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秦始皇的所有歷史資料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舉行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1)秦始皇的發明擴展閱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確實做出了許多有利於歷史發展的舉措,但他也制定了許多殘暴的政策,做了許多愚昧的事。
秦始皇不僅修建豪華宮殿,而且還為其死後修剪更富麗堂皇的陵墓,由此便有了他苦心經營數年的宏偉工程驪山墓。興建這些大規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相當驚人。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便縱情享樂,貪戀酒色後宮列女萬餘人,他的下屬自然也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階級的新貴,他們也是宮室,車馬,衣服姿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衰敗。
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和思想統治,秦始皇做出駭人聽聞的的焚書坑儒,他畏懼人言,雖然一時控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穩固了統治,但是就其長遠來說,並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秦始皇為求不死之身,多次派人去尋訪不死之葯,從開始的徐福渡海,到後來求不死葯,成為一些人的謀財之道。秦始皇為了不死之葯,可謂費盡心思勞財傷民。
② 秦始皇陵墓是誰發明的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就開始給自己修陵墓。陵墓選在驪山腳下,因為這里是秦的都城。秦始皇陵墓從公元前247年開始修建,到公元前208年秦末農民起義,秦王朝危在旦夕時,才由他的兒子秦二世草草完工,前後修了39年。秦始皇陵整個陵園佔地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封土原高50丈,合今天的115米。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地宮牆外便是陵園的內外城垣。內城附近有陪葬墓,西側還有一處地下建築,即珍禽坑。北內城以內,是皇帝的寢陵。秦始皇陵外城東,除了名揚四海的秦始皇兵馬俑以及馬廄坑外,還有一些陪葬墓。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一座賠葬坑內,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復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它重現了秦始皇銅車馬鑾駕出巡的真實面貌。關於秦始皇陵的情況,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有較詳細的描述,其中的奢華宏偉令人嘆為觀止。也許正因為如此,秦始皇陵在建成2100多年多次受到破壞。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清單。
③ 是秦始皇嬴政發明的『朕』字嗎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④ 秦始皇創造什麼
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專秦朝,定屬都咸陽。他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統一萬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後又推廣更為簡單的隸書。修築萬里長城;興修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⑤ 秦始皇發明了什麼
秦始皇發明我想應該是,皇帝制度吧,集三皇五帝為一身--皇帝。
⑥ 有關秦始皇的故事
1、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時,在湘山祠遇到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秦始皇問博士(當時的一種官職)說:「湘君是什麼神?」
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里。」秦始皇對這個湘君非常生氣,認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湘山也變成了紅色的禿山。
2、秦始皇晚年想長生,召了一批方士術士為他煉丹治膳。這可急壞了方士術士們,他們清楚,盡管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正要煉取長生的葯食並不可能。有一天,秦始皇見他們天天給自己進食的金丹沒有效果,發了脾氣,要殺方士術士們。
領頭的徐福一看急了,連忙跪下,說,陛下,不是金丹沒有效果,金丹丸要和翡翠環配著食用,請陛下息怒,即日給陛下奉上翡翠環。秦始皇見這么說,權且放了眾人,令午膳獻上翡翠環。秦始皇走後,眾人又喜又憂,喜的是今天過了一道生死關,憂的是,哪裡弄可以食用的翡翠環?
