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改革開放的變化
深圳充滿改革和創新的激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在短短的27年裡,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過去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裡只剩老和小。」這首民謠,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深圳的真實寫照。當時,深圳沒有大學,沒有自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僅有的文化設施是一個新華書店和一家五十年代蓋的劇院。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上世紀70年代初期溫州人 還不得不在它鄉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農村人可謂窮得叮當響,他們為了掙得一口飽飯吃,穿越層層鐵絲網,泅渡到資本主義地界上去打工,據一位姓潘的先生回憶說,當時只有18000人的沙井鎮,逃港就達10000人,蛇口海岸線上每天可見數百具屍首。就是因為窮,老一輩農村人在逃到香港後,拚命工作、賺錢。有個叫陳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後在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沒有戶口,他只能白天在山上睡覺,晚上才去工地上幹活,幹了兩三年,總算有了七萬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鎮開了一家雜貨鋪。
今天的深圳,擁有430多萬人口,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中國大陸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實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緊跟世界文明進步潮流、大步發展的進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將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新時期「帶頭」作用,在金融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為全國最有創新能力、市場化水準最高、開放度最大市場。
B. 深圳改革開放的第一位市委書記是誰
深圳市第一屆市委書記
張勛甫:1979.1.23-1980.6.17
男,1921年生,山東萊蕪人,1939年參加革命,曾任佛山地委副書記,後任廣東省計委副主任。
可參考 http://ke..com/view/3476715.html?wtp=tt
C. 深圳是哪一年發展起來的
深圳經濟特區於1980年8月正式成立,從這一年開始深圳迅速崛起。
深圳毗鄰香港,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在利用外資發展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區將建成以發展工業為重點的工、商、農、住宅、旅遊等多種行業的綜合性特區。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 深圳市域邊界設有中國最多的出入境口岸。
深圳是中國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長期位列中國大陸城市第四位,是中國大陸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D. 改革開放前後的深圳發生的變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巨變歷程。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時光回溯4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報告要求「第一個吃螃蟹」,提出創辦對外加工貿易區的設想。1979年,小漁村深圳獲批立市,第二年又被批准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4)深圳創造的改革第一擴展閱讀:
38年荊棘路,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多項奇跡。
巨變首先體現在經濟的跨越式增長。1979年,深圳GDP僅1.97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GDP606元;2017年,深圳GDP2.24萬億元,人均GDP18.31萬元,GDP年均增速達23%,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
深圳創新走在了世界前沿。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為「零」。如今,創新已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尤其是在產學研融合方面,深圳又走在了中國城市前列,已經建立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到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2.04萬件,佔全國的43.1%,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第1位;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2.8%,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接軌國際擁抱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濟全球化時代,只有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按照國際規則「打籃球」,聚全球資源為己所用,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E. 深圳特區改革開放30年間的巨大變化和輝煌成就有哪些
深圳充滿改革和創新的激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在短短的27年裡,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過去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裡只剩老和小。」這首民謠,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深圳的真實寫照。當時,深圳沒有大學,沒有自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僅有的文化設施是一個新華書店和一家五十年代蓋的劇院。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上世紀70年代初期溫州人 還不得不在它鄉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農村人可謂窮得叮當響,他們為了掙得一口飽飯吃,穿越層層鐵絲網,泅渡到資本主義地界上去打工,據一位姓潘的先生回憶說,當時只有18000人的沙井鎮,逃港就達10000人,蛇口海岸線上每天可見數百具屍首。就是因為窮,老一輩農村人在逃到香港後,拚命工作、賺錢。有個叫陳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後在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沒有戶口,他只能白天在山上睡覺,晚上才去工地上幹活,幹了兩三年,總算有了七萬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鎮開了一家雜貨鋪。
今天的深圳,擁有430多萬人口,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中國大陸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實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緊跟世界文明進步潮流、大步發展的進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將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新時期「帶頭」作用,在金融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為全國最有創新能力、市場化水準最高、開放度最大市場。
我查的資料哈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amorae/pic/item/509116225ec9a75693580718.jpg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amorae/pic/item/c9d316256bc36633d50742de.jpg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chengjiayao/pic/item/f5bcfe2afa4ca58f023bf67b.jpg
https://gss0..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rwxml/pic/item/0f0cfd7f090f2f1a29388a6a.jpg
