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並舉例說明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水畫家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而意境是對恬美景物的「暇思無限」;而這種「暇思無限」,最好的表達方式是詩(詞)。因為詩(詞)的文學語言有內含深、寓意廣、言簡意賅的「功效」,能使欣賞者浮想聯翩、遐思無限。通過筆墨的運用、構圖的安排、虛實的處理和詩意來實現對意境的營造。
例:
宋代馬遠的《雪》:一場大雪覆蓋了整個山林,大地披上銀袍,天公將大地打扮得潔白無瑕,婀娜多姿,婉如待嫁的新娘——「美麗動人」。人蹤緲緲、獸跡難尋,整個冰雪世界是多麼空寂、清新,又是多麼寒冷,嚴酷啊,這漫漫冬天多麼長呀……。忽然,聞得一陣陣「呀呀」的叫聲,只見一行白鷺(候鳥),又從南方飛回來了,樹上的雪開始熔化了——春天來了。<宋>?馬遠的《雪》圖。依畫意寫詩:銀裝裹素鎖群山,猛獸無尋數跡難①。千里冰封豈罩住?一行白鷺②依舊還。[數跡難:這句話的意思是:猛獸因天氣的寒冷,而躲藏起來(冬眠),故看不到野獸的足跡。②白鷺:白鷺鳥(候鳥)。]
Ⅱ 山水畫怎樣用筆墨
山水畫技法中的點主要是用來表現樹葉和苔點。點葉有各種點:如介點、垂藤點、米點等等。苔點作用較廣,可以用來表現石間苔草、樹上寄生物,以及遠樹等。苔點在畫中非常重要。點在山水畫技法運用時,要注意盡月中鋒用筆,落筆要乾脆利落,要點得堅實、有力、凝重,像「高峰墜石』,同時也要像小雞啄米那樣有松緊、有快慢、有節奏,並且要注意濃淡、疏密的變化。另外要根據畫面的需要運用各種筆墨,點出不同的點,如濕墨點、渴墨點、焦墨點、聚鋒點、散鋒點等。
染是用羊毫軟筆蘸濕墨烘染出物象的體積、空間層次和畫面氣氛等。中國畫雖然不像西洋畫那樣追求自然真實的光影變化和雕塑般的體積、空間效果,但還是要有陰陽向背,要有空間層次。染就可以在勾、皴、點的基礎上加強這種效果。染一般都染在物象的凹陷處、陰暗處以及交疊處。染煙雲、雨霧主要是染出煙雲、雨霧的勢態,有時也要染得厚潤。
染有干染和濕染,干染就是直接用濕筆在干紙上染;濕染則要先用清水把紙打濕,然後再用筆在濕紙上染。濕染要注意待紙上水分半干不幹時再染,筆的水分也不要多,否則墨會亂跑。干染留下筆跡,濕染沒有筆跡。干染活潑,濕染滋潤。染時一般要等第一遍墨幹了才可以染第二遍墨,依次類推,直至達到滿意為止。染要染出層次,不能染平,染平了就沒韻味了。
工筆重彩山水畫用墨渲染是為上色打底,因為是在熟紙和絹上染,所以山水畫技法的染法和寫意有別。一般要用兩支筆交替使用,一支上色,另一支用水暈開,使濃淡過渡自然,不皿痕跡。可等干後反復渲染,直至達到所需效果。每次上色不宜過深過濃,這樣才能染得均勻、細膩、層次豐富。
中國山水畫情趣美是一幅畫里情調和趣味所產生出的美感。對情趣美的追求,始於對姐妹藝術的借鑒。民間藝術、兒童畫及農民畫的直率、天真、稚拙、自由,給「正襟危坐」的正統的中國山水畫以啟迪。情趣美包括筆墨的情趣美、造型的情趣美、構圖的情趣美。傳統山水畫中對情趣美的認識不足。就筆墨而言,古人是非常重視筆縣的。千年以來,對筆墨的錘煉使中國畫的筆墨運用爐火純青。也有些畫家在極盡筆扭之能事時,客觀上筆情扭趣得到了展現。但就主觀而言。他們還不能意識到這點,即使意識到,也不會以此為追求目的。在傳統山水畫里,筆墨始終是情意的附庸,是觀念的載體,是程式的奴僕。造型、構圖也是如此。山水畫不一定非要居中而繪,構圖方式可以靈活多變,偏山斜水別有情趣。繪畫本來就是一種陶冶性情的文化活動,要種類豐富才能稱之為勝景。南宋時期有被稱為「馬一角」的繪畫大師馬遠與被稱為「夏半邊」的繪畫大師夏圭,合成「馬夏」,他們將偏山斜水演繹的饒有意趣,引觀者共鳴,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清初畫家朱耷的山水畫可以說脫盡窠臼,但其冷澀的筆里、怪異的構圖、扭曲的造型是表現殘山剩水的需要;是寫愁寄恨、憤世嫉俗的心態寫照。人評其畫「墨點無多淚點多」,可見墨點只是淚點的載體而已。
直到現代,中國山水畫的筆墨、造型、構圖等形式才得以解放,才有了其本身的情趣可言。和傳統畫家迥然有別的是,有一些現代畫家就是以追求、表現情趣美為目的,是自覺的。比如通過對筆墨的特殊運用(用筆的散鋒,用墨的沖破、撒鹽等),通過對畫面形象的誇張、變形,通過對構圖的分割、解構、反常規的處理等。化筆墨為情趣,化景物為情趣,化構圖為情趣,使畫面呈現出有情趣的美感。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是綜合的,也可能是有所側重。
中國山水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其表現形態主要是筆悄墨趣;中國畫又以意象造型為主,意象造型可使畫家能比較自由地造型和處理構圖。中國山水畫的抽象性、意象性使中國畫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和展示空間,山水畫尤其這樣。情趣美是中國畫的又一魅力,也是現代畫家孜孜追求的目標。
Ⅲ 關於山水畫的筆墨意識
中國山水畫是以筆墨為主的(毛筆和墨水)。
前面應該先寫筆墨吧,把中國山水畫的特點等問題。
然後與西方的油畫作比較,進步說明中國山水畫的獨特點。
中國的山水畫講求意境,而西方油畫講求的是真實,光與影
中國山水畫有的筆墨能夠很好的突出意境,含蓄的特點
中國山水畫講求詩意,詩境,詩畫同源同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筆墨能夠更好的展現作者的內心思想,特別是山水畫,山水本來就是很又虛幻性,用筆墨畫起來更有特點。
