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 請問你還保留那個古詩的課件么 可以分享下么 嘻嘻
han1048:你好!
《村居》高鼎
一、寫作背景
清咸豐年間,政府政治腐敗。一心想通過科舉考試踏上仕途的高鼎懷才不遇,和眾多的心高志遠卻失意人生的讀書人一樣——苦悶彷徨。
一天,在朋友的邀請下,鬱郁寡歡的高鼎去村郊散心解悶。鄉村的二月是最生氣勃勃的季節。陽光嬌艷明媚,空氣清新潤朗。泥土中散發著綠草的清香,鵝黃淡綠的草兒被風兒梳理得柔順鮮潤。藍天碧空如洗,把整個田野映襯得更加亮麗生動。鶯兒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地飛翔。聽到它們發出悅耳得鳴叫聲,高鼎得心情一下子變得輕盈愉快起來。他沿著堤岸漫步。河邊的楊柳像善舞的女孩子,在春風中一會兒扭動著苗條的腰身,輕盈得曼舞;一會又用她們那柔軟纖細的枝葉去輕拂堤岸------草青、水靜、柳綠、鶯飛,好一幅江南鄉村風景圖啊!高鼎完全沉醉在這美好的春色中了。
「放得高些,再高些!」忽然,高鼎聽到了孩子們的嘻笑聲。循聲望去,只見幾個放學早歸的小童,正趁著和暖的春風,忙著放風箏呢。已經有一隻風箏飛上天空,那是孩子們自己用紙糊成得老鷹風箏。高鼎被鄉村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歡笑聲所感染,舉頭凝望天空中隨風高飛得風箏,他發現:風箏竟有著與鄉村山水及孩子們的歡笑聲一樣的悠遊自在!
看著這群天真爛漫的孩子,高鼎心中的不快一掃而光,他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詩興大發,隨即吟誦出了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村居》。一瞬間,他領悟到了陶淵明為何會放棄功名,歸隱山村的那一份恬淡的心境,心也不由得嚮往和熱愛起這鄉村安逸無憂的生活了。
二、教材分析
《村居》是二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得早,趁著颳起的東風,趕忙放起了風箏。兒童處在人生早春,東風帶來融融的暖意,紙鳶是放飛的樂趣,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幾分希望。
三、教學價值
本課是由一首七言絕句、一幅孩子們放風箏的插圖、10個要求會認的字和8個要求會寫的字、一個多音字「散」構成的,課後還有三道練習題。
本課的七言絕句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放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讀了這首詩,讀者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美麗春景,一起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而課文中的插圖正好配合了古詩所表達的意境,學生可以結合插圖,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反過來這首詩正好把這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躍然紙上。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精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學生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另外本課還要求學生掌握兩個多音字「散」和「長」,「散」是在詩中出現的,而「長」怎是在課後的讀一讀中配合一首小兒歌一起呈現的,通過兒歌的朗讀,讓學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長」字兩個讀音的不同含義。課後的讀一讀,寫一寫,則注重了孩子們詞語積累。給相同的詞語連線,則是讓學生了解詩中個別詞語相同意思的不同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感悟詩的內容和意境。
四、地位作用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第一板塊《快樂地玩》的第一課,是學生剛剛結束了愉快的暑假生活,重返校園學習的第一課。剛剛開學學生還沒有從玩耍中完全進入學習的狀態,所以教材一開始就編排了能與學生假期生活緊密聯系的《快樂地玩》這一板塊,讓學生易於接受,更重要的是第一課《村居》,更能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而且篇幅短小,內容生動,邊學習邊讓學生回憶暑假的愉快生活,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呈現了一方游戲的天地,讓孩子們能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
另外,本課的古詩教學是在一年級下冊剛教學完,《春夏秋冬》這一板塊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板塊的幾首詩都是吟詠四季的經典之作,詩人以清新活潑、明朗曉暢的語言描寫四季的瑰麗風景,抒發了詩人醉心自然、寄情自然的情感。學生已經對古詩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從古詩中得到啟發,得到了美的享受。學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習《村居》這首古詩的,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情境,體會環境的優美和兒童生活的快樂,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古詩的教學從一年級下冊寫景的古詩到本冊的《村居》,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同時也為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上冊學習描寫勞動場景的田園詩做好了鋪墊。
五、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認識1個偏旁「火」。認識多音字「散」和「長」。
2、通過圖文結合、樂文結合、動靜結合,感受春天的詩情畫意。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4、通過朗讀、想像,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5、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本課教學重點是朗讀、背誦和識字寫字。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想像詩中描繪的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