F. 改革前後深圳的變遷......
深圳充滿改革和創新的激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在短短的27年裡,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裡只剩老和小。」這首民謠,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深圳的真實寫照。當時,深圳沒有大學,沒有自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僅有的文化設施是一個新華書店和一家五十年代蓋的劇院。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上世紀70年代初期溫州人 還不得不在它鄉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農村人可謂窮得叮當響,他們為了掙得一口飽飯吃,穿越層層鐵絲網,泅渡到資本主義地界上去打工,據一位姓潘的先生回憶說,當時只有18000人的沙井鎮,逃港就達10000人,蛇口海岸線上每天可見數百具屍首。就是因為窮,老一輩農村人在逃到香港後,拚命工作、賺錢。有個叫陳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後在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沒有戶口,他只能白天在山上睡覺,晚上才去工地上幹活,幹了兩三年,總算有了七萬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鎮開了一家雜貨鋪。
深圳市前身是具有1600多年建制歷史的寶安縣
G. 改革開放最初深圳最具影響的十大事件是什麼
1、深圳建設首個3000噸級泊位
1979年7月,蛇口港區在五灣開工建設深圳第一個3000噸級泊位,標志著深圳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深圳物流業的開端。
2、赤灣港區開工建設
1982年,赤灣港區開工建設。建成後的赤灣港主要從事集裝箱、散雜貨碼頭及港口配套業務的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是一個內河船舶和遠洋巨輪都能靠泊的國際深水河口良港。
3、廣深鐵路建成全國第一條四線並行鐵路
1984年1月1日廣深鐵路從原廣州鐵路局廣州鐵路分局劃出,成立廣深鐵路公司。
1987年底,廣深鐵路雙線建成通車。1994年12月23日,准高速線路改造和增建第三線工程正式投入運營。
1998年5月28日,廣深線准高速電氣化工程竣工,8月28日正式投入運營。經過電氣化改造,2000年9月,第三線電氣化竣工通車,成為全國第一條三線並行、全線封閉、全程電氣化鐵路。
2007年4月18日,廣深Ⅰ、Ⅱ線完成提速改造後時速可達200公里,成為全國第一條城際公交化客運專線;廣深Ⅳ線建成通車後,廣深線成為全國第一條四線並行且客貨分線運行的鐵路。
4、鹽田港建設拉開序幕
1985年12月18日,由深圳市沙頭角東河實業有限公司、深圳市經濟特區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航運總公司按4∶3∶2的比例合資創立了深圳東鵬實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90萬元,同時由市政府撥款數百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拉開了建設鹽田的序幕。1993年10月5日,深圳東鵬實業有限公司與香港和記黃埔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簽約《深圳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合資合同》。
經過5年艱苦奮戰,1994年7月20日,鹽田國際碼頭迎來了第一艘遠洋集裝箱班輪——馬士基船公司旗下的「阿爾基西拉斯」輪,這標志著鹽田一期工程竣工並正式投入營運。
2007年,深圳港貨物吞吐量達1.9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2109.91萬標箱,連續5年世界第四。其中鹽田港區完成1001.57萬標箱,成為我國首個集裝箱吞吐量突破千萬標箱的單個港區。
5、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於1988年12月28日奠基,1991年11月25日正式開航。開航當年,旅客吞吐量就達166萬人次,一躍而居全國第七位。2003年12月10日,實現1000萬人次的吞吐量。2007年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大關,貨郵吞吐量達61.6萬噸,貨郵吞吐量和旅客吞吐量在內地民航機場中均排名第四,深圳機場步入世界最繁忙單跑道機場行列。
6、現代物流業成為支柱產業
2000年5月,深圳市第三次黨代會將現代物流業確定為深圳市三大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是我國第一個將現代物流業確定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的地區。
2000年,深圳市編制發布《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區域性的物流規劃。
2002年10月25日,深圳市政府正式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深圳現代物流業的若干意見》。
2003年3月,《深圳市重點物流項目認定試行辦法》出台。
2004年9月,《深圳市重點物流企業認定試行辦法》出台。
2004年12月,《深圳市現代物流業扶持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發布,對經認定的重點物流企業,採取補助和貸款貼息兩種支持方式。
2007市政府一號文件發布關於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包括物流業在內的高端服務業,物流業成為高端服務業「火車頭」。
2007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新開貨運航線財政資助管理暫行辦法》,出台《深圳港航產業發展財政資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7、「十一五」規劃構築「1271工程」
2006年7月,《深圳市現代物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評審。《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深圳將在由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型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現代物流業向供應鏈物流一體化方向的轉型,並以海空兩港為中心的物流服務體系為依託,將深圳融入全球供應鏈網路中,建設創新型的國內物流先鋒城市、綠色物流前沿城市。「十一五」期間,深圳將全面構築現代物流業的「1271工程」,即一個樞紐、兩個基地、七個園區和一個物流信息平台。
與此同時,深圳市提出在2010年基本建成分工明確、合作緊密的七大現代物流園區。其中鹽田物流園區「十一五」期間建設規模為新增園區建設規模100萬平方米,新增物流總操作能力550萬噸/年;平湖物流園區作為國內最早建設的綜合性物流園區,核心定位為深圳市綜合樞紐型物流園區。
8、2007年8月,深圳海關和深圳機場海關在全國獨家率先成功試運作了「跨境快速通關」業務。
「跨境快速通關」是全新的通關模式,深圳海關對空港物流快先實施全新的監管模式。在《內地海關及香港海關陸路進出境載貨清單》數據電子化的基礎上,以GPS、QP系統和電子關鎖等監控手段,實現在深港兩地貨物無障礙通關,避免了車輛在皇崗口岸重復查驗,同時免除車輛在口岸遞交紙質單證,全面實現深港兩地貨物的電子通關。
9、首次提出「陸海空港」同步發展思路
