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是誰發明的
對於地球水的來源目前主要的兩派觀點如下:
(一)自生說
⒈.地球從原始星雲凝聚成行星後,由於內部溫度變化和重力作用,物質發生分異和對流,於是地球逐漸分化出圈層.在分化過程中,氫、氧等氣體上浮到地表,再通過各種物理和化學作用最後生成水.
⒉ 水是在玄武岩先熔化後冷卻形成原始地殼的時候產生的.最初地球是一個冰冷的球體.此後,由於存在地球內部的鈾、釷等放射性元素開始衰變,釋放出熱能.因此地球內部的物質也開始熔化,高熔點的物質下沉,易熔化的物質上升,從中分離出易揮發的物質:氮、氧、碳水化合物、硫和大量水蒸氣,試驗證明當1 m3花崗岩熔化時,可以釋放出26 L的水和許多完全可揮發的化合物.
⒊ 地下深處的岩漿中含有豐富的水,實驗證明,壓力為15 kpa,溫度為1,0000C的岩漿,可以溶解30%的水.火山口處的岩漿平均含水6%,有的可達12%,而且越往地球深處含水量越高.據此,有人根據地球深處岩漿的數量推測在地球存在的45億年內,深部岩漿釋放的水量可達現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⒋ 火山噴發釋放出大量的水.從現代火山活動情況看,幾乎每次火山噴發都有約75%以上的水汽噴出.1906年維蘇威火山噴發的純水蒸氣柱高達13,000米,一直噴發了20個h.阿拉斯加卡特邁火山區的萬煙谷,有成千上萬個天然水蒸氣噴出孔,平均每秒種可噴出97~6450C的水蒸汽和熱水約23,000m3.據此有人認為,在地球的全部歷史中,火山拋出來的固體物質總量為全部岩石圈的一半,火山噴出的水也可占現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⒌ 地球內部礦物脫水分解出部分水,或者釋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氣體,在高溫下與氫作用生成水.此外,碳氫化合物燃燒也可以生成水,在堅硬的火成岩中,也有一定數量的結晶水和原始水的包裹體.
(二)外生說
⒈ 人們在研究球粒隕石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為0.5%,有的高達10%以上,而碳質球粒隕石含水更多.球粒隕石是太陽系中最常見的一種隕石,大約占所有隕石總數的86%.一般認為,球粒隕石是原始太陽最早期的凝結物,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是由這些球粒隕石凝聚而成的.
⒉ 太陽風到達地球大氣圈上層,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這些原子核與大氣圈中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變成水分子,據估計,在地球大氣的高層,每年幾乎產生1.5 t這種「宇宙水」.然後,這種水以雨、雪的形式落到地球上.
❷ 毒品是誰發明的呢
毒品最早是作用於醫療過程中的鎮痛葯使用,後期人類發現它的致幻性,才漸漸有部分不法分子加大濃度和量,作為毒品銷售,在暴利的誘惑下,促使人們開始研究更有效的致幻劑,毒品也就應運而生了。
❸ 毒葯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上萬年前有毒草
春秋戰國有丹葯
兩宋元明有砒霜
清朝民國有鴉片
而今毒葯。。。。。
❹ 毒水是什麼年代發明的
古代的話,有披風,披風的話就是毒葯,毒水的發明應該是在古代,應該有這么一東西
❺ 誰發明的毒品
毒品分好多種類,並無確切的某個人發明了毒品。
● 從毒 品的來源看,可分為天然毒 品、 半合成毒 品和 合成毒 品三大類。天然毒 品 是直接從毒 品原植物中提取的毒 品,如鴉片。半合成毒 品 是由天然毒 品與化學物質合成而得,如海洛因。合成 毒 品 是完全用有機合成的方法製造,如冰 毒。
● 從毒 品 對人 中 樞 神 經的作用看,可分為抑 制 劑、 興 奮 劑和 致 幻 劑等。抑 制 劑 能抑 制 中 樞 神 經 系統,具有鎮 靜和放 松作用,如鴉 片類。興奮劑 能刺 激中 樞 神經 系統,使人產生興奮,如苯丙胺類。致幻劑 能使人產生幻覺,導致自我歪曲和思維分裂,如麥司卡林。
● 從毒品的自然屬性看,可分為麻醉葯品 和 精神葯品。麻醉葯品 是指對中樞神經有麻醉作用,連續使用易產生身體依賴性的葯品,如 鴉片類。精神葯品 是指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人興奮或抑制,連續使用能產生依賴性的葯品,如 苯丙胺類。
● 從毒品流行的時間順序看,可分為 傳統毒品和 新型毒品。傳統毒品 一般指鴉片、海洛因等 阿片類流行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 是相對傳統毒品而言,主要指 冰毒、 搖頭丸等人工化學合成的 致幻劑、興奮劑類毒品,在我國主要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在歌舞娛樂場所中流行。
