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登高創造復述

登高創造復述

發布時間:2021-07-29 04:37:26

1. 登高的勵志格言

1、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2、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沒有絲毫理由絕望。因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層次上復得。

3、自暴自棄便是命運的奴隸,自強不息是生命的天使;我不想用別人的汗水澆灌自己的心靈,我願意用別人的棉襖,來溫暖自己的軀體。我只想堂堂正正的做人,我只願光明磊落做事,該記得的我不會遺忘,該遺忘的我不會存放。

4、沒有一勞永逸的開始;也沒有無法拯救的結束。人生中,你需要把握的是:該開始的,要義無反顧地開始;該結束的,就干凈利落地結束。

5、再偉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間,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偉大的時刻。

6、生命的獎賞遠在旅途終點,而非起點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達到目標,踏上第一千步的時候,仍然可能遭到失敗。但我不會因此放棄,我會堅持不懈,直至成功!

7、不要認為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這是錯誤的。學會有效地工作,這是經營自己強項的重要課程。

8、世間萬事,不可求其絕頂**。留一分不足,可得無限完美。物滿則溢,強求必反。埋首努力之外,一切聽其自然,屆時自有機遇。

9、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廢不了整個人生。

10、你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別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選擇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

11、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願,無事不成!

2. 用《登高》中的一句詩概括這段話的內容。一個生在顯赫的名門貴族,一個走到中國現實主義詩歌頂峰的人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3. 杜甫的《登高》內容是什麼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類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註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迴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簡析】:
這首詩是
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
,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
,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
。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

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歷九月
的習俗,這首詩就是

二年(767)的
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
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
),患有嚴重的
,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徵。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
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
」,又是從
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
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
,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
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
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
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
,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
,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

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
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
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詩藪》)

4. 以孤獨的詩為題,為杜甫登高一詩進行創造性復述

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有愁,秋風秋雨愁煞人嗎,有愁就含悲;「猿嘯哀」自然有悲.
第二句「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是清的,清,青也,沙是白的,都是冷色調,有悲.「鳥飛回」,這讓我想到了曹操的《短歌行》中「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何處是歇息之地?悲從中來.
第三句「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葉已經夠悲了,何況落木,更給人以沉重之悲.
第四句「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滾滾,浪花淘盡,杜甫當時53歲,應該頓有人生易逝之感,逝者如斯嗎.而且是「滾滾來」,長江直面,氣勢逼人,更有悲感.
第五句「萬里悲秋常作客」,遠在萬里,客居他鄉,而且是「常」做客,又是在「冷落清秋節」,豈不悲哉!
第六句「百年多病獨登台」,「百年」是年紀大,53歲了,「多病」是多種疾病纏身,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獨登高,有悲.古有登高習慣,登高詩詞中大都體現了一種愁思,「海天愁思正茫茫」,「獨愴然而涕下」.悲.
第七句「艱難苦恨繁霜鬢」,很明顯,繁霜是比喻,說的是悲愁,兩鬢像下了霜.
最後一句「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不順,悲.濁酒是劣酒,清酒是好酒,連濁酒都喝不起了.恰恰又是新停,原來還能借酒消愁,雖然是濁酒,現在濁酒又剛停,一「新」字,把那種欲悲無酒,欲說還休的內心體現的淋漓盡致,讓讀者涕淚漣漣.悲更悲.

5. 關於杜甫<<登高>>的概括

蒼涼沉鬱的秋之歌

——杜甫《登高》詩淺析

王有器

風急天高猿嘯哀,堵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或說杜詩是巍巍的高山,或說杜詩是滔滔的大江,一部杜詩確實如一座豐碑,在中國詩壇的峰巔上巋然屹立。盡管盛唐景象被歷時八載的「安史之亂」席捲而去,唐王朝成了一輪西斜的寒日,但正所謂「國家不幸詩人幸」,杜甫正是在這「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的亂世中放射出燦爛的光華,確立了「詩中聖哲」(郭沫若語)的地位。

