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

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

發布時間:2021-07-29 09:52:03

㈠ 中國古代最早的指南儀器是

司南是有史可查、有據可證的戰國時期的發明;指南車則尚存爭議,所以將司南作為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倘有一天能夠證明指南車確實在三皇五帝時代存在,那麼這一稱呼恐將易主。

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指南車起源很早,歷代曾幾度重製,但均未留下資料。直至宋代才有完整的資料。關於指南車的出現時間,有四種說法:一、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古籍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二、《古今注》及《鬼穀子》等古籍說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車,是因「越裳氏」來進貢,迷失了歸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車,為他們引路。三、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四、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說「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並引《魏略》所記來加以證明。

㈡ 據考證,指南車為三國何人所造

關於指南車的出現時間,有四種說法:一、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

古籍內說黃容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二、《古今注》及《鬼穀子》等古籍說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車,是因「越裳氏」來進貢,迷失了歸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車,為他們引路。三、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四、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說「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並引《魏略》所記來加以證明。

㈢ 中國機械史的相關書籍

《中國機械史》
出版:台灣越吟出版社
作者:陸敬嚴,(1939~),江蘇宿遷人,同濟大學機械繫任教,中國機械史學會常務理事,《美中經濟導報》(美國)高級顧問。
簡介:在書中,作者綜述了中國古代機械的發展,屬於通史性質,體例編排以歷史發展年代為經,呈現了中國機械的發展規律;並以機械分類及重要的人物為緯,加以敘述評論,描摹出中國機械在各時期的發展水準、主要特點、及相互關系;該書強調聯系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整體狀況和社會發展背景進行分析論述,為認識古代中國社會的變遷提供了新的視角。作者還分析中國近代機械技術落後的原因,認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經驗教訓具有重要的價值,未來中國科技的騰飛特別有賴於人才的培養、教育的改善。
《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
該書共分10章,篇幅較大,內容充實,史料豐富。所以形成以上特點,主要因該書的編者隊伍的組成,是從全國的機械史研究者中選擇的,編寫任務結合編者的日常工作,盡量發揮其特長,因而能使該書達到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了中國機械史及當前的研究情況與水準,很有價值。尤其對業內人員幫助很大。
機械史乃至科技史領域是基礎研究,一直受到經費的困擾,這次30大本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這樣重大課題所以能得以實施,也因為有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及所屬的科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使這項工作沒有了後顧之憂。文明古國終於在世紀交替之際有了一本較為可觀的機械史著作,但它畢竟只是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獨立的機械史作品。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機械成果種類多、數量大、出現早、水平高。中國古代機械史的研究當大有可為,但現實的情形卻恰相反,20世紀的大半時間內,國內一直沒一部高水平的機械史專著,近年來有一些重要作品問世,但許多研究領域仍屬空白,出版的著