❻ 是誰發明了毒品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東部山區發現了野生罌粟,青銅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500年)傳入埃及,公元初傳入印度,6、7世紀傳入中國。從很早時候開始,人們就把罌粟視為一種治療疾病的葯品,具有一定的麻醉、積蓄毒素乃至造成依賴、病魔的作用,因而便有意識地進行少量的種植與生產。人們不僅種植、吸食鴉片,而且從仙人掌、天仙子、柳木、大麻、蘑菇中提取汁液,不過它們不是作為毒品,而是作為麻醉劑或宗教祭祀用品被奉為「快樂植物」。麻醉品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古代。據記載,在公元前5世紀斯基泰部落就已經開始利用大麻種子,雖然我們不清楚斯基泰人當時到底是將大麻種子灑在燒熱的石片上還是直接灑到火堆上,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部落成員是圍坐在火堆邊聞著大麻種子燃燒時產生的煙霧,慢慢進入迷幻狀態開始唱歌、跳舞。秘魯境內的古人大約在4200年前就開始咀嚼古柯葉。古代的薩滿法師就用麻醉品「驅邪治病」。
❼ 吸毒是誰發明的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在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東部山區發現了野生罌粟,青銅時代後期(約公元前1500年)傳入埃及,公元初傳入印度,6、7世紀傳入中國。
從很早時候開始,人們就把罌粟視為一種治療疾病的葯品,因而便有意識地進行少量的種植與生產。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才會有鴉片的出現。作為一種商品,它既有使用價值也具有經濟價值;作為一種葯品,它既有醫療使用的價值,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麻醉、積蓄毒素乃至造成依賴、病魔的作用。
明朝末年,罌粟花仍是名貴稀有的佳花名木。明朝萬曆年間,大文學家王世懋在《花疏》中對罌粟花大加贊賞,他寫道:「芍葯之後,罌粟花最繁華,加意灌植,妍好千態。」崇禎年間,旅遊家徐霞客在貴州省貴定白雲山下看到了一片紅得似火的罌粟花,大為驚奇,嘆為觀止。他在《徐霞客游記》中寫道:「鶯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艷不減丹葯。」
鴉片的葯用價值,宋朝以來歷代醫書多有記載,被看成治痢疾等症的良葯。宋徽宗時中醫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指出:「罌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服食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湯飲,甚宜。」王磟在《百一選方》中清楚地記錄了罌粟治痢疾的處方。他把罌粟當作治療赤白泄痢的特效葯,為此專門將罌粟子、殼炒熟研末,加蜜製成葯丸,患者服食30粒後即病癒。此外,宋代中醫們還發現罌粟的其他功效,如治嘔逆、腹痛、咳嗽等疾病,並有養胃、調肺、便口利喉等功效。因此,罌粟子、殼也被當成了滋補品。蘇軾的詩:「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即反映了這種情況。他的兄弟蘇轍的《種葯苗》詩,更詳盡地說明了罌粟的滋補作用:「苗堪春菜,實比秋谷。研作牛乳,烹為佛粥。老人氣衰,飲食無幾;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石缽,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調肺養胃。……幽人衲僧,相對忘言。飲之一杯,失笑欣然。」
元朝時,中醫對罌粟的巨大副作用已有初步的認識,建議慎用。如名醫朱震亨即指出:「今人虛勞咳嗽,多用粟殼止勤;濕熱泄瀝者,用之止澀。其止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然而,世人並未記住朱氏的勸告,元朝時,已有人開始服食鴉片了。
