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列舉你所知道的利用化學合成技術創造的

列舉你所知道的利用化學合成技術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7-29 07:30:36

A. 列舉綠色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最突出的就是光能引用,大街上的太陽能路燈;還有綠色燃料氫氣的重點引用;以及核能的開發引用!好多的

主要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1、採用無毒、無害的原料:化學研究和化工生產中經常採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如劇毒的光氣、氫氰酸、苯類、醛類等原料和中間體,它們嚴重地污染環境並危害人類的健康。採用無毒、無害的原料是綠色化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2、開發、應用「原子經濟」反應路線: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個原子,使之結合到目標分子中,不產生副產物或廢物,從而實現廢物的零排放。「原子經濟」反應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3、採用新型、高效、對環境友好、可回收的催化劑:通過選擇催化劑,可以提高反應的選擇性,並避免副產物的生成,提高原子的利用率,減少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排放。
4、採用無毒、無害的溶劑:致力於開發無溶劑存在下的反應,如固態反應;開發和應用無毒、廉價、不危害環境的水介質體系;以超臨界流體做介質的反應將成為綠色合成工藝的重要途徑。
5、產品的綠色化:採用新的工藝、新的原料、新的配方,合成新的對人類和環境無毒、無害的綠色產品是綠色化學的最終使命和終極目標。如開發新型的製冷劑,減少對臭氧層的破壞;開發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6、充分應用可再生資源:採用可再生資源做化學化工原料,是綠色化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和研究方向。據統計,現代95%以上的有機化學品都來自石油和煤,但石油和煤的儲量有限,屬不可再生能源。同時,石油和煤的開采和加工又嚴重污染環境。採用可再生的生物質,如澱粉、纖維素、沼氣、糖類等取代傳統的石油、煤等工業原料既可以保護資源又有利於環境,可謂一舉雙得。
7、從產品開發的途徑上考慮:傳統的化學工藝的開發是經過漫長的實驗探索,並不斷地改進、優化和完善。在這種研究模式下,必將消耗大量的化學試劑、溶劑和能源,並源源不斷地產生副產物和廢物。往往開發一條可行的化學工藝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計算機輔助分子設計和材料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分支,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如在有機合成和葯物合成中,科學家首先建立了一個已知的有機合成反應盡可能全的資料庫,然後在確定目標產物後,第一步找出一切可產生目標產物的反應;第二步又把這些反應的原料作為中間目標產物找出一切可產生它們的反應路線;接著應用計算機智能技術優化出價廉、物美、不浪費資源、不污染環境的最佳反應路線;最後,通過化學方法合成出所設計的目標分子。綠色化學在節約原料、保護環境、保障人類健康與安全方面發揮了日益顯著的作用,並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世界各國的許多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都在致力於綠色化學的開發和推廣應用。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和人們綠色意識的提高,我們的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會變得更加美好。

B. 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

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這四大發明就是我們中國古代最牛掰的技術創造。

C. 20世紀最後10年中利用化學合成技術創造的1—2種新物質,說明其研製過程以及在哪些領域得到應用

20ga+10gb可得5gc,同時還產生20+10-5=25gd
而5ga和5gb,之多隻有5ga和2..5gb參與反應,所以生成d=25/20*5=6.25g。

D. 列舉人類創造的化學物質

化學是人類創造新物質的工具
比如化肥、農葯、雜交水稻、除草劑、除蟲劑、塑料、合成橡膠(如輪胎)等等

希望能幫到你

祝你學習順利!

滿意請採納 順便贊同一下 O(∩_∩)O~

E. 列舉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在20世紀得到空前的發展,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更使得生物技術成為21世紀高新科技的主流。由於生物技術能夠揭示生物構造和遺傳的秘密,對於促進人口與健康、農業高新技術、生態環境、食品和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間技術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應用衛星的廣泛應用,人類開創了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勘測和空間科學、軍事應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領域空間技術的發展對於廣播電視、遠距離通信、氣象預報、資源普查、導航定位、農業生產、救援救災、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

3、遙感技術

這是本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運動著的物質的映象,藉助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和電子光學探測儀器,把遙遠的物體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接受記錄下來,再經過加工處理,變成人眼可以直接識別的圖像,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

