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是誰計算機是誰發明的(50個字) 為什麼要發明計算機
計算機的發明來者約翰·自馮·諾依曼。
發明電腦的原因:計算機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以及人類無法替代的特點(運算速度快、計算精確度高、邏輯運算能力強、存儲容量大、自動化程度高等)。
㈡ 亞里士多德是如何發明計算機的
計算機ATA等級證書四級證書。 四級考試級別:工程師級。四級證書面向已持有三級相關證書的考生,考核計算機專業課程,是面向應用、面向職業的工程師崗位證書。 科目:網路工程師、資料庫工程師、軟體測試工程師、信息安全工程師與嵌入式系統開發
㈢ 電腦是誰發明的
是誰發明了計算機?
一般人會說,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他倆1946年發明了當時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
其實,這是誤解。計算機的正宗發明人應該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2010年6月22日,是楚澤的百歲誕辰紀念日。
如今,在其出生地柏林市,有一座楚澤博物館,供公眾參觀並了解他發明計算機的全過程。
一般而言,計算機的發明者理應精通數學。但楚澤的情況卻恰好相反。他喜歡的是畫畫,對數學卻沒興趣。在柏林工業大學,他的專業是土木工程。該專業的大量力學計算經常使他疲憊不堪。有一天,楚澤突然發現,教科書里的力學公式是固定不變的,人們要做的只是向這些公式中填充數據。這種單調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來完成!
這一發現,使楚澤走上了發明計算機的艱難歷程。
1935年,楚澤以自己的家為工作場地,獨自一人開始探索計算機的發明和製作。
1938年,楚澤完成了一台純機械計算機Z-1。該計算機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採用了二進制。在薄鋼板組裝的存儲器中,楚澤用一個在細孔中移動的針,指明數字「0」或「1」。
1939年,楚澤對Z-1進行了改進。在大量使用繼電器的基礎上,他組裝了第二台、電磁式計算機Z-2。
1941年,第三台電磁式計算機Z-3完成。它使用了2600個繼電器,用穿孔紙帶輸入,實現了二進製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思想雖然過去也有人提倡,但楚澤是把它付諸實施的第一人。
早在1938年就發明了計算機的楚澤,幾乎被人遺忘了幾十年。直到1962年,他才被確認為計算機發明人之一,並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楚澤已於1995年12月18日在德國黑森州的許恩費爾德市逝世。而就在1995年,比爾・蓋茨拜謁了楚澤。有趣的是,這位即將去世的計算機鼻祖為借計算機而成為世界首富的蓋茨畫了一幅肖像。直到現在,蓋茨還把這幅肖像畫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㈣ 德國人楚澤發明的計算機原理
計算機系統構成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計算機系統包含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硬體系統是計算機的基礎,軟體系統是計算機的上層建築。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必須包含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只有硬體系統沒有軟體系統的機器叫裸機。
硬體系統
硬體系統一般包括:微處理器(CPU)、內存儲器、輸入/輸出介面、系統匯流排、外部設備。 其中,各部件之間的信號傳輸要通過系統匯流排來完成。系統匯流排 CPU 1、微處理器(CPU) CPU是電腦系統的心臟,電腦特別是微型電腦的快速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CPU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發展的過程。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叫中央處理器,其主要功能是進行運算和邏輯運算,內部結構大概可以分為控制單元、算術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等幾個部分。按照其處理信息的字長可以分為:八位微處理器、十六位微處理器、三十二位微處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處理器等等。 目前主流的CPU都是由AMD公司和Intel公司生產提供的。如AMD Athlon64 X2 5000+ AM2、Intel Core 2 Duo E7200等。 2、內存儲器和輔助存儲器 內存儲器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內存。輔助存儲器簡單的說就是指硬碟和光碟機。 內存 3、輸入/輸出介面 I/O介面 IDE介面,一般用於連接硬碟和光碟機,這個介面逐漸被SATA介面所代替;SCSI介面主要是用作連接SCSI介面的硬碟;USB介面一種通用萬能插口,支持人插拔;IEEE 1394介面比USB介面提供了更高的速率,同時也支持熱插拔。AGP介面,主要是用來連接顯卡,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被PCI-E介面所取代。 4、系統匯流排 匯流排一般有兩類:一類是連接計算機內部各模塊的匯流排,如連接CPU、存儲器和I/O介面的匯流排,常用的有ISA匯流排、EISA匯流排、PCI匯流排等;另一類為系統之間或系統與外部設備之間連接的匯流排,常用的有EIA-RS232C串列匯流排和IEEE-488並行匯流排等。 鍵盤 5、外部設備 一般包括鍵盤、滑鼠、顯示器、列印機等。