元朝人所服食的鴉片,並非中國本土所製成的,而是從征服印度等地的戰爭中掠奪而來。作為戰利品的鴉片,在當時還頗受歡迎。到了明朝時,中國人才逐漸懂得了鴉片的生產、製造。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錄了當時採收生鴉片的方法,他寫道:「阿芙蓉(即鴉片)前代罕聞,近方有用者。雲是罌粟花之津液也。罌粟結青苞時,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勿損裡面硬皮,或三五處,次晨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陰干用之。」但是,這種方法,並未普及,李時珍也是道聽途說,並未看到或親自採集製造過鴉片。當時中國境內的鴉片,還大都是從海外輸入的。據《明會典》記載,東南亞之暹羅(泰國)、爪哇、榜葛賴(馬六甲)等地多產烏香(即鴉片),並不時作為「貢品」葯材貢獻給明朝皇帝,如泰國即一次入貢300斤鴉片。直至成化時,鴉片進口還相當有限,因此市面上鴉片價格昂貴,竟然與黃金相等。其後,鴉片進口逐漸增加,明朝正式對鴉片徵收葯材稅。萬曆十七年(1589),鴉片首次被列入征稅貨物清單之中。萬曆四十三年(1615),明廷規定,鴉片每十斤徵收稅銀一錢七分三厘。這表明,鴉片輸入增多了,食用鴉片的人,尤其是東南沿海的富紳地主已經為數不少了。
清朝初年,仍沿用明朝的方法,將鴉片視為葯材,徵收入口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規定:每進口百斤鴉片,征銀三兩。清初進口的鴉片數量每年約二百餘箱(每箱約100斤),這個進口數量表明,鴉片吸食者不是很多。但是,四十餘年後,即雍正七年(1729)以後,鴉片進口大量增加,乾隆三十二年(1767)達一千箱,嘉慶五年(1800)達四千箱,道光初年達八千餘箱,至鴉片戰爭(1840)前夕,每年進口的鴉片多達四萬余箱,約四百萬斤了。這時,鴉片已是一種吸食者甚眾的毒品了。至此,罌粟已由來自域外的美麗的花朵,演化成害人的毒品。
鴉片進口數量的激劇增長,有著眾多的原因,就鴉片本身而言,吸食方法的改進有著極大的關系。如上所述,鴉片最初是作為靈丹妙葯進入中國的,有權力享用的人很少。作為葯物,是將罌粟的子、殼炒熟,研成粉末,加上蜂蜜,製成蜜丸服用,或者用罌粟子、殼煮水服用。作為滋補品,宋朝時又將罌粟製成「魚餅」和「佛粥」食用。魚餅是將罌粟子洗凈磨乳,去渣後煮沸收聚,製成小塊,服食時以紅曲水酒蒸後取出,製成魚鱗狀的小薄塊,這種罌粟餅即為魚餅。佛粥,也是用罌粟子和竹酒煮成。這時,人們只是服用罌粟的子、殼,還沒有掌握刺取罌粟毒汁製成鴉片的技術。
元朝時,印度已經盛產鴉片,蒙古人遠征印度時,掠取了大量戰利品,鴉片就是其中的一種。一般認為,元朝時,中國人還沒有自製鴉片,明朝時才開始自製鴉片。其提取汁液、製作鴉片的技術,名醫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此時,人們提取了罌粟汁液,陰干成生鴉片,吞服。由於其毒性很大,吞服過量的生鴉片,便會中毒身亡,危險性很大。因此,服食鴉片並不普遍。
如同罌粟由海外傳入的一樣,吸食熟鴉片的方法也是由海外傳入的。據記載,在17世紀上半葉,東南亞熱帶地區的蘇門答臘人首先發明了服食熟鴉片的方法。他們將提取的鴉片漿汁煮熟,再濾掉殘渣,與煙草混和成丸,放在竹管里就火吸食,或者僅用熟鴉片製成丸子吸食。這種吸食方法很方便,又能品嘗到鴉片煙的芬芳香味,很快就流傳開了。到了明朝末年,中國的東南沿海的某些地區,尤其是廈門、台灣等海外貿易較發達的地區,也開始使用吸食法享用鴉片毒了。到了乾隆年間,中國已流行竹管吸食鴉片,即煙槍吸食鴉片了。
吸食法的流行,將鴉片由葯用徹底推到了毒品的行列。首先,由於吸食法方便、易於仿行,使吸食者大大增加,全國每年消費的鴉片數量逐年增加。其次,用吸食法食用鴉片,使鴉片中的毒素更易深入人體,刺激大腦,產生自我麻醉、忘卻煩惱、昏昏欲仙的感覺,加重了吸食者的成癮性,從而更加離不開鴉片了。吸食法,使沉迷於其中的癮君子充分領略了鴉片的「功用」,在煙毒的熏陶下,自覺不自覺地稱頌鴉片的「妙處」。清朝時的癮君子們即對鴉片交口稱譽,他們認為:「(鴉片)其氣芬芳,其味清甜,值悶雨沉沉,或愁懷渺渺,矮榻短檠對卧遞吹,始則精神煥發,頭目清利,繼之胸膈頓開,興致倍佳,久之骨節欲酥,雙眸倦豁,維時拂枕高,萬念俱無,但覺夢境迷離,神魂駘宕,真極樂世界也。」其實,這種感覺就是鴉片的麻醉作用,耽於這種吸食之中,很快就形成了難以戒除的成癮性,自身受到的毒害越發嚴重了。
❽ .毒品是誰發明的什麼時候發明的
冰,日本化學家與二戰早期合成的
搖頭丸,德國拜耳實驗室研製(現在很多感冒回葯都答是他們出的)是來治孤獨症,心境障礙等病的。
嗎啡,德國科學家與上世紀初從罌粟中提出,用於代替乙醚進行麻醉,止痛。
氯胺酮,1968年德國科學家合成的全身麻醉葯。
❾ 毒品是誰發明的
毒品其實也是葯品,某些葯品過量使用會產生依賴性。而神經葯品的依賴性會讓人產生奇妙的感受,同時過量使用會產生特有的毒性。過量服用神經葯物,而且用於非治療目的,就是是毒品,毒品不是誰發明的,而是在使用過程中,由於過量使用神經葯品產生的依賴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