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把創造還給教育

把創造還給教育

發布時間:2021-07-29 04:04:03

創造教育論 的含義意義··

留郵箱給我, 我把《創造教育論》 整本書用WORD形式發給你!,懸賞分記得適當追加一點。

Ⅱ 關於教育創新的名言

關於創新的教育名言精選
1.工作中要有螺絲釘精神,要培養工作興趣,學會享受工作過程,學會積累知識,學會把握創新,提高自身技能。

2.創新不重要,有用的創新才重要。

3.在教育來學的人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

4.科技公司尤其是中國的公司,更應該注重知識產權,這是創新型科技公司的基本要素。科技公司之間的專利糾紛是難免的,因為這是行業的基礎建設,跨國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經常用專利作為壓制對方或者挑戰對手的手法。

5.對於創新來說,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路。 -郎加明《創新的奧秘》

6.創新是企業家的具體工具,也就是他們藉以利用變化作為開創一種新的實業和一項新的服務的機會的手段。企業家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尋找創新的源泉,去尋找表明存在進行成功創新機會的情況變化擴其徵兆。他們還需要懂得進行成功的創新的原則並加以運用。 德魯克

7.作為一個科學家,不能迷信權威,迷信書本,也不能因為取得一丁點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學是沒有止境的。只有敢於探索敢於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

8.創新不是為對手競爭,而是跟明天競爭,真正的創新一定是基於使命感,這樣才能持久的進行。

9.自強不息,務實創新,穩健經營,追求永續。

10.每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但他們還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有正確的判斷力,有決心,敢於創新,勤奮工作。

Ⅲ 抓住一切教育的契機就可以創造教育的契機是誰的名言

1、轉變教育觀點,培養創新意識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教師觀念不改變就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與學的關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而獲得。

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評價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要把教師的意識強加於學生;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合作者,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意志對學習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處理所獲起的信息,使新舊知識融合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滿足心裡上的需求,體現自我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加創新意識。

2、營造教學氛圍,提供創新舞台

課堂教學氛圍是師生即時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是由師生的情緒、情感、教與學的態度、教師的威信、學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由師生共同調節控制形成的,實質就是處理好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真正使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者。

因此,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創新能力的舞台。

3、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於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於常規的思維,它是指對某種事物、問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它的特徵是超越或突破人們固有的認識,使人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因此,創造思維是創造能力的催化劑。提問是啟迪創造思維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通過特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愛因斯坦曾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通過想像可以使人們看問題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維活動起質的飛躍,豐富的想像力能「撞擊」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誘發學生的想像思維。

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現創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科學成果都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並在實踐中檢驗和論證。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實驗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變傳統的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另外還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實驗用品,讓學生根據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作能力。有時實驗不一定獲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出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從中吸取教訓,重新進行實驗,直到取得滿意的效果為止。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Ⅳ 創造教育的提出與發展

20世紀復 60 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制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 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 250 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
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 20 世紀 30 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 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 1968 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 80 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 1982 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Ⅳ 創造性發展屬於心理教育的范疇嗎