作者劉仙洲(1890 -1975)
作太少了。本文將為一個世紀以來國內機械史研究和出版狀況作一小結, 並藉此呼籲科技史界有更多人才投身機械史研究,有更多優秀的相關專著問世。
中國機械史的奠基人和開山之作
20世紀之前,未見有機械史方面的專門著作。後零星地出現了一些機械史方面的文章及資料。直到1935年,才出現了第一本機械史方面的專門著作——《中國機械工程史料》,該書的作者為中國機械史研究的奠基人劉仙洲先生。 《中國機械工程史料》為32開本84頁,約5萬字,包括插圖約50幾幅。它分門別類地匯總了分散在古籍中的史料,除千餘字的「緒論」外,一般為摘自古籍的內容,很少有說明文字。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將有關資料初步加以系統化,進行歸納與整理,起到了規劃隴畝、修橋鋪路的作用,對以後的機械史研究影響很大。從後人的眼光看,當然會覺得這本書比較粗糙,資料不夠豐富,分類方法也可商榷,但這都無損於它的巨大價值。 「史料」一書作者劉仙洲先生,原名鶴,又名振華,號仙舟,是我國著名的機械工程專家、機械工程教育家。1890年1月27日生於河北完縣農村,191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機械繫,1924年34歲時即任北洋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任清華大學第一副校長 當時清華大學校長由高教部長蔣南翔兼任 ,並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及中國農業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書籍20多種,論文30多篇,共達300多萬字。而後期他的貢獻較多地集中在機械史方面。他一生社會、行政工作都很多,完成這些著述實屬不易。 他一向認為中國機械史因記載不詳,宣傳不夠,他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情況。他不但積極倡導機械史研究,而且還身體力行,在機械史這片園地上以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幾十年間,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使得機械史這塊原本荒蕪的原野上出現了片片綠洲。他的許多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的十幾項:如張衡和一行的水力天文機械、指南車、記里鼓車、沙漏等,都已由中國歷史博物館在王振鐸先生主持下復原製作出實物模型,在該館陳列。
文明古國只有半部機械史經過劉仙洲先生幾十年辛勤開拓,條件漸漸具備,他對自己以往的機械史研究作了階段性的總結,寫成《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 第一編 》,由科學出版社1962年5月在北京出版。該書篇幅並不大,只14萬多字,但它的價值巨大。它首次對古代機械成就作了歸納與整理,內容很有系統,史料也很豐富。完全不同於有些出版物有用的材料很少,而水分和添加劑很多,徒有其表。這部著作顯然沒有完篇,因此劉仙洲先生明確標出該書只是「第一編」。「第二編」的編寫工作,由於他太忙之故,未等編著完篇,十年浩劫就降臨了中國大地,劉仙洲先生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再也無法正常工作了。劉先生念念不忘自己未竟的事業,就在1970年他80歲的生日那天,他忍辱負重,給當時直接由「四人幫」控制的清華大學的領導,工工整整地寫了—份「我今後的工作計劃」,並將機械史「第二編」的十章目錄附在「計劃」之後,希望給他最起碼的寫作條件,允許他完成雲繞心間的機械史的寫作。但是,他的這一合理要求,再次遭到了「四人幫」的粗暴拒絕。 劉仙洲先生晚年的身體十分虛弱,只能靠輸液來維持生命,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工作著,常常半卧在病床上,用放大鏡閱讀文獻,用顫抖的手,艱難地撰寫文稿。就在1975午10月16日那天,當他在未完成的機械史手稿上寫下了他生命中最後一個字——「燕」字之後,他那隻曾經寫下了三百多萬字手稿的手,再也無力握管,筆從他手中滑落地下,他為中國機械史的研究作耗盡了最後一點力氣,從此長眠不醒,為滿門親屬、滿園桃李留下了無盡的悲傷,也為後人留下了永難彌補的損失。 當然不能說,這一時期完全沒有機械史,例如:為滿足機械工程師進修大學教學之需,北航的郭可謙教授和我編寫了有關教材,在1985年刊印發行《中國機械史講座》,出版後又作修改,並改名為《中國機械發展史》於1987年重新刊印發行。但這兩本書都是教材,內容不可能十分豐富,印製也比較粗糙,所以在社會上的影響不很大。 雖說任何一門新學科的建立,都不是一代學者的努力所能完成的,但38年來中國一直只有半部像樣的機械史,時間畢竟太長久了,文明古國呼喚機械史出現。這種情況直到2000年才有了根本改變。
《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部分
順應國內外的要求,中國科學院決定組織編寫、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總數有卅種,總主編為當時中科院院長盧嘉錫先生。這項計劃也使中國機械史的編寫及出版峰迴路轉。當時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華覺明先生和我被任命為其中「機械卷」的主編。當時困難很大。因為我剛做完大手術,右肢幾近癱瘓,但編寫機械史是我多年的宿願,我希望盡早結束文明古國只有半部機械史的尷尬局面,也完成劉仙洲先生的未竟之志,故還是欣然承擔這一任務。經過10位作者近10年的努力,終使這一願望在2000年成為現實。 《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共分10章,篇幅較大,內容充實,史料豐富。所以形成以上特點,主要因該書的編者隊伍的組成,是從全國的機械史研究者中選擇的,編寫任務結合編者的日常工作,盡量發揮其特長,因而能使該書達到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了中國機械史及當前的研究情況與水準,很有價值。尤其對業內人員幫助很大。 機械史乃至科技史領域是基礎研究,一直受到經費的困擾,這次30大本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這樣重大課題所以能得以實施,也因為有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及所屬的科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使這項工作沒有了後顧之憂。文明古國終於在世紀交替之際有了一本較為可觀的機械史著作,但它畢竟只是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獨立的機械史作品。
期待有關研究更進一步
在2003年3月,位於台北市的越吟出版社又出版了由我撰寫的《中國機械史》 以下簡稱「機械史」 。該書很有特色,與幾年前所出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對比,在編排順序、作者多少、篇幅大小、基礎高低上都有著比較明顯的不同。而「機械史」更適合一般讀者,尤其是求知旺盛的青少年讀者。總之,「機械卷」更利於提高業務水平,而「機械史」因簡練明快、通俗易懂,適應面更廣。 作為文明古國應有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多部機械史。按此,已出版的著作就太少了,論文也不多,不少領域研究得也很不夠,有些領域幾乎還是一片空白。我認為,我國的機械史研究和專著出版應當推進至不同時間段、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等各個層面上,以不負文明古國燦爛的機械成就。

