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那十個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❷ 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各有何利弊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後,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後,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 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於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並用擴展後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願望就很難實現。於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採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麼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 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於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麼為什麼美國布希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於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製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後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於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並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並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於國內政治壓力,布希政府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可見貿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2.3 貿易政策國際協調不能改變貿易政策的保護性質
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促進了貿易政策的國際趨同化。自二戰以來,雙邊貿易政策的協調,區域性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致力於國際貿易體制的多邊貿易政策的協調,使各國貿易政策趨於統一,體現了全球經濟關系的秩序化,給各參加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無論是哪種協調,貿易政策的本質始終具有保護性,即貿易政策的目的——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系,沒有根本改變。就拿WTO這一多邊貿易的最高成就來說,仍然改變不了各個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
(1)自由貿易是個謊言 WTO規則的制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決定分量,由於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貿易談判(貿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國家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才是貿易談判的實質。
(2)WTO的例外條款和規則,為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據 由於貿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圍內保護本國利益,同時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國利益。因此,國家貿易政策的目的(在沒有一個足夠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約束條件下),決定了這種例外條款和規則就會必然成為貿易保護的依據。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開的高度保護的行業農業、紡織業,便是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開的保護產業。但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發達國家中相對比較劣勢的產業。
❸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3)權衡貿易創造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核心規律: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❹ 什麼情況下實施自由貿易,什麼情況下實施保護貿易,什麼情況下實施管理貿易,原因是什麼,具體表現是什麼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後,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後,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 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於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並用擴展後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願望就很難實現。於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採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麼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 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於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麼為什麼美國布希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於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製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後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於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並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並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於國內政治壓力,布希政府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可見貿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2.3 貿易政策國際協調不能改變貿易政策的保護性質
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促進了貿易政策的國際趨同化。自二戰以來,雙邊貿易政策的協調,區域性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致力於國際貿易體制的多邊貿易政策的協調,使各國貿易政策趨於統一,體現了全球經濟關系的秩序化,給各參加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無論是哪種協調,貿易政策的本質始終具有保護性,即貿易政策的目的——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系,沒有根本改變。就拿WTO這一多邊貿易的最高成就來說,仍然改變不了各個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
(1)自由貿易是個謊言 WTO規則的制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決定分量,由於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貿易談判(貿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國家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才是貿易談判的實質。
(2)WTO的例外條款和規則,為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據 由於貿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圍內保護本國利益,同時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國利益。因此,國家貿易政策的目的(在沒有一個足夠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約束條件下),決定了這種例外條款和規則就會必然成為貿易保護的依據。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開的高度保護的行業農業、紡織業,便是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開的保護產業。但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發達國家中相對比較劣勢的產業。
