里諾維奇在其《藝術與宗教》一書中寫道:

「人們的審美活動與宗教活動還沒有『分道揚鑣』,沒有『自立門戶』,而是在完整的神話儀式綜合體中見諸實現。可是從審美活動和宗教活動(膜拜活動)在遠古時代尚未分家這一事實並不能得出結論說,這兩種活動一種導衍於另一種,一種派生出另一種。」

這一見解的令人信服之處就在於:宗教和審美彼此都不產生對方,彼此就是對方。「神話儀式綜合體」是初民精神文化的一個典型的構成形式。馬克思也說:「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宗教的本質也在於幻想,儀式就是由幻想支配著的一種行動。祭祀亡靈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都含有在儀式中實現自身願望的意味。特別是人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而試圖藉助自己想像的力量,操縱、控制自然秩序的巫術儀式,更強調人的神秘體驗,它對原始藝術影響最直接。流傳於世界原始民族中的「射日」型神話(屬除禍滅患的英雄神話),和原始巫儀就是兩相確證的。

當原始人和太陽在生存關系中出現矛盾時(如久旱不雨,土地乾涸,民不聊生),人們藉助幻想來擴張自己的力量,降服太陽,使之聽命。壯族《特康射太陽》一則神話敘述特康為民除害,連射11個「毒太陽」;毛難族神話《格射日月》說的是天上九頭烏龍精噴射烈焰焦人間,生靈塗炭,英雄格爬上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高的巴音山頂,用神箭射落七個烏龍精,留下兩個為日月。珞巴族的《九個太陽》神話也具有除災滅禍的性質。射日神話也就流行於台灣中北部高山族地區。據說古時天有二日,塗炭生靈,高山族先民派出祖孫三代射手,經過艱難跋涉,不惜犧牲,最後將一個太陽射傷,變成了月亮。

我國射日神話多流傳在農耕、狩獵為主的古代民族中(包括漢族的「羿射日」神話),神話隱含的內容首先與這些地區經濟文化類型密切相關,而神化人物征服太陽的射箭之舉,說明狩獵經濟為神話想像提供了前提。

這類神話,表現了在原始生產方式狀態下人對自然的征服欲。在原始宗教中,以一定儀式表演控制超人力量、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均可視為巫術。按照列維——布留爾的說法可,只要物我接觸,某一方就可以對另一方滲入影響力,那麼射日就表明了這么一種心態:即對太陽施加所欲加的作用,就可以控制太陽的熱量,使之由害變利,恩澤人間。這是一種行善巫術(白巫術)。我們據此可以判明,「射日神話」可能與求雨巫術中的射日儀式有關。

射日儀式表演者相信通過內在的力量,對外物施加控制或絕滅的影響,那麼擴張了自身的力量所發揮的作用,在表演中形象地程式化為宗教儀式;對神靈鬼域和儀式的神秘闡釋即神話,即原始的語言藝術(如射日神話)則相應產生出來。對繼續產生神話的現代原始民族文化考察證明,凡神話都在十分神聖、庄嚴和神秘的儀式中演唱或誦述,具有神諭靈驗的性質;神話從祭壇走向世俗,並逐步故事化,則是審美需要的自覺結果。

無論如何,宗教中的人與神的關系,蘊含著人與現實的關系。人與現實的關系是一切宗教的出發點,也是其歸結點。神靈遊走或安身於宗教世界,但一切神的活動都不過是人的活動的影子罷了。

這里我們又一次用了「影子」的概念。對於這個「影子」而言,伴隨儀式的狂舞而產生的幻覺是對「影子」的捕捉;紋身和體飾是「影子」的裝扮(據說可以接通神力,防止巫術傷害);符咒和歌唱是因聲求像(影子),珞巴族巫師跳鬼時,在迷狂中發出怪異的聲調,據說此時巫師已變成某種鬼靈,是鬼靈在說話。南非祖魯人的tunzi一詞有影子和鬼魂的雙重含義。他們認為人死影去,成為祖靈。巫術中對影子的處理比比皆是。彝族黑巫術要咒人於死地,會用「類比」的辦法對影身進行攻擊。製作影身並施以影響,在喪葬儀式中經常見到。前面提到拉祜族為死者招魂所剪的紙人,就是「影身」,是第二自我(靈魂)的類比。對他的處置(高掛於竿上)表示所欲施加之影響。應該說,被看作「原始藝術」的文化構成,從廣義上講,都是人對影子(第二自我,靈魂)施加影響的巫術。