要了解杜詩,不可不了解杜甫的生平,因為杜甫的身世遭遇,便是杜詩最好的註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鞏(今河南鞏縣)人,出身名門望族,遠祖杜預,西晉名將,亦為歷史學家。祖父杜審言,初唐著名詩人。其父杜閑,亦做過司馬等地方官。杜甫年少,適逢開元盛世,故爾豪情滿懷、理想高遠。二十四歲赴考洛陽未中,便漫遊齊趙、遍訪名山。三十歲返洛陽,遇李自、高適,更是如魚得水,論文賦詩,極為快意。這是杜甫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從此以後便坎坷多賽,江河日下。

三十五歲到長安謀求官職以實現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之理想,然玄宗自冊立楊貴妃後便「春從春遊夜專夜」,不理朝政居後宮。奸信當道、正人被斥,杜甫於長安竟困居十年不為所用。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四十四歲的杜甫安頓家小於口州,隻身北上投奔肅宗,不期途中被俘,押到長安,困囚了八個月。後冒險出逃,歷盡了千辛萬苦到達鳳翔,肅宗任命為左拾遺。因直言諫凈觸怒龍顏,致左遷華州(今陝西華陰)。華州一年,杜甫目睹種種社會慘狀,深感理想絕望,故於乾元二年(759年)辭官回家,從此便飄泊無定飽受戰亂之苦。先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再至同谷(今甘肅成縣),又至成都,仗親友資助在西郊洗花溪畔蓋一茅屋,名曰「草堂」,然成都亦非世外桃源,軍閥紛爭、戰亂不已。杜甫只得又掣婦將雛避亂梓州(今四川丁台),時年四十八。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終告結束,杜甫從間州(今四川間中)重返成都,經人推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有「杜工部」之稱。

五十二歲時,杜甫再離草堂,開始了他最後一段飄泊的生活。大歷元年(766年)到夔州;次年欲回家鄉,但因兵亂不息而無法回歸,只得往返流離於潭州(今湖南長沙)、衡州(今湖南衡陽)之間。終於大歷五年(770年)冬,病死湘江船上,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一生,是潦倒文人的多難旅程,也是用詩歌譜寫的人生悲劇。杜詩遺留千四百餘首,悲憤地敘述了他痛苦的一生,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轉變,如實地記錄了在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廣大人民受苦受難的悲慘處境。

《登高》一詩,為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陽登高所作。孤城晚秋,猿啼鳥飛,敗葉飄零,滿目蕭然。全詩可分兩大部分,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後四句抒登高所感。所覽之景蒼涼雄渾,所抒之 情沉鬱悲抑,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是一曲卓絕千苦的秋之歌,歷來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語)。

作詩取材登高,非杜甫始,但如杜甫把意境寫得如此開闊壯觀,實非多見。「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自鳥飛回。」上句一「哀」字,便寫盡了悲秋之狀,江風巨烈,晴空如海,高猿長嘯,屬引凄異。耳中所聞之哀,實則是心中所感之哀,萬里悲秋,他鄉作客,自然哀上自頭。下句寫深秋九月,林寒澗肅,秋江清澈,水鳥迴旋。一靜一動,相得益彰。天高地遠,歸途茫茫,傍水低飛,何枝可依。詩人顛沛流離到此,見物傷情,恐怕又有「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之嘆了。「天高」、「沙白」、「猿嘯」、「鳥飛」,這些極具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景物,人得詩來,形象鮮明,讀之如身臨其境,且所顯示的境界極為雄渾高遠,令人昂揚振奮。

頷聯視野更為開闊,所寫景物也更為壯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上句承「風急天高」、下句接「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無縫。秋高風大,故聞落木之「蕭蕭」,峽峻流急,故見波濤之「滾滾」。其實作者通過落木、流水也寫出了對時代的感受。安史之亂把盛唐重重塗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輝,千古興亡多少事,長安王氣黯然收。作者似登歷史高台,縱觀其盛衰興亡,賭物傷情,不免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嘆,大唐王朝在政治上畢竟已進人蕭瑟悲涼的晚秋時節。但是在這極其蕭瑟蒼涼的景物描述中,卻又充滿著一種雄渾奔放的氣勢,讀來音調鏗鏘、意境豪放,蘊蓄著濃厚的陽剛之氣。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謂「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登高》便是一首對仗工整、精於詩律的上乘之作。且此聯的疊字,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毫無矯揉造作之態。讀杜甫詩常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嘆,究其原囚,便在於杜甫是用他的整個生命來寫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正因為有這種非同尋常的執著,故才有這樣非同尋常的佳作。是為第一部分。

