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做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志。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1)什麼創造法原理擴展閱讀
特徵
1、變通性
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干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
2、流暢性
反應既快又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
創造,顧名思義就是首先創立製造出新東西。在《辭海》里,創造是「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一項復雜的人類活動,因此,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定義,必須顧及一定的事實,即創造本身包含創造的過程和創造的成果。
創造必須首先是具有豐富創造活動體驗的實踐過程,其次該實踐過程還應該有獨創性的成果。因此,創造是伴隨有獨創性成果出現的、具有豐富創造性體驗的實踐過程。
3、獨特性
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
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
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徵也有密切關系,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徵: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
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范圍較大,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Ⅱ 宇宙的創造原理是什麼幸運為人民員4551
宇宙的起源
1、導引語
當許多化學元素尚未發現,絕大多數的化學家們尚不知地球上有多少化學元素,不知化學元素之間有何聯系時,門捷列夫已經把化學元素周期表列制出來了,他不僅計算出了各元素的原子量等數據,還把它們之間的關系一目瞭然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而以後所發現的元素都毫無遺漏地、乖乖地跑到他的元素表中排隊去了。
這個事例說明: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規律、有秩序的。所謂的無規律、無秩序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其規律、其秩序。
2、宇宙的起源
凡在時間范圍內的所有物體,包括天體宇宙,都有一個起源,都有一個誕生的時間和發展的過程,宇宙也不例外。宇宙誕生的時間和宇宙的終結時間就象是圓周率和黃金比率值一樣,是個神秘莫測的數,不是我的智慧能夠達到的,因為我的智慧與上帝的智慧相比,就象是滴水與海洋之比,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一百次方,我僅就我在靜心靜意狀態下認識到的宇宙誕生的過程簡要敘述如下:
當我探求宇宙中哪些東西是永恆的時候,當我思索《聖經》中所講的生命的復活的時候,當我默想佛教講「人生如夢,四大皆空」的時候,當我追溯《道德經》中講的「道」的來源的時候,當我問自己為什麼來到人間,又為什麼而存在,將來要去哪兒的時候,我知道了宇宙誕生的過程,但當我因自己發現了宇宙的一個奧妙,自我感覺良好之時,突然意識到宇宙誕生的過程已經被人(龍的祖先)在六千多年前解釋清楚了,就象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人,當他千辛萬苦終於攀上頂峰,卻發現有人已經在頂峰上留下了足跡,所以,我不敢妄稱我是第一個知曉宇宙誕生的人,我僅對賢仙們的智慧補充一些細節。
從河圖、洛書到《易經》和《黃帝內經》,告知我們,宇宙誕生的過程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宇宙萬象。
3、宇宙誕生之前為「無極」
那麼「無極」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無極」的狀態是:無外無內,無大無小,無邊無際,無虛無實,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沒有精神,是一派清明,又是一片混沌,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無。