對原始宗教是什麼的問題,就像是美什麼一樣,是難以回答的。與其說審美對它有非常有效的使用性,倒不如說它們有著合一性。原始時期,宗教合於人的自在、自為的精神嚮往的目的,這也是審美本身的目的。自在、自為、精神嚮往、自由表現之類,都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所在,這其實是人類本能的需要(物質)和超越自我的需要(精神)在人心上打上的一個標記,是人的生命意識和樂生需要的頑強表現。馬克思講得明白不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麼也不能做。」原始宗教就是物質和精神兩種需要互為交融、互為過濾的「容器」,可標寫成下式:

物質需要 宗教 精神需要

㈢ 什麼是發現美 欣賞美表達美 創造美

發現美:發覺美。欣賞美:享受美。表達美:把美展示出來。創造美:從新的角度來欣賞美。

㈣ 如何調整心態,創造美好明天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享受著優越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受到父母的精心呵護和關愛。然而,青少年們在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復雜多樣的問題,嫉妒就是其中之一。嫉妒可能會摧毀青少年的理智或扭曲他們的人格。由此,青少年若心生嫉妒之時,必須要及時控制。方法如下:

1.認清嫉妒。一個人不服輸是進步的動力,但事事在人前,樣樣不服輸,卻是不可能的。人有所長必有所短。想通這一點,就會驅除嫉妒的困擾。此外,嫉妒的結果往往是損害別人,貽誤自己。思想上深刻認識了,對其危害性才會產生厭惡情緒,在行動上也會與之決裂。為此,何必做那些得不償失的事情呢。

2.要走出自我狹隘的小圈子,做個明白人。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時時會發現自己周圍的同學正在超越自己。如果你能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並能為有如此出色的朋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時,那麼你就走出了自我狹隘的小圈子,你就具有了一種寬廣的胸懷,這種胸懷對於你將來的成功十分重要。如果說嫉妒心理代表著一種平庸和狹隘,那麼能夠積極地容納別人和歡迎別人超越自己的態度則代表著一種高尚和善智。

3.提高自身的競爭意識。有嫉妒心理的青少年,把這種心理轉化成競爭的動力,並通過競爭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來超越對方,久而久之,就避免了嫉妒心產生的消極影響。

4.要胸懷開闊,要有容人之量。俗話說得好:「公侯頭上能走馬,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要胸闊如海,寬容大度,才會消除妒嫉。各人有各人的長處,不能因為自己有所短而害怕別人超過自己,你的成績也不應該成為別人進步的障礙。對同學任何方面的成績或進步要抱歡迎的態度。這種良好的心態,是一個健康人格的反映。

5.看到自己的長處,化嫉妒為動力。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較多地產生於周圍熟悉的年齡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採取正確的比較方法,將人之長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長比人之短。一個人在嫉妒別人時,總是注意到別人的優點,卻不能注意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其實任何人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當別人在某些方面超過我們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想一想自己比對方強的地方,這樣就會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復到平衡的狀態。

中國古代這樣一副對聯,叫做「欲無後悔須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有嫉妒心的青少年讀讀此聯,然後,不斷地的反思自己,並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人生在世,重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而不是擊倒他人。俗話說好:「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青少年們要用正確的態度來引導自己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不斷地調整心態、超越自我,盡早地跳出嫉妒的深潭,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爭強好勝是好事,也是壞事,學會贊揚和羨慕,對手超過自己,你要羨慕他,同時也要誠心的贊揚一下。另外,要自己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並下功夫克服,做到全面提高自己。這樣,不僅在學習上,同時在道德和心理上都會有所提高。

