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1)創造性與傳統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Ⅱ 傳統與創新議論文800字
繼承與創新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
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繼承前人優秀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巨著《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進步而奮斗。誠然,大英博物館的一桌一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他翻前人之作時的專注,摘抄資料時的認真,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沒有他們,《資本論》也許不會這么快地完成,我們也許還要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可見,在繼承中創新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實不用更多的證明,那指導我們走上富裕之路的鄧小平理論,那真知灼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辯地說明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國的人走路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不知繼承,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前幾年的小品《如此包裝》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本來評劇便是一門值得繼承的藝術,可是那個「總監」非要進行「創新」,將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樂與民族藝術強行配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創新」出來的「四不像」讓我們津津樂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領,便很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繼承和創新是雨與水的關系,沒有了繼承如同只有魚沒有水,再好的創新也會成為空中樓閣,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沒有魚似乎更表現出只有繼承沒有創新的死寂,毫無生氣。只有魚和水統一在一起,才會變得有生氣。正如創新和繼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會結出成功的果實一樣。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你要想獲得成功,繼承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點評]:文章開頭以簡潔的語言闡明觀點,既要勇於創新,同時又要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選擇了最佳的立意。然後以典型事例來具體論述「繼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同時指出如何進行創新,提醒我們千萬不要陷入「創新」的誤區。文章結尾以凝練的語言進一步強調「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全文舉例精當,結構緊湊,思路清晰,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Ⅲ 如何科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和創造性發展
首先,要善於從歷史傳統的角度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鴉片戰爭之後,在內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救亡圖存,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夢想,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優秀兒女探索過各種道路,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可以說,中國不同的階級階層和政治力量都提出過救國方案,但均以失敗告終。教訓也表明,照搬西方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終於成功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並最終選擇了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奮斗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其二,要善於從文化積淀的角度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厚文化土壤。當代的中國道路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講仁愛、求大同等樸素社會主義思想一直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主旋律,被視為人間正道、浩然正氣。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歷代仁人志士無不把公平正義、大同世界作為自己追求的理想社會目標。孫中山把「天下為公」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就是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他在考察西方近代社會後提出,中國未來要建設的新社會,應當是「節制資本」的社會。中國道路中還有很多內容,都與我們獨特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聯系在一起。
其三,要善於從古今比較、中外比較中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從古今比較看,今天的中國現代化道路及其實踐成果是史無前例的。比如,我們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以人民民主為基礎的基本政治制度,還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等。這些都是我們經濟社會高速穩定發展的基礎,不僅遠遠超越了孫中山領導的發展道路,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以往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從中外比較看,今天的中國現代化道路及其實踐成果是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上的奇跡。在幾乎所有西方大國的現代化歷史上,都曾經有過劇烈的內部矛盾以及外部矛盾,甚至對外侵略、發動世界大戰。唯有中國現代化道路保持了長期穩定、高速、和諧、和平發展的特徵。
只有從歷史、文化、現實的結合上進一步思考中國道路,才能增強道路自信,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做出中華民族的新貢獻。
Ⅳ 請問有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創造性」單邊主義,它與傳統的單邊主義有什麼區別謝謝!
以創造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的視角切去,獨成一派,大多是概念性的。基本都是沿襲別人的思想套路,少之又少,難有更新
Ⅳ 什麼是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的主渠道
文化在今天的發展,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依靠自身動力新陳代謝,革故鼎新,謀求發展;二是積極進取,對外開放,吸收包容中外優長,以達到創新發展的目標。傳承文化的方式,也不外是兩種途徑:一是盡可能完整地保護傳統文化生態,以文獻檔案的方式作用於當下;二是有選擇地汲取闡發,與當代文化相融以傳續發展。中華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其在今天的繁榮發展,正如
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選編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其中,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造發展並形成於農耕文明時代的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豐富的智慧和優秀的精華,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思想倫理、道德價值觀、行為操守等方面具有積極的現實作用。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持民族特色,追求時代精神,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文化經驗成果,發展現代科技,創造現代文化形式,在與世界其他國家和而不同、既合作又競爭的歷史進程中尋求具有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成為必然選擇。
Ⅵ 創新思維與傳統思維有何不同
創新思維的思想呢就是創新,新生的事物,改變原有的思想的傳統思維方式。
Ⅶ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
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比如當我們版找到了民間傳承權的關於「老姑草」的霧凇傳說後,我們才真正地找到了這個傳統文化的生動內涵;
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修復,不是臆造和改變,而要到生活中去,搶救傳統文化,保護優秀的部分,並按照其生動的內涵恢復傳統的本意,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吉林的霧凇,這是美麗的自然景觀,它是生動的自然傳統,但光是自然的生動和美麗,還只是人們視覺的生動,當我們找到了唐代詩人對霧凇的記載和描寫後,我們才找到了文化的生動,那麼這時,我們才從傳統的視覺生動,進入到了傳統的文化生動,而這時,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文化對接,才真正開始了。那就是要到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生動傳承的可行性,其實就是有「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文化。
Ⅷ 為什麼要對中國傳統道德進行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
(1)傳統道德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是對道德實踐經驗的提煉總結。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財富,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①注重整體利益、強調責任奉獻。②推崇「仁愛」原則,注重以和為貴。③提倡人倫價值,重視道德義務。④追求精神境界,嚮往理想人格。⑤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
(3)傳統道德的當代價值。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之中,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這些傳統美德蘊藏的中國智慧,既可以為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道德難題提供了重要啟迪。
(4)推動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第一,加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挖掘和闡發。第二,用中華傳統美德滋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