以下四句為抒情,抒寫自己身多疾病的艱難處境和沉鬱悲抑的愁苦心情。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頸聯上句一「常」字,便寫出了異鄉作客對作者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世亂鬱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九日》)。逃難、陷口、冷遇、貶滴、輾轉遷徒、飽經憂患,寫就了杜甫的一生。曾經滄海難為水,終年飄泊尋常事,長期的顛沛流離並沒有使杜甫沉淪,反而更激發了他創作熱情,南北流浪憂國憂民、年老多病傷時念亂之時,恰是他創作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內心極為痛苦、生活極其悲慘之時,也正是他作品產生最多的時期。痛苦的生活造就了完美的藝術。個中原因,並不復雜,流離中他更全面更真實地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飄泊中他在生活上、感情上更貼近人民。生活孕育了激情,人民賦予他力量。頸聯下句是寫其扶病登高、愁緒滿懷。山河風飄絮,身世雨打萍,「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更何況百年多病,孑然一身。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在沉重的感嘆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上句寫回首一生,艱難備嘗,白發日添,垂垂老矣。「艱難苦恨」,是對自己顛沛流離一生的概括,從困長安到如今寓夔州,廿年風和雨,一身愁與苦。但同時,這也指動盪不安的社會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閣夜》),國破家亡生靈塗炭,幾家歡樂幾家哀愁。如今淪落他鄉老病纏綿,舊時豪情雲散盡,無力回天空悲切。縱有苦恨萬千,也只得借酒消愁,可惜因病戒酒,無奈有杯難舉。此時此刻,詩人的悲苦之心可以想見。是為第二部分。

縱觀全詩,「悲」字貫穿始終。秋風秋聲蕭颯荒涼,一悲也;萬里飄泊異鄉作客,二悲也;百年多病孤獨登台,三悲也;潦倒日甚前景黯淡,四悲也。用意曲折而一氣流轉。然而此詩的感人之處不僅僅在於作者悲嘆艱難潦倒的個人命運,更重要的是作者還概括了「萬方多難」、「萬里悲秋」的時代苦難。明人胡應麟評論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我想胡氏下此斷語,其原因便在於此。杜詩之所以被人譽為「博大精深「,杜甫之所以被人們尊為「詩中聖哲」,其主要原因便在於杜詩中回盪著強烈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語),杜詩中有許多作品是直接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並且其反映的深刻性,更是前無古人。這就是杜甫的偉大之所在,也正是毛澤東稱其詩為「政治詩」的原因之所在。他的作品與人民同在。

《登高》,一曲蒼涼雄渾、沉鬱悲抑的秋之歌,從古唱到今,「光焰萬丈長」(韓愈句),便是因為悲自己、嘆黎元、憂國家是其主旋律。

6. 杜甫的《登高》營造了那些意境

網路首頁

下載知道APP第一時間解決難題

 

杜甫的《登高》使用了那些意象 ?營造了那些意境?