㈤ 美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

很難說明
我個人認為,美的觀念形成於你個人的價值觀
有人會認為真善美一類的為美
但也確實有人認為錢美
有人看長相
有人看內心
這些完完全全取決於價值觀的形成~就是這樣~

㈥ 火象星座中的哪一個最有創造美的能力

在十二星座中作為火象星成員之一的獅子座他們簡直就是熱情活潑的象徵,他們做事也是比較雷厲風行的,不過他們的頭腦很清醒,而且很靈活,所以,他們的創造美的能力也是非常不錯的。

最主要的是獅子座的人特別愛面子,在人前人後希望自己能夠給別人留一個好印象。因此,他們很注重自己的衣著。一方面,喜歡穿大氣、高貴的名牌,讓自己像個老闆,另一方面,想穿獨一無二的衣服。

對於創造美這件事情,白羊座的人其實還是很有興趣的。因為他們屬於那種什麼都願意去嘗試的人。最重要的是,羊兒們一直都不甘寂寞,許多時候,他們總是會為自己找一點樂子。比如換一套新衣服,比如也去學學做做手工藝,插插花什麼的。

㈦ 欣賞美的心態不同發現的美就不同

美,這是一個充滿誘惹力的字眼,也令人陶醉,她讓人浮豐收聯翩,她甚至叫人一生追求,樂此不疲.然而,美在何處尋?
有人把美看作一位風采嬌媚的仙子,她與人們若即若離.你尋她時難覓蹤跡,你不在意時她卻在你身邊微笑.難道說,美真的是這般玄妙,這般難以捕捉嗎?其實不然,她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之所以時常感覺不到她,並不是因為生活中沒有美,而是因為我們缺少發現,尤其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當我們摒棄功利,心定神凝,靜觀人生、生活的時候,美就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從四面八方向你跑來.這時你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感,會感覺到一種生命的律動,會發現生活是如此的可愛,會體驗到美不勝收的真正內涵.
美是生活中的客觀事物與我們主觀意識碰撞後迸發出的火花,是一種不帶功利色彩的愉快感覺.她讓人們的心靈得以凈化,趣味得以提升,情感得以宣洩,精神得以滿足.但是,並非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體驗到美,這就需要人們去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從而慢慢地感悟出生活的美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美的是人本身.他不僅具有魅力無窮的形體,而且具有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與日俱增有一雙創造美的巧手和感受美的心靈.他能按照美的規律、美的理想去塑造自己的社會生活,能走進大自然去領略造物主賜予的花木山水、飛禽走獸.
美說起來有些玄妙,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她卻是實實在在,具體可感的,只要你稍稍留意,就會發現它們是那樣地有意味,那樣地富於魅力.有的人很願意在業余時間炒幾個菜,炒菜時先按菜譜投料、刀法和火候等去做,做好後一嘗,口味不理想,以後再做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稍作修改,結果其色、香、味俱佳,於是乎很高興.這就是一種樂趣,一種創造後的喜悅.
再有,閑假時有的人看看或者說者參與小朋友們做游戲.當他全身心地投入眼前的情境中去時,就會感到自己很愉快,好像年輕了許多,行動也靈巧了.這個現象是通過內模仿或直接參與使得自己心無旁鶩,盡情地享受自由、歡樂和蓬勃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今天的人們對服裝和房間布置的興趣也日漸濃厚.服裝時裝化,從實用走向審美;房間里所置物品講究其色調的和諧或對比,講究空間的疏密和變化鮮花在普通人家也開始登堂入室…諸如此類,都表明人們在自覺或不自覺中美化了生活.
因此,我感悟美,不妨就從自己的生活開始.
美,的確就蘊藏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你迷惘時,師長的幾句點撥;當你孤獨時,朋友的熱情話語;當你煩惱時,戀人那充滿關愛的微笑;當你失意時,同事們那一雙雙助你重新站起來的手,這同樣也會讓你感到一種美,一種人性的美,社會的美.
美無處不在,而我們要想更充分地享有她,並以此來使我們的生活質量得以升華,關鍵便在一個「悟「字上.近代學人王國維曾集古人詩句來描繪詞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光闌珊處.「我們感悟生活的美,亦要有此三部曲.這就是說:當你真的想體驗生活之美的時候,就要有一顆平和純凈,但又充滿對美的渴望的心靈,要有一種超越和樂此不疲的心態,這樣再加上偶然機緣的誘發,你就會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美便會出現在你的眼前了.
生活之美就像一位妙齡女郎,你愛她、追求她、珍惜她,她就會報你回眸一笑.