㈣ 劉仙洲的主要貢獻

早在本世紀初,劉仙洲就認為中國工科高等教育帶有濃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在大學教學中都採用外國教材,長此下去,我國學術永無獨立之日。於是,他發奮編寫中文教材,教一門課,便寫成一本教材,由普通物理、畫法幾何、經驗計劃到機械學、機械原理、熱機學、熱工學等,編寫了15本中文教材,不愧為我國中文版機械工程教材的奠基者。他在編寫這些教材過程中,參考了大量國外有關書刊,並注意聯系中國實際,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深入淺出,深受師生的歡迎。這些教材大部分由商務印書館先後出版,有些教科書後來又多次增訂再版,並編入《大學叢書》、《萬有文庫》。例如《機械原理》一書長期廣泛使用於各大學工科院校,哺育了我國幾代工程人才。
為了編寫這些教科書,劉仙洲幾乎獻出了自己的全部課余時間和假期。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顧毓琇在為劉仙洲著作所寫的序言中,對這位機械工程學者「於教學之暇,孜孜不倦,努力著述,將大學機械工程之課本一而再,再而三貢獻於國人」,表示欽佩。
劉仙洲在教書和編書過程中,深感我國機械名詞相當混亂。許多機件只有外國名稱,僅有的一些中國名稱也是五花八門。同一種機件,工廠里一個叫法,科教界另一個叫法,書本上又是一種寫法。例如,工廠把彈簧(spring)音譯為「司不令」,聯軸器(coupling)為「靠背輪」,機車前的排障器(scraper)為「豬拱嘴」,機車進退轉向器月牙板(reverser)為「弔死鬼」,既不雅馴,又不統一。為了改變這種混亂狀況及增加更多的名詞,劉仙洲於1932年接受中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委託,編訂《英漢對照機械工程名詞》。他查閱了我國明代以來涉及工程的書籍數十套,匯編成記有各種名稱的萬張卡片,按照「從宜」、「從俗」、「從簡」、「從熟」四大原則,從中選取一個恰當的名詞。例如:pump一詞有「恆升車」、「抽水筒」、「運水器」、「哪筒」、「邦浦」、「泵」等14種叫法,他和大家反復琢磨,最後選定「泵」;carburator叫「油壺子」,含義不清,他就按從宜的原則,改為「化油器」;cam叫偏凸輪,不夠簡捷,便簡稱為「凸輪」;Ball bearing直譯為「球軸承」似乎很貼切,但考慮到當時很多人已習慣用「滾珠軸承」一詞,也就從俗保留下來。有些外文名詞的概念很難翻譯,他常常苦思多日不得其果,於是就創造出新字,如《熱工學》中重要概念熵(entropy),焓(enthalpy)等字。這項編輯工作歷時一年多,匯集成11000多個名詞,於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又於1936年、1945年兩次增訂,詞彙由1萬多增到2萬多。《英漢對照機械工程名詞》的出版,受到工程界的熱烈歡迎。我國機械工程名詞由此逐步統一起來,象「節圓」、「齒節」等機械名詞,當初叫起來曾感到不很習慣,現在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編定的《英漢機械工程詞彙》前言中指出:「本編是在劉仙洲同志的《英漢對照機械工程名詞》基礎上進行編訂的」。
在教書育人工作中,劉仙洲素以勤奮、嚴格、誨人不倦著稱。他在授課期間,從不遲到早退,更不缺課:課前總是作充分准備,講課語句簡練,條理清晰,論述透徹;在黑板上寫字和作圖極其工整,一絲不苟。從學者感到容易接受,理解很深。他嚴於律己,又嚴格要求學生。他規定學生不得無故缺課,作業和考卷過時不收。有個學生計算飛輪半徑,把小數點錯移一位,1.2英尺竟成了12英尺,他嚴厲地指出:「半徑12英尺的飛輪,那個廠房要多高?!一個工程師這樣馬虎將會造成多大的損失!」他在教學過程中一貫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法。讓學生在聽課的同時,觀摩和接觸實物或模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拆裝有關機械,學會使用它們,從而加深理解原理及應用。他認為嚴謹正規、理論聯系實際是培養工程師基本素質的重要條件。他的很多學生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認真負責,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做出了突出的成績,這是與劉仙洲當年潛移默化的影響分不開的。 劉仙洲長期從事農業機械的研究工作,對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作出了貢獻。
