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席慕蓉的《我》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和創作背景是什麼詩中寫了什麼樣的
《我》席慕容
我喜歡出發 喜歡離開
喜歡一生中都能有新的夢想
千山萬水 隨意行去
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麼方向
我喜歡停留 喜歡長久
喜歡在園里種下千棵果樹
靜待冬雷夏雨 春華秋實
喜歡生命里只有單純的盼望
只有一種安定和緩慢的成長
我喜歡歲月漂洗過後的顏色
喜歡那沒有唱出來的歌
我喜歡在夜裡寫一首長詩
然後再來在這清涼的早上
逐行逐段地檢視
慢慢刪去
每一個與你有著關聯的字
賞析(你要得急,所以摘抄的是別人寫的賞析,不好意思了):
《我》寫出的是一個喜歡本色生活本色的自我,無論生活、夢想還是人生,可以閑庭信步,一路走走停停,不用功利的思索目的和意義。末句是一種褪去歲月後的少女情懷,夜幕中用詩句表露,待到天明又將它刪去,深埋心底。
歲月漂洗過的色彩,似乎已然暗淡,失去了艷麗的光澤,然而,時光漂洗後留下的,恰恰是最真最純,最美的那一份啊。
至於那沒有唱出來的歌,不知有沒有那種心情,有喜歡卻不敢接近的人,只有在心裡默默思念,幻想彼此接近,卻註定分離,那一份心境,對她的愛戀,就是心裡未曾唱出的歌吧?
席慕容是很浪漫且懷舊的人, 從她的無怨的青春, 可以看出,她年輕的時候,是 很想要一生就這樣愛著她渴望在一起的人的, 但是由於種種的不現實,她沒有逃脫最終分開的厄運,當她回首品味年輕的時候,用一首詩《我》,綰結她的感觸時,那歲月漂洗過的顏色,應該就是她漸漸老去的心靈和容顏,那沒有唱出來的歌,或許就是她人生中沒有得到真愛的惋嘆吧
Ⅱ 《白鹿原》是什麼時候寫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1988年開始動筆,1992年成稿。
陳忠實說, 為了創作這部作品,他用了兩年時間准備,用了四年時間寫作。這就是說,陳忠實是在其44歲時開始准備,至50歲時才完成。該作篇末註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草擬,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修訂本篇末加註有:1997年11月修訂於長安)。據陳忠實說,他寫這部作品,共寫了兩稿,第一稿拉出一個大架子,寫出主要情節走向和人物設置,第二稿是細致地寫,是完成稿,精心塑造人物和結構情節,語言上仔細推敲。這個說法與他篇末標明的寫作時間是吻合的。(陳忠實是1942年生)
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Ⅲ 國際歌創作背景是什麼
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史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城下。法國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同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工人很快佔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
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後,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
公社失敗後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納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
(3)該是時候的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國際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轉譯自俄文版並於1923年6月15日發表,此版本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國際的精神)在歌詞中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原來是國際工人聯合會(第一國際)的簡稱,有時表示國際共產主義。
早在20世紀之初,中國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現過未曾署名的《國際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應該是鄭振鐸與其好友耿濟之在1920年10月翻譯發表留下來的。但是以詩的形式出現, 沒有附曲,不適合唱頌。
1923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到中國,將《國際歌》重譯。
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紀念時,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印行《國際歌》傳單,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在歌詞中先音譯為「英特爾拉雄納爾」,再音譯為「英特爾納雄納爾」。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即中央蘇區)成立時,決定以《國際歌》作為國歌。
1962年,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譯文重新加以修訂。
《國際歌》還是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奏歌曲。從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Ⅳ 魯迅主要作品的寫作背景及深層含義
一、《阿Q正傳》
寫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
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並希望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第二章起移載「新文藝」欄,直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村中貧苦雇農阿Q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性,如卑怯、精神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二、《狂人日記》