要詳細解釋這種狀態,百萬言的書也難以解釋清楚,我只能抓住一個點,強作一點說明。按照古生物學家的推測,地球誕生於四十五億年之前,那麼地球誕生之前它在哪兒呢?我們只能說,地球誕生之前在「無極」中,就象我們人,在誕生之前在哪兒呢?誕生之前我們也在「無極」中,整個宇宙誕生之前在哪兒呢?就在「無極」中,所以「無極」中擁有一切,但是「無極」在哪兒呢?一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沒有精神、無外無內、無大無小、無邊無際、無虛無實的東西,我們只能用「虛無縹緲」來認識,我們無法說「它就在這里,」或說「它就在那裡。」所以說,「無極」是無。但這個「無」決不是常識認識上的「無」,因為它擁有一切,是擁有一切的「無」,要說有,它什麼也沒有,要說沒有,它卻擁有一切。這也就是為什麼《金剛經》高深莫測,很難理解的原因,比如: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謂佛法,即非佛法。」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等等,等等。
若不清楚宇宙的起源,就難以理解以上「佛法」,若能充分理解以上「非佛法」,就可以知曉宇宙的起源。
一切誕生之前都在「無極」中,所以「無極」是有。
我們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一個事例來想像「無極」中的空間。
唐僧師徒誤入小雷音寺,孫悟空被妖王的金鐃合在中間,這個金鐃的空間有多大或多小呢?「行者急了,捻了一個訣,把身子長得有千百丈高,想掙破那金鐃,誰知那金鐃隨著它長;行者又捻了個訣,把身子變成芥菜籽般小,不料那金鐃也隨著他縮小。」宇宙誕生前的「無極」的空間就象是這個金鐃,你說它大,它大得無邊,你說它小,它小得無影無蹤。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描述的空間,就指這種空間。空間的大小不是由能量來決定,而是由物質的存在來決定,能量轉換成的物質越多,空間就隨之越大;物質越少,空間就越小,沒有物質,就沒有空間。就象孫悟空與金鐃的關系,孫悟空大,金鐃的空間就大;孫悟空小,金鐃的空間就小。傳統科學認為,空間就象是一個箱子,而物質是擺放在這個箱子中的一個質點,質點不存在了,空間仍然存在。而實際上,空間不是這個樣子,質點不存在了,空間也就消失了,空間取決於物質本身的分布,空間隨著物質和它能量的大小而扭曲、膨脹、或縮小,甚至消失。
如何理解「無極」中的時間呢?
時間產生於物體的運動,無運動便無時間。
比如一個40歲的人,我們說他已經40歲了,是由於他肉體的細胞在分裂、在運動、在死亡,因此,他已經40歲了,假如他的肉體細胞不運動、不分裂,那麼,他到達不了40歲。大熱天的一塊新鮮肉,放置幾天就會腐爛發臭,但若我們把這快肉放到冰箱中,幾個月也不會腐爛發臭,為什麼?因為冰箱內肉細胞的運動減緩了,甚至停止了,運動減緩了,這快肉的時間就延長了,運動停止了,這快肉的時間就消失了。
假設一個人乾脆就沒有出生,那麼,他有時間嗎?假設地球沒有誕生,地球上有時間嗎?假設宇宙沒有誕生,宇宙中有時間嗎?沒有。
這就是「無極」中的時間。
量子力學中的核心是「測不準」,為什麼「測不準」?因為時間不是均勻地流逝的,時間是變化的,你如何能「測准」?
好!有關對「無極」的解釋就談這些。
4、「無極」生「太極」
「太極」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太極」是如何從「無極」中誕生的。
「無極」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無。說它是一切的有,是因為有能生成物質世界的能量存在,說它是一切的無,是因為這些能量還沒有形成任何物質形態,是無虛無實的狀態,是一片混沌。就象萬里晴空,什麼也沒有,但當雲層翻滾,雷電交加的時候,「一切」就有了。
「無極」中有無形的能量存在,這個無形的能量(區別於有形的能量)一直在做無規則運動,當這個無規則運動在一個任意點上偶然排列出了一種特定的順序或符號的時候,整個「無極」就以這個點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眾星捧月式的勢能箭式「龍卷風」。
這個勢能箭式「龍卷風」就是「太極」。(請大家注意,這個龍卷風只是一個態勢,只有勢能,它還沒有旋轉起來,還沒有動能。)
這就是「無極」生「太極」。
「太極」是這么一種狀態:是一、是無形、是無對立的統一體、是個極大能量團(就象是個積聚了億億個太平洋,但閘門尚未打開的水庫)。
這個「太極」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上帝」。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天體宇宙尚未出現之前,有一個「物」先形成了,這個「物」就是「太極」,就是上帝的靈。至於老子把這個「物」稱為「道」,那是因為他把上帝的質和靈混合了。
認識了「無極」,就可以理解佛和佛法;認識了「太極」,就可以理解「道」和「道法」。
5、「太極」生「兩儀」
什麼是「兩儀」?