1920年,華北五省大旱,他自行設計並在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實習工廠試制了兩種提井水的新式水車,種用人力,一種用畜力,製造簡單,效率也高。這種水車被推廣200多架,受到農民好評,獲得農商部頒發的獎狀。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昆明搞過改良犁、水車和排水機的研究工作,並發表論文《中國農器改進問題》。1946年,他又專程到美國考察和研究農業機械,歷時一年半。他從西雅圖、舊金山到芝加哥,訪問了十幾個州的農學院、農業實驗站、農業機械廠以及灌溉工程,收集有關資料四五百種,並參加美國農業工程師學會年會,會見了該學會第一任會長戴維斯等許多著名農業工程學家。他從考察中得出見解:中國應首先偏重農業,作為推動一切建設的基礎。農業機械必須適合中國國情,與其模仿外國的大型機械,不如先對我國原有的畜力機械加以改善,即機械部分改進設計,動力部分仍用畜力,然後求其發展。
劉仙洲回國後,在中國工程師學會作了題為《農業機械與中國》的學術報告,並寫成20萬字的教材《農業機械》,在清華人學機械繫講授。新中國成立以後,作為華北農業建設委員會委員和華北農業機械總廠顧問,他熱情參加在華北推廣10萬台水車的工作,每周星期六到廠研究農業機械改進試驗中的技術關鍵問題。1956年,他主持制定我國農業機械化電氣化的長遠規劃,為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他還建議華北農業機械總廠創辦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並親自擔任教務長和講課;建議清華大學成立農業機械繫和農田水利專修科,並將自己多年收藏的農業機械書刊700餘冊贈予學校。這些專業畢業生,今天已成為全國各地農業機械事業的骨幹力量。 在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的研究中,常常可以遇到同一發明有好幾種彼此互異的記載,而同一記載又往往出現在好幾種不同的版本中,劉仙洲總是全面掌握這些文獻,逐字逐句加以校核,去偽存真,一絲不苟。例如車的發明者,相傳有七八人之多,有人甚至認為諸葛亮曾經發明過能夠自動運行的「木牛流馬」。劉仙洲博覽古今書籍,特別是宋代的幾項文獻,斷定「木牛流馬」就是今天常見的獨輪小車,而且是由蒲元等多人創議,諸葛亮只是採納製造而已。他還從西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找到「輦」(即「一輪車」)這個字。西漢劉向著有《孝子圖》,早於《說文解字》100多年,從東漢武梁祠石刻畫像上,可以看到孝子董永所推的就是這種獨輪車。由此可見,獨輪車創始時代至少可以推到西漢,諸葛亮只是用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運糧而已。至於把獨輪車叫木牛流馬,都是由於無牛馬而實有牛馬之功而言,正像現在把拖拉機叫「鐵牛」,把摩托車叫「電驢」一樣。
又如《宋史》卷一百四十九《輿服志》所載吳德仁指南車的結構,是「左右龜鶴各一」。這句話可以理解成「左有一龜,右有一鶴」,也可以解釋為「左右各有一龜一鶴」。理解不同,指南車的構造也就不同:前者外圍六輪,後者外圍八輪。劉仙洲通過反復研究,雖然發現兩種結構都有可能製造,但一定要弄得非常確切,做到可靠可信。為此,他專門請教了漢語專家,又特地考證了北京故宮太和殿前龜鶴的古跡,認定應按後一種理解,方著手繪製成圖。在同書中,還記載燕肅指南車的構造,殿本宋史有「系右小平輪一匝」的話,劉仙洲懷疑「系」系「擊」之誤,但不輕下結論,貿然更改,而是認真查閱好幾種版本,最後發現百衲本宋史中確系「擊」字,才改了過來。
劉仙洲在學術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對中國機械發明史的研究進行了開拓工作。國外撰寫科學技術史的人,除了提到中國的四大發明外,似乎中國就沒什麼其他重要發明創造了。實際上,在過去四五千年中,我國人民在機械工程方面的發明創造不僅數量較多,質量較高;而且發明的時間也較早,只是缺乏記載,或者記載不詳,更無圖例可據。早在20年代,劉仙洲就開始發掘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1933年寫出了《中國舊工程書籍述略》,1935年發表了包括交通工具、農業機械、灌溉機械、紡織機械、雕版印刷、計時器、兵工等13個方面的《中國工程史料》。在這以後的40年中,不管在怎樣困難的條件下,他從未間斷過搜集和研究有關資料的工作。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建議在清華大學成立中國工程發明史編輯委員會,查閱我國古書籍2000多種,製成各種資料卡片16000多張。