以下是教育學的試題.其中包含了教育發展階段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學家及論著,,開頭部分漫漫找,你也可以到這個網站去找相關試題,:希望對你有用.教育學(復習)31.教育學: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2.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的>>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3.1632-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普及初等教育+班級授課.4.1806-赫爾巴特-繼承了康德的教育學講座->-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5.1861-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社會家-斯賓塞->-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6.19世紀末-20初-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社會-從做中學-有有經驗主義色彩.7.西方教育學-赫爾巴特(傳統教育學)-杜威(現代教育學)8.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盧姆->-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9.1963-美-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結構主義教育思想.10.教育起源-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11.教育的社會職能-降人從一個生物實體的人的轉化為一個社會實體的人12教育的深化-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它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生長.13.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其它動物界是沒有的.14教育本質:把教育看作是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15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聯系的,教育者是主導性因素.16奴隸社會的教育特徵-學在宮府-主要內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17唐學制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等級性特徵-六學二館-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崇文館,弘文館.18歐洲中世紀教會教育的內容-七藝(文學,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19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20影響人發展的四個因素-遺傳,環境,教育,個體21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A遺傳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B遺傳因素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C遺傳因素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D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22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23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大會對青年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24)原因:A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們的發展方向B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深刻C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25從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一意義上來講,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26如何使教育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A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發展B――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C――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27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A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B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C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學組織形式的發展和改革。28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階段B教育是一種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C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29教育的生產性原理-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發展科學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起到重要的作用.30教育優先於經濟發展(正確是相對的,有前提的)31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發展所以要超前於競技的發展,是因為教育的周期性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未中經濟建設需要人才,必須提前培養;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知識是生產體系的心臟和大腦,沒有科學的知識,就不能從事生產和發展生產,而科學人才的培養,基礎是教育,因而經濟要起飛,教育須先行。32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A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a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b決定著受教育者的權利c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B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偉大影響作用.a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培養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c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3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34教育獨立性的三種表現形式:A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B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C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35義務教育-即以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36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37教育目的結構,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兩部分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做出規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作出規定.其中關於身心素質的規定是教育目的的結構核心部分.38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的一種傾向.39個人本位論者主張A提出教育目的應當從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而不是從社會出發B教育的目的再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人,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40社會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的目的要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個人的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會化,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41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是對立統一的歷史過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也為這種歷史過程所制約.A從社會歷史的總的進程來看,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是密切聯系的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因此總的來說,教育目的的兩種價值取向基本是一至的,而不是截然對立。B個人的發展與具體的社會現實之間是有矛盾的,這種矛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還很尖銳。C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個人與社會才能達到高度統一,教育目的的兩種價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4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A培養」勞動者』或」社會建設者」B需要全面發展C具有獨立個性.43教育的目的是不變的,但其價值取向由應試教育――素質教育.44普通中小學教育的性質是基礎教育(不是義務教育)45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發展他們的智力的教育德育:德

Ⅵ 把課堂還給學生,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師了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教學促進發展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地方。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設計科學而合理、新穎而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探索的空間留給學生。然而,現在的課堂還嚴重地存在著教師壟斷學習的現象,在家長和教師的心目中,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控制著教學的全過程,不允許學生有些許的「越位」,更不喜歡孩子提「怪問題」、「鑽牛角尖」。中國的教育,古有戒尺,今有紀律,而這些往往是限制孩子發展的桎梏,摧殘兒童創造力枷鎖。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發展,是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問題。