六、方法策略
(一)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語文教學就應該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自主地學習。所以針對二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通過游戲激趣、圖畫再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帶領學生進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等教學策略,從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新奇不解的學習氛圍。
例如:1、導入部分,我設計了摘蘋果的游戲,每一個蘋果的後面都藏著一首我們學過的古詩,要求學生背誦下來蘋果後面的古詩就可以獲得這個蘋果。讓學生通過游戲鞏固了所學過的古詩,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很自然地就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2、在學生讀詩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創設情境,選擇與本文內容比較相符的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誦,讓他們的讀書聲和音樂聲融合在一起,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體會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同時邊讀邊展開想像,感受詩的語言美。
3、復現鞏固過程中,把古詩的內容改寫成小散文,而且散文中包括本課中要求會認和要求會寫的生字,讓學生換個語言環境識記生字,同時也進一步感悟古詩的內容和詩中所描寫的意境。
(二)朗讀品味,讀中感悟
讀是最有效的閱讀手段,讓學生喜歡讀書,學會讀書。在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對於古詩的教學,重在朗讀,在讀中感悟。所以在讀時我們可以分步進行。
1、多種形式自由讀。如齊讀、分行讀、表演讀、合作讀、比賽讀、評讀等等,由自己小組自己選擇來讀。
2、展示讀。學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及時進行點評,適當時加上教師的示範讀。
3、想像讀。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適當加入音樂,讓學生閉眼邊讀邊想像,進一步在讀中感悟詩的語言美、音韻美和意境美。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師中我們就要力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能自主學習。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針對詞句質疑、藉助圖畫去解疑,還有讓學生自主選擇朗讀方式,通過自讀自悟獲取知識、情感體驗等環節,都真正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
如:1、在識字教學中,採用「多次復現」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生字,讀後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識記字形,對於不理解的字、詞,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解決。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2、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在讀的同時在不理解的詞句旁邊進行標注。然後小組同學通過圖文對照,自己解決問題。然後讓學生說一說每行古詩所對應的畫面,這樣學生就在回報與討論中自主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我的一點看法
另外,課程標准中指出,低段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能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所以我個人認為要想達到課標中的要求講好古詩,我們教師必須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知人知世
(1)把握不同時代的不同詩歌風格
(2)把握作者創作詩歌時的心境與處境
(3)了解作者創作詩歌時的社會背景
2.把握詩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詩歌中作者創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2)事象:事象即動作形象。
(3)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
(4)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3.把握詩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
只有做到了這三方面的要求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想像、去感悟。
(五)一點建議
在教學本課時,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來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有一部分學生把柳樹畫成了黃色,這就說明學生對於早春二月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另外如果有條件的老師可以把歌曲《村居》教給學生,這樣不僅加深了鞏固,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
2. 七年級語文上冊的冰心詩四首的前兩首詩和後兩首詩在主題表達和創作風格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急切
前兩首為抒情詩,後兩首為哲理詩.前兩首是謳歌母愛的詩,以"情"感人風格溫婉,後者則是鼓勵青年,以理"明"人側重理趣,發人深省.