他依據這些文獻和考古挖掘的最新成就,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國機械工程方面的發明創造,在許多問題上作出了自己的結論。1961年他向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立十周年年會提交專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在這部專著中,他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古代在簡單機械的各種原動及傳動機械方面的發明創造,有些項目早於其他國家幾百年,甚至一兩千年,為人類科學技術史增添了新篇章。其中10多項重大發明創造,如東漢張衡、唐代一行與梁令瓚的水力天文儀,北宋吳德仁的指南車和盧道隆的記里鼓車,元末明初詹希元的五輪沙漏等,已復製成實物,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這部專著中的《中國在原動力方面的發明》一章,已譯成英文(Chinese invention in power engineering)在美國出版的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in China雜志上發表。
鑒於我國在古代機械工程發明創造中,農業機械最多,劉仙洲又於1962年發表了專著《中國古代農業機械方面的發明》。這部專著系統地說明了我國古代在整地機械、播種機械、除草機械、灌溉機械、收獲、脫粒、加工機械、農村交通運輸機械等方面的發明創造。日本大阪大學專門研究中國農業技術史的學者天野元之助對這部專著很感興趣,曾在日本《東洋學報》上作了詳細介紹和評論。
在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的研究中,劉仙洲既反對民族自卑,又反對夜郎自大。他主張實事求是,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早就是早,晚就是晚。西方一般認為,機械傳動的天文鍾是歐洲人在14世紀初創始的。劉仙洲經過長達20年的研究認定,早在公元130年,東漢張衡的水力天文儀就已附有機械性計時器,並據此於1953年編導了一部科教片《鍾》。1956年9月,他應邀到義大利出席第八屆世界科學史會議。會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J.李約瑟(Needham)在《中國天文鍾》的學術報告中說:「通過對一些中世紀中國書籍的考察,我們可以確定在公元7~14世紀之間,中國已有創造天文鍾的悠久傳統」。劉仙洲在自己宣讀的論文《中國在計時器方面的發明》中指出,公元2世紀,中國在齒輪的實用上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可以推斷東漢張衡水力天文儀所附的計時器已經採用齒輪系作為傳動機構,否則很難得到上述天文鍾規律性的運動。李約瑟當場表示相信劉仙洲的這一推斷,在後來發表的論文中承認,這種水力機械鍾「肯定是8世紀,也許是2世紀的裝置」,並引用了劉仙洲設計的這種水力機械的復原圖①。他說「我早就認為,中國天文鍾的傳統似乎很可能是後來歐洲中世紀文鍾的直接祖先」。與會專家都異常推崇地說:「想不到在這樣的時候,中國已有這樣復雜的發明!」但是,有的學者對此仍有疑。回國以後,劉仙洲又根據有關文獻和考古新發現進行深入究,將上述論文重新修訂發表,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材料對這一題進一步作了明確回答。他確定:張衡是中國創造機械計時器的第一個人,比西方約早1000年。
在治學態度上,劉仙洲是非常刻苦、嚴謹的。有段時期,他每周講課12小時,總是爭取把課程安排在上午頭兩節,利用天亮到課前的時間備課,課後全力著述。每天寫多少字的著作,他都訂出計劃,嚴格執行。
1970年,劉仙洲在他80歲生日那天,工工整整地寫了一份《我今後的工作計劃》,並擬出《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二編共10章的寫作提綱,文獻資料也基本齊備,但癌症使他未能完成這一宿願。1975年10月,當他被胰腺癌折磨得一連數日不吃東西,僅靠輸液維持生命時,他仍用放大鏡一字字地閱讀文獻,用顫抖的手一字字地修改文章。在他很吃力地寫完一個「燕」字後,就再也提不動筆了。這是他生平著述300萬字中為後人留下的最後一個字 。
為了紀念這位我國機械工程界和工程教育界的老前輩,劉仙洲在國內外的學生和有關社會團體於1988年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劉仙洲獎學金」;於1990年劉仙洲誕辰100周年之際,在清華大學舉行了紀念會,並出版紀念文集。