❺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為了突出一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經濟學從一個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根據它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自覺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整體。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對稱經濟學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擴展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經過優化配置和再生後的經濟規律和經濟本質。
(5)權衡貿易創造擴展閱讀
經濟學的對象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社會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主體來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動態平衡過程,主體創造價值,主體和客體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經濟學出發點反映了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經濟客體和經濟主體的對稱關系展開為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轉化運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展開為經濟學的邏輯體系。
❻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1、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2、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應答時間:2021-04-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❼ 經濟學原理是什麼
目前國內經濟學原理主要指西方經濟學(西經),主要分兩部分,宏觀和微觀。 微觀主要是個人和家庭消費研究為主,宏觀以企業、產業、國家的經濟活動為主。 前者入門學,後者較難。
❽ 曼昆經濟學十大原理
曼昆十大經濟學原理的前四個都是涉及個體的選擇,它們說明了個人是如何做出自己的決策的
原理1:權衡取捨
人們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 。充分認識到這一原理,有助於人們在做選擇時權衡好利弊。那麼如何去權衡?下面的原理2給出了度量方式。
原理2: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選擇成本,是指做一個選擇後所喪失的不做該選擇而可能獲得的最大利益。這一原理關鍵的兩點在於:
機會成本中的機會必須是你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你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你的機會;
做出選擇後,被丟棄的選項只關注其對應的最大利益,即若有多個利益,只關注最大的那個。
原理3:理性的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即人們的行為是利己的。而所謂的「邊際量」其實分開兩個詞:邊際、量。「邊際」是一個比較學術化的詞彙,它是用來描述一個微小增量的術語。 而「量」用經濟學的詞來說便是效用,指人們消費某種物品時所得到的滿足程度。
原理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原理3已經指出理性人在做出選擇時,會考慮邊際量所處的成本和收益。一旦成本和收益中有任何一方發生變動,或是兩方都發生變動的情況下,人們的選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成本和收益的變動改變了人們的激勵,而同時人們對對此做出選擇。
原理5: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
貿易最明顯的好處在於充分利用了生產優勢。舉個例子:A國精於生產蘋果,B國精於生產毛毯,如果沒有貿易則兩國只有一種商品用於消費,反之則使兩國都能得到兩種物品的用途,從而促使兩國發揮自身所長去生產以便用於交易。
原理6: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市場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一種機制,使得人們相互進行交易,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價格和利益的激勵引導著它們各自的選擇,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市場調節。市場調節就好比一隻無形的手,而價格就是無形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
市場經濟的核心優勢便是競爭機制,競爭機制帶來「優勝劣汰」,而優勝劣汰的壓力驅使人人都會更加努力,從而整個社會的效率就會提高,也就創造更多的財富。
原理7:zf干預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事實證明,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導致了嚴重的財富不均,從而造成經濟周期性巨大震盪,社會矛盾尖銳。zf干預能夠改善這種狀況。
原理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生產率是用來表示產出與投入比率的術語。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同樣地,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由此可見,勞動生產率的狀況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原理9:當zf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漲
原理10:菲利普斯曲線
原理9提到了通貨膨脹,並且給出減少貨幣供應這一解決方法。從長期來看,該措施的結果確實有效緩解通貨膨脹。但是短期內會引發其他問題,由於價格具有粘性(社會對於政府的政策需要時間去調整價格),也就是說價格並非立即作出改變,而是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因此,對價格的變動作出完全的調整之前,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❾ 這些經濟名詞之間是什麼關系(影響)
「國際油價」就相當於一個標准,世界各地賣油買油都要按照這個價格走,有個石油組織opc歐派克知道吧,它就是負責這個的,因為石油是一種比較稀缺的資源,它的價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是一個缺少石油的國家,那幾塊油田已經連油氣都採光了,所以尤其關注這個。我國在幾年前建立了許多用來儲存石油的大倉庫,那時石油是三十美元,我國一直等著價格下降,沒買,現在100多了,最便宜時90多,買不起了,都空著呢~還有,美國攻打伊拉克,看中的就是石油啊~伊朗現在說話那麼硬,就是因為人家有石油~
「紐約股市價格」最近總提是因為次貸危機,次貸危機簡單的說就是銀行把壞賬又貸了一次款出去,錢收不回來了,就形成了次貸危機。要知道當今世界是美元本位制的,美國經濟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別國造成影響,所以世界相當關注。
「中國股票價格」不用解釋了吧,就是滬市和深市,今年初的股市大崩盤之後,越來越慘的中國股市市值已經快回到十幾年前的水平了~沒辦法,市場機制不完善啊~
「樓價」與股價直接掛鉤,有人說樓價高就是泡沫經濟的表現——有價無市,股市崩盤後,樓價也直跌,其實就是價格太高,供求不均了,價格一定會跌的
「存款利率」上調是一個解決通貨膨脹的方法,通貨膨脹簡單說就是流通中人民幣過多,導致物價上漲,只要人們把錢都存起來就會有部分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
"存款准備金率」是中央銀行預留給儲戶提款的額度,今年是15%吧,因為銀行吸收儲戶資金後會把錢貸款給企業,但是為了防止儲戶取錢時沒有現金支付,所以有「准備金」。
「中國商品價格」就是商品價格,別想太復雜了...,通貨膨脹,所以提的過一些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❿ 斯穆特一霍利關稅法提出後受影響最大的國家
一戰結束後,各交戰國在經濟短期通貨膨脹的景氣後便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保護國內市場,各國相繼開征起新關稅,並實行進口配額等非關稅壁壘。經濟危機期間美國的出口市場受到沉重打擊,不少工廠紛紛停工或關閉。先是橡膠、汽車、造絲工業的不景氣,然後又波及到各個部門,農業遭受的打擊最大,並陷入長期慢性蕭條之中。
農業的蕭條對政府產生了很大的政治壓力。 1921年5月,來自各農業洲的兩院議員組成一個「農業集團」,要求政府立法保護農民的利益。當月,政府召開特別會議,通過緊急關稅法,對小麥、玉米、肉類、羊毛、食糖等農產品的進口課以高關稅。1922年9月19日,國會又通過了福德尼一麥坎伯關稅法,恢復了1909年的高額關稅和早期一些關稅,例如恢復對鋼鐵的關稅,提高紡織晶的進口稅,包括農產晶和工業品在內的許多部門受到高關稅的保護。這一法令對「戰時幼稚工業」主要是化學工業和染料工業給予了特別的保護。1927年,戰後首次世界經濟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從會議提供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這時的美國是僅次於西班牙的世界第二高關稅國.
隨著經濟大蕭條的到來,美國國內提高關稅的呼聲有增無減。 1929年1月,國會召開關稅改革聽證會,再次試圖幫助農場主擺脫蕭條。4月國會議員霍利(Hawley)和斯穆特(Smoot)聯名提出關稅議案。同年10月,紐約股市崩潰,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陷人空前的大危機。此時不光是農業部門要求保護,一個個工業部門也大喊大叫要求增加保護以刺激就業。院外各壓力集團的游說,院內議員相互交易,互投贊成票,最終導致1930年美國歷史上最高關稅法——霍利一斯穆特關稅法誕生。該法律修訂了1 125種商品的進口稅率,其中增加稅率的商品有890種,有50種商品由過去的免稅改為征稅。盡管降低稅率的商品有235種,並有75種商品由征稅改為免稅,但就總體來看,農作物原料的平均稅率由38.1%提高到48.92%;其他商品的稅率由31.02%提高到34.3%,根據1932年進口情況看,估計實際上稅物品的平均稅率達到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