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紙的發明說一說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

紙的發明說一說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

發布時間:2021-07-29 02:59:17

1. 蔡倫改進造紙術有怎樣的典故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歷來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是以三國時文學家張揖及南朝史學家范嘩為代表,認為東漢時,宦官蔡倫於公元蔡倫105年發明了紙。第二種意見是以唐代書畫鑒賞家張懷瓘(音歡)及宋代一些著作家為代表,他們認為西漢初年即已有紙代簡,至東漢蔡倫時所造之紙精工於前世,故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近代考古發掘實踐證明上述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即羅布泊)漢烽燧遺址掘出一塊麻紙,其年代為漢宣帝黃龍元年(前49)。他根據這一考古發現,認為在蔡倫之前一百五十多年已有紙。解放後,新中國的考古工作逐步發展。1957年5月,陝西西安東郊灞橋古墓遺址出土一批文物,清理文物時發現青銅鏡下有麻布,布下有紙,均帶銅銹綠斑。

考古學家根據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斷其下葬期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7),專家鑒定該紙為早期麻紙。以後1973年,1978年,1979年,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內蒙、陝西、甘肅等地區發現西漢不同時期製造的蔡倫前古紙,這些古紙的存在,補充了《史記》、《漢書》漏記西漢紙之不足,也糾正了《後漢書》關於造紙起源於東漢的誤記,把中國的造紙術起源提前了二百年。

那麼,這是否意味抹殺蔡倫的作用和貢獻呢?否。蔡倫的作用在於:(一)他總結了前代和同時代造麻紙的技術和經驗,組織生產一批優質麻紙。他是麻紙技術的革新者和推廣者。(二)他倡導並主持研製楮皮紙,完成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擴大了造紙原料。蔡倫雖非紙的發明者,但確是承前啟後的造紙技術革新者。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東漢明帝永平(58—75)末年,他開始在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太監,章帝建初中,為小黃門。「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豫參帷幄」。蔡倫是一個有才學、為人誠實的人,他做了中常侍後,盡心王事,十分勤懇。他也敢於直言進諫,「匡弼得失」,因而深得和帝信任。後來,他又被加任尚方令。尚方是皇宮內的手工業作坊,專門為皇帝製造刀、劍和其他器物。史書記載,蔡倫做尚方令後,經他鑒制的刀、劍,「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正是在他負責尚方工作時,對於造紙技術做出了重大的改進。

古代風景畫鑒賞紙的發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古代人自從發明了文字以後,客觀上就要求有記錄文字的工具。較普遍的有泥板、樹皮、羊皮、紙草、龜甲、牛骨、竹、木、縑帛等。在商周時代,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牛骨上,或者刻在青銅器上,也有刻在石頭上的。隨著文化的發展,又將文字刻寫在木簡或者竹簡上,後來又有把字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刻寫在竹簡或木簡上,然後用繩子一片片地串起來,叫做「策」(或叫「冊」);縑帛上寫的文字,最後捲起來,成為一「卷」。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冊」和「卷」的來歷。在竹簡和木簡上刻寫文字,在縑帛上寫字,比在龜甲、獸骨上刻字方便一些,但是,竹簡和木簡仍很笨重,使用起來不方便。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漢時,齊人東方朔有一次向漢武帝上奏章,共用簡三千片左右,要兩個人抬進宮去。而且簡攜帶起來也不方便,《莊子》中記載,戰國時學者惠施出門,喜歡帶上書,這些用簡編成的書,足足裝了五車。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在使用竹木簡的同時,從春秋戰國開始,亦用帛來寫字,叫「帛書」。帛是一種絲織品,最大的優點是輕便。

古代風景畫但是帛受生產的限制,不可多得,而且價格昂貴,無法在民間推廣。因此,人們就想到要尋找一種能為大多數人利用的書寫材料。於是,紙就應運而生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紙,一般是指用植物纖維(麻、木材、竹、草等)做原料製成的。最初的造紙法是模仿漂絮法而產生的。東漢時許慎在其所著《說文解字》一書中談到「紙」字的字源時說「紙」從系旁,這說明早期的紙與絲有關。公元前12年,漢成帝後宮有一個名叫曹偉能的女官生了一個男孩,引起了皇後妹妹趙昭儀(「昭儀」為妃子的一種稱號)的嫉妒,把她投入監獄,並派人用「赫蹶」(夕蹄)包裹著毒葯,上面寫著迫她自殺的字。「赫蹶」就是絲質的絮紙。