㈤ 指南車的發明者是

關於指南車的出現時間,有四種說法:一、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
古籍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二、《古今注》及《鬼穀子》等古籍說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車,是因「越裳氏」來進貢,迷失了歸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車,為他們引路。三、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四、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說「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並引《魏略》所記來加以證明。如何看待以上四種說法呢?
從現有資料判斷,知指南車的內部結構有兩種可能性:利用機械繫統之定向性或磁鐵的指極性。若以考古資料為據可知,中國齒輪出現的時間,在戰國到西漢之間。《宋史》記載了宋代兩種指南車的具體結構,可知宋代的指南車肯定是齒輪傳動系統,依靠機械傳動系統的定向性。則此種指南車出現時間不可能早在齒輪之前,上述所謂黃帝或周公造指南車之說都不能成立,尤其黃帝發明之說更早於車的發明時間。以劉仙洲所說西漢已有指南車較為妥當。至於王振鐸主張三國有指南車說,則就更穩妥了,但將這說成指南車出現的時間就保守了些。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具有能自動離合齒輪系裝置的車輛。關於指南車的發明有許多傳說和記載。據史書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三國時代魏國的馬鈞、南齊的祖沖之都曾製造過指南車。《宋史·輿服志》中對指南車的結構和各齒輪大小和齒數都有詳細記載。
現今雖可知宋代兩種指南車的內部結構確是機械繫統,與指南針無關,但對其他朝代指南車的內部結構,未見任何古籍及參考資料,也就無法證明其他朝代指南車內部是利用了什麼原理。但如指南車利用了磁鐵的指極性,而指南車出現的時間不可能早過磁鐵的發現,現今認為中國磁鐵的發現時間為公元前三世紀,與黃帝與周公發明指南車矛盾
---來著《網路》

㈥ 指南車是那一個朝代製造的

關於指南車的出現時間,有四種說法:一、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古籍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二、《古今注》及《鬼穀子》等古籍說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車,是因「越裳氏」來進貢,迷失了歸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車,為他們引路。三、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四、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說「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並引《魏略》所記來加以證明。

㈦ 誰發明了指南車

對於指南抄車的發明者,襲有很多中說法,據史書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三國時代魏國的馬鈞、南齊的祖沖之都曾製造過指南車。

不過其後又有歷史典籍顯示三國時馬鈞是第一個成功地製造指南車的人。《宋史·輿服志》則詳細地記載了燕肅和吳德仁所造指南車的結構和技術規范,成為世界史上最寶貴的工程學文獻。

(7)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擴展閱讀:

指南車工作原理

指南車其工作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兩輪的指南車行走,從而帶動車內的木製齒輪轉動,來傳遞轉向時兩個車輪的差動,再來帶動車上的指向木人與車轉向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使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

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置木人指示的方向,「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㈧ 中國古代機械發明創造史是什麼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發明創造尤為突出。絕大部分的發明創造是源於生存、生活以及生產的需要,一些發明創造是戰爭的需要,還有一些發明創造是為了探索科學技術的需要。五十萬年前,中國猿人學會了製作尖劈狀石器。在我國的周口店古猿人遺址處,發現了60°~75°刃角的用作砍伐的石器。二十萬年前,生活在我國四川資陽地區的古猿人學會了製作骨針、骨錐等骨器。一萬五千年前,古人類學會了用骨、角、牙、蚌殼等製作形狀復雜的器械,並學會了磨製技術。五千年前,古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在西安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製造技術較高的各種重要的骨器。四千年前,古人類發現了金屬,並學會了冶煉技術。我國進入了金屬時代。不久,又發明了由銅錫合金組成的青銅器。金屬器械逐步取代了石制和骨制器械。兩千年前,又發現了鐵金屬,並掌握了冶煉技術和製造技術。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就已進入了鐵器時代。各種復雜的工具和簡單機械相繼發明出來,機械工程在我國迅速發展。

