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內隱領導理論
內隱領導理論(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y)是指特質領導理論的一種。認為人們內心中關於領導的概念化,即「領導者應該是什麼樣的」在人們頭腦中的內隱印象,受文化因素的深刻影響。
霍夫斯泰德1980年指出,領導風格的差異可以歸結為不同民族文化中「人們共同的心理編碼」的不同。
(1)創造性的內隱理論擴展閱讀
中國凌文輇等人為了從內隱理論的角度來驗證cPM模式確實是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領導行為模式,於1988年開始對中國人的內隱領導理論進行探討。通過實證研究和因素分析,揭示了中國人的內隱領導概念由以下四個因素構成:
(1)個人品德;
(2)目標有效性;
(3)人際能力;
(4)多面性。
前三個因素與外顯理論的C、P、M三個維度吻合,而第四個因素的內容,在P和M維度中都已包括。這一結果支持了cPM模式是領導行為的中國模式這一觀點,並表明了文化層面影響的重要性。
② 內隱學習和內隱記憶理論對教學具有什麼意義
CarolAugarSeger指出可以根據三個標准來界定內隱學習,並受到了多數研究者的認可。它的界定有三個標准:一是內隱學習中獲得的知識是意想不到的,至少被試不能用語言表達或者很難用語言表達;二是被試學習的信息比簡單的猜測和概率計算更為復雜。這一標准使內隱學習只包含了那些涉及復雜知識的任務,而且還避免了預先判斷內隱知識的表徵;三是內隱學習不涉及有意識假設檢驗的過程,而是作用於刺激的認知加工的伴隨結果。至於內隱學習的定義也是各種各樣。
③ 內隱記憶的理論解釋
由於內隱記憶現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目前還無一種理論能夠成功地解釋所有的內圍已化現象。目前影響最大、爭議最熱烈的是多重記憶系統說和加工說這二種理論。下面我們簡要地介紹這二種理論。 (multiple memory systemsview)的核心是認為記憶的實驗性分離現象反映了記憶系統存在著不同的子系統。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現象分別代表了記憶的兩種不同的子系統。圖爾溫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啟動效應(內隱記憶現象)代表一種新的記憶系統,即知覺表徵系統(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system),且用隨機獨立性的概念來論證這一觀點。按照這一論證邏輯,可推出『內隱記憶的各種測驗間應是隨機相關的」結論。但威瑟斯龐和莫斯科維達(With-erspoon&Moscovitch, 1989)用實驗證明:在兩種內隱記憶測驗間發現了隨機獨立性。這就出現了矛盾。究其原因可能有三:(1)論證邏輯正確,知覺表徵系統獨立存在,並可繼續劃分。(2)論證邏輯不正確,不能從實驗性分離現象推出機能上獨立的記憶系統。(3)記憶的確由不同的系統組成,但並不是以此邏輯論證所得。圖爾溫等人堅持此一論證邏輯,繼續將知覺表徵系統再細分為字詞系統、結構描述系統和概念語意系統。
圖爾溫等(Tulving et al., 1990)設計了新的實驗,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多重記憶說的觀點。實驗發現:在外顯記憶測驗中,針對同一目標的兩種不同線索,結果表現出中等程度的相關;而在內隱記憶測驗中,針對同一目標的兩種不同線索,結果卻是無關的。由此證明內隱記憶的表徵和外顯記憶的表徵是不同的,內隱記憶代表知覺表徵系統,這種系統沒有單字的固定痕跡,是無痕跡的記憶系統(traceless memory system),但它可能包含單字的多重分布特徵,每一重表徵的喚起是通過一個特殊的線索來實現的。
神經心理學家在另一個研究層次上(認知神經學)提出了多重記憶說。有的還利用先進的正電子發射X射線斷層照相術,以不同的推理邏輯論證了多重記憶說的觀點。
在對健忘症病人的研究中,斯誇爾(L.R.Squire)把記憶分為兩類:陳述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記憶(Proceral memory)。陳述記憶是唯一能進入意識中的可以覺察的記憶,而程序記憶只能通過記憶系統的操作來實現。另有一些神經心理學家把記憶分為知覺表徵系統(perceptualrepresentation systems,簡稱 PRS)和語意記憶系統(semantic memorysystems),其核心與斯誇爾的觀點是一致的。斯誇爾的觀點代表著神經心理學家對此類記憶現象的看法,但對於陳述記憶與程序記憶的神經機制目前研究的還不多。一般說來,陳述記憶涉及腦邊緣系統的神經結構,它必須依賴大腦皮質及一些特殊腦區;而程序記憶中的啟動效應則可能是普遍存在於神經系統(包括脊髓)所有主要神經節中的一種特性。
多重記憶說能較好地解釋健忘症病人的記憶分離現象,因為各個記憶系統是獨立的,當陳述記憶系統受損傷時,程序記憶系統仍保持完好。對於正常人的記憶分離現象表現為,某變數隻影響陳述記憶而不影響程序記憶,或某變數隻影響程序記憶但不影響陳述記憶。 解釋內隱記憶現象的另一種理論為加工說,加工說(pro-cessing view)認為,記憶的實驗性分離現象反映了兩類測驗所要求的加工過程不同,並不說明記憶系統存在著在機能上相獨立的兩個不同的子系統。加工說是適當傳輸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的簡稱,它與多重記憶系統的觀點是對立的。
