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手術是誰發明的
你好!這來是醫學發展史的長期經驗源積累的結果,中國最早有記載的麻醉手術可能要算是華佗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個「關雲長刮骨療毒」的故事,描寫了關雲長一面下棋,一面讓華佗切肉刮骨解毒。祝你健康!
❷ 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是誰
16世紀的維薩里直接觀察人體,他在巴黎求學時,曾偷過絞刑架上的犯人屍體,還曾把一個死人頭骨藏在大衣內帶進城,放到自己床底下,甚至帶領學生盜過墓。法國的宗教裁判所注意到了他的「異端」行為,他為此不得不到義大利去繼續學醫,畢業後很快晉升為解剖教授。他的著作《人體的構造》,於1543年出版。在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順序描述人體的 人體斷層解剖學圖譜
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經的自然形態和分布等。《人體的構造》一書的出版,意味著近代人體解剖學的誕生,它的意義如同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天文學開創新紀元一樣,是生物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❸ 解剖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電鏡,是使用電子來展示物件的內部或表面的顯微鏡,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 1926年漢斯·布希研製了第一個磁力電子透鏡。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和馬克斯·克諾爾研製了第一台透視電子顯微鏡。展示這台顯微鏡時使用的還不是透視的樣本,而是一個金屬格。1986年盧斯卡為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他在西門子公司研製了第一台商業電子顯微鏡。1934年鋨酸被提議用來加強圖像的對比度。1937年第一台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推出。一開始研製電子顯微鏡最主要的目的是顯示在光學顯微鏡中無法分辨的病原體如病毒等。1949年可投射的金屬薄片出現後材料學對電子顯微鏡的興趣大增。1960年代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加速電壓越來越高來透視越來越厚的物質。這個時期電子顯微鏡達到了可以分辨原子的能力。1980年代人們能夠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濕樣本。1990年代中電腦越來越多地用來分析電子顯微鏡的圖像,同時使用電腦也可以控制越來越復雜的透鏡系統,同時電子顯微鏡的操作越來越簡單。
❹ 3dbody人體解剖學動圖發明人是誰
解剖學的鼻祖是維薩里,至於動圖是誰,還真不知道
這個關系很大么?
這種3D的應該更實用吧,
❺ 外科手術是哪個文明古國的發明
古埃及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能在另一世界繼續生活,因而將死者解剖刷成木乃伊(干屍)。由此積累了很多人體生理和解剖知識,這些知識無疑有利於他們的醫學的發展。古埃及醫生能做外科手術,能治眼疾、牙痛、腹瀉、肺病以及婦科的許多疾病。他們用各種植物、動物和礦物配製葯物。古埃及的醫葯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些知識後來通過古希臘人對西方的醫葯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希望幫到你。
❻ 起源於西方的人體解剖術,在中國古代有沒有出現過
眾所周知,現代醫學解剖源於西方。中國古代中醫理論一直是以內科為主,外科以治療傷瘡痔疣為主很少有人從事過人體解剖。但並非沒有。
據《漢書·外戚傳》記載:公元16年,王莽活捉了政敵王孫慶。進行了一次人體解剖。而這次的解剖的手段極其殘忍,參加解剖的人有太醫、尚方官員和熟練的屠夫;研究項目是內臟的大小和相對位置,以及血管的分布和循環規律。這種解剖雖然可以獲得治病的科學依據,但從人性的角度上看,則應該獲得譴責。
《晁氏讀書志》上記載了宋徽宗崇寧年間的一件事:「泗州刑賊棄市,郡守李夷行遣醫家並畫工往,親決膚,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范『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
可見,中國古代是進行過人體解剖學的,但主要是針對一些罪犯,用來做醫學實驗的。近代解剖學起源於義大利的維薩里,他於1543年出版《人體的構造》一書。
❼ 人體解剖學的創立與發展
解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科學,在中國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內經》中,就已明確提出了「解剖」的認識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臟器的名稱。
在西歐古希臘時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都進行過動物實地解剖,並有論著。
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解剖學著作當推蓋倫(Galen,公元130-201年)的《醫經》,對血液運行、神經分布及人體基本結構諸多臟器已有較詳細而具體的記敘,但由於當時西歐正處於宗教統治的黑暗時期,禁止解剖人體,該書主要資料均來自動物解剖觀察所得,故錯誤之處甚多。
