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晉劇名角及他們的代表作
丁果仙、程玉英、冀美蓮、蘆變嫦、筱玉鳳等。
1、丁果仙
丁果仙(1909年-1972年),晉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原名丁步雲,藝名「果子紅」 。她創造的晉劇須生「丁派」唱腔,對晉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晉劇藝術的發展,故有「山西梆子須生大王」的稱譽。
代表作品有《空城計》、《捉放曹》、《太白醉酒》等。
2、程玉英
程玉英(1920年11月18日—2015年5月19日),女,漢族,山西省平遙縣梁趙村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晉劇代表性傳承人。
代表作品有《武家坡》、《火焰駒》、《雙官誥》、《女中孝》、《清風亭》等。
3、冀美蓮
冀美蓮(1921年-1979年),晉劇女演員。山西文水縣下曲鎮人,後遷居文水城內西街定居。
13歲拜王有福(藝名「一點紅」)為師,攻學晉劇花旦,兼演刀馬旦。她聰明好學,進步很快,後隨師奔波於晉中各地演出,嶄露頭角。
正當她為晉劇事業培養人才發揮重要作用時,不幸身患疾病,治療無效,於1979年12月16日在太原去世,終年58歲。
代表作品有《梵王宮》、《百花亭》、《戲叔》、《雙鎖山》、《七星廟》、《拾玉鐲》、《打金枝》等。
4、蘆變嫦
蘆變嫦,女,山西省忻州市解原鄉解原村人,國家一級演員,晉劇名家牛桂英高徒。專攻青衣,其唱腔沉穩質朴、溫和委婉、細膩和潤、韻味清純,表演情真意切、端莊大方、雍容華貴。
代表作品有《打金枝》、《算糧》、《教子》等。
5、筱玉鳳
郭鳳英(1921年-2005年5月1日),女,藝名十一生,山西榆次市人。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晉劇郭派小生創始人(晉劇五大流派之一),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代表作品有《拾玉鐲》、《打金枝》、《小宴》、《黃鶴樓》等等。
『貳』 晉劇起源於什麼時候 晉劇歷史起源及藝術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出現於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山西的四大劇種: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晉劇,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省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主要流行於我國山西省中、北部及陝西北部、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大致上是晉語的並州片,呂梁片,張呼片地區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區。
『叄』 晉劇最早叫什麼
不是叫「山西梆子」嗎?
『肆』 山西晉劇的發源地是哪裡是那個人創始的
晉劇的發源地在山西晉中一帶。並不是個人創立的,是由蒲劇入晉中以後,結合當地的方言、秧歌等轉變而來的、
『伍』 晉劇的起源
晉劇是蒲劇傳到晉中後,跟當地的秧歌結合而形成的。晉劇是山西四大梆子的代表,雖然為北方劇種,但唱腔清新秀麗,頗有南方戲曲之風。可能是與當時晉劇興起時晉商大賈大力扶持有關系吧。
晉劇雖然為地方劇種,但藝術成就很高。梅花獎獲獎人數僅次於京昆等大劇種。晉劇的起源、發展與興盛與晉商有分不開的關系。在當時晉商集中的大本營,如太原、晉中、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晉劇依然是當地最主要的戲劇品種。
『陸』 晉劇傳說是誰發明的
晉劇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中國傳統戲曲。因興起於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後改稱晉劇,也被稱之為中路梆子,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常識藝術篇。
『柒』 山西晉劇的代表人物
老一輩的晉劇藝術家有丁果仙及其弟子馬玉樓、張鳴琴、武忠、劉漢銀等,還有晉劇皇後王愛愛;較年輕的表演藝術家有謝濤、郭彩萍、宋轉轉、栗桂蓮等。
『捌』 晉劇是原名叫什麼
晉劇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外省稱之為山西梆子
『玖』 什麼是晉劇晉劇的來源
晉劇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劇種山西梆子,又稱中魯劇、中國傳統戲曲。它是以晉中崛起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太原命名的。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優美、流暢、旋律優美、和藹、陶白清澈,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晉中地區特有的風格。
起源:
道光初期,浦州梆子文藝復興時期被稱為山西梆子。所謂的「道光皇帝鄧龍亭,山西棒子又流行起來了。」蒲邦北上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打動了太原,也震驚了北京,這也迎合了一批崛起於中原的富商的娛樂要求。
於是他們以合同的形式邀請普班社在中路演出。這是中原富商承接戲劇事業的開端,但戲曲仍是浦戲。代表班有平遙縣萬和班、介休縣小平遙班和濟青班。
(9)創造晉劇是誰擴展閱讀:
晉劇角色特點
晉劇的角色中,按照傳統分為生、旦、花臉三大行。其中花臉也稱凈、黑頭。花臉還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角色多為相貌、性格、品質特異的人物,且均以面部勾臉(即在面部勾畫各種顏色的臉譜)為主要標志。
大花臉,偏重唱、念、做,舉止穩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彥昭等。
『拾』 晉劇的由來
這里是晉劇的整個發展過程,從開始到高潮,再到低潮,望採納,謝謝:
起源:
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咸豐年間。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復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於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到了咸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致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著戲的中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於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咸豐中後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於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並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青睞。於是先後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只是每到一處,將木製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誇耀,還要在後台粉壁牆上題筆留名。這些舞台題筆內容廣泛,成為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丑、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丑,後邊跟的一桿旗……"等戲諺流傳。