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羅迪格(Roediger,1990)提出傳輸適當認知程序(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res approach)的觀點,認為外顯記憶測驗要求概念驅動過程(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概念驅動過程要求有意義的加工、精細編碼和心理印象等加工過程,正是句子的精細編碼以及材料的有意義組織等因素,提高了直接測量(即外顯記憶測驗)的成績。因此,外顯記憶測驗要求概念驅動過程。與此相反,大多數內隱記憶的測驗非常依賴於學習時與測驗時的知覺過程的匹配程度。許多內隱記憶測驗幾乎是提取過去經驗中的知覺成分。因此,認為內隱記憶測驗要求材料驅動過程(data-driven processing)。所以,影響概念加工的各種變數對內隱記憶測驗就沒有影響,而行為特徵方面的變數對內隱記憶就會有很大影響;反過來也有這種分離。
布拉克斯頓(Blaxton,1989)設計了一組構思新穎的實驗,發現實驗性分離現象有規律地依賴於加工方式,支持了加工說。有些研究者也獲得了同樣的結果。但沙克特最近在其系列研究中發現:某些線加工水平的變數對內隱記憶沒有影響,這與加工說不相符。
加工說從另一個側面成功地說明正常被試的兩類測驗間的實驗性分離現象。材料驅動測驗與概念驅動測驗各自所要求的認知過程不同,若測驗與學習的認知過程相匹配,則測驗成績就好;若不匹配,則測驗成績就差。這就會導致實驗性分離現象。但是,此觀點在對健忘症病人的實驗性分離現象進行解釋時卻不理想。對於健忘症病人有意識記憶效果差、而無意識記憶效果好的現象的解釋是,其概念驅動過程有障礙而材料驅動過程保持完好。但有些病人在那些要求概念驅動過程的無意識記憶中也表現出與正常人一樣的啟動效應,這就難以解釋了。
綜上所述,從某種意義上說,多重記憶系統說和加工水平說相輔相成,學術爭論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揭示內隱記憶機理的日子已為時不遠了。
④ 心理學:求內隱人格理論的定義
定義
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們見多重人格特質歸入同一類的一種圖式。例如,很多人以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
當人們對社會世界的本質不甚確定時,就會運用自己的圖式來填補這些空缺。圖式是一種心理捷徑,當我們掌握的信息很少時,圖式就提供了額外的信息來填補空白(fisk and Taylor,1991;Markus and Zajonc,1985)因此,當我們嘗試了解他人時,我們把對這人的圖式來進行更完整的充分的理解,(Dweck, hiu,andHong,1995:Kim and Tosenberg,1982).圖式讓我們得以迅速地形成印象,而無需花費數周時間來與人們相處,並了解他們的本性。
這一類圖式叫做內隱人格理論。這一理論有我們關於哪些類型的人格特質會組合在一起的觀點所組成(Asch ,1946;Schneider ,1973 ;Sedikides and Andersion,1994;Werth and Foerster,2002)我們運用少數已知的特徵來判斷他人具有哪些特點,如果一個人非常善良,那麼我們的內隱人格理論會告訴我們,他或她很可能也是非常慷慨大方;類似地,我們會認為吝嗇的人也是暴躁易怒的,但是依靠圖時也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我們可能會對他與其所屬團體餓其他成員是一樣的
文化與內隱人格理論 內隱人格理論隨時間和經驗的積累而發展。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關於那些人格特質組合在一起的獨特的理論,(Gervery,Chiu,Hong,and Dweck,1999 Hamilton ,1970;Kuusinen,1969;Pedersen,1965)這種情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內隱人格理論與文化有莫大的關聯,和其他的觀念一樣,他們在一個社會中是由上一代傳承給下一代的,並且,一個文化中的內隱人格理論可能會和另一個文化中的內隱人格理論有很大不同(Anderson,1995;Chiu,Morris Hong。and Menon,2000lCousins,1989;Vonk,1995)
實例
例如,如果美國人認為某人是「樂於助人的那麼他們也會認為他是」真誠「的,一個」務實的人也很「謹慎」(Risenberg,Nelsin,and Vivdkananthan,1968)。在這種文化中還有一種強他有力的內隱人格理論,她與外表吸引力有關,認為「美德就是好的」即那些外形魅力的人一定也擁有許多美好的品質(Dion,Berscheid,and Wallster1972:Eagly,Ashmore,Makhijani,and Longo,1991;
如果人們利用他們的文化理論來理解所讀的故事,那麼結果會如何呢?其中一種利用理論(或圖式)的方法就是填補空白,也就是說,相信那些溫和圖示的信息是自己已經觀察到的,但事實上這些信息並不存在。