(7)解剖術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科學。其基本任務是探索和闡明人體器官與組織的形態特徵、位置比鄰關系、生長發育規律和基本功能。
人體解剖學的地位:
解剖學基礎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他為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學習,提供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和發生發育規律的基礎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判斷器官與組織的正常與異常,從而對急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醫學科學的學習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形態,後功能代謝;先正常,後病理;然後再逐漸涉及臨床問題。只有正確認識了正常人體形態結構,才能充分認識其生理,生化過程以及病理變化,進而理解和掌握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特徵與診治,預防原則。
人體解剖學是學習和研究醫學的入門課,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是學習中醫和西醫的必修課。
❽ 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開刀
華佗 (約公元141~208 年) 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一名琢, 字元化, 沛國譙郡 (今安徽省毫縣) 人, 關於華佗的精湛醫術, 歷史上流傳著種種動人的傳說, 如他為三國蜀漢大將關雲長刮骨療毒的故事, 老幼咸知; 他編制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套醫療保健體操--五禽戲, 一直流傳至今; 而他發明、運用中葯麻醉劑--麻沸散, 進行開腹手術的事跡, 更成為一則千古流傳, 膾炙人口的美談.在西晉陳壽撰著的《三國志·華佗傳》和南朝宋·范曄所撰的《後漢書·華佗傳》中, 都有關於華佗用麻沸散進行開腹手術情況的詳細描繪.《後漢書·華佗傳》記載: 華佗遇到病人」若疾發結於內, 針葯所不能及者, 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即醉無所覺, 因剖剖腹背, 抽割積聚; 若在腸胃, 則斷截湔洗, 除去疾穢; 既而縫合, 敷以神膏, 四五日創愈, 一月之間皆平復.」從上述這段記載來看, 華佗進行手術的過程大致與現代的外科手術過程相符合, 即先用」麻沸散」對患者進行麻醉, 然後才開腹進行手術, 割掉病變的部分, 再行縫合, 最後敷以」神膏」並進行傷口包紮.華佗因此被後人譽為」中國醫學史上外科的開山鼻祖」、」世界上最早發明麻醉術和首創開腹手術的醫學家」, 等等.
由於華佗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醫學家, 他運用」麻沸散」進行開腹手術的事跡, 不但在中國醫學史上有重大影響, 而且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有一定影響.但是, 長期以來, 學術界對於華佗究竟是不是首創開腹手術的醫學家, 卻存在頗多的爭議, 歸納起來, 大致可以分為」疑古派」與」信古派」這兩大家.
」疑古派」認為: 史書上有關華佗進行開腹手術的記載, 不足為信, 華佗並不是運用麻醉術進行開腹手術的首創者.這種觀點由來已久.宋代學者葉夢得在《玉澗叢書》中就說過: 」此 (指剖腹手術) 決無之理! 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形, 而形之所生者以氣也.......腹背腸胃既已破裂斷壞, 則氣何由舍?安有如是而復生者乎?審佗能此, 則凡受支解之刑者, 皆可使生! 」現代著名學者陳寅恪在《寒柳堂集》中也說: 」斷腸破腹, 數日即差 (痊癒) , 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 當時恐難臻此.」他還認為: 所傳華佗行剖腹術之事, 很可能是古時民間比附印度的一個神話.因為據印度一部古代經書記載: 印度古代有一名叫耆域的」神醫」, 會劈開腦袋」除諸蟲」和剖開肚皮」扭轉肝臟」.印度的佛教在華佗時代已經傳入中國, 因此這個神話也可能就隨之而來, 進而被民間加到當時稱為」神醫」的華佗身上了.萬方在《醫史研究三議》 (載《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 年第1 期) 一文中認為: 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麻醉葯進行剖腹手術的說法與歷史事實不符.據蘇聯彼得羅夫主編的《醫學史》一書記載: 早在奴隸制時期的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希臘醫學中, 就可以看到當時的醫生應用植物作麻醉葯, 其中用曼陀羅花作為外科手術的主要麻醉葯, 達一個世紀之久.關於剖腹術, 在古代印度的佛經中也有許多記載, 如《耆女耆域因緣經》中就記有: 耆域從阿提梨賓迦羅學醫, 認識了很多葯物.他精研解剖學, 並能治療人體臟腑中的各種疾患, 如他剖開耆彌長者的腹腔治癒了他的腸胃疾病; 還剖開因騎馬墮地而將死的男子腹腔, 為其行肝臟復位術, 等等.可見, 在華佗的麻醉術和剖腹術之前, 古代印度就己有之.