3. 1、詩歌里的「意象」和「形象」有什麼區別2、山水田園詩和即景抒情詩有什麼區別或聯系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在比較文學中,意象的名詞解釋是: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
形象在文學理論中指語言形象,即以語言為手段而形成的藝術形象,亦稱文學形象.它是文學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形態.也是作家的美學觀念在文學作品中的創造性體現.指具體事物
4. 27郭沫若詩兩首課件
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
四川樂山人, 四川樂山人,我國著名 的詩人、作家、學者。 的詩人、作家、學者。 他的著作很多, 他的著作很多,有話劇 屈原》 《屈原》等,詩歌的代 表作是詩集《女神》 表作是詩集《女神》和 星空》 《星空》。
走近作品: 走近作品:
• 《天上的街市》選自詩人第二部詩集 《星 天上的街市》
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從日本 1921-1923年 回國。這時, 五四」運動高潮已過, 回國。這時,「五四」運動高潮已過,中國 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 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 社會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 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 的黑暗現實,郭沫若感到極大的憤怒,苦悶 感傷,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 感傷,但他並沒有悲觀失望,依然不倦的探 索和追求。就是這一時期,1921年10月 索和追求。就是這一時期,1921年10月 24日,作者寫下了《天上的街市》。 24日 作者寫下了《天上的街市》
聽讀課文: 聽讀課文:
• (1)劃分節奏; )劃分節奏; • (2)點出重音; 2)點出重音; • (3)體會感情。 )體會感情。
節奏劃分: 節奏劃分:
遠遠的/街燈/明了, 遠遠的 街燈/明了, 街燈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 無數的/街燈 點著/無數的 街燈。 好像 點著 無數的 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 街市。 美麗的/街市 定然有 美麗的 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 珍奇。 沒有的/珍奇 定然是世上 沒有的 珍奇。
節奏劃分: 節奏劃分: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定然是/不甚寬廣。 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織女, 那/隔著河的/牛郎 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 來往。 騎著牛兒/來往 定能夠 騎著牛兒 來往。 我想/他們 此刻, 他們/此刻 我想 他們 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定然/ 天街/閑游。 不信, 請看 那朵流星, 請看/那朵流星 不信,/請看 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 燈籠/在走 提著/燈籠 在走。 是他們 提著 燈籠 在走。
根據節奏和范讀情形, 根據節奏和范讀情形,自己大聲朗 讀課文 :
• 要求:注意朗讀聲音的大小, 要求:注意朗讀聲音的大小,
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 速度的快慢, 氣的輕松舒緩。 氣的輕松舒緩。
思考: 思考:
•想像一下:詩中描寫的是怎 想像一下:
樣的一幅畫面? 樣的一幅畫面?
合作探究
你認為作者由街燈想到明星 或由明星想到街燈合理嗎? 或由明星想到街燈合理嗎?
想像與聯想: 想像與聯想:
聯想: 聯想:明星 實 想到 街燈 實
想像: 想像: 甲 實
創造出
乙 虛
合作探究 作者的想像過程是怎樣的? 作者的想像過程是怎樣的? 明星到天上的街市再到珍奇的物 品最後到自由的牛郎織女。 品最後到自由的牛郎織女。
合作探究 你讀出了作者在詩中表達了怎樣 的感情? 的感情?
示例: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自由自在、 示例: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自由自在、無 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麗、 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麗、富 幸福、 庶、幸福、自由體現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現 實的揭露、否定, 實的揭露、否定,表達了詩人對表達了詩 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尋美: 尋美: 在朗讀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美? 在朗讀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美? 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示例:
• 押韻之美: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 押韻之美:詩句押韻、和諧。 •
腳「星」、「燈」。 用詞准確之美: 用詞准確之美:明、閃、現、點①「明」寫出了 人間萬家燈火(燈火輝煌)的壯觀景色。 人間萬家燈火(燈火輝煌)的壯觀景色。②「閃」 寫出了群星閃爍的姿態。 寫出了群星閃爍的姿態。③「現」既寫出了天上 的明星之多,又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 的明星之多,又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④「點」 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燈點亮了。 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燈點亮了。 一字傳神,意境盡出。想像的翅膀便由此「 一字傳神,意境盡出。想像的翅膀便由此「點」 展開了。 展開了。 信念堅定之美:詩中的「定然」 信念堅定之美: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 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 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 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 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 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
•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用優美而又 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
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 親切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 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 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字 里行間, 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 嚮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 嚮往與追求,體現了浪漫主義的創作。讓 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 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誦一遍這首詩,感 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受詩人的美好情懷吧。
作業: 作業:
• 1、背誦詩歌。 背誦詩歌。 • 2、預習《靜夜》 預習《靜夜》
朗讀節奏: 朗讀節奏:
靜夜 月光/淡淡,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白雲/團團, 漏出了/ 幾點/疏星。 漏出了/ 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對月/流珠?
思考:
•這首詩哪部分寫實?哪部分想 這首詩哪部分寫實?