然後分析一下大師們作品的筆墨意識和作品。
最後的錯你的結論!
我對油畫也比較的有研究!(如果需要,我也可以給你一些)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Ⅳ 山水畫的意境是什麼
不拘泥於物體本身的真實性,而重在其背後的主觀真實,「山川使我為山川言」,這是中國山水畫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更甚則以闊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換,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
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換,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狀深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從古代起,中國的山水畫的特點是必須有人或建築出現在畫上,這幅畫才顯出生氣;日本古代雖然也是學習中國畫的技法,但日本的風景畫始終沒有人或動物出現,顯示的是寧靜的氣氛;歐洲則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出現作為人物背景的風景,到了17世紀才開始有純粹的風景畫。
(4)山水畫意境創造與筆墨擴展閱讀:
起源
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
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
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山水畫:系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畫,是稟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所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有無窮的妙趣。從六朝到唐山水畫家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筆法,位置卻很古拙。
Ⅳ 如何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所重視的意境的創造
就是指作者通過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表現自我。一般來說畫中的意境多是作畫者的想像,是一種理想狀態的環境。
Ⅵ 如何理解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選擇比較感興趣的一幅山水畫作品,對其構圖和筆墨等方面進行分析。
你是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嘛 我討厭中外藝術賞析
Ⅶ 如何理解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選擇比較感興趣的一幅山水畫作品,對其構圖和筆墨等方面進行分析
搜一下:如何理解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選擇比較感興趣的一幅山水畫作品,對其構圖和筆墨等方面進行分析
Ⅷ 對一幅山水畫以構圖和筆墨方面進行賞析,800左右
【博寶藝術網訊】博寶藝術網評論員 閆勍 撰文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澱。遊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向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
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的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多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下圖的山水畫《山明水凈》出自博寶網合作藝術家閆玉琛之手,藝術家逼真的描繪了高山綠水,綠樹紅花,整體塑造除了一種雲煙繚繞的仙境般的世界。這一幅逼真的山水畫,形象的表達了「山明水凈」的情景,讓人贊嘆不已,值得鑒賞收藏!
【博寶點評】每個藝術家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這一種風格是不能被取代的,他們用自己尖銳的獨特作風在藝術領域里獨樹一幟,付出眾多的艱辛和努力,贏得人們的贊同和喜愛。博寶網合作藝術家閆玉琛,作為一名山水畫的藝術家,他也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構思,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贏得了人們的信賴和肯定。其創作的執著和堅守,是十分讓人敬佩和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