4、微電子技術

運用電子學基本規律,研究各種電子元件、器件設備和系統,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國防及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技術,就是電子技術。而微電子技術則是電子技術的微型化發展技術。

5、微波通訊

微波通常指波長從0.3米到10-3米,頻率從109赫茲到3x11-11赫茲的電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質可以製成體積小、方向性極高的天線系統,進行遠距離通訊。微波可以毫無阻礙地穿過電離層,通訊質量遠高於短波,為宇宙通信、導航、定位以及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技

F. 根據有關知識列舉你經常吃的食物哪些是化學合成的物質

根據有關知識列舉,你經常吃的食物,哪些是化合成分的物質有很多?

G. 說說你知道哪些中國古代的技術創造

1、青銅冶鑄技術:

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青銅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其克服了純銅的柔軟弱點,且具有熔點低、鑄造性能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古代銅器中的主要品種,並促進了車、船、雕刻、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青銅器的應用,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成為這一時代的鮮明標志。

2、古代鑄鐵技術:

對鐵器的大量需求,促成了鐵范(鑄鐵金屬型)的發明。1953年河北興隆燕國冶鑄遺址出土的鐵范,曾用來鑄造鐵斧、鋤、鐮和車具。這些鐵范結構合理,壁厚均勻,形狀和鑄件輪廓相一致,並已使用鐵芯。有的范能一次鑄兩件器物,表明鑄鐵技術在這個時期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鑄鐵熱處理技術在此期間有明顯的進步。由於鑄鐵都用木炭熔煉,碳含量大都在共晶點附近,而其他元素含量較低,屬於較純的鐵碳合金。不少器件用鐵范鑄造,壁厚一般在3~5毫米,屬於薄壁鑄件。在實踐中,已採用了較為合理的熱處理規范,因而所得韌性鑄鐵件質量較好。白心韌性鑄鐵件多數處理完全,很少殘留滲碳體和析出石墨。黑心韌性鑄鐵件多數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一部分以鐵素體或珠光體為基體,石墨形狀與現代同類材質相近。

3、古代鑄鋼技術:

灌鋼法,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母懷文發明。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技術更為先進的灌鋼法,用此法製作的兵器堅韌鋒利。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煤做燃料,並用來冶鐵。北宋時期,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冶鐵爐的溫度因此得到提高,於是加速了冶煉進程,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

H. 列舉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的,寫出化學方程式。

(1)物質燃燒:
C+O2 = CO2
2CO + O2 = 2CO2
CH4 +O2= CO2 + 2H2O
(2) 水煤氣法
C + H2O = CO + H2
CO + H2O = CO2 + H2
(3)碳酸鹽類和酸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 HCl=NaCl+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BaCO3+2HCl=BaCl2+H2O+CO2
(4)碳酸鈣高溫分解、碳酸氫鈉受熱分解
CaCO3=CaO+CO2
2NaHCO3 = Na2CO3++H2O+CO2
實驗室常用的是:
(1)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 CaCO3 +2HCl = CaCl2 + H2O + CO2↑
(2)碳酸氫鈉與稀鹽酸反應 NaHCO3 +HCl = NaCl + H2O + CO2↑
(3)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2HCl = 2 NaCl + H2O + CO2↑
以上三個反應可通過控制鹽酸的量控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
(4)碳酸氫鈉受熱分解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條件:加熱)

I. 你還知道哪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請舉出四個例子

關於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有以下:

1、人類基金組計劃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繪制完成。

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太空漫步

神舟七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器,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全長9.19米。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4、嫦娥三號

2013年12月14 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域成功著陸,標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

嫦娥三號探測器於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月14日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並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

2017年1月9日,嫦娥三號工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9)列舉你所知道的利用化學合成技術創造的擴展閱讀:

中國深海技術

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

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生產部門和高校,在長達10年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J. 請列舉二十世紀以來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並簡單介紹這些發明創造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

手機電腦可以讓我們的科技更發達,我們曬朋友圈都是用的手機。

閱讀全文

與列舉你所知道的利用化學合成技術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