本傑明,沃爾夫(benjamin whorf,1956)認為人們所使用的語言會影響他們對世界的看法,運用的語言不同,會使懂的雙語的被試對於以同樣方式敘述的人物有不同的知覺,每種文化及語言會創造出大家共有的內隱人格理論,也影響到人們對別人所產生的各種印象
⑤ 如何進行內隱學習
1) implicit learning
內隱學習
1.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ntingent decision behavior, multi-level team decision-making and implicit learning,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the dynamic group decision-making.
該研究以應變決策行為理論、多水平團隊決策理論和內隱學習理論為基礎,採用多人動態對策和分布式群體動態系統控制任務,運用模擬實驗方法,探討了群體動態決策行為的適應性變化規律及其內在機制。
2.The concept of implicit learning was invented by Reber in 1967.
內隱學習的概念最初由Reber於1967年提出。
3.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working in two areas connected to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im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memory, since the terms were invented by Reber(1967) and Graf & Schacter(1985).
自從Reber(1967)提出內隱學習,Graf和Schacter(1985)提出內隱記憶以來,有眾多研究者參與了對這兩者的研究。2) action implicit learning
動作內隱學習3) implicit knowledge
內隱知識
1.From instrial design, the user implicit knowledge and design knowledge were explored, the matching model of user knowledge and design knowledge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were discussed.
從工業設計出發 ,討論了用戶內隱知識與設計知識的關系 ,建立了用戶知識與設計知識的匹配與碰撞模型 ,探討了其關鍵技術和研究方法。4) implicit memory
內隱記憶
1.A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ers have been working in two areas connected to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implicit learning and implicit memory, since the terms were invented by Reber(1967) and Graf & Schacter(1985).
自從Reber(1967)提出內隱學習,Graf和Schacter(1985)提出內隱記憶以來,有眾多研究者參與了對這兩者的研究。
2.The experiment explored the contribution of controlled processing (explicit memory) and automatic processing (implicit memory) in different appearance conditions (hypertext and linear),through so called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texts of PDP.
結果表明:①超文本的內隱記憶績效優於線性文本;②有圖像的文本內隱記憶優於無圖像文本;③超文本的外顯記憶績效優於線性文本;④外顯控制性加工在同一閱讀材料的不同呈現方式的記憶中無顯著差異。5) implicit social comparison
內隱比較
⑥ 內隱人格理論和刻板印象有什麼不同
內隱人格理論說明的是當人在面對一些位置的情況時,其人格特點會顯現出來去應對這些未知的部分。
而刻板印象說的則是,當你遇到一個曾經經歷過的類似情景時,直接調用出來的經驗。
區別在於內隱人格是會在面對未曾遇到過的情景時體現出來的一種人格特質。而刻板印象是在遇到相似事件時,表現出來的由經驗和主觀印象而形成的。
⑦ 心理學中內隱行為 是指
內隱是個體對事物所持的積極或消極的認知、情感或反應,由不自覺的以往經驗或不能歸因於以往某一確定經驗所引起。
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中常用的內隱態度的定義來自 Greenwald和 Banaji的對內隱認知的相關概念的定義的樣例(參閱內隱認知、內隱刻板印象和內隱自尊等該樣例的例子):
內隱態度是無法內省識別(或准確識別)的過去經驗的痕跡,它調解著 (mediate) 對社會上的事物喜歡或不喜歡的情感、認知和反應。
