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打一針止十年的止痛葯
沒有,如果是身體某個地方特別疼痛可以選擇去醫院檢查讓醫生診斷
② 李嘉誠發明止疼葯
是錢
③ 麻醉劑的是怎麼發明的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葯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葯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葯(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生刀下的人所經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於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鍾鋸斷大腿,半分鍾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
李斯頓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鍾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於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願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地研究,從實踐經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的葯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常被當做葯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做鎮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葯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鹼和東莨菪鹼,都是減緩心律的葯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普林尼於公元75年前後描述過羅馬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葯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葯物一直在持續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葯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後浸入海綿之中,隨後將海綿晾乾。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葯味。這些混合葯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盡管吸入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後抑制神經系統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
除了西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公元2世紀,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並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葯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葯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裡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葯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經失傳了。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799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最早發現了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亞氮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術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維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敘述過他吸入氧化亞氮以後的歡樂、快慰的感覺。因此氧化亞氮也稱作「笑氣」。但是這一發現卻沒能及時在臨床上推廣。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對動物施行了麻醉實驗,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
除了氧化亞氮以外,人們還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毫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國牙科醫生莫爾頓到波士頓實習,並來到他的校友傑克遜處學習化學知識。後者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是位化學家。一次閑談中,莫爾頓談到拔牙時如果能破壞牙神經就好了。傑克遜說,他有些乙醚,這種物質可減輕牙痛,說著隨手給了莫爾頓一些。後來,一位患者找莫爾頓拔牙,並希望不要太痛。於是莫爾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患者,讓其吸入,使其漸漸失去知覺,然後在助手的幫助下,將牙拔掉。莫爾頓拔完牙後,問患者有何感覺,病人高興地說:「真是奇跡!一點疼痛感都沒有。」這次成功引起很大轟動。麻醉葯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生承認和應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另一個莫爾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鍾,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爾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後來,婦產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產科手術中,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種重要的麻醉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劑。
知識點
可卡因
別名古柯鹼,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鹼,為長效酯類局麻葯,脂溶性高,穿透力強,對神經組織親和性良好,產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縮血管的作用,可能與阻滯神經末梢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有關。毒性較大,小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產生欣快感,隨著劑量增大,使呼吸、血管運動和嘔吐中樞興奮,嚴重者可發生驚厥;大劑量可引起大腦皮層下行異化作用的抑制,出現中樞性呼吸抑制,並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並易於成癮,近來已被其他局麻葯所取代。
④ 人類歷史上貢獻最大的五種葯物,分別是什麼呢
在古代成年男子的壽命一般也只有40多歲,即使是這樣,在當時也稱得上長壽了,由於古代戰爭頻繁,各種流行病頻發,人的生命脆弱得如同紙一般,身體很容易因為這些內在外在的原因而崩潰,但隨著現代醫學的崛起,很多古人談之色變的疾病,在現代醫學的顯微鏡下,纖毫畢現,無所遁形,根本就不算什麼!其實我們現代人能擁有這樣悠然的心態,還是要感謝這幾種葯物的誕生,沒有它們,我們至今也難逃死神的魔爪。
第一種,青黴素。
⑤ 止痛葯有多少年歷史
發展史簡直就是人類與疼痛抗爭的歷史,早在數百年之前,古埃及人用桃金娘科植物的干葉子煎葯塗於背部和腹部,緩解子宮疼痛;然後,希臘人用其白楊木樹皮/柳樹皮提取物治療眼疾;咀嚼柳樹皮提取物緩解分娩疼痛和退熱。NSAIDs的鼻祖是阿司匹林 :1899年,德國拜爾公司的化學家霍夫曼(Hoffmann)成功合成了具有抗炎和解熱鎮痛作用的乙酞水楊酸— 阿司匹林。到目前為止,阿司匹林已應用百年,成為醫葯史上三大經典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和抗炎葯,也是作為比較和評價其他葯物的標准制劑。至於其他制劑的發展,簡略的見下面的年史:
1763年,英格蘭Edward Stone發現柳樹皮中起鎮痛作用的苦味物質水楊苷
1830年,德國人設法從柳樹皮中提取了水楊苷
1860年,德國Kolbe和Lautemann合成了苦味水楊酸
1875年,德國拜耳Hoffman合成美味乙醯水楊酸
1893年,撲熱息痛首次用於葯物
1897年,Hoffman和Dressler從柳樹皮中分離出活性成分合成乙醯水楊酸
1899年,阿司匹林正式由拜耳公司上市,一直使用到現在
1949年,保泰松上市
1950年,FDA批准撲熱息痛
1963年,消炎痛(吲哚美辛)上市
1967年,布洛芬上市
1974年,萘普生上市
1976年,雙氯芬酸鈉由日本藤澤公司最先發明
1999年,賽來昔布(西樂堡)和羅非昔布(萬絡)上市
2004年,萬絡因為心血管副反應正式撤市
⑥ 愛迪生發明的治痛風葯是什麼
據統計,我國約有210萬至940萬痛風患者,數量龐大。痛風已儼然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代謝性疾病一樣,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頑疾。實際上,痛風往往與上述疾病伴發,增加了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那麼,痛風怎麼來的,如何有效避免痛風,又如何更好地治療管理痛風呢?