」信古派」認為: 華佗首創開腹手術的史料記載是可信的.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比較多, 如俞慎初在《中國醫學簡史》一書中, 曾時新在《杏林拾翠》一書中, 杜石然等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和黃樺的《關於華佗首創剖腹手術的異議質疑》 (載《中華醫史雜志》1983 年第4 期) 都作如是觀.
黃樺在文章中認為: 華佗首創麻醉術和剖腹手術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這既是可能的, 也是現實的.其主要理由是: 一、所謂印度古代」神醫」, 只是神話中人物, 其高超的醫術, 純屬附會.印度古代真正的醫學科學著作--第一部外科學專著《蘇色盧多》裡面, 確實有不少外科方面的知識, 其中包括120 多種外科用具和具體的手術方法, 但是此書的成書時間卻晚於華佗300 多年, 因此, 根本談不上對華佗的影響; 二、麻醉是行使剖腹手術的一個重要前提, 甚至可以這樣說: 沒有麻醉劑, 只能有一般外科小手術, 而不可能有剖腹手術.華佗是世界上中葯麻醉劑--麻沸散的第一個發明者, 而麻沸散的配方, 據中外有關專家的考證, 其主葯是曼陀羅花、草烏、當歸、川芎、南星等等, 這些葯物, 大都主產於我國或僅產於我國; 三、不論華佗自己, 還是他同時代的人, 都從來沒有提到過什麼」印度神醫」的事; 四、從《周禮》一書開始, 我國歷史上已經有了關於外科手術的記載, 因此, 醫學發展到華倫時代是完全可以積累起豐富的外科手術經驗的.再加上麻沸散的發明, 更為當時的開腹手術提供了前提條件, 因此, 華佗首創剖腹手術, 應該說是水到渠成的事, 並非非要從印度」進口」不可; 五、據《世界葯學史》一書的作者拉瓦爾的研究認為: 」阿拉伯醫學家知道用麻醉劑 (進行手術) , 可能是從中國傳出去的, 因為, 中國名醫華倫擅長此術.」如果當時印度已有先進的醫術傳入中國, 為何不同時或更早地傳給鄰近的阿拉伯醫學家呢?
這兩派至今還爭論不已, 誰是誰非看來尚難定論.
❾ 解剖的發展簡史
解剖學是一門較古老的科學,早在史前時期,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如狩獵、屠宰畜類和戰爭負傷等,即已對動物和人體的外形與內部構造有一定的認識,在石器時代的人居洞穴的壁上即留有很多粗淺的解剖圖畫,古中國和古埃及即已有屍體防腐知識,幾千年前留下來的木乃伊(干屍)還是研究古代歷史的寶貴財富。
早在我國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即已有關於人體解剖學知識的廣泛記載。《內經》中提到「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屍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皆有大數。」在此已明確提出「解剖」,並載有學習與研究方法「度量循切」,還有一定的調查統計,「皆有大數」,書中已有了胃、心、肺、脾、腎等內臟名稱、大小和位置等的記載,很多名稱仍為現代解剖學所沿用,很多數據經過核對,發現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相似,說明古人確是從事過實地解剖與測量的,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就有過解剖學的研究。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解剖學。
在西歐希臘時代(公元前300~5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稱為西歐的醫學之祖)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哲學家、動物學家)也已進行過動物解割,並著有書籍。
西方最早的、較完整的解剖學論著當推Galen(蓋倫,紀元130~201)的《醫經》,這部書是16世紀以前西歐醫學的權威巨著,書中有很多解剖學資料,對血液運行,神經分布,腦、心等內臟都已有較具體的記載,其資料主要來自動物解剖,錯誤較多。但由於當時在宗教統治的黑暗時代,禁止解剖人體,因此解剖學和醫學以及其他科學一樣,都受到了限制,未能發展。在這期間,阿拉伯地區受宗教的壓制較小,醫學還有一定的發展,Avicenna(紀元980~1037)的《醫典》是當時的重要著作,對血管特別是四肢的靜脈有較正確的記載。西歐醫學中運用切脈方法是從他開始的。切脈法在我國古代早已應用,可能是唐朝時經絲綢之路由我國傳到阿拉伯的。
隨著西歐的文藝復興(15世紀)各種科學都有了蓬勃的發展,解剖學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如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解剖學圖譜,描繪精細正確,在現代也是罕見的。