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陳衡哲白話小說《一日》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上)
魯迅透過一個「狂人」的日記,揭露中國傳統社會里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里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最後,日記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號。
三、《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也是該篇小說的主人公。這篇小說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孔乙己作為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幾種寫法」這樣的迂腐「知識」。
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館里人們嘲笑的對象,後來因為偷書而被打斷了腿。根據小說的內容,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小說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鑽故紙堆,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小說塑造了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四、《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1927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夕拾》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虛偽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揭露庸醫娛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五、《在酒樓上》
《在酒樓上》是魯迅《彷徨》中的一篇小說,被魯迅胞弟周作人認為是魯迅寫得最好的小說之一,是「最富魯迅氣氛的小說」。這篇小說探討了辛亥革命後,曾經參與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有人認為,魯迅在呂緯甫這個人物身上注入了自己的影子,並藉此思考自己的命運及選擇。在這個意義上,《彷徨》中另一篇《孤獨者》是此篇的姊妹篇,而魯迅實際的選擇是與他在這兩篇小說中假想的兩條路都不相同的另一條路。
Ⅳ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寫作背景
1927年初,22歲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因癱瘓卧病在床,雙目失明。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與病魔做斗爭的同時決意通過文學作品,來展現當時的時貌和個人的生活體驗,他創作了一篇關於科托夫騎兵旅成長以及英勇征戰的中篇小說。
但他把小說寫好讓妻子寄給敖德薩科托夫騎兵旅的戰友們,徵求他們的意見,戰友們熱情地評價了這部小說,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郵局丟失。但這並沒有挫敗他,
在參加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函授大學學習的同時,他開始構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是他強忍病痛,在病榻上歷時三年完成。故事取材於他的親身經歷。
人物介紹
保爾·柯察金
出生於貧困的烏克蘭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十分貧苦。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直到哥哥工作之後,才有所改善。後到省肅反委員會工作。妻子是達雅·柯察金娜,第三個戀人。
保爾性格:頑強、執著、刻苦、奮進、勇敢、奉獻、寬容、誠實、堅強、不為命運所屈服。
保爾精神:自我犧牲的精神,頑強堅韌的意志,堅定不移的信念,熱愛讀書的精神。
冬妮婭
保爾初戀對象,是一個林務官的女兒;純潔善良,美麗動人。她曾把《牛虻》這部小說介紹給保爾看。這部書啟發了他的思想。冬妮婭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認識保爾·柯察金的,由於他的倔強和熱情,她不自覺地喜歡他,但由於階級出身的關系,她沒有和當時許多的青年一樣去參加保衛蘇維埃政權的偉大斗爭,保爾因此放棄了他們的感情。
Ⅵ 《光輝歲月》創作背景
1990年8月3日至6日,Beyond主唱黃家駒隨香港電台「愛心第一旅」遠赴巴布亞紐幾內亞,並親眼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
回到香港以後,黃家駒在報紙上讀到了曼德拉被困獄中的故事,並由此產生了內心的共鳴。黃家駒認為曼德拉的精神內涵是關於抗爭與希望,這與Beyond在香港艱辛打拚的背景不謀而合,於是黃家駒就創作了歌曲《光輝歲月》。
(6)該是時候的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光輝歲月》是中國香港搖滾樂隊Beyond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黃家駒作曲並為歌曲的粵語版填詞,國語版則由何啟弘、周治平填詞。該曲的粵語、國語版分別收錄在Beyond於1990年9月發行的粵語專輯《命運派對》以及1991年4月發行的國語專輯《光輝歲月》中。
該曲是黃家駒為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創作的一首作品。1990年該曲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獲得十大勁歌金曲獎。
獲獎記錄
1990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十大勁歌金曲獎
1990年:香港無線電視「最佳填詞獎」
Ⅶ 冰心寫作背景是什麼
冰心,原名謝婉瑩,她旅居國外寫作時,取唐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之意,表達自己胸中恆存一顆熱愛祖國的冰心。所以冰心為中國的少年兒童寫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為大家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