西漢時期,我國蠶絲業已很發達,婦女們把蠶繭煮了以後,再放到浸於水中的席子上捶打,成為絲綿。把絲綿起下之後,在席子上留有一層薄薄的纖維,把它剝下曬干,就成為一張絲綿紙。但是用蠶絲的纖維造紙,原料來源少,產量低,成本也高,還是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人們很需要一種既輕便又便宜的紙張來作為書寫材料。這樣,經過摸索、試驗,最後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植物纖維紙。1957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灞橋一座西漢古墓中,發現了一批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一疊紙,共八十八片,因此,被稱作「灞橋紙」。經科學工作者鑒定,「灞橋紙」是用大麻和薴麻等原料製成的,其時間不晚於漢武帝時(前140—前87)。其後,1986年甘肅考古學家又在甘肅天水市郊放馬灘西漢墓中發現一張麻紙,發掘報告認為「此墓的時代在西漢文、景時期」。這應當是目前考古發掘出來的我國最早的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

但是,西漢早期的植物纖維紙,還比較粗糙,紙的表面有較多的麻筋,纖維組織鬆散,分布也不均勻,因而不利於書寫。顯然,這時還是我國造紙術的萌芽和初級階段。

到了東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文化日益發展,造紙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曾經不斷發掘出一些東漢時期造的紙。如1901年先後在新疆和甘肅敦煌發現兩張東漢紙;其後,在1942年和1959年,又先後在內蒙古額納河和新疆民豐縣各發現一張東漢紙;到了1974年,又在甘肅武威縣一座東漢墓中,發掘出一批東漢紙。這些紙的質量比西漢紙有著明顯的提高,大多數紙的上面都有書寫的字跡,有的是書信,詩抄,也有的是日常文書。可見這時的紙已經比較普及在民間了。可以說,東漢已經是造紙技術比較成熟的時期了。事實證明,這些進步都是和蔡倫在造紙工藝上的「造意」分不開的。

蔡倫在主持各種御器的製造時,經常和工匠在一起,這樣就使他有機會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同時,蔡倫善於詩、書,深知世間缺紙的困難。這些為他研究和總結造紙術提古代風景畫鑒賞供了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蔡倫首先想到:「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於是「乃造意(立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從今天發現的東漢紙來檢驗,其工藝流程大體是:浸濕原料、切碎原料、厥水浸泡、蒸煮、舂搗、洗滌、打槽、抄紙、曬干、揭紙。蔡倫造出的紙,體輕質薄,價廉耐用,為人們所歡迎。元興元年(105),蔡倫把他監造的第一批紙獻給了漢和帝,受到和帝的稱贊。從此,全國都採用蔡倫的方法造紙。由於蔡倫曾被封侯,後來人們就把他造的紙稱為「蔡侯紙」。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

蔡倫改良了造紙術之後,東漢末年又出現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其所造麻紙,均勻細密,潔白光輝,色澤鮮明。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指韋誕)墨,皆古法,」可見其紙質之優良。

安帝元初四年(117),「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竭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讎校(漢)家法,令倫監典其事」。蔡倫奉旨後,每日親至東觀(洛陽宮中殿名,為修史之所),主持校勘事宜。由於他對於經史多所通曉,加上他做事認真負責,經過一段時間緊張工作,全部經史校讎完畢,受到安帝的褒獎。

古代人物畫像蔡倫自永平末年入宮侍衛,歷經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等五代皇帝,由於他有才學,又能忠於職守,因此得到歷代皇帝的信任,從小黃門升到長樂太僕,被封為龍亭侯,可謂官運亨通,一帆風順。然而在章帝時,由於他在竇後的威勢下,被迫參與了宮廷斗爭,而造成安帝祖母宋貴人的自殺身亡。安帝親政後,下令廷尉審理此事,要求蔡倫到廷尉受審,蔡倫在內疚的心情下,「恥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飲葯而死」。這樣一個對人民做出過貢獻的人,竟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實為悲劇!然而他改進造紙術的功績卻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他故鄉建立了「蔡侯墓」,墓的前院還有「蔡侯祠」,墓前的牌坊額題「蔡倫之墓」四個大字,是郭沫若的手書。

造紙術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就在我國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紙的時候,歐洲還在使用羊皮和紙草進行書寫,在書寫材料上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魏晉時期,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朝鮮,公元七世紀,又從朝鮮傳到日本。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向西傳入阿拉伯,後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紙工場,比我國已經晚了一千多年。十六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由歐洲傳到北美洲。此後,逐漸傳遍了全世界。