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解剖學家Vesalius(1514~1564年)是創立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人。他冒著受宗教迫害的危險,親自從事人體解剖,著有《人體構造》(1543年)這一偉大的解剖學巨著,全書共七冊,系統完善地記述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構造,糾正了很多Galen的錯誤論點,為醫學的新發展開辟了道路。繼他以後,於17世紀Harvey利用動物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的原理,首先提出了心臟血管是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他為生理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開辟了道路,使生理學從解剖學中劃分出去。Leveenhawk發明了顯微鏡,Ma1pighi觀察了動植物的細胞,從而創建了組織學。十九世紀Schleiden和Schwan創立了細胞學,推動了組織學和細胞學的發展。Golgi對神經系組織構造的仔細研究奠定了現代神經解剖學的基礎;Cajal和Nissl的研究,更把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引向深入。19世紀以來,結合臨床醫學的發展,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也達到了全盛時期。連恩格斯也說:「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由此可見解剖學在醫學中的地位,是如何重要。
進入二十世紀,醫學的發展又促進了解剖學研究的深入,隨著胸外科、肝外科等各種內臟外科手術的開展,乃對器官內血管和管道等的形態提出了新的要求;電算X-線斷層圖(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和超聲斷層圖的應用,也對斷面解剖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血管縫合手術的提高,顯微外科的開展,乃有顯微外科解剖學的建立。人體解剖學在不斷地發展著,尤其是近數十年來,物理學、生物化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發展,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進行,更由於生物力學等邊緣學科的建立與發展,解剖學等形態學的研究也有引向綜合性學科的趨勢,那種純形態學研究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我國的解剖學研究,雖然在古代已有很大成就,但是由於長期封建社會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縛,未能得到較大發展。雖然也有漢代的華佗,晉代的孫思邈,宋代的宋慈和清代的王清任等,都曾對醫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在解剖學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而我國的現代解剖學只是在十九世紀由西歐傳入現代醫學以後發展起來的,解放以前解剖學工作者只約百餘人,老一輩的解剖學家馬文昭、張均和臧玉詮等都曾對解剖學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成績。解放以後,在黨的正確方針政策指引下,醫學事業取得了飛躍的發展。不但解剖學工作者的隊伍已經成十倍地增加,已有了成套的教學設備、標本、模型和圖譜。還編寫了我國自己的解剖學教材,更新了科研設備,改變了科研條件。在人類學、組織學、胚胎學、神經解剖學和人體解剖學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現在廣大的解剖學工作者正在為提高我國的醫學科學水平而努力,爭取為振興中華,在實現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❿ 最早的人體解剖學是什麼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廣西地方官府處死歐希范等五十六名反叛者,並解剖死者的胸腹,宜州推官吳簡(一作靈簡)與醫生和畫工較仔細地觀察了這些屍體的內臟器官,並由畫工宋景描繪成圖,這便是《歐希范五臟圖》。
《歐希范五臟圖》是已知最早的人體解剖學圖譜。由於該圖已佚失,難知其詳情,但就已知中醫文獻來看,吳簡對人體胸腹臟器間的位置及相互關系的描述,較之前人詳明而准確得多,實際上他已注意到右腎比左腎的位置略低,這是了不起的發現,他明確指出脾在心之左(不言而喻,肝則在右側),從形態學上糾正了左肝右脾的錯誤認識。
《歐希范五臟圖》不僅在生理解剖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在病理解剖方面也有可貴發現。吳簡所雲:「蒙干多病嗽,則肺且膽黑。」久病咳嗽而致肺顏色發黑的病理解剖現象是完全可能的。這一解剖發現不僅以事實說明中醫學「有諸內必形諸外」,臟腑相關理論,而且首開了中國醫學史上從人體內臟形態的改變尋找體表病症產生原因的先例。
《歐希范五臟圖》的出現說明我國人體解剖學的水平在十一世紀曾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解剖學是一門較古老的科學,早在史前時期,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如狩獵、屠宰畜類和戰爭負傷等,即已對動物和人體的外形與內部構造有一定的認識,在石器時代的人居洞穴的壁上即留有很多粗淺的解剖圖畫,古中國和古埃及即已有屍體防腐知識,幾千年前留下來的木乃伊(干屍)還是研究古代歷史的寶貴財富。
早在我國戰國時代(公元前500年),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即已有關於人體解剖學知識的廣泛記載。《內經》中提到「若夫八尺之上,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屍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皆有大數。」在此已明確提出「解剖」,並載有學習與研究方法「度量循切」,還有一定的調查統計,「皆有大數」,書中已有了胃、心、肺、脾、腎等內臟名稱、大小和位置等的記載,很多名稱仍為現代解剖學所沿用,很多數據經過核對,發現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相似,說明古人確是從事過實地解剖與測量的,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就有過解剖學的研究。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解剖學。