她生於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運動爆發後,在革命潮流影響下,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為主題的小說創作。詩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現母愛外,還記錄了作家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筆雋逸,藝術精巧。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發起的文學研究會。1923內燕京大學畢業,赴美留學,把在旅途和異國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在當時影響較大。解放後又發表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說散文集》、《冰心散文選》、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作者》、小說《小桔燈》。
冰心這四首詩,選自《繁星》《春水》。這是冰心五四時期的詩歌結集。分別寫於1921年和1922年,都是很短的小詩。是詩人瞬間靈感的記錄,詩中有關於對母親、童真、人類、自然和上帝的愛,也有關於對死亡、永生、黑暗、哀傷、沉默和悲觀的理解,還有些許難以理解的神秘。從20年代到30年代冰心的詩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在內容上逐漸從個人情感的象牙塔走進悲涼的現實世界,走向多災多難的祖國和人民;在形式上已從「零碎的篇兒」變到綿綿的抒情,節奏、韻律、音樂性上刻意追求,不少詩有新月派詩的韻律風格。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並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1923年8月17日,冰心離開融樂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離鄉背井的生活使冰心萬分苦惱。《紙船——寄母親》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的。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託於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
冰心作為五四時代的著名詩人,她的詩名是和《繁星》、《春水》連在一起的。《繁星》共164首,《春水》182首,主要發表於1922年的《晨報副刊》上,小詩均無單獨標題,只按序號編排。1923年兩組詩歌先後結集,分別由商務印書館和新潮社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冰心的小說和散文已經贏得了廣泛的讀者和眾多的贊譽,人們已經注意到,這個文壇新秀具有詩人的天份。而她自己立意做詩,還是因為受到了《晨報副刊》的記者孫伏園的鼓勵。他把冰心一篇饒有詩趣的雜感,分行放在詩欄里,使冰心受到極大鼓舞,決心打開自己心中文欄與詩欄的界線,專門做起了詩人,用詩的形式采探索人生。 冰心在後來回憶了自己當初寫詩時的情景。在她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課上課下貪婪地讀著各種書報,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三言兩語歪歪斜斜地抄在筆記本的眉批上,這樣做慣了,有時也把自己隨時隨地的雜感和回憶寫上去,日子多了,數量也就相當可觀。雖然大致不過三五行,但這三五行背後,總有些與親身經歷有關的事,看到這些字,便想起很親切很真實的情景,捨不得丟掉。 這時她偶然在一本什麼雜志上,看到鄭振鐸譯的泰戈爾的《飛鳥集》連載,都是充滿詩意和哲理的三言兩語。她心裡一動,覺得自己記在筆記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兩語,也可以整理一下,抄錄出來。在抄的時候,她選擇那些更有詩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為是零碎的思想,就選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兩個字起頭的,放在第一部,命名為《繁星》。 當時的許多評論家也認為,冰心受了泰戈爾的影響。但也許說她在泰戈爾的啟示下,發現了自己的詩才更准確些,真正的源頭還在於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 鄭振鐸的看法更全面一些,他認為,除了泰戈爾以外,冰心還受到了古典詩詞上絕句、小令的影響。冰心10歲的時候就讀了《論語》、唐詩,「發瘋似的愛了詩」,看詩韻,學對對聯,還在課外做了兩首七絕,執拗地送給先生「改削改削」,深厚的詩詞功底是她成功地創作小詩的原因之一。另外當年周作人翻譯的日本短歌俳句,流傳極廣,對冰心的影響也不少。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探索人生的過程中靈光閃動的匯合,裡麵包含著她對生命真諦的認識和理解,包含著豐碩的哲理。捕捉靈感的閃光,凝成短詩,這就是《繁星》和《春水》。 內容簡介 <<繁星春水>>的作者是冰心,內容是一些零亂的小詩,而且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寫的很好.作者接受了泰戈爾清新的風格和自由的短小形式,從而形成了她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頭來,感謝春光的愛---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終於沉默.母親呵!你是那春光嗎?" "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母親呵!撇開你的,憂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懷里,只有你是我靈魂的安頓
查看全部3個回答
韓式雙眼皮_雙眼皮案栗圖_全新行情價_拒絕套路
韓式雙眼皮蘇州知名眼部整形醫院,為您免費設計+免費定製+量身定做媚眼,多款雙眼皮供您選擇,避免價格陷阱,擰干報價水分,在整形這條路上,為您保駕護航。
蘇州聖愛醫院廣告
蘇州韓式雙眼皮?_2020雙眼皮價格一覽表
韓式雙眼皮?蘇州美萊全度美眸割雙眼皮,精細化操作,閉眼無痕!蘇州割雙眼皮多少錢?「美萊新品季特惠」更劃算。
蘇州美萊美容醫院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韓式三點雙眼皮多少錢?割雙眼皮幾天恢復?埋的好還是全切好
韓式三點雙眼皮多少錢?做雙眼皮全切和埋的哪個好?割雙眼皮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多久能恢復消腫?蘇州紫馨開雙眼皮,精緻化定製雙眼,術後自然真實,不用眼妝出門也很美!