「兩儀」就是相互對立的現象。
比如,在「太極」狀態中,一切是一,一切無形,但「兩儀」狀態中,無形能量以有形的方式出現了,比如太陽,它本身就是個能量團,它從「太極」無形的能量形態變成了一種有形的能量形態,從而能量形成了有形能量和無形能量,「有」和「無」就構成了「兩儀」,即對立的統一體。
「兩儀」的具體內容是:有無、虛實、陰陽、正負、順逆、動靜、左右、上下、表裡、前後、高低、尊卑、剛柔、大小、強弱、明暗、雌雄、貴賤、窮富、禍福、得失、功過、增減、正反、生死、真假、善惡、美醜、正邪等等,等等,是個矛盾的統一體。
我們所認識到的宇宙中的一切就是「兩儀」的表現形式。
那麼,「兩儀」是如何從「太極」中誕生出來的?
我們已經知道,「無極」中的無規則運動的能量,由於偶然排列出了一種順序,結果所有的能量以「一瀉千里」的方式瞬間積聚成了一種無形的勢能,勢能若不釋放出來,它永遠是一隻「嚇人的紙老虎」,但是,當所有的能量朝著一個中心點聚攏的時候,能量的中心就變質了,就象水加熱到一定溫度時被汽化了一樣,能量的中心,或者叫核心就不是一種能量,而成了一種被高能量環繞的特殊結構,當這個結構完善之時,意識就產生了。就象一個受精卵,它並沒有意識,但是,當它在母體子宮中不斷吸收能量,其結構完善後,一個有意識的動物(人)誕生了。
巨大的能量的團聚,導致了能量核心的異化,出現了一種結構,這個結構的不斷完善最終導致了意識的出現,意識的出現標志著生命的誕生,而積聚了一切能量的這個意識,開始了創造宇宙的行程。他就是我們的上帝。
上帝誕生後,「太極」中的能量就開始圍繞上帝的意識運行,也可以說,所有的能量沿著能量核心的結構運行,就象一個人體,當你意識中想要撒尿的時候,膀胱門就打開了,尿液隨之而出,當你想要看天空的時候,你的頭就自動抬起來,眼睛自動睜開看了,當你想男女交媾的時候,你的陰莖就開始充血,膨脹起來了......
上帝誕生後,「兩儀」出現了,天體出現了,天體的運行開始了,空間無限度地出現了,時間開始了,一切進入了生死循環的運行軌道。
6、「兩儀」生「四象」
「兩儀」的出現,帶來了「四象」的產生,從方位上講,就有了東西南北之分,從位置上講,就有了前後左右之別,從發展上講,就有了生、長、衰、亡之差,從函數圖象上講,就有了第一、二、三、四四個象限。。。。。。
7、「四象」生「八卦」
由於有了東西南北,所以就出現了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個方位,其卦名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每一個方位都有它特殊的含義,而氣機的變化在不同的方位上有了不同的內涵,具體到一個人,若他在南方身體健康,到了北方有可能就難以適應,若他在東方一塌糊塗,到了西方有可能一路順風,「丑小鴨」有可能是「白天鵝」。即使一棵小草,在不同的地方會有截然不同的生長方式和開花結果的時間。
8、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相互排列組合衍生出了六十四卦
這六十四卦對應著宇宙中的64個因子,具體是哪些因子,已經牽扯到宇宙的全部奧秘,不是普通人要掌握的,即使《封神榜》中的周文王,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國道家中的個別大隱也只知幾個因子,釋迦牟尼最多也只掌握了一半,耶酥掌握的比釋迦牟尼只多了幾個因子。
常聽人說「天機不可泄露」,所謂的「天機」就全部隱含在64卦中,64卦的相互交合,導致了宇宙中的萬象的誕生和消失,一切的不可思議之事,也只是64個因子中某兩個因子的組合而已,耶酥的神通,全在於他掌握了這個因子之間的「配方」。
宇宙萬象的誕生和消亡、宇宙中無窮的奧妙、一切的神通變化皆在64卦的排列組合(配方)之中,「來無來,去無去,時空盡,顯原形。」
這就是宇宙誕生的簡要過程。
Ⅲ 管理學中的問題:什麼是創新原理
一、創新——我們的選擇
茫茫廣宇無始無終的自然存在著、演化著。地球只是廣宇中微小的自然存在物; 人或者人類僅是地球上千萬種生物之一。自然先於人類而存在,人類本身不僅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而且是自然界進化的客觀產物。當具有自我意識思維與主觀能動性的人類誕生之後,人類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產生他的自然界以及整個宇宙進行認識、利用,以造福自身。豈今已走過自然、農業進入工業、知識等文明形態。從採摘刀耕的遠古到知識價值增值的今天,其動力是什麼?