輝煌:
光緒十年後,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使舊日那種蒲梆藝人演中路戲的局面開始改變。從光緒十五年後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台戲、開光戲、商行戲
、開市戲、求神戲、還願戲、祭祀戲、婚喪壽慶戲及官戲等。一般村莊,每年也唱戲一台;大型集鎮,每年多達5-10台,中路梆子已成為中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了,而且它也隨中路商人遠足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當地劇種競獻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域關系,吸收民間藝術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風格,前場經譜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轄縣的上路班;汾州府轄縣的下路班;平定、遼州所轄縣的東四處班而區分。直到解放後上述三者的較小差異,合為一體。
中路梆子走向極盛之後,江南絲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爾還來,已勢頭大減。
辛亥革命後,中路各縣一度動盪不安,有錢有勢者大都採取迴避觀望態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為前清衙門、鏢局遺老等人充任。同時中路籍藝人隊伍也已成長壯大,蒲梆藝人中除定居者外,其餘已不再來中路搭班了。民國5-19年(1916-1930),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梆子又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
此時的中路梆子,班社林立,流派擴大。不僅紮根雁北、佔領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陝西省東北部,以及省內原平陽府、潞安府所轄的北部各縣,也發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橫跨中國北方的山西、陝西、河北、綏遠、察哈爾 5個省區的大型劇種,從而被人們稱為山西梆子。名伶薈萃,競爭激烈。中路梆子形成了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大、互相競爭的大好局面。劇目繁多,文武齊備。由於人才輩出,上演的劇目多是名人手戲。常見的有《六月雪》、《鳳儀亭》、《金沙灘》、《上天台》、《白蛇傳》、《鐵弓緣》、《百子圖》、《法門寺》、《雙官誥》、《萬佛衣》、《汴梁圖》、《梅降褒》、《雙羅衫》、《十三妹》、《塔子溝》、《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錢豹》等,共 200餘本、回、出。可謂文武皆能、行行不擋。演技精湛,百花齊放。此時,各個班社盡展新招,各門藝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領風騷。
從20年代起,山西梆子的部分老藝人健在,舞台格局能維持男女同台演出,故涌現出了太谷錦藝園等上三班好戲。民國24年(1935),以著名女藝人丁果仙為首的步雲劇社,和以蓋天紅為首的唐風劇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擴大了山西梆子的影響,也與兄弟劇種藝人交流了經驗,豐富了自己。後來山西梆子出現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轉化的局面。隨之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因女子演戲更能招來觀眾、更能掙錢的影響,各地掀起了一般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熱潮。山西梆子由於演員"陰盛陽衰",所以使許多優秀的盔靠戲、硬功戲、武打戲以及花臉、丑角戲等。逐步停演或失傳,也使這個北方劇種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轉悠揚的曲調和綿綿纏纏的作派所代替,從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種陽剛之氣和鏗鏘特色。
低潮:
閻、馮倒蔣失敗後,山西經濟蕭條。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誤入歧途,腐敗風氣傳入戲班,造成台風不振,藝人思想墮落、藝術水平下降,給許多藝人的生活帶來嚴重困難,以至少數坤角藝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軍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迫使各地戲班全部解體,藝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國外,部分入改行種地。只有少數人進入太行、晉綏、晉察冀等革命根據地,以嶄新的面貌為抗日軍民演出服務。抗戰前後的10多年間,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難,造成了晉劇發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時期。
新中國的成立,給山西梆子開創了第三個輝煌時期。1956-1958年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區縣市以上劇團,相繼建立健全起來。最優秀演員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於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為晉劇,各地縣所屬劇團名稱,也統一改為某某晉劇團。
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使晉劇成為首先被沖擊的目標之一,使晉劇再次走向低谷。1967年,劇團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後又統一改唱樣板戲,上場藝人還要通過政審後方能登台。晉劇元氣大傷,造成了發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