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從二戰到現在的幾十年裡是如何發展的
我記得我看過一本韓國人寫的,具體說是畫的書,叫做《漫畫日本》,裡面說的通俗易懂~
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日本方面,全民發展的能動性達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全國以發展經濟為已任,經濟在戰後的初期有較明顯
㈡ 求教二戰時期日本航母的發展歷程.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軍國主義興起後,更是醉心於堅船利炮。和各列強海軍樣,最初日本海軍內部也曾有過航空母艦與戰列艦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但仍從1911年就開始了航空母艦的開發工作。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先後建造了29艘航空母艦.二戰初期,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軍航空兵重要性的將領的指揮下,幾乎橫掃大半個太平洋。直到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在一連串的失誤下慘敗而舊,大批優秀的飛行員和飛機維修人員伴隨4艘第一線航空母艦命喪汪洋,從此日本國力的缺陷——物資、人力的不足——紛紛暴露出來。雖然日本傾盡全力趕造和改裝各型航空母艦,但在美國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艦的壓迫下,不熟練的飛行員和不足額的艦載機使得日本海軍縱有航空母艦,也無法挽回頹勢。日本苦心經營了30年的聯合艦隊,在短短4年多的時間里灰飛煙滅。
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公約》中,限定英、美、日、法、意五國新建造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不能超過23000噸;用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改裝的航空母艦,每艘排水量也不得超過33000噸。日本所能擁有航空母艦的總噸位被限制在83000噸以下。當時簽約各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海洋霸權,或多或少地採取了一些陽奉陰違的策略,而處心積慮的日本軍閥更是使出一切手段來規避條約的限制。日本聯合艦隊在二戰期間擁有的大量經過改裝或改造的航空母艦便是這些伎倆下的產物。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准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徵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在條約的限制下,採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艦數量的方法。其中所謂的「航母預備艦」就是在部分軍艦的設計中,事先就考慮了未來可能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需求,以利於日後的改裝工作。另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建造,戰時大量徵用這些商船,進行改裝服役以增強其航母力量。
由於日本航空母艦的建造受到《華盛頓公約》的限制,而且在早期不像戰列艦那樣受重視、有計劃,因此其譜系相當混亂,只是在命名方面有大致規律可循。在早期,日本的航空母艦都是以特殊的飛禽為名,其中正規航空母艦的艦名中有「龍」或「鶴」字,如「飛龍」、「翔鶴」等;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均有「鳳」字,如「祥鳳」、「瑞鳳」、「龍鳳」等(但「赤城」號和「加賀」號例外,它們直接沿用了原來戰列艦的艦名);由民間船隻改造成的航空母艦的艦名中則有「鷹」字,如「大鷹」、「雲鷹」、「沖鷹」等。在1943年以後,日本航空母艦的命名方式又有變動,改用日本歷史上的諸侯國名或者山名來命名:其中排水量25 0 00噸以上的用國名命名,15000~25000噸級的以山名命名,如「天城」、「葛城」、「笠置」等。從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日本海軍對航空母艦的認同是從早期的存疑到後期的重視——在初期的命名方式中,每個艦名的詞尾都有一個共同的字,類似於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命名方式;但到了後期所採用的山名和古國名,則明顯是戰列艦所慣用的命名方式。而戰列艦向是日本人最看中的主力艦。
㈢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二戰後日本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1、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戰後日本進行社會改革,通過解散財閥、不允許獨自佔有、勞動民主化等方式,進一步掃清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得到美國的幫助下,根據國際形勢分析,美國為日本投入充足的資金來幫助日本經濟發展,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在朝鮮戰爭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很大恢復。
2、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神武景氣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3、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原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受到很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經過一段調整後,日本率先走出危機,但從此經濟增速明顯放緩,1975~1990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5%。
(3)二戰末期日本的發明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本土遭到轟炸,工廠、機械以及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但人才和科技還在,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很快就能進行重建。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大量轉移技術,使得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
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業、社會等各個方面,日本基本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使得日本的經濟更加富有活力和動力。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不僅是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也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㈣ 二戰時期的日本為什麼那麼強大,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經歷了什麼
回看近代史,常會拿中國和日本進行對比,因為兩個國家國情相似,日本進行明治維新和清朝進行洋務運動,時間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兩個國家最後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中間的差距是怎麼產生的呢?