還是徐福多謀,對膳師耳語了幾句,午膳竟然給秦始皇真的獻上了一道「翡翠環」。所謂翡翠環,實際是一道用瓠子和蝦子做的菜,翡翠言其色,蝦環言其形,用翠綠的瓠子切成圓片,中間挖空成環,蝦仁套入環中。
這道菜雖然沒有用真正的翡翠,但秦始皇見其形色可愛,倒也沒有計較。待到細細品嘗之後,更覺得神清氣爽,從此天天要吃,此菜竟然由此成了千古名饌。
3、公元前227年,荊軻受燕國太子丹命,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與秦舞陽一起,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嬴政繞柱子而走,荊軻緊追不舍。嬴政拔劍來斗荊軻。荊軻匕首相迎,此二人你來我往,你砍我擋。
兩人酣戰20回合之處,嬴政大喝一聲,一劍朝荊軻砍去,荊軻措手不及,被砍翻在地,嬴政復上,一腳踏在荊軻胸脯上說:「認識寡人的寶劍嗎?荊軻連忙喊道:「陛下饒命!」嬴政揮劍斬下其頭顱,嘆道:「可惜你非我大秦子民,否則必是寡人身邊的好劍客!」
4、秦始皇跑馬修金堤,傳說金堤是秦始皇修的。秦始皇剛統一中國,就提出「南修金堤擋黃水,北修長城攔大兵。」那時候,黃河年年在濮陽一帶決堤成災。
秦始皇下旨要在黃河漲水前,修一條黃河大堤,取名「金堤」。然而,在哪兒修呢?秦始皇騎上馬,叫監工大臣跟著,馬跑到哪裡,就修到哪裡。他沿著黃河跑了二百多里,馬蹄印就成了修金堤的線路。
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所謂「封」,是指築土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於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辟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⑦ 秦始皇時代
秦朝的軍隊 秦朝的軍隊分三個部分,即京師兵、郡縣兵、邊防兵。京師兵,由於任務不同,分三個系統:郎中令管轄的侍衛官,包括貝(錢財)選、蔭任、軍功特拜而產生的傳中、中郎等,有俸祿,主要負責殿內值勤、從皇帝:衛尉管轄的皇宮警衛兵,由郡縣輪番服役的正卒充當,稱衛士,主要職責是守衛宮門;中尉管轄的京都成衛兵,成員是輪番服投的內史地區正卒,主要職責是保衛都城的安全。遇特殊情況,京師另設屯兵。郡縣兵,指在當地輪流服一年兵役的正卒。由郡尉縣尉管轄。平時訓練,並兼管地方安全,戰時奉調出征、因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又分為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士(水軍)三類。大體北方、西北方多騎士,山丘陵地帶多材官,江誰及沿海多樓船士。有的郡既有材官,又有騎士。 邊防兵,指邊郡騎士、材官、邊郡屯兵和邊塞皮卒。邊郡騎士或材官,是本地服兵役的正卒。屯兵是集中駐扎的機動作戰部隊,由朝廷派遣的將軍統率,如蒙恬曾長期領兵屯於上郡。戊卒包括輪番服役的各郡正卒和嫡發的官吏、商人及農民。除分散擔任警戒、候望任務外,還構築維修軍事工程。兵種區分秦軍分為步兵(含弩兵)車兵騎兵和水兵種。步兵稱材官,有輕裝與重裝之分,前者無甲,持弓、弩遠射兵器;後者上體著甲,持戈、矛、戟之類長兵器。著甲持弓、弩者稱駕兵,是步兵的主力。車兵仍然裝備單轅雙輪四馬木質車,每車3人,皆著盔甲,御者居中,甲士2人分立兩側,持戈矛類長兵器。騎兵稱騎上,著短甲,執弓箭,所乘之馬有鞍,無鞍蹬。水軍稱樓船士,具有一定規模。秦始皇陵兵馬低坑的布陣表明,步兵數量較多,是主要兵種,車兵仍是重要作戰力量,騎兵尚處於從屬地位,彎兵且智較大辭容。作戰中,車、騎、步、駕大休混編列陣,配合而行。 秦軍將士的兵器 在那些英武的兵馬俑身上,我們彷彿能真切感受到2000多年前秦國軍隊的磅礴氣勢。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兩大要素一是軍隊,二是兵器。從此次展出的部分兵器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秦統一六國中,武器的勝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器絕大多數是青銅兵器,約達4萬余件。鐵兵器數量極少,總共只有鐵矛1件,鐵鏃1件,鐵鋌銅鏃2件,出土的鐵質兵器僅占俑坑出土兵器總數的萬分之一。這說明戰國中晚期後,雖然鐵器已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但由於武器對鐵質的要求過高,依照當時的冶鐵水平,還處在塊煉鐵和生鑄鐵的階段,這兩種鐵的硬度和強度均不夠,不宜大規模製作兵器。而青銅在當時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把中國青銅冶煉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秦軍的兵器無論品質或是生產力都比前代有長足的提升,幾乎囊括了當時盛行兵器的所有種類,既有以往常見的戈、矛、戟、劍、弩、殳、鉞和銅鏃等,也有首次發現的長鈹和金(吳)鉤。有些兵器上還有完整的銘文。按其功能可分三類:第一類是短兵器,有劍、金鉤;第二類是長柄兵器,有矛、戈、戟、鉞、殳、鈹等;第三類是遠射程兵器,有弩、弓等。這些兵器都是鑄造成型。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銅、錫、鉛,另外還有微量的鎳、鎂、鋁、鋅、鐵、硅、錳、鈦等元素。 古人在長期的青銅冶煉實踐中,直觀地認識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總結出了「六齊」規律。所謂「六齊」,是對於六類不同的青銅器物採用六種不同的銅、錫配比。對此,戰國末期齊國人所著的《考工記》中關於「六齊」的記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規律的科學總結。人類第一次通過自覺地控制銅、錫成分配比,獲得了性能各異並且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合金材料。從出土的兵馬俑各種青銅兵器的合金比分析,與《考工記》中的「六齊」配比基本相符。