572020-04-29
冰心寫作背景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重慶等地從事創作和文化救亡活動。1946年赴日本,曾任東京大學教授。1951年回國,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散文集《歸來以後》《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拾穗小札》和《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藝術上仍保持著她的獨特風格。其中《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表現了她對兒童的愛,她希望兒童們能有一個美好的心。她的作品還有詩集《繁星》、《春水》,為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以「自然」「童真」與「母愛」為主題,以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對自然的贊頌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為主要內容,表達了她對母親的情感、對孩子的喜愛、對自然的贊嘆及對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稱為繁星格與春水體。她的短篇小說《空巢》獲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兒童文學作品選集《小桔燈》於同年在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榮譽獎。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還出版有小說集《超人》《去國》《冬兒姑娘》,小說散文集《往事》《南歸》,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她的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聖的人」,認為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應該好好呵護,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與贊美。
37 瀏覽5922016-10-09
冰心的《繁星》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啊
《繁星》寫於1922年。當時,泰戈爾獲得諾貝爾獎後,曾經訪問過中國,他的詩影響了當時很多的詩人,其中包括徐志摩等。冰心也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了許多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
82 瀏覽14842020-03-17
冰心寫作背景是什麼?
冰心,原名謝婉瑩,她旅居國外寫作時,取唐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之意,表達自己胸中恆存一顆熱愛祖國的冰心。所以冰心為中國的少年兒童寫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為大家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 她生於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運動爆發後,在革命潮流影響下,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為主題的小說創作。詩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現母愛外,還記錄了作家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筆雋逸,藝術精巧。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發起的文學研究會。1923內燕京大學畢業,赴美留學,把在旅途和異國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在當時影響較大。解放後又發表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說散文集》、《冰心散文選》、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作者》、小說《小桔燈》。 冰心這四首詩,選自《繁星》《春水》。這是冰心五四時期的詩歌結集。分別寫於1921年和1922年,都是很短的小詩。是詩人瞬間靈感的記錄,詩中有關於對母親、童真、人類、自然和上帝的愛,也有關於對死亡、永生、黑暗、哀傷、沉默和悲觀的理解,還有些許難以理解的神秘。從20年代到30年代冰心的詩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在內容上逐漸從個人情感的象牙塔走進悲涼的現實世界,走向多災多難的祖國和人民;在形式上已從「零碎的篇兒」變到綿綿的抒情,節奏、韻律、音樂性上刻意追求,不少詩有新月派詩的韻律風格。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並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1923年8月17日,冰心離開融樂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離鄉背井的生活使冰心萬分苦惱。《紙船——寄母親》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的。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託於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 冰心作為五四時代的著名詩人,她的詩名是和《繁星》、《春水》連在一起的。《繁星》共164首,《春水》182首,主要發表於1922年的《晨報副刊》上,小詩均無單獨標題,只按序號編排。1923年兩組詩歌先後結集,分別由商務印書館和新潮社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冰心的小說和散文已經贏得了廣泛的讀者和眾多的贊譽,人們已經注意到,這個文壇新秀具有詩人的天份。而她自己立意做詩,還是因為受到了《晨報副刊》的記者孫伏園的鼓勵。他把冰心一篇饒有詩趣的雜感,分行放在詩欄里,使冰心受到極大鼓舞,決心打開自己心中文欄與詩欄的界線,專門做起了詩人,用詩的形式采探索人生。 冰心在後來回憶了自己當初寫詩時的情景。