究竟是什麼啟動了人類的原始靈性,打開了人類對客觀世界進行思索之門?馬克思說:「自然界沒有創造出任何機器,沒有製造出機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他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是物化的知識力量。」
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推動人類發展的原動力是深隱在人類大腦這塊因自然因素與內在需求相結合而導致高度復雜的自然物質之中的創新意思與創新能力。
創新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是人類生存進化的內在客觀需要,是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必然選擇。
二、創新的特徵和作用
(一)什麼是創新 1、創新的來歷
「創新」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後妃傳》中,意思是創立或創造新東西。
新華詞典中說創新是拋棄舊的,創立新的。其實,對舊的不完全是拋棄,更確切的應是揚棄。
創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起源於拉丁語,它有三層含義: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認為:創新是有系統地拋棄昨天,有系統地尋求創新機會,在市場的薄弱之處尋找機會,在新知識的萌芽期尋找機會,在市場的需求和短缺中尋找機會。以企業家的精神組織企業的創新活動。
以開創一個新的工業為目標,而不是以發明一個新產品或者修改一個舊產品為目標。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
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形成於20世紀。著名的創新學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創新引入了經濟領域。他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創新,認為創新是一種生產函數,實現從未有過的組合。
1912年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先提出創新的概念。他提出「創新」(innovation)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 , 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
—產品創新:引進一種新產品或產品的新特性;
—工藝創新: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
—市場開拓創新:開辟一個新市場;
—要素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
—制度、管理體制的創新:實現企業的一種新組織。
在熊彼特看來,一個正常、健康的經濟,不是處於平衡狀態,而是不斷受到新技術的「干擾」。
2、創新的內涵
(1)創新是人類生命體內自我更新、自我進化的自然天性。(生物學角度)
生命體內的新陳代謝、自我更新是生命的本質屬性。生命的緩慢進化就是生命自身創新的結果。
(2)創新是人類心理特有的天性。(心理學角度)
探究未知是人類心理的自然屬性。反思自我、訴求生命、考問價值是人類客觀的主觀能動性的反映。
(3)創新是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學角度)
人類要生存就必然向自然界索取它的需要。人類要發展就必須把思維的觸角伸向明天。
(4)創新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社會學角度)
外在標志是先進的科學技術物化後生產工具的誕生。內在標志是人類大腦思維的高度進化。
(5)創新是人類與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人與自然的關系)
3、創新的定義
創新是指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的過程和結果的活動。或具體講,創新是指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
如:人類的工具變遷;郵政工具的變遷;
創新的本質目的: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
創新的主體:人類。
創新的客體: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
創新的過程:不斷拓展和改變對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認知與行為的動態活動本身。
創新的核心:就是創新思維。
創新的關鍵:就是改變。
創新的結果:兩種。其一物質的,其二非物質的。
如:燧人氏鑽木取火;秦王朝的建立;
(二)創新的特徵
創新是由人、新成果、實施過程、更高效益四個要素構成的綜合過程。是創新主體為某種目的所進行的創造性的活動。它的特徵有:
價值取向性;明確目的性;綜合新穎性;高風險、高回報性。
1、明確目的性
人類的創新活動是一種有特定目的的生產實踐。比如:科學家進行納米材料的研究,目的在於發現納米世界的奧秘,提高認識納米材料性能的能力,促進材料工業的發展,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如:航天事業的研究和發展
2、價值取向性
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是主體根據自身需要對客體所做的評價。創新的目的性使創新活動必然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創新活動的成果滿足主體需要的 程度越大,其價值越大。一般說來,有社會價值的成果,將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如:倫琴射線與X光透視