從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演變過程,可以知道:任何一種機械的發明都經歷了由粗到精、逐步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例如,加工穀粒的機械(圖2-2),最初是把穀粒放在一塊大石上,用手拿一塊較小的石塊往復搓動,再吹去糠皮以得到米;第二步發明了杵臼;第三步發明了腳踏碓,利用人體的一部分重力工作;第四步發明了利用人力和畜力工作的磨和碾;第五步發明了利用風力和水力工作的磨和碾,這不但實現了連續的工作,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而且學會了使用自然力,完成了由工具到機械的演變過程。

圖2-2加工穀粒工具的演變在兵器領域中,由彈弓發展為弓箭,又發展為弩箭;發明火葯後,由人力的弓箭發展為火箭,直到發展為皺形的飛彈和皺形的兩級火箭。這些在我國古代戰爭中,有大量的實戰記載。

我國古代的機械發明、使用與發展,遠遠領先於世界水平。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限制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最近四五百年中,我國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發展已落後於西方強國。新中國成立後,在短短的十幾年裡,我國人民把只能做小量修理和裝配工作的機械工業發展為能夠生產汽車、火車、輪船、金屬切削機床、大型發電機等許多機械設備的機械工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機械工業的發展更為迅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有些產品已領先世界水平。

過去的幾千年中,中華民族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發明創造有著極其輝煌的成就。不但發明的數量多,質量也高,發明的時間也早。我們過去的歷史是光榮的。為使中華民族再度輝煌,我們的任務也是艱巨的。在過去的年代裡,機械的發明與使用繁榮了人類社會,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機械的種類更加繁多,性能更加先進。機械手,機器人,機、光、電、液一體化的智能型機械,辦公自動化機械等大量先進的、科技含量高的機械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與工作。希望有志於機械工程專業的青年,繼承我們祖先的光榮傳統,發明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機械,為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

除了眾所周知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這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發明與創造也是非常輝煌的。由於古代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狀態,科學技術的發展比較緩慢。秦漢以前,對各種發明創造比較重視,這期間的成果較多。據《周禮考工》記載: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但也有不同意見。《老子》上說: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自秦漢以後,除對農業生產有利的發明創造之外,其他發明一般都會受到輕視,甚至因發明創造而獲罪。據《明史》卷二十五記載:明太祖平元,司天監進水晶刻漏,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錚鼓。太祖以其無益而碎之。由於統治者的偏見,極大影響了古代勞動人民創造能力的發展。

另外,我國古代不重視對所發明器械的繪圖工作,有不少發明創造因為沒有繪圖的幫助,很難看明白。而真正有所發明創造的人或自己不會用文字記載,或由於社會的不重視而沒有記載,這些都影響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盡管如此,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仍然領先於世界,無愧於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的稱號。以下對我國在各時期的典型發明進行簡要說明。

㈨ 指南車是元朝人建造的嗎

首先肯定的是,指南車絕非元朝人創建。

關於指南車的出現時間,有四種說法:

一、西晉崔豹所著《古今注》及《志林》等

古籍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

二、《古今注》及《鬼穀子》等古籍說周公(即周武王弟)作指南車,是因「越裳氏」來進貢,迷失了歸路,周公造「五乘」指南車,為他們引路。

三、劉仙洲在所著《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中說指南車的發明應以古籍《西京雜記》記載為據,定為西漢。

四、王振鐸在所著《科技考古論壇》中說「創造指南車者,當以三國時馬鈞為可信」,並引《魏略》所記來加以證明。

㈩ 中國機械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機械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機械工程技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輝煌,不僅對中國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對世界技術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機械發展史可分為六個時期:①形成和積累時期,從遠古到西周時期。②迅速發展和成熟時期,從春秋時期到東漢末年。⑧全面發展和鼎盛時期,從三國時期到元代中期。④緩慢發展時期,從元代後期到清代中期。⑤轉變時期,從清代中後期到解放前的發展時期。⑥復興時期,解放後的發展時期。每個時期又可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