2015-03-22

 10分鍾內有問必答

前往下載

滿意回答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從細處著筆,寫具體景物。詩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寫出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騰播眾口的名句。時值深秋重陽,天高氣朗,山風獵獵,猿啼聲哀。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選擇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風急」,高處「風急」,所謂「高台多悲風」,這是登高之感。「猿嘯」,《水經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嘯哀」正是描繪了這種情景。這是登高所聞。秋江上景物蕭疏,洲渚凄清,沙灘白凈,水鳥翻飛,這是登高所見。這一聯詩人用工筆描摹了「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嘯哀」、「鳥飛回」這六種景物,既展示了節序的蒼茫、凄清、肅殺的氣氛,又烘託了詩人悲愴、愁苦的情懷。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聞有見有感,有動有靜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無一虛設,表現了詩人用詞造句寫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頷聯從大處落墨,寫整體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寫山,因風急,故落葉紛紛,蕭蕭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寫水,因風急,長江波濤洶涌,滾滾而來。「無邊」狀秋意之深,景界之闊,蘊含著詩人沉鬱、悲涼之感;「不盡」寫長江奔騰不息,也顯示了詩人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蕭蕭」形容落木,「滾滾」描繪長江,專以虛字傳神,顯示出出神入化之筆力。「無邊」句融《楚辭》「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風颯颯兮木蕭蕭」的語意,創造出這一氣勢磅礴,格調雄渾,內涵深厚,音韻鏗鏘的千古傳誦的名句。
《登高》前兩聯是寫江邊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夫之《姜齋詩話》)詩人大筆勾勒,寫出了天高風急,飛鳥迴旋,高猿長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這氣勢恢宏的秋景,但,筆在景上,情寓景中,在這合於節令,諧於情緒的景物描摹的基礎上,詩人那蒼涼,悲苦的身世之感流於筆端,寫出了直舒胸意的頸聯和尾聯

7. 登高的最簡內容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登高》賞析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像「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此詩的名句為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6345.htm

8. 杜甫的《登高》使用了那些意象 營造了那些意境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從細處著筆,寫具體景物。詩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寫出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騰播眾口的名句。時值深秋重陽,天高氣朗,山風獵獵,猿啼聲哀。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選擇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風急」,高處「風急」,所謂「高台多悲風」,這是登高之感。「猿嘯」,《水經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嘯哀」正是描繪了這種情景。這是登高所聞。秋江上景物蕭疏,洲渚凄清,沙灘白凈,水鳥翻飛,這是登高所見。這一聯詩人用工筆描摹了「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嘯哀」、「鳥飛回」這六種景物,既展示了節序的蒼茫、凄清、肅殺的氣氛,又烘託了詩人悲愴、愁苦的情懷。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聞有見有感,有動有靜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無一虛設,表現了詩人用詞造句寫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頷聯從大處落墨,寫整體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寫山,因風急,故落葉紛紛,蕭蕭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寫水,因風急,長江波濤洶涌,滾滾而來。「無邊」狀秋意之深,景界之闊,蘊含著詩人沉鬱、悲涼之感;「不盡」寫長江奔騰不息,也顯示了詩人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蕭蕭」形容落木,「滾滾」描繪長江,專以虛字傳神,顯示出出神入化之筆力。「無邊」句融《楚辭》「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風颯颯兮木蕭蕭」的語意,創造出這一氣勢磅礴,格調雄渾,內涵深厚,音韻鏗鏘的千古傳誦的名句。
《登高》前兩聯是寫江邊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夫之《姜齋詩話》)詩人大筆勾勒,寫出了天高風急,飛鳥迴旋,高猿長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這氣勢恢宏的秋景,但,筆在景上,情寓景中,在這合於節令,諧於情緒的景物描摹的基礎上,詩人那蒼涼、悲苦的身世之感流於筆端,寫出了直抒胸臆的頸聯、尾聯。

9. 杜甫《登高》的復述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煩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賞析

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10. 《登高》、《登岳陽樓》的鑒賞

【詩文解釋】
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似乎蘊含著無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鷗不時地迴旋。無邊無際的落葉紛紛飄墜,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而來。離家萬里,悲嘆自己經常漂泊他鄉,衰老多病,寒秋中獨自登臨高台。世事艱難,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雙鬢,窮困潦倒,於是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
【詞語解釋】
猿嘯:猿長鳴聲。
落木:落葉。
蕭蕭:形容秋天樹葉紛紛落下的聲響和狀態。
【詩文賞析】
蕭瑟的秋風中,水清沙白,迴旋的飛鳥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詩人登高遠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備嘗潦倒艱辛之苦,經歷了國難與家愁,到如今已兩鬢成霜,百病纏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此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被稱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璣,已成為千古的佳句。

閱讀全文

與登高創造復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