說明秦國在當時已非常懂得吸收與利用他人的長處為己所用,並把這種配比規范化,如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劍,含錫量均在18℅-21℅之間,很接近中碳鋼調質後的硬度。 秦國軍隊當時號稱步兵百萬,戰車千乘,騎萬匹,所需兵器數量極為龐大,因而武器製造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讓武器生產制度化,模具標准化和工藝流程規范化,並用法律加以約束。《秦律十八種·上律》明確記載:「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類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銅弩,各個弩機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換。又如青銅鏃的頭部是三棱形的,三個面和三個棱被加工成拋物線,基本相等。專家對鏃的三個面放大20倍,發現同一個鏃的三個面誤差小於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小於0.2毫米,這樣的精度標準是很高的。與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獎罰辦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製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製作者的名字,這樣工匠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銹,是因為當時已具備有效的防銹技術。專家用電子探針和激光技術分析,青銅兵器表面有一層鉻鹽氧化層,這種現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說明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進行工藝處理後形成的,從而起到良好的防銹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鋒利無比。鉻鹽氧化技術是一項先進的科學工藝,世界上鍍鉻的方法分電子鍍鉻和化學鍍鉻兩種。電子鍍鉻隨著現代工業文明而產生,在德國是1937年,美國是1950年發明並先後在國際上取得了專利;而化學鍍鉻技術卻是我國勞動人民在2000多年前創造的,這不能不說是冶金史上的奇跡。正是因為在嚴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當時最為純熟的青銅製造技術運用到兵器生產上,才使統一六國戰爭有了足夠的武器保障,並創造出兵器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秦朝的功績 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就在於統一了中國大陸上所有民族的語言,度量衡,文字,使民族融合大踏步發展,保證了秦國統一六國,不再分裂。
還有不僅僅是統一了中國,還在於連接和修築了萬里長城。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秦始皇的偉大功績之一。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這主要表現在他統一六國上面.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繆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平定繆毐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2)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墮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3: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4: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4)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http://..com/question/60785314.html
⑧ 秦始皇嬴政發明的什麼東西影響後世兩千多年,至今無法有效解決
當時秦始皇發明的郡縣制度一直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直到現在也依然被人們所運用。提起秦始皇,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暴政,但是其實秦始皇也對國家做出了貢獻。所以評價一個人的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去進行評價。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評價,一個人會比較全面。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發現了分封制的弊端,於是就在此基礎上發明了郡縣制。當時秦始皇總共把自己的地盤化為了36個郡,這些所有的郡縣全都受秦始皇一個人的管轄。後來各代君主也知道這個制度非常好,所以就逐漸延用下去了。
⑨ 感覺秦始皇有好幾個超前的發明
秦直道就是古代秦人修建的一條「高速公路」,它寬度在30米到60米之間,起點從咸陽翻山越嶺直達內 蒙 古的包頭,全長700多公里。當年秦軍憑借秦直道,糧食和軍 輜源源不斷地北運,三天三夜就可抵達陰山腳下,從此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張弓報怨」。
⑩ 秦始皇在位期間都有什麼新的發明
你好,新朋友!發明了車同軌書同文,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