2. 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

在古代,人們書寫多用竹和帛。

由於簡牘笨重,縑帛昂貴,不適合老百姓用來記載文字,於是,人們就一直在尋找新的書寫材料。

東漢時期的蔡倫用樹皮、廢麻、破布和舊漁網等原料製造出了一批紙,人們稱為「蔡侯紙」。

蔡侯紙的出現,使人類跨進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標志著紙張正式開始代替竹和帛。

我國紙張原材料的發明雖然很早,但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那時官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嚴重製約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到了東漢時期,造紙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才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那是漢明帝劉庄62年,在湖南的耒陽,有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出生了一個小男孩,父母給他取名叫蔡倫。

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但他聰明伶俐,很會討人喜歡。

漢章帝劉旭繼位後,常到各郡縣挑選幼童入宮。

75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為太監,當時他15歲。

蔡倫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於入宮第二年任小黃門,後升為黃門侍郎,掌管宮內外公事傳達及引導諸王朝見、安排就座等事。

再後來,蔡倫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地位與九卿等同。

漢和帝的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

他在任職期間,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

103年,京師洛陽一連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剛過蔡倫就去民間探訪,這一次他來到了洛陽城外的洛河附近的緱氏鎮,向當地的工匠討教一些技藝。

蔡倫在路過洛河邊的時候,有好幾棵大樹腐爛倒地,樹上還纏繞著一些破漁網,而在這些破樹上,他驚奇地發現了一層和以前的紙「赫蹄」很相似的東西。

他拿著這種東西向當地的村民求教。

當地的村民告訴他,這3年來京師年年下大雨,導致洛河水位上升,河邊的一些樹全部浸泡在河水裡腐爛,過了幾個月樹上就會自然形成這種東西。

難道這是樹皮形成的東西?蔡倫忽然意識到這也許就是他苦苦尋找了數年的東西!於是蔡倫就在洛河邊搭建了一個臨時的作坊,用樹皮開始了他的實驗。

為了模擬樹皮腐爛的方式,蔡倫在洛河邊上修了一個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將樹皮投入池中浸泡;為了模擬樹皮日曬雨淋的方式,他又將樹皮放在太陽地上暴曬。

經過這兩道工序後,樹皮變得脆弱,然後,用石臼將樹皮搗成漿,又做成紙。

蔡倫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他發現這種紙裡面有一些細小的雜質存在,用手在紙上撫摸有明顯凹凸感。

如何去掉這種雜質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劍時淬火的工藝,這就是蒸煮。

於是,蔡倫在造紙的流程中首創了蒸煮的方法。

這一次所造出的紙讓蔡倫欣喜若狂,這種紙不但成本低,而且潔白,輕硬,原料普遍。

看著自己多年的追尋終於有了成果,蔡倫激動萬分。

激動之餘,蔡倫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紙工藝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紙呢?有一天,蔡倫經過河邊,看到婦女洗蠶絲和抽蠶絲的「漂絮」過程。

他發現,好的蠶絲拿走後,剩下的破亂蠶絲,會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層,而這一層曬干後,可用來糊窗戶、包東西,也可以用來寫字。

這給了蔡倫很大的啟示,於是他又開始找來了破麻衣和破漁網進行實驗。

最後發現用麻所做的紙雖然不如用樹皮的潔白,有些微黃,但是比起原來的麻紙幾乎是天壤之別。

蔡倫將自己的造紙工藝流程記錄成冊,並將自己製造出的紙進獻給了漢和帝。

漢和帝提筆書寫,看著自己的書寫材料竟然是樹皮造出來的,覺得非常新奇,於是在蔡倫的帶領下參觀了洛河邊上的造紙坊。

當得知蔡倫是因為看到自己日夜閱讀竹簡而造紙時,漢和帝十分感動,於是下令全國推廣。

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蔡倫紙的主要原料有檀木、蕘花、菠蘿葉、草木灰、竹子、馬拉巴栗樹糊等。

製作步驟是:先取檀木,蕘花等樹皮,搗碎,加入草木灰等蒸煮;再將蒸煮過的樹皮原料,放於向陽山上,日曬雨淋,不斷翻覆,讓樹皮自然變白;將樹皮原料等碾碎,浸泡,發酵,打漿,加入樹糊調和成漿;然後用抄紙器將搗好的紙漿,抄成紙張;將抄好後紙張,置於陽光曬干。