軟體系統
軟體系統包括: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 1、系統軟體 Windows xp 系統軟體包括:操作系統、服務型程序、語言處理程序。 2、應用軟體 應用軟體包括:定製應用軟體和通用應用軟體。
編輯本段工作過程
可以簡單概括為輸入、處理、輸出和存儲4個過程。 輸入是指接受由輸入設備(如鍵盤)提供的信息;處理是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並按一定方式進行轉換;輸出是將處理結果在輸出設備上(如顯示器等)顯示或列印等操作;存儲是將原始數據或處理結果進行保存以便再次使用。 這4個步驟組成一個循環過程。輸入、處理、輸出和存儲並不一定按照上述的順序操作。在程序的指揮下,計算機根據需要決定採取哪一個步驟。個人計算機的工作過程是通過輸入設備(鍵盤或滑鼠等)輸入用戶的操作命令或數據,計算機的處理單元(微處理器)接受到輸入命令後,進行處理並將結果在計算機的輸出設備(顯示器或列印機等)上輸出,也可以將結果保存在計算機的存儲器(硬碟或軟盤)上。因此,計算機對於某種輸入命令所要進行的對應操作,是由事先保存在計算機中的程序決定的。 計算機工作過程
編輯本段PC(personal computer)的組成
PC一般由主機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主機一般由CPU、主板、內存、硬碟、顯卡、光碟機、電源、機箱、散熱器等組成;輸入輸出設備一般包括鍵盤、滑鼠、顯示器等。這樣由主機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了一台裸機,只有再安裝好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以後,才稱得上一台真正的計算機。
㈤ 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
一般人會說,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他倆1946年發明了當時稱為「埃尼亞克」(ENIAC)的計算機。
其實,這是誤解。計算機的正宗發明人應該是一位名叫康拉德·楚澤的德國人。2010年6月22日,是楚澤的百歲誕辰紀念日。
如今,在其出生地柏林市,有一座楚澤博物館,供公眾參觀並了解他發明計算機的全過程。
一般而言,計算機的發明者理應精通數學。但楚澤的情況卻恰好相反。他喜歡的是畫畫,對數學卻沒興趣。在柏林工業大學,他的專業是土木工程。該專業的大量力學計算經常使他疲憊不堪。有一天,楚澤突然發現,教科書里的力學公式是固定不變的,人們要做的只是向這些公式中填充數據。這種單調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來完成!
這一發現,使楚澤走上了發明計算機的艱難歷程。
1935年,楚澤以自己的家為工作場地,獨自一人開始探索計算機的發明和製作。
1938 年,楚澤完成了一台純機械計算機Z-1。該計算機最大的貢獻是第一次採用了二進制。在薄鋼板組裝的存儲器中,楚澤用一個在細孔中移動的針,指明數字「0」 或「1」。
1939年,楚澤對Z-1進行了改進。在大量使用繼電器的基礎上,他組裝了第二台、電磁式計算機Z-2。
1941年,第三台電磁式計算機Z-3完成。它使用了2600個繼電器,用穿孔紙帶輸入,實現了二進製程序控制。程序控制思想雖然過去也有人提倡,但楚澤是把它付諸實施的第一人。
早在1938年就發明了計算機的楚澤,幾乎被人遺忘了幾十年。直到1962年,他才被確認為計算機發明人之一,並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楚澤已於1995年12月18日在德國黑森州的許恩費爾德市逝世。而就在1995年,比爾·蓋茨拜謁了楚澤。有趣的是,這位即將去世的計算機鼻祖為借計算機而成為世界首富的蓋茨畫了一幅肖像。直到現在,蓋茨還把這幅肖像畫掛在自己的辦公室里。
㈥ 計算機是誰發明出來的
1946年2月15日,世抄界上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宣告研製成功。「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座紀念碑,是人類在發展計算技術的歷程中,到達的一個新的起點。「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坦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
㈦ 為什麼發明計算機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最初發明計算機是為了戰爭的需要,但至今已發展為生活級科學需要了!
信息化世界中計算機越來越重要了
㈧ 發明計算機的原因是什麼
軍用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
㈨ 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復雜的數字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