(一) 傳統機械的形成和積累時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機械發展的第一個時期,石器的使用標志著這一時期的開始。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時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相當於舊石器時代。這一階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製作,同時也有一些骨制工具。在工藝方面以石器打制工藝為主,主要是經過敲擊和初步修整使石塊成石器。這一階段後期出現了磨製的石器,使工具的形狀趨於合理。當時的石器工具的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錘、尖狀器、石球、石矛和石鏃等,這時出現的其他材料的工具有木捧和磨製的骨針等。弓箭的出現表明這時的機械技術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第二個階段相當於新石器時代。這一階段在石器製造方面以磨製工藝為主,同時對石器的製造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藝過程。對石器的選擇、切割、磨製和鑽孔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生產工具、如錛、斧、鏟、鑿、磨盤、磨棒、杵臼、鑽、網墜、紡輪、犁、刀、鋤、耘田器等。工具的種類不但有所增加,而且出現了不少專用工具。這時還出現了原始紡織機、制陶轉輪等較復雜的機械,反映了這一階段機械的發展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第三個階段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末期到西周時期。從動力方面看,這一階段已經開始使用畜力和風力作為原動力。古車和風帆的出現標志著新的動力出現。商代已經開始用牛來耕地。這一階段已廣泛使用犁來耕地。農業機械的種類更多,還出現了桔槔、轆轤等復合機械工具。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出現銅器,但沒有大量使用。商代青銅工具和器械開始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到西周時期,青銅冶鑄技術達到了高潮。青銅器的出現標志著一種新的機械技術和製造工藝的誕生。青銅冶鑄工藝在這一階段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逐漸成熟的過程。從使用單面范和雙面范製作小件器物,發展到用多塊范、芯組成的復合范製作大型器件。商中期已廣泛使用分鑄法等先進工藝。這一階段後期,陶范熔鑄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總的來看,這一時期在動力方面由只利用人力發展為人力、畜力等並用。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質材料為主發展為以木、銅質材料為主。在結構方面由簡單工具發展為復合工具和較為復雜的機械。在原理方面從杠桿、尖劈等原理的利用發展為對慣性、摩擦、彈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製造工藝方面經歷了由石器製造工藝向銅器和其他機械工藝的轉變。這些情況說明在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機械技術已經形成並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 傳統機械的迅速發展和成熟時期

從春秋時期開始,我國傳統機械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鐵器開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機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鋼鐵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為製造高效生產工具提供了條件。隨著鋼鐵技術的產生、鑄造、鍛造和柔化處理等機械熱加工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已用生鐵來鑄造多種機械,特別是農業機械。這一時期鍛造工藝有了新的發展,許多工具都是用鍛造方法製成的。戰國早期就已出現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到東漢末期,大多數鑄造的機械工具都經過了柔化處理。

在動力方面,這一時期除使用前面的動力外,開始利用水力為機械的原動力,出現了一些水力機械。在結構原理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在不少機械上出現了齒輪機構、凸輪機構和曲柄連桿機構等復雜的傳動機構。水排、水碓、指南車以及渾天儀、地動儀等機械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機械在結構原理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的農業機械發展很快,出現了三腳樓這樣的重要播種機械。還發明了高效糧食加工機械—風扇車。磨、碓等穀物加工機械都已出現,並有了很大的發展。東漢時期還出現了用了齒輪傳動的連磨和用水力推動的槽碓和水碓。西漢時期已有犁壁出現,到東漢時期犁的結構已經基本定型。在紡織機械方面出現了手搖紡車、布機和提花機等重要機械。這一時期的造船技術已比較發達,櫓、舵、帆等部件逐漸完善了起來,並且能夠製造大型的樓船和戰船。

在這一時期,生產過程中的機械繫統有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機械已用自然力代替人力作為原動力。對機械的操作開始由直接操作向間接操作轉變。動力和運動的傳輸開始由機械本身來完成。對機械的控制開始由人的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發展。水排、水碓和馬排等機械具備了機器的基本組成要素,都已具有原動機、傳動機

閱讀全文

與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