蔡倫組織並推廣了高級麻紙的生產和精工細作,促進了造紙術的發展,促進皮紙生產在東漢時期創始並發展興旺。

同時,由於他受命負責內廷所藏經傳的校訂和抄寫工作,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時期還用樹皮纖維造紙。

東漢時期造紙能手左伯,在麻紙技術的基礎上,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刀,質地細密,色澤鮮明。

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或稱「子邑紙」。

左伯是東漢時期有名的學者和書法家。

他在精研書法的實踐中,感到蔡侯紙質量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就與當時的學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藝,總結蔡倫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工藝。

左伯造紙同是用樹皮、麻頭、碎布等為原料,用新工藝造的紙,適於書寫,使用價值更高,深受當時文人的歡迎。

左伯紙與張芝筆、韋誕墨在當時被並稱為文房「三大名品」。

樹皮紙的出現,是東漢時期造紙技術史上一項重要的技術革命。

它為紙的製造開辟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原料來源,促進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古代造紙術經過蔡倫的改進,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原料的分離、打漿、抄造和乾燥4個步驟。

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即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4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我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總之,漢代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3. 蔡倫改進造紙術 的這個想法是如何產生的 100字以內

蔡倫生活在東漢和帝時候,他是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來陽一帶。在蔡倫出生的幾十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東漢初年到漢和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都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紙張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倫從小就到皇官里去當太監,擔任職位較低的職務——小黃門,後來得到漢和帝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監督工匠為皇室製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而經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當時,蔡倫看到大家寫字很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大貴,絲綿紙不可能大量生產,都有缺點。於是,他就研究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了漢和帝,漢和帝贊揚了他一番。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的方法造紙。

造紙技術很復雜,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憑空想出來的;事實上,在蔡倫之前,勞動人民已經用植物纖維來造紙了。所以我們不能說紙是蔡倫發明的,但是也應該肯定蔡倫對改進造紙技術是有很大貢獻的。

蔡倫帶領工匠改進造紙方法,造出了質量較高的紙。他提出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來做原料,也是造紙技術的一大進步。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的還是廢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產。至於用樹皮做原料,更是一個新的發現。後代人用木漿造紙,就是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

4. 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意義如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經驗,他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剪碎或切斷,在水裡浸漬,再搗爛成漿狀物,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遂變成紙。
1.節約造紙成本
2.節約造紙時間
3.使紙張輕便易攜帶
4.使文化流傳久遠
5.傳播簡單廣泛
有幫助請記得好評,新問題請重新發帖提問,謝謝

5. 蔡倫是什麼樣的人歷史上他如何改進造紙術

紙張的發明,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有著無法想像的巨大幫助。不過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最開始紙張並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它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在不斷地改進當中,才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蔡倫,他是對造紙術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的人。最終使得紙張成為了最常用的書寫工具。那麼不知道你對改進造紙術的蔡倫又有多少了解呢?

但是後來劉慶的兒子劉祜繼承了皇位。但是他對蔡倫卻沒有什麼好感,蔡倫本人也非常清楚這件事情。所以在他繼位親政之後,蔡倫就自殺身亡了。蔡倫通過改進造紙術名流千古,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蔡倫干預政治這件事情。

6. 蔡倫用什麼方法改進了造紙術

關蔡倫紙的圖片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里的造紙作坊和紙庄(現分前紙庄和後紙庄,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7. 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

古代造紙術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原料的分離、打漿、抄造和乾燥4個步驟。

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即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乾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4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蔡倫的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蔡倫再次把造出的一大批紙獻給了皇帝和鄧皇後。皇帝和鄧皇後見蔡倫的紙越造越好,能厚能薄,質細有韌性,兼有簡牘價廉、縑帛平滑的優點,而無竹木笨重、絲帛昂貴的缺點,真是利國利民,便高興地封蔡倫為「龍亭侯」,賜地三百戶,不久又加封為「長樂太僕」。人們把這種新的書寫材料稱作「蔡侯紙」。

後來,漢和帝去世了,鄧皇後又垂簾聽政成為鄧太後。由於蔡倫發明的紙張大量使用,鄧太後讓蔡倫主持宮廷所藏經書典籍的校訂和抄寫工作,形成大規模用紙高潮,當時就使紙質書籍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以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為原料,並以漚、搗抄工藝技術造出的「蔡侯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8. 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 製做步驟是什麼

關蔡倫紙的圖片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里的造紙作坊和紙庄(現分前紙庄和後紙庄,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紙的發明說一說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