在西歐希臘時代(公元前300~50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稱為西歐的醫學之祖)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哲學家、動物學家)也已進行過動物解割,並著有書籍。
西方最早的、較完整的解剖學論著當推Galen(紀元130~201)的《醫經》,這部書是16世紀以前西歐醫學的權威巨著,書中有很多解剖學資料,對血液運行,神經分布,腦、心等內臟都已有較具體的記載,其資料主要來自動物解剖,錯誤較多。但由於當時在宗教統治的黑暗時代,禁止解剖人體,因此解剖學和醫學以及其他科學一樣,都受到了限制,未能發展。在這期間,阿拉伯地區受宗教的壓制較小,醫學還有一定的發展,Avicenna(紀元980~1037)的《醫典》是當時的重要著作,對血管特別是四肢的靜脈有較正確的記載。西歐醫學中運用切脈方法是從他開始的。切脈法在我國古代早已應用,可能是唐朝時經絲綢之路由我國傳到阿拉伯的。
隨著西歐的文藝復興(15世紀)各種科學都有了蓬勃的發展,解剖學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如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解剖學圖譜,描繪精細正確,在現代也是罕見的。
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解剖學家Vesalius(1514~1564年)是創立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人。他冒著受宗教迫害的危險,親自從事人體解剖,著有《人體構造》(1543年)這一偉大的解剖學巨著,全書共七冊,系統完善地記述了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構造,糾正了很多Galen的錯誤論點,為醫學的新發展開辟了道路。繼他以後,於17世紀Harvey利用動物實驗證明了血液循環的原理,首先提出了心臟血管是一套封閉的管道系統。他為生理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開辟了道路,使生理學從解剖學中劃分出去。Leveenhawk發明了顯微鏡,Ma1pighi觀察了動植物的細胞,從而創建了組織學。十九世紀Schleiden和Schwan創立了細胞學,推動了組織學和細胞學的發展。Golgi對神經系組織構造的仔細研究奠定了現代神經解剖學的基礎;Cajal和Nissl的研究,更把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引向深入。19世紀以來,結合臨床醫學的發展,人體解剖學的研究也達到了全盛時期。連恩格斯也說:「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由此可見解剖學在醫學中的地位,是如何重要。
進人二十世紀,醫學的發展又促進了解剖學研究的深入,隨著胸外科、肝外科等各種內臟外科手術的開展,乃對器官內血管和管道等的形態提出了新的要求;電算X-線斷層圖(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和超聲斷層圖的應用,也對斷面解剖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血管縫合手術的提高,顯微外科的開展,乃有顯微外科解剖學的建立。人體解剖學在不斷地發展著,尤其是近數十年來,物理學、生物化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發展,多學科綜合研究的進行,更由於生物力學等邊緣學科的建立與發展,解剖學等形態學的研究也有引向綜合性學科的趨勢,那種純形態學研究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我國的解剖學研究,雖然在古代已有很大成就,但是由於長期封建社會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縛,未能得到較大發展。雖然也有漢代的華佗,晉代的孫思邈,宋代的宋慈和清代的王清任等,都曾對醫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在解剖學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而我國的現代解剖學只是在十九世紀由西歐傳入現代醫學以後發展起來的,解放以前解剖學工作者只約百餘人,老一輩的解剖學家馬文昭、張均和臧玉詮等都曾對解剖學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成績。解放以後,在黨的正確方針政策指引下,醫學事業取得了飛躍的發展。不但解剖學工作者的隊伍已經成十倍地增加,已有了成套的教學設備、標本、模型和圖譜。還編寫了我國自己的解剖學教材,更新了科研設備,改變了科研條件。在人類學、組織學、胚胎學、神經解剖學和人體解剖學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現在廣大的解剖學工作者正在為提高我國的醫學科學水平而努力,爭取為振興中華,在實現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