在她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課上課下貪婪地讀著各種書報,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三言兩語歪歪斜斜地抄在筆記本的眉批上,這樣做慣了,有時也把自己隨時隨地的雜感和回憶寫上去,日子多了,數量也就相當可觀。雖然大致不過三五行,但這三五行背後,總有些與親身經歷有關的事,看到這些字,便想起很親切很真實的情景,捨不得丟掉。 這時她偶然在一本什麼雜志上,看到鄭振鐸譯的泰戈爾的《飛鳥集》連載,都是充滿詩意和哲理的三言兩語。她心裡一動,覺得自己記在筆記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兩語,也可以整理一下,抄錄出來。在抄的時候,她選擇那些更有詩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為是零碎的思想,就選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兩個字起頭的,放在第一部,命名為《繁星》。 當時的許多評論家也認為,冰心受了泰戈爾的影響。但也許說她在泰戈爾的啟示下,發現了自己的詩才更准確些,真正的源頭還在於她自己那些「零碎的思想」。 鄭振鐸的看法更全面一些,他認為,除了泰戈爾以外,冰心還受到了古典詩詞上絕句、小令的影響。冰心10歲的時候就讀了《論語》、唐詩,「發瘋似的愛了詩」,看詩韻,學對對聯,還在課外做了兩首七絕,執拗地送給先生「改削改削」,深厚的詩詞功底是她成功地創作小詩的原因之一。另外當年周作人翻譯的日本短歌俳句,流傳極廣,對冰心的影響也不少。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探索人生的過程中靈光閃動的匯合,裡麵包含著她對生命真諦的認識和理解,包含著豐碩的哲理。捕捉靈感的閃光,凝成短詩,這就是《繁星》和《春水》。 內容簡介 >的作者是冰心,內容是一些零亂的小詩,而且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寫的很好.作者接受了泰戈爾清新的風格和自由的短小形式,從而形成了她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頭來,感謝春光的愛---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終於沉默.母親呵!你是那春光嗎?" "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母親呵!撇開你的,憂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懷里,只有你是我靈魂的安頓
5 瀏覽1212019-08-26
冰心的資料,寫作背景資料,作品資料?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籍貫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被稱為「世紀老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1926年,冰心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執教於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此後著有散文《南歸》,小說《冬兒姑娘》等,表現了更為深厚的社會內涵。
2 瀏覽172020-03-10
冰心」談生命」一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1.寫作背景 《談生命》發表於1947年的《京滬周刊》上,《京滬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綜合性刊物。其時作者時值中年。發表後便遺落50多年,任何選本都未曾選人,直至1999年才重新被有識者找出來,如同發現了一顆隔世重見天日的瑰麗明珠。大家知道,冰心散文創作有兩個高峰期,一是早年,一是晚年,中年散文業績平平。可不知何故,本文獨放異彩。它用語不似早年那樣清麗淡雅,富有書卷氣,但平和的文字中間蘊薔著一種浩遞宏大的思想感情,可以說風格變得更加厚重深沉了,倒更像是老年人的文筆和風格。冰心老人最後在世紀末平靜地幸福地"消融了,歸化了",她的魂魄歸於大地和海洋,歸於書籍和讀者,"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她早有所料,中年時就己悟出這一玄妙之道。 2.內容介紹: 《談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為例,揭示生命的生長、壯大和衰老的普遍規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與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則,同時表達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本文雖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嚴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層次來。 3.重難點提示與解說 鑒賞散文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散文是美文」,散文自有其對特定意境的追求;何謂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必須有所寄託,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這可寄託的景、物、事就是「境」。鑒賞散文的意境美就要深入閱讀作品,捕捉作者所構築的「意」與「境」,從而把握作品的主旨。鑒賞散文的情感美,可以通過深入閱讀、發揮想像、換位思考的方式來實現。 希望這個對你有幫助
14 瀏覽25822018-03-24
評論兩句51
下一條回答
被贊56次
精彩推薦
韓式雙眼皮_雙眼皮案栗圖_全新行情價_拒絕套路
韓式雙眼皮蘇州知名眼部整形醫院,為您免費設計+免費定製+量身定做媚眼,多款雙眼皮供您選擇,避免價格陷阱,擰干報價水分,在整形這條路上,為您保駕護航。
蘇州聖愛醫院廣
冰心寫作背景是什麼
我來答有獎勵
1967344121
LV.3 2018-03-05聊聊
冰心,原名謝婉瑩,她旅居國外寫作時,取唐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之意,表達自己胸中恆存一顆熱愛祖國的冰心。所以冰心為中國的少年兒童寫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為大家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