3、新穎性
新穎性,簡單理解就是「前所未有」。用新穎性來判斷勞動成果是否是創新成果時有兩種情況:
一是主體能產生出前所未有成果的特點。科學史上的原創性成果,大多屬於這一類。這是真正高水平的創新。
二是指創新主體能產生出相對於另外的創新主體來說具有新思想的特點。例如:相對於現實的個人來說,只要他產生的設想和成果是自身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時又不是按照書本或別人教的方法產生的,而是自己獨立思考或研究成功的成果,就算是相對新穎的創新。
二者沒有明顯的界限,只有一條模糊的邊界。
3、新穎性
「一個人若能達到發明或思考對自己來說是新東西的程度,那麼就可以說他完成了一項創造性行為」
——照相機的發明者愛德華?蘭德
「一個三歲的兒童發現他能用積木做什麼事情;或者一個六歲的兒童發現他能夠把五分錢和五分錢加起來成為什麼成果,即使世界上人人都知道這種事情,他也是一個發明家。」
——杜威
4、高風險、高回報性
任何一項改革創新都具有很大的風險性,而創新實驗的成功,就具有高的社會回報性。
例如:人工牛黃的誕生。
(三)創新的作用
1、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2、深化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3、提高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駕馭能力。
比如:高空電線上的積雪清除方法、菌草代木代糧食用菌的誕生、倫琴射線與X光透視 、 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與核能的利用
三、創新的基本原理
1、創新的第一原理:創新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和屬性——與生俱來。
如:斯佩里的腦部功能定位說。
大腦是創新的源泉 。人的一切心理現象或者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等都是人腦的一種基本功能,是與人類自身進化而同步形成的客觀天賦。 2、創新第二原理:創新是人類自身的本質屬性——人人皆有。
如:微軟的組織創新。
獻身創新事業的人們,創新是人的本性,創新是人類的本質,創新是人類與自然交互影響中形成的一種自然稟賦。
3、創新的第三原理:創新是可以被某種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訓引發的一種潛在的心理品質——潛力巨大。
如:創新學家奧斯本對電風扇的改進希望
人的潛在創新能力一旦被某種因素激活或教育引導,都可能導致巨大創新能量的發揮。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TRIZ理論的核心包含哪些發明創造原理
現代TRIZ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創新思維方法與問題分析方法
TRIZ理論中提供了如何系統分析問題的科學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對於復雜問題的分析,則包含了科學的問題分析建模方法——物-場分析法,它可以幫助快速確認核心問題,發現根本矛盾所在。
2. 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針對技術系統進化演變規律,在大量專利分析的基礎上TRIZ理論總結提煉出八個基本進化法則。利用這些進化法則,可以分析確認當前產品的技術狀態,並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富有競爭力的新產品。
3. 技術矛盾解決原理
不同的發明創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規律。TRIZ理論將這些共同的規律歸納成40個創新原理,針對具體的技術矛盾,可以基於這些創新原理、結合工程實際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
4. 創新問題標准解法
針對具體問題的物-場模型的不同特徵,分別對應有標準的模型處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轉換、物質與場的添加等等。
5. 發明問題解決演算法ARIZ
主要針對問題情境復雜,矛盾及其相關部件不明確的技術系統。它是一個對初始問題進行一系列變形及再定義等非計算性的邏輯過程,實現對問題的逐步深入分析,問題轉化,直至問題的解決。
6.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工程學原理而構建的知識庫
基於物理、化學、幾何學等領域的數百萬項發明專利的分析結果而構建的知識庫可以為技術創新提供豐富的方案來源。
Ⅳ 現代貨幣的創造原理是什麼
兩個層次,一是存款貨幣的創造,二是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存款貨幣的創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銀行資產負債表,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銀行,在其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客戶相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鑄幣的需要,相對於存款額來說,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關系相對穩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鑄幣庫存即可應付顧客對於鑄幣的需要。
·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1.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2.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若以K代表;則如下式:
2.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
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二)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1、派生存款的緊縮過程2、現金進入流通3、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⑴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⑵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⑶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 )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⑴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⑵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
Ⅵ 簡述創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創造技法如題 謝謝了
http://www.hfczxh.cn/html/2005-10/78.htm
Ⅶ 四大發明的原理與製作方法
指南針的原理
指南針是一根小磁體。
磁體上有2個極,南極(或S極)與北極(或N極)。
磁極間的作用規律是: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麼,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麼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託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http://ke..com/view/35203.htm
Ⅷ 人類從大自然中有什麼創造
1。從令人討厭的蒼蠅身上,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鴨的蹼。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16.樹葉的排列和悉尼大劇院的建設。
17.潛水艇和魚的沉浮。
18.響尾蛇和空對空響尾蛇導彈。
Ⅸ 宇宙的創造原理是什麼就這么怕我說啊
宙木有創造原理 只有誕生過程 還是人類自己猜測的
至少現在人類不知道是什麼原理~~~~一切都是猜測
Ⅹ 12條發明技法是什麼
和田十二法,又稱聰明十二法,是我國創造學者許立言、張福奎在對奧斯本的檢核表法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創造發明,特別是上海和田小學創造教學的實際,與和田小學一起提出來的。1991年上海創造學會正式將其命名為「和田十二法」。具體內容為:
一、加一加: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可否在這件東西上添加些什麼?需要加上更多的時間或次數嗎?把它加高一些,加厚一些,行不行?把這樣東西跟其它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有什麼結果?
二、減一減: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可否在這件東西上減去些什麼?可以減去些時間或次數嗎?把它降低一些,減輕一些,行不行?可省略、取消一些什麼嗎?
三、擴一擴:是指針對某些東西,考慮將其擴大、擴展,會怎麼樣?
四、縮一縮: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將其壓縮、縮小,會怎麼樣?
五、變一變: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將其改變一下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會怎麼樣?或改變一下次序會怎麼樣?
六、改一改:是指針對某件東西,考慮其還存在什麼缺點?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需要加以改進?它在使用時是否給人帶來不便和麻煩?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嗎?
七、聯一聯:是指針對某個事物(即某件東西或事情)的結果,跟它的起因有什麼聯系?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把某些東西或事情聯系起來,能幫助我們達到什麼目的嗎?
八、學一學:有什麼事物可以讓自己模仿、學習的嗎?模仿它的形狀、結構,會有什麼結果?學習它的原理、技術,又會有什麼結果?
九、代一代:是指考慮一下,還有什麼東西能代替另一樣東西?如果用別的材料、零件、方法,代替另一種材料、零件、方法,行不行?
十、搬一搬:是指把這件東西搬到別的地方,還能有別的用處嗎?這個想法、道理、技術搬到別的地方,也能用得上嗎?
十一、反一反;是指把一件東西或一個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後、橫豎里外顛倒一下,會有什麼結果?
十二、定一定:是指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改進某件東西,為了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規定些什麼嗎?
(來源:蘆溪教育科研網 | http://www.lxjyw.net/Blog.asp?BlogUserName=%CE%D2%CA%C7%D2%BB%B4%BA%C4%E0&menu=ShowBlog&BlogID=2761 | www.LXJY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