2008年4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立完善陸路物流運輸體系,促進陸路物流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品牌化,推動陸海空三港同步協調發展。
這是深圳首次明確提出「陸海空同步協調發展」的思路,意味著深圳將把陸路運輸提高到和海港、空港同樣重要的位置來支持。
10、UPS亞洲轉運中心落戶深圳
2008年5月21日,美國UPS宣布將其亞洲航空轉運中心轉移至深圳機場。
UPS承諾,運營初期在機場執行至少每周108個全貨運航班起降架次,並根據業務需要逐步增加。屆時,深圳機場貨物分揀能力將提高到1.8-3.6萬件/時。為深圳打造「南中國超級貨運門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H. 深圳的發展歷史
首先說一下,深圳並不是「第一個」經濟特區,而是「第一批」經濟特區,1979年中央同意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次「經濟特區」,就是指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的地區。
深圳市,在經濟發展方面確實領先全國,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創新意識,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過,深圳市並不完美,在很多方面還無法稱霸全國,如高等教育方面實力就不強,並沒有一所全國知名高校,畢竟大學不僅僅需要「資金」,還需要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總之,深圳市取得了偉大成就,見證了改革開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I. 深圳改革開放數十年來最主要的成就是什麼
三十年巨變
從1978年到2007年改革開放已三十年, 30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城鎮和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只有經歷了過去的年代,才深深地感到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無比英明的,無比正確的。老百姓衣領住行等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充滿了信心。
衣——改革開放前,人們的衣著雖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長期買布要布票,人們衣著雖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長期買布要布票,人們衣著的款式顏色很單調每人擁有的衣服數量不多,一套衣服要穿好多年,兄姐長大了,留給弟弟妹妹穿的,常常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再老三,貧窮之家有姐妹共用一條褲子,兄弟共穿一件衣服的,要相親時有借人家衣服的,當時社會上男女衣服的色彩沒有多大差別,就是藍、黑、灰、軍綠組成的服裝的主色調。如今每個家庭平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齊備,冬天怕冷有羽絨服保暖內衣,保暖鞋,夏天不怕熱,有桑蠶絲亞麻等透氣性好的面料,,各種服裝色彩艷麗,款式新穎,把世界點綴得更加多姿多彩。
食---改革開放前,人們吃飯按口糧計劃,多數人口糧不夠吃,買饅頭,燒餅等要糧票,南京人喜喜歡吃米,每月米而按計劃供應,每月米的計劃不夠吃,又不想響麵食,各種蔬菜水果品種很少,雞魚肉蛋等副儀食品很緊張,買肉要肉票,買糖要買糖票,連買豆腐都要票,各種購物計劃票琳琅滿目,讓人看了眼花繚亂,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從此土地利用率很高,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糧食取消了計劃供應,發展到市場供應,農民家家戶戶糧食響不完,還能賣余糧,這樣又促進了豬牛羊雞鴨魚等副食品養殖業的生產,如今我國城鄉人民吃糧吃油不用計劃,副食品應有盡有,各種蔬菜水果品種齊全,飲食結構有了很大進步,百姓們從溫飽型向健康發展。
住---改革開放前,農村多數人住的是泥土牆,茅草房,三代同堂是很普通的事,四代同堂也很多,由於窮蓋不起房子燒飯是用土磚灶,用碎草燒火,來還要拉風箱,家中沒有一樣電器,晚上點煤油燈,當時洋油還要按計劃,當時人們嚮往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自來水朝下,現在這些都已一一變成現實,如今農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小洋樓,還用上季自來水,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電器樣樣都有,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不少人將小套換成了大套,電腦,空調等大部分家庭都有,90%以上人手一部手機。
行---改革開放前,農村的人外出以步行為主當時農村很少有人有自行車的,我上中學時學校離家有十幾公里地,我們當時早早起床步行到學校的,當時社會流行三轉一響的說法,三轉就是收音機,如果哪家女兒出嫁有三轉一響賠嫁或收到這樣的彩禮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人外出乘車很不方便,要步行很遠的路程到縣城才有長途汽車,而且班次很少,如今家愛戶戶的自行車,不少人家有電動車,摩托車,還有人家有汽車,農村後來流傳出了這樣的話,林致富,先修路,「現在農村村村有公路,汽車通到了家門口,不少家農民當上了公交司機和售票員,近幾年還修了鐵路,外出乘火車還是乘汽車隨便選擇,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外出還做飛機呢,讀中學時我們看的科幻書集,什麼太陽能,火箭上天,搖控,當時認為是天方夜譚,而現在都一一變成了現實,八十年代初我們看的影片《追捕》,看到真優美家每個房間都有一台電視機了,改革開放確實使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使我們老百姓得到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年革命性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區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來,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推,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定發展的30年,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
這30年來許許多的成就與成功是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改革開放是一次創舉,是在中國共產黨支部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地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歷程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支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十幾億人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發展大國擺脫貧困,加快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