如果只是進行教育,工業,經濟改革,那麼日本頂多發展成一個較為富裕國家,但是明治維新中一個重要環節是進行軍事改革,日本政府借鑒了英國,德國的兵役制度,開始規定日本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又積極從歐美各國引入先進戰艦,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大幅提高軍事預算,這些舉措都讓日本迅速崛起成亞洲的軍事強國。
日本之所以能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不只是對政體改革那麼簡單,而是通過教育對民眾普及科學知識,發展工業增強國力,改革經濟確保發展穩定,進而支撐軍事工業發展的一次多維度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案例,讓日本國力迅速增強,日本在經歷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後,積累了資本,也實現了獨立發展的目標,但是因為資源,地理環境,本土文化的影響,日本走上擴張之路又是必然的結果。
㈤ 二戰時期,日本到底發明了一件什麼武器
日本發明的是神風自殺那些東西,不過日本對於野戰研究不少
生化武器不是日本發明的,雖然日本喪心病狂的研究了很長時間,前面不要誤人子弟
㈥ 二戰末期,到底往日本扔原子彈了沒有
呵呵,應該好好學學歷史了
美國在1945年確實向日本分別投放了2顆原子彈,廣島的那顆叫做「小男孩」,長崎的那顆叫做「胖子」
㈦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哪三個時期
一、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日本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伊奘諾景氣: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實體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為4.4%。如此長時間連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三、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結果,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1987年,貿易黑字和經常收支黑字分別高達964億美元和870億美元;1986、1987和1988年,長期資本輸出額連續3年超過了1300億美元,分別為1315億美元、1365億美元和1309億美元,都大大超過了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資本輸出的總和。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平成景氣期間也是泡沫經濟的發展期間。泡沫經濟發展,雖然通過資產效果推動了平成景氣的發展和擴大,但與此同時,也使日本經濟孕育了深刻的矛盾,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虛擬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資產的規模迅速膨脹了。
四、長期經濟停滯階段(1991- ) 1989年12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股價曾高達38915日元,而1990年10月1日卻跌破了2萬日元,為19781日元,跌幅達49%。由此,東京股票市場的時價總額就像泡沫一樣消失了270萬億日元。這一天被稱之為「黑色星期一」,也是泡沫經濟開始崩潰的起點。
由於泡沫經濟崩潰及其後遺症的影響,
日本經濟從1990年3月起,就陷入了泡沫經濟崩潰蕭條。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一直持續1993年10月,共持續了32個月。 1993年10月泡沫經濟崩潰蕭條下降到谷底以後,盡管景氣停止了下滑
的勢頭,但復甦卻十分乏力,到1997年5月,景氣上升一共持續了43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一直是世界經濟的優等生。然而,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卻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都是負增長。由此可見,在這10年間,日本的企業生產能力和國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什麼提高,勉強實現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公共投資和出口的擴大。
2000年前後,受美國IT繁榮的影響,日本曾出現過暫短的IT景氣。
㈧ 二戰時期,日本發明了什麼武器,連日本人自己都感到恥辱
性病細菌武器
㈨ 二戰末期日本製作武器所需的鋼鐵從何而來
中國東北是我國重要的煤炭,鐵,石油產地,日本早已對東北虎視眈眈,東北淪陷後,日本加緊對中國的資源掠奪。把東北作為日本的國土建設,使東北成為日本的一個工業基地,鋼鐵,煤炭,黃金源源不斷運往日本國內。幫助其進行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