像?寫實與想像部分都突出了 夜晚的什麼特點? 夜晚的什麼特點?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 1、為什麼寫「對月流珠」呢?是表達 為什麼寫「對月流珠」
了一種什麼感情呢? 了一種什麼感情呢?
示例:這首小詩,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期間, 示例:這首小詩,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當時 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 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 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 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 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 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 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 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 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 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 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 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 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優美。 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優美。 可概括為:一個凄美的故事, 可概括為: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 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 比較閱讀:看看兩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有 比較閱讀:
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相同點: 創作背景:都選自於《星空》 相同點: 創作背景:都選自於《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
最苦悶的時期。 最苦悶的時期。 內容:題材:由現實的情景聯想到天上傳說中的人和 內容:題材 由現實的情景聯想到天上傳說中的人和 事。 主題:表現了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失望和痛苦,對 主題:表現了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失望和痛苦 對 光明未來的嚮往。 光明未來的嚮往。 感情:都充滿了恬靜\美好 而又淡淡的憂傷。 美好,而又淡淡的憂傷 感情:都充滿了恬靜 美好 而又淡淡的憂傷。
不同點:
《天上的街市》更積極、樂觀一些。 天上的街市》更積極、樂觀一些。
拓展延伸:
• 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示例:天上 發揮聯想與想像,續寫句子。示例:
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 @牽牛花開放了,…… 牽牛花開放了, • @籠中的小鸚鵡,…… 籠中的小鸚鵡, • @月光照在地上,…… 月光照在地上, •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作業: 作業: 1、默寫兩首詩歌。 默寫兩首詩歌。 2、發揮想像,將《天上的街市》 發揮想像, 天上的街市》 改寫成散文, 改寫成散文,要注意具體情節 的描寫。 的描寫。
5. 如何製作 六年級上冊中的 綜合性學習 的ppt 〔兒童詩歌〕
主體部分使用 聲音+文字 講解部分使用 圖片+文字
首先錄制聲音文件 然後文字文件 做自定義動畫效果(擦出就OK 然後在聲音中選擇該段文字的聲音就OK)
6. 如何理解賦比興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
1、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
2、比:類比,比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這里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
3、興: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有一定聯系。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6)創造形象詩文有別ppt擴展閱讀: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
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
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7. 現代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
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比擬: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
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
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
8. 蘇軾在創作小孤山大孤山的形象上和散文在創造形象上有什麼區別
雖然都是同一處景緻但詩文二者所創造的形象卻是有區別的。詩歌通過比興、誇張其中展現回的形象與答實際景緻是有距離的,更多的是一種寫意的形象;而陸游的游記散文中則細致地多角度地描寫,更多的體現寫實的形象。
蘇軾以詩配畫反而成就名作,其筆觸靈動,「山蒼蒼,水茫茫」起筆如歌,而後「大孤小孤水中央」,以及「崖、路、喬木、客舟」等等輕輕點染寫出了空濛迷離、輕舞飛揚的奇幻感覺,韻律上也琅琅上口,這首詩歌可以說充滿了音樂之美和想像之美。
陸游則以豐富多彩的筆觸描寫了所見景緻,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大孤山「四面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澎浪磯「雖無風,亦浪涌」,烽火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等等。語言非常優美,興之所致揮灑自如;筆法十分凝煉,下筆寥寥卻極為傳神;文氣貫通舒暢,通過定點換位、移步換景的手法把景點聯串起來,顯得散而不亂。
總體來說,詩文有別但不必分高下,相互輝映可供後人鑒賞。
9. 蘇軾不同時期詞(詩)的風格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
1、豪放風格。這是蘇軾故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於狂怪叫囂。
2、曠達風格。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
3、婉約風格。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狹窄。
(9)創造形象詩文有別ppt擴展閱讀
文學成就:蘇詞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
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
10. 關於李清照的ppt製作
你好
背景音樂建議用這些
《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昭君怨》《陽關三疊》《妝台靜思》《平沙落雁》《夕陽蕭鼓》《疏梅弄影》《出水蓮》
你都可以去上下載的
另外背景圖片
這主要看你所想表達的李清照哪個方面
然後選擇背景了
你可以在上搜索圖片
比如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C0%EE%C7%E5%D5%D5&z=0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