行為治療理論認為,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同出一源,處於同一連續體上,兩者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外顯行為可以轉化為內隱行為,影響內隱行為;反過來內隱行為也可影響外顯行為,兩者之間具有交互作用。內隱行為和外顯行為一樣受學習原理特別是操作條件作用原理的支配,其交互作用也遵循同樣的規律。
行為治療把行為分為外顯和內隱兩種,內隱行為包括思想、想像、感覺和情緒等。行為治療理論認為,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同出一源,處於同一連續體上,兩者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⑧ 什麼是內隱學習呢
文章來源於網路 達.芬奇開始學畫畫的時候,他的老師、著名畫家和雕塑家韋羅基奧教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創作什麼作品,而是要他一個接一個地「畫蛋」,並且一畫就是數年。老師告訴他:「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達.芬奇經過刻苦練習,終於成為了世界知名的藝術大師。 梅蘭芳先生開始學京戲,老師說他目光呆滯,是「死魚眼」、「吃不了這碗飯」,索性打發他回家了。然而梅先生毫不氣餒,他決心苦練眼神,每天清晨一起來,他的雙目就僅僅追隨一群群盤旋在空中的鴿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京劇舞台上出現了一雙炯炯放光、顧盼有神的眼睛。這雙眼睛幻化出了醉眼睨斜的楊貴妃、脈脈含情的白素貞、颯爽英姿的穆桂英等等神采各異的美妙形象。 在兩位藝術大師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中,發生了一種「自動的」、「不易察覺」的、「對復雜規律敏感的」學習——內隱學習。因此,是內隱學習促成了達芬奇和梅蘭芳藝術生命的輝煌。 內隱學習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某種知識,學習了某種規則。這種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某種測試表現出來,但是學習者本人卻不能明顯地意識到這樣的改變。 最早研究內隱學習的心理學家採用的是人工語法學習的實驗範式。研究者自己設定一套復雜的人工語法,給被試呈現該語法模式中的一些詞句,在這些詞句中有一些隱含的語法規則。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以後,被試似乎能夠內隱的習得某些規則,他們自己無法說出來這些規則是什麼,但是在間接測試的時候他們的成績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內隱學習的神奇效果引起了無數心理學家研究的熱情,因為這是一種可以似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學習,而且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外顯學習的效果,這看起來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學習方式。 怎樣才能做到內隱學習呢?按照上面的理論,內隱學習就是不要讓學習者直接學習某種規則,而是提供很多能顯現這些規則的材料,讓其在這些材料的不斷感知、接受、「暴露」中,自動的習得這些內在的規則。就像嬰幼兒學習語言一樣,他們似乎沒有進行有意識的學習,而語言能力卻能夠突飛猛進的提高,自動掌握各種復雜的語法規則。兒童早期學習語言的過程,更多地是一種內隱學習。 那麼,內隱學習將為我們的學習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嗎?內隱學習是否適用於其他任何科目的學習呢?研究人員在化學科目進行了相應的實驗。他們讓被試對化學分子規則進行了內隱學習,不直接呈現分子組成規則,而是舉出大量的實例。結果發現,僅僅通過內隱學習是不足以學會化學分子組成的規則的;而外顯的、直接教授規則的學習卻能夠做到。而且,外顯學習得到的規則可以更加明白無誤地遷移到新的情境中。 關於內隱學習,心理學家們仍然存在各種爭議,認為內隱學習還不能完全取代外顯的學習。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學習簡單規則的時候,採用外顯學習的方式更加直接明了,效果也更好。而在學習復雜的語法規則的時候,我們可以讓自己不斷接觸鮮活的語言材料,比如誦讀文學名篇,這樣有助於通過內隱學習掌握復雜的語法規則,增加詞彙量,從而突破語言學習的瓶頸。 最後,內隱學習的奧秘是,不要把學習時的重復看成是枯燥和無益的。有一天,你會發現成功正是源於刻苦的「重復」和「練習」。
⑨ 什麼叫內隱記憶法
內隱記憶法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因為內隱記憶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中發現的,所以人們常把內隱記憶和啟動效應作為同等概念使用。
內隱記憶法特徵:
內隱記憶和宣告記憶是以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大腦迴路來處理。程序記憶通常較不容易改變,但可以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動行使,其可以只是單純的反射動作,或是更復雜的一連串列為之組合(相較之下,宣告記憶一般較容易以言語表達出來)。程序記憶的例子包括學習騎腳踏車、打字、使用樂器或是游泳。一旦內化,程序記憶是可以非常持久的。
內隱記憶的特徵是在與外顯記憶的比較中表現出來的。內隱記憶在以下幾個方面與外顯記憶有明顯的差別。
1.保持時間。在保持的時間上,內隱記憶要明顯的長於外顯記憶。
2.干擾形式。內隱記憶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擾,而外顯記憶容易在干擾後發生遺忘。
3.記憶負荷。外顯記憶在記憶的項目增多的時候會導致記憶數量和准確性的下降,而內隱記憶不受這種影響。
4.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顯記憶越好。內隱記憶不存在這種情況。
5.呈現形式。如果一個項目用聽覺的形式呈現,再用視覺的形式施測,被試的內隱記憶成績會下降。但外顯記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⑩ 什麼是內隱學習
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其代表作《個人知識》中指
出難以言傳的技能性知識根本不可能依靠一些簡單的明言規則就傳播開來,是因
為關於技能的明確性規則對於某一技能的習得益處不多,學習者在面對明確規則
時顯得無從下手。技能性知識的這一特點導致某一種技能的擴展、傳播只能通過
師傅帶領徒弟這一的親身示範的方式。這一傳播方式導致歷史上各種獨門絕技的
傳播范圍宥限於極小的人群、種族中。
波蘭尼認為明言性規則之於技藝的無效,是因為就技能性知識而言,能夠用
語言表達的只是這一技能的一些籠統規則或原則,而它的豐富的細節或者內容根
本難以用語言表達。雖然技能的完成通常都得遵循一套特定的規則,但實施技能
的人卻並不知道其實施時的具體過程和細節。一個常被大家使用的例證是人類騎
自行車的技能,這一技能中能用語言表達部分內容便是,騎行中如果自行車將要
向右側傾斜,那麼騎行者需要向左轉自行車車把,反之亦然。事實上這一規則的
內在依據很容易便能找出:自行車騎行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平衡,只要保持平衡,
便永遠不會翻車。在騎行中轉動車把,用於保持平衡的科學依據便是調整重心,
使得人們的重心能夠垂直於地平線。以自己學習自行車駕駛的經歷作為例子,便
可以發現,自行車騎行的規則對於初學者者來說,根本沒有任何作用。是因為在
騎行自行車中,你需要用用大腦跟肢體協同保持平衡,而這樣一種能力是需要通
過練習而得來的,根本就不能通過聽聞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就掌握這些東西。
這種經歷也說明,技能性知識可以通過練習提高。
再次,已經掌握騎行自行車的人也不能夠通過一些簡單的規則,就指導一些
初學者騎行自行車。這也證實了技能性知識不能夠通過一些語言或者規則來傳
遞,相反的,範例對於這種技能性知識的傳遞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技藝知識的習得過程中範例之於一般性的規則、指南更具有效性。 在共
享、傳播技藝知識的過程中,人們確實能夠提煉出一些一般性的規則、原則、去
概括技能展示者所展示出的一些技巧、判斷力或者理解力等內容。但是這一類一
般性規則相對於技藝明顯不自足。孟子也曾指出「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
巧。」 是因為技能性知識的本質是一種效能體,這種效能體直接引導人們在恰
當的時機做出恰當的選擇或者判斷。在恰當時機做出恰當判斷的能力和知識不能
光靠學習規則獲得。因為能技中所展示的判斷的智慧和選擇的智慧以及理解的智
慧遠非這些籠統規則和原則所能囊括,嚴格的說,技能性知識中所體現的這種實
踐智慧(效能體)擁有異常豐富的內容,根本不能簡單的將其壓縮為一些規則或
者條條框框。因為縱使人們對這種規則或者條條框框爛熟於心,他們也不能因此
而擁有優秀的鑒別力、理解力或者判斷力。這一現象,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叔本華
在其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做過細致的討論,他指出像幽默的能力,
或者得體表達的能力等能力根本難以通過研習抽象知識或者概念命題是知識而
獲得。在以上能力的獲得中,叔本華認為一種非概念命題式的知識顯得更為有效。
明述知識實際上是以默會知識的活動為支撐的,個體的行動也是在默會性知
識的直接指引下展開的;默會知識作為鏈接理論與實踐的一架橋梁,保證者人們
行動的連貫和順暢,每一個已被明言述說的事項或用明言語言引導的行動背後都
省略了大量的未被述說的內容,而這些省略的內容通常都是靠靠交流雙方所共知
或假設對方已習得的知識——具身性情境知識來填補的,這種情境之知實際上就
是雙方沒有意識到、或者只有在事後反思時下才能意識到的默會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