第一什麼是痛風?
痛風是血液中的尿酸鹽在關節腔沉積導致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的炎症。痛風這個名詞很好地形容了患者的表現。首先是疼痛來如風,之前可能沒有什麼徵兆,疼痛很快就發作起來了;其次是真的「痛瘋」了,很多痛風患者都描述過想把疼痛部位給砍掉,可見疼痛有多厲害。
第二尿酸鹽為什麼會到了關節腔里?
尿酸鹽在關節腔沉積主要是因為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所致。那麼尿酸又是從哪來的呢?尿酸是從細胞DNA成分中的嘌呤代謝產生的。我們血液中的尿酸有20%來自攝入食物中的嘌呤,其餘的都是自己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
第三
尿酸濃度升高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在攝入和產生尿酸的同時,也會排出尿酸,正常時能維持平衡。當排出減少或者攝入產生增多時,就會出現尿酸水平升高。不得不說,尿酸濃度過高90%的原因是排出減少。
第四
尿酸升高還會造成什麼危害嗎?
有人可能會覺得痛風盡管痛,但治療幾天就好了,沒什麼太大危害吧。但痛風發作時不敢動,而長期痛風會導致關節畸形,某種意義上相當於殘疾,是很影響生活質量的。另外,尿酸高還容易形成腎結石,造成腎功能損傷甚至腎衰。如前所述,痛風尤其是在女性中還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第五
怎麼預防痛風?
調節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辦法,包括減重、少吃富含嘌呤的食物、限制酒精攝入(每天不超過1兩白酒)。簡單地說吧,就是「管好你的嘴,邁開你的腿,看好你的腰圍」。另外,控制伴隨痛風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也很重要。不過這幾類疾病通過上述改變生活方式的做法也能得到改善。
第六
哪些食物富含嘌呤?
既然嘌呤是細胞內DNA的成分,那麼一般來說,細胞越密集,所含嘌呤就越多。具體來說,動物內臟(尤其是腦、肝、心、腎),海產品(尤其是海魚、貝殼類)含量最高;其次是魚蝦、肉類、豆類;而各種谷類、蔬菜、水果、牛奶、雞蛋含量較低。注意,不要把嘌呤含量與蛋白質含量混為一談。
第七
萬一痛風發作怎麼辦?
在痛風發作時不要試圖去用葯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因為這樣反而會加重痛風。正確的做法是給予止痛抗炎葯。能用的就目前就三大類:一是解熱鎮痛葯,包括布洛芬800mg一天3至4次,或吲哚美辛25-50mg一天4次;二是秋水仙鹼,從1mg開始,然後每1-2小時吃0.5mg,24小時總量不超過6mg;三是激素類,可關節腔內給葯,也可口服潑尼松20-30mg,每天一次,10-14天內逐漸減量。使用這些葯物的時候應注意其副作用。
⑦ 醫生發明一止痛良葯,秘方卻被兒子低價賤賣,如今怎麼樣了
隨著人類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先進,地球的溫度也越來越高。夏天的時候,打完籃球或者做完其他的什麼運動,然後去附近的商店買上一瓶冰鎮可口可樂喝下去,那又甜又澀又古怪的味道真的讓人很痛快。因此可口可樂在夏天幾乎風靡了整個世界,但是你知道這種風靡世界的暢銷飲料一開始居然是一種止痛葯嗎?
不過坎德勒也沒有笑到最後,1919年,他兒子也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可口可樂的產權以250萬美元轉賣給了另外一個商人,從此可樂全球風靡。坎德勒得知了之後大哭一場,最後在悶悶不樂當中死去。
⑧ 發明止痛神葯外用可以申請專利嗎
肯定可以啊,你需要申請專利嗎?
⑨ 他發明止痛良葯,配方卻被兒子以2300美元賤賣,後來怎樣
隨著社會的繁榮,人們對物質生活也變得有了追求,特別是在飲食方面更是如此,其中在飲料方面也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品類,比如飲料就分為幾個品類,例如果蔬汁飲料、碳酸飲料、功能飲料、茶飲料、含乳飲料等,碳酸飲料更是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喜愛,而作為碳酸飲料里的可樂也是變成了該品類的銷冠,而關於可樂的起源可謂是撲朔迷離。
不過很快坎德勒的兒子又將配方賣給了別人,從而演變成了今天暢銷全世界的可口可樂,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坎德勒知道自己的兒子把配方賣給了別人之後,得了一場大病,1929年3月,鬱郁寡歡,悲痛離世。
⑩ 醫生發明一止痛良葯,為何如今會成為世界知名的飲料呢
這個飲料就是可口可樂,可口可樂的配方原本是醫生約翰·潘伯頓發明的,可以止痛,但是被他的兒子賣給了坎德勒,可口可樂便成為了著名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