她生於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逝世。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運動爆發後,在革命潮流影響下,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為主題的小說創作。詩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現母愛外,還記錄了作家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筆雋逸,藝術精巧。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發起的文學研究會。1923內燕京大學畢業,赴美留學,把在旅途和異國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在當時影響較大。解放後又發表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說散文集》、《冰心散文選》、散文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作者》、小說《小桔燈》。
冰心這四首詩,選自《繁星》《春水》。這是冰心五四時期的詩歌結集。分別寫於1921年和1922年,都是很短的小詩。是詩人瞬間靈感的記錄,詩中有關於對母親、童真、人類、自然和上帝的愛,也有關於對死亡、永生、黑暗、哀傷、沉默和悲觀的理解,還有些許難以理解的神秘。從20年代到30年代冰心的詩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在內容上逐漸從個人情感的象牙塔走進悲涼的現實世界,走向多災多難的祖國和人民;在形式上已從「零碎的篇兒」變到綿綿的抒情,節奏、韻律、音樂性上刻意追求,不少詩有新月派詩的韻律風格。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並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赴美留學。1923年8月17日,冰心離開融樂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離鄉背井的生活使冰心萬分苦惱。《紙船——寄母親》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的。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託於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
冰心作為五四時代的著名詩人,她的詩名是和《繁星》、《春水》連在一起的。《繁星》共164首,《春水》182首,主要發表於1922年的《晨報副刊》上,小詩均無單獨標題,只按序號編排。1923年兩組詩歌先後結集,分別由商務印書館和新潮社出版。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冰心的小說和散文已經贏得了廣泛的讀者和眾多的贊譽,人們已經注意到,這個文壇新秀具有詩人的天份。而她自己立意做詩,還是因為受到了《晨報副刊》的記者孫伏園的鼓勵。他把冰心一篇饒有詩趣的雜感,分行放在詩欄里,使冰心受到極大鼓舞,決心打開自己心中文欄與詩欄的界線,專門做起了詩人,用詩的形式采探索人生。 冰心在後來回憶了自己當初寫詩時的情景。在她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課上課下貪婪地讀著各種書報,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三言兩語歪歪斜斜地抄在筆記本的眉批上,這樣做慣了,有時也把自己隨時隨地的雜感和回憶寫上去,日子多了,數量也就相當可觀。雖然大致不過三五行,但這三五行背後,總有些與親身經歷有關的事,看到這些字,便想起很親切很真實的情景,捨不得丟掉。 這時她偶然在一本什麼雜志上,看到鄭振鐸譯的泰戈爾的《飛鳥集》連載,都是充滿詩意和哲理的三言兩語。她心裡一動,覺得言兩語,也可以整理一下,抄錄出來。在抄的時候,
Ⅷ 不想長大的創作背景
《不想長大》由施人誠填詞,左安安作曲並擔任歌曲的製作人。左安安在創作歌曲的時候採用了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中的主題作為副歌的旋律,並將該主題用反復的歌詞充當修飾,再加上大量管弦樂的龐大編曲,營造出復古的感覺 。此外詞曲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還參考了韓劇《My Girl- 我的女孩兒》的主題曲《Never Say Goodbye》 。
Ⅸ 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別是誰,是什麼時候寫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三國演義》
作者:(元末明初)羅貫中
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
回數:共一百二十回
介紹:根據陳壽《三國志》,以及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一些民間傳說寫成。現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則。清初毛宗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並成為現在最常見的120回本。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
《三國演義》故事開始於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結束於王浚平吳,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政治斗爭。文字淺顯、人物形象刻畫深刻、情節曲折、結構宏大。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歷史上是「寧我負人,休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的作品結構七實三虛,寫作中運用無中生有、移花接木、添枝加葉、渲染誇張的虛構藝術手法。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滸傳》
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是羅貫中所作。
明高儒《百川書志》著錄其所見本,前署「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認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是羅貫中所作。
