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箏是蒙恬發明的嗎
箏是弦撥樂器,音箱為木製長方形,音箱上有弦,每根弦用一個可左右移動的小柱支撐。弦數歷經演變,有12、13、16、18、21、25等多種。古箏這朵中華民族樂壇的奇葩,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其極富表現力,早已穿越國界,不僅在日本、朝鮮、越南、新加坡等亞洲國家落地生根,近年又飄洋過海,傳到了美國、義大利和澳大利亞諸國。關於古箏的來歷,歷代眾說不一,語多異同。
東漢人應劭在《風俗通》中說:戰國時代秦國名將蒙恬發明了古箏。
有人查閱史書後發現,《史記·蒙恬列傳》中,沒有蒙恬造箏的記載,進而對應劭的說法提出異議:治學嚴謹的司馬遷生年距蒙恬卒年僅六七十年,如果蒙恬造箏是史實,太史公不太可能忽略不記。《舊唐書·音樂志》更是對蒙恬造箏說堅決予以否定:箏,本來是秦國的樂器,相傳是蒙恬所造,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但古代箏究竟為誰所造,作者卻未作交代。
有人認為,箏源於瑟,箏與瑟的主要區別就在於箏的弦數少於瑟。唐人趙氏在《因話錄》中說:秦國有個人彈奏瑟,弟兄倆互相掙搶,於是將瑟一劈兩半,因此取名叫「箏」,含爭斗的「爭」之意。此說一出,便被許多人接受。宋、明、清及近代的不少書籍均沿襲此說,連日本的箏史著作都受其影響。《箏史知識》中說:秦始皇有兩位愛姬,為一隻25弦的瑟爭得不可開交,始皇命人將瑟一分為二,劈做兩只箏。後來,13弦的箏傳入日本,12弦的箏流入朝鮮。
另外,郭沫若和一些日本學者則提出,箏很可能是在秦朝由西方傳入的,但此說無確據。古箏來源之謎還有待於科研的深入和考古的新發現。
❷ 古箏是不是蒙恬發明的啊。。
多處歷史記載不同,所以沒有準確的答案,但多數歷史學家還是認同古箏是蒙恬發明的,關於他的歷史記載比較多而全面
❸ 古箏是誰發明的
近年有人認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箏也完全具有可能性。
❹ 古箏從哪個朝代開始
古箏是我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陝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計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所以古箏是從【秦代】開始的。
【以上回答來自網路知道終身榮譽團隊糕調小說團成員~~】
【可以的話麻煩採納啦,謝謝哈~~】
❺ 古箏從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箏是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發明的。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漢民族樂器,一共10級。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
(5)古箏是誰發明的古裝擴展閱讀
1965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了古箏曲《戰台風》,《戰台風》的出現,使古箏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箏只能輕彈慢揉的時代,此曲中的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等來製造台風效果等技法,都是創新技法,提高且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並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
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❻ 古箏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傳說黃帝時候都有了。。。
❼ 古箏發明於什麼年代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瓮、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於、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所對舉的乃是「樂」於「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瓮」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後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現在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由此可見,至遲於嬴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於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瓮高雅一些。至於「搏髀」,於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紂的。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❽ 古箏是哪個朝代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古箏的由來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形成流傳於秦地(今陝西一帶), 史稱秦箏。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周遍不少地區。中國古箏藝術從文獻上看,最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便提到「擊築彈箏」,這是第一次出現「箏」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箏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箏,通常人們又把它叫做古箏。這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緻的情趣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關於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l 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l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l 早期箏是五弦竹箏,築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箏五弦,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關於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這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這幾種說法,以音響效果具有錚錚的特點而命名的論斷比較合理。
❾ 古箏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古代人是用什麼做的古箏現在有什麼變化是怎麼發明的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