Ⅶ 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

傳統的課堂以教師、書本為中心,不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壓抑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束縛了學生主體的發展,而未來的教育不再是傾聽者的教育,要放飛課堂,要給學生一個初試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靈的場所。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絕,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家園,一直是我們的理想,也是課改積極提倡的。 一、「還」的認識 眾所周知,「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現在人們說的最多的話題。問題的關鍵不是提出一個口號,大家喊喊就行,關鍵是弄清楚:還什麼,——時間、空間、主動權;為什麼還,不需多言;怎樣還,這才是關繫到課堂生命力質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還,意思為「回、歸、歸還」。本來屬於誰的,歸還與誰。課堂屬於學生的,就要歸還與學生。歸還是什麼都毫無保留的給予嗎?當然不是,學生是跟隨老師來學習的,老師還須有必要的「傳道、授惑、解業」。當我們需要和想還的時候,老師自身的認識,一種認為老師需要有充足的儲備,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現還給學生之後,老師收不回來的「尷尬」,覺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師「身份」的。其實,我認為這恰恰是「不想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的原因。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且坦然地在小孩子面前承認:關於什麼時候,我們離太陽遠還是近的問題說不知道。可是,我們現代的教育中,學生們一致認為老師的見識是高過學生,學生肯定不如老師知道得多,所以,當學生問的問題老師不知道的時候,就認為「不正常」。那麼,在課堂中就可能出現兩種現象:第一,學生的問題逃不出老師的手掌心,老師是萬能的,無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實);其二:學生的問題超出老師的預料,老師感到無所適從,早早的將學生的問題「帕斯」。這樣,就無法真實地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 所以,「還」的意識應該有,更應該有一種平等、寬容的認識。要相信學生有超乎老師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發現學生智慧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才會令人嚮往,是充滿靈性,每天有新風景的課堂。 1、 教師備課,要有「預謀」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在備課中要有「預謀」,也就是在備課中要提前想到,在哪個環節想讓學生充分地說,學生可能說出那些答案。對於學生的這些答案老師怎樣與學生互動交流,想最終達成什麼樣的效果,鬥志的老師做充分的備課。而且在這樣充分開放的環節中老師還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備,怎麼准備,准備什麼,都需要老師去捉摸。如果老師在課堂上走過這樣的幾輪,體會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會在遇到此類問題就有了「免疫力」,就會豁達了。 2、課堂准備:蹲下來,天地將更寬廣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的最佳手段,在於培養學生在教師適時、適量的引導下,運用恰當的方法去主動認識客體,在認識客體中最終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觀知識,再反作用於客體。基於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大可蹲下來,設身自己是學生,改傳統的以「教」為核心的教學設計為以「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形成教與學的同步推進。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學習方法的示範,設計有針對性地學法訓練;在各個環節上指導學生,並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方法要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主動(自主)學習作為認識思考的對象,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形成學習方法——掌握運用——強化遷移的鏈式結構。教師要以自己的經驗為學生創設一個能讓他們既激情洋溢的的場所,又是一個有著無窮新的奧秘的的天地,吸引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渴望學習,渴望擁有知識。 3、課堂引導: 在自由的天地,學會飛翔 要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必須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意識、自主思維、自主學習。在這個目標下,首要的是必須結合學科特點讓學生明白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規矩,方圓也就畫成了一半。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程序、學習方法、學習要求上進行預先指導,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學習規程進行基本的訓練和初步的實踐,進而再通過自己的新的認知時間來循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4、教師點評:不要簡單的肯定和否定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有自己教學語言,可是有一種語言,很多人善說:「對」或者「不對」,總是急於肯定學生的回答,特別是學生的答案正是教師預想中的答案的時候。老師要學會穩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急於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評價。學會說:好,還有別的想法嗎?引導學生說出隱藏在心裡的所有的想法。數學名師華應龍在執教乘法的交換律的時候,當學生通過解答一道題目之後,老師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回答: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顯然是老師需要的答案,但華老師沒有做肯定,說:你看老師說交換3和4的位置,積不變,和第一位同學的說法有什麼不同?你有什麼想法?顯然,通過這樣的比較,更激發學生全面辯證的看待問題,以至於學生到最後說出:不要通過一個或者幾個簡單的例子就來證明問題是不科學的的想法就不足為奇了。 不做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師學會穩住,學會讓學生在辯證、比較、觀察、選擇中分析問題,能對問題有更全面透徹的理解。 5、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氛圍,提供提問的機會。 無論學生提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號召全班學生向經常提問的同學學習,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質量高,努力創造良好的、民主的、寬松的課堂氛圍。學生若有疑問,鼓勵他們不僅可在授新課前問,可在課後練習前問,甚至在課堂教學中隨時都可以問,以培養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問,教師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設疑,引而不發。教師決不掩飾自己在某些問題上的失察,甚至無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學生的創新。教師需要採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需要尊重並認真思考學生的提問,不能讓問題止於自己。通過讓學生問,真正懂得學習的真諦不在於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於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 還給學生的話語權——課堂上學生說話的權利,老師肯定都想給。而且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學會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可是,我們的希望和我們看到的有時候相反,學生總不能有見地的談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大部分學生似乎總是無話可說。可是下課的時候,一個個說的滔滔不絕。課堂上缺什麼呢?導致學生就不想說,不能說,久而久之就不會說了。我想這是一個老師的功力。從目標的把握、問題的設置、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課堂良好氛圍的營造,值得我們研究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單獨存在的。 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師有意為之作專項訓練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教學設計中善於做「茅盾的始作俑者」,故意製作知識的矛盾沖突,引發學生爭論。在爭論中,對知識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得到極好的練習。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24時計時法》時,在黑板上板書「9點到青島」的信息,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候?學生在爭論中認為可能是上午9點,也可能是晚上9點,因為一天中有兩個9點。這樣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基礎,對學習新知埋下很好的伏筆。

閱讀全文

與把創造還給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