《水滸傳》介紹:作者在《宣和遺事》及相關話本、故事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全書以描寫農民戰爭為主要題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故事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版本:《水滸傳》在流傳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本子。現在所見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後,有「征遼」和鎮壓方臘起義等情節;120回本又插增了鎮壓田虎、王慶的情節。後金聖嘆將此書刪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後的事,稱為70回(實為71回)。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說名耳),又名肇瑞,彥端,號耐庵。籍貫:興化白駒場人(今屬江蘇)。祖籍泰州海陵縣,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後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
蘇州城閶門外,懷胥橋北施家巷有一戶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這一支傳到施耐庵的父親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個男丁。一位老秀才給嬰兒起了個名字,叫彥端,意思是這孩子長大了,定是位行為端正的才子。這個襁褓中的彥端,就是後來寫出千古名著《水滸》的施耐庵。施耐庵7歲時,家裡貧窮,無法上學。但他聰明好學,經常借書看,請鄰居教,有時還到學府去旁聽。就這樣,他讀了《大學》、《論語》、《詩經》、《禮記》等許多書。13歲時,已能在大庭廣眾之中,對答如流,下筆琳琅。一次,鄰居老人病故,約請在滸墅關教私塾的季秀才來寫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時趕到,別人就提議讓彥端試試。耐庵少年氣盛,欲顯其才,也不推讓,走過來一揮而就。後來,季秀才看了這篇兼有稚氣和才氣的祭文,稱贊不已。主動提出,帶施耐庵到滸墅關去讀書,並且不收學費。後來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滸墅關讀書,十分刻苦,他不僅熟讀諸子百家,而且各種書都去瀏覽。當時刊行的《大宋宣和遺事》,講晁蓋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楊志賣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興趣,他常常在課余閱讀。還同小夥伴們一起舞刀弄棒,練習武藝。那時,蘇州城裡經常說唱些如《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同樂院燕青搏魚》、《李逵負荊》等話本和雜劇,施耐庵有時也去消遣,對這些「仗義英雄」、「擎天好漢」流露出敬佩之情。
《西遊記》
作者:(明)吳承恩
又名:《西遊釋厄傳》
回數:共一百回(實一百零一回)
介紹:西遊記以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話本及雜劇(元末明初楊訥作)基礎上創作而成。西遊記前七回敘述孫悟空出世,有大鬧天宮等故事。此後寫孫悟空隨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除妖降魔、戰勝困難的故事。書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畫生動,規模宏大,結構完整。
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大鬧天宮;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吳承恩(約1504年-約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活了將近80歲。
《紅樓夢》
又名:《石頭記》《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 《情僧錄》 《大觀瑣錄》 《金玉緣》 《情界銓》
作者:(清)曹雪芹
紅樓夢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由高鶚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寫、修改過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傳。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偉元將前八十回及後四十回續稿以活字排印,從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有改動。
介紹:紅樓夢寫於十八世紀中葉的清乾隆時代,內容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寫了封建官僚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別是賈家的衰落過程,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說明了封建王朝必將衰落的歷史命運。作品語言優美生動,善於刻畫人物,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薛寶釵、尤三姐等個性鮮明的人物。本書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曹雪芹,中國清代小說家,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其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顒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餘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雪芹在富貴榮華中長大。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生活一貧如洗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10載,增刪5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曲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於過度憂傷和悲痛,到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入葬費用由好友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