㈧ 關於追求美,創造美的句子

1、任何時候都是觀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快樂的最佳時機,生活得快樂與否完全取決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保持良好的心態會使人們在任何困難中都能找到值得慶幸的地方,並且將絕望轉變成希望。

2、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到艱難困苦是必然的過程,生活就像翹翹板,不是上便是下。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夠運用智慧,在煩惱、失敗中,吸取經驗,增長見識,不斷地嘗試,積極開拓自己的人生。《宛陵錄》中,黃檗禪師有所領悟地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抱蠅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3、心態決定思想,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旦你的心門打開了,心態調好了,就能「豪情壯志盡施展」,就能「珠璣錦綉任揮灑」。「心開,路就開,心死,路就死。」

4、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許多痛,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睿智的典型。這種平常心帶來了生活中的和諧和寬容心。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遇到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這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是不要因為小挫折而灰心喪氣,最後影響了你的人生腳步。

6、金錢有時帶給人們的不是快樂,而是煩惱和災難。人生一世,折磨我們的不一定是貧窮,而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貪欲。沉湎於物質的追求,會產生對財富、名譽的貪欲。為了這無止境的人生追求,人會變成欲壑難填的怪物。人所擁有的越多,越引以為自豪,越想向他人展示自己存在的優越性。這種思想將大多數人引入思想的歧途,帶來無盡的煩惱,甚至有時過分地展示和誇耀,還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7、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閑事掛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閑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閑雲野鶴般灑脫自然的生活。正如詩雲:「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8、有舍才有得,雖然有時舍了並不一定會得,可是不舍便永遠不會有所得。有太多的人守著眼前利益不忍放手,就像沙漠中的鳥兒守著一棵孤樹,卻沒有勇氣飛出去尋找廣闊的森林。所以,要想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首先要不怕錯,更重要的,是不要錯過機會!

9、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其實很好。一生做好一件事,真的很了不起。這樣在單一、狹小的領域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一生只做一件事,又能做好一件事,多麼美好,多麼值得。如此專一,如此寧靜。一生專注用心地做好一件事,便能讓自己在這一領域達至無人企及的高度,這是最能成就自己,實現自己的捷徑。

10、嚮往巨大,是所有動物的本性。螞蟻建築了龐大的宮殿,獅子開拓了遼闊的領地,抹香鯨擁有了浩淼的深海。人作為一種動物,在追求巨大方面一點也不遜色。九重宮殿,百尺露柱,千層祭壇,萬仞雲樓,都證明了人追求巨大的本能。問題是,古往今來,人創造的一切外在的巨大,都沒有帶來心靈的巨大。

11、很多時候,我們痴迷於一種心態中,我們彼此依戀著,我們總希望溫柔的心緒永駐心間,心怡的玩伴永不分離。玩的盡興時,便忘記一切都是要變化,要運動的,眼前的一切,恰如兒時的沙堡,不知不覺中,便被歲月的海水無聲息地拆散了去。人的一生,就是得到與失去的過程。事業如此,金錢如此,朋友亦如此。

12、每一顆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每一隻雛鷹都有翱翔天空的夢想,每一匹馬駒都有馳騁草原的希望。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一個獨特的坐標和風景。我們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去奮斗,才能塑造自己理想的風景。你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

㈨ 1)談現代人追求美的心態 2)如何建立自已美麗的人生 急!這是口語考試的題目 我該說什麼內容呢

1-始於顏值這句話不是亂說的
2-長得好看做事會順利一些
3-自己照鏡子也會開心點,能提高心情

1-化妝打扮
2-保持身材
3-自信

閱讀全文

與創造美的心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