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把王小謨成為稱為預警機之父
「什麼叫國際領先?就是搞預警機的國家來看我們的臉色,看我們搞什麼,他們搞什麼」。現在,王小謨仍憋著一口氣,他要爭口氣。
預警機被視為是空中指揮官,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並引導飛機執行作戰任務。擁有自己的預警機,是我國雷達科研工作者長久的夢想。其實我國預警機的研製始於上世紀60年代,但因技術落後而擱淺。
項目擱淺,研究卻未停止。上世紀80年代,王小謨就規劃、實施了對於機載預警雷達的關鍵技術攻關,並突破了機載雷達最為關鍵的技術。1990年海灣戰爭後,國家決定通過對外合作,解決預警機裝備急需。王小謨就是這個項目的中方技術總負責人,他堅決要求中方主導研製方案,並在國內同步研製,這為自主研製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0年,美國迫使外方單方面撕毀合同。王小謨向上級建議「立足自主、研製國產預警機」,一定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得到中央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大型預警機的研製終於在國內立項。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上,多機編隊的領隊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王小謨扯著旁邊人的袖子,「看,這是我們搞的」。領隊梯隊中的領航機型,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預警機,也是中國預警機第一次公開亮相,王小謨就是中國國產預警機的開創者和研製者。
2. 飛機的發明
簡史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機進行了成功的飛行,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重於空氣航空器的有動力、可操縱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已用於作戰,當時飛機的速度已達180~220千米/時,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轟炸機載彈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速度達到750千米/時,轟炸機載彈量可達10噸左右。
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發動機由活塞式發展到噴氣式,飛機的飛行性能顯著提高。80年代飛機的升限已超過30000米,最大速度超過3倍音速,航程超過20000千米,最大載重量超過100噸。
發展趨勢
進一步提高飛機速度(有的國家正考慮研製高超音速噴氣式飛機)和超音速飛行性能,提高飛機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改善維護保障性能和提高經濟性(特別是降低全壽命費用)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跨大氣層飛行器的研製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
飛機的發明者萊特兄弟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來到堆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著自製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靜靜地站著,眼睜睜地看著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的男孩嘆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著嘴說道:「誰叫我們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接著說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說道:
「對呀!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於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裡飛快地跑去。
這弟兄兩個就是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他們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玩意,經常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他們的爺爺是個製作車輪的工匠,屋裡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弟兄兩個把那裡當作他們的樂園,經常跑去看爺爺幹活。時間一長,他們就模仿著製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兩個決定,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與同伴們比賽。當天晚上,弟兄倆就把這種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一聽,非常高興地說道:「好,咱們共同來做吧!」
於是,弟兄倆個跑到爺爺的工作房裡,找到很多木條和工具,不假思索就幹了起來。
「不行」媽媽阻止他們說,「干什麼事情得有個計劃,我們首先得畫一個圖樣,然後才做!」
弟兄倆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同媽媽一起設計圖樣。媽媽首先量了兄弟倆身體的尺寸,然後畫出一個很矮的爬犁。「媽媽,別人家的爬犁很高,為啥你畫的爬犁這么矮?這能行嗎?」弟弟奧維爾不解他問。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製成矮矮的,這樣可以減少風的阻力,速度也就會快多了。」媽媽溫和地解釋道。弟兄倆個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應莽撞,應首先弄懂道理。
過了一天,萊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倆把它推到小山岡上,剛放在山坡上,就跑來了一個男孩。
「快來看呀,萊特兄弟扛了一個怪物!」這個男孩大驚小怪地叫道。
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指手劃腳地議論著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萊特兄弟不以為然,勇敢地說道:「誰和我們比賽!」
先前跑過來的男孩連忙叫道:「我來!我來與他們比賽!」說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過來。
比賽結果,當然是萊特兄弟獲勝,孩子們再也不嘲弄這個爬犁,反而圍起來左瞧右看,似乎想從中找到什麼。
萊特兄弟非常高興,帶著勝利的喜悅回家去了。
聖誕節到了,爸爸也從外地回來。聖誕節早晨,爸爸把禮物送給了他們,兄弟倆急不可耐地打開一看,是一個不知名的玩具,樣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訴他們,這是飛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飛去。「鳥才能飛呢!它怎麼也會飛!」威爾伯有點懷疑。
爸爸笑了一笑,當場做了表演。只見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鬆手,它就發出嗚嗚的聲音,向空中高高地飛去。兄弟這才相信,除了鳥、蝴蝶之外,人工製造的東西,也可以飛上天。於是,弟兄倆便把它拆開了,想從中探索一下,它為何能飛上天去。
從這以後,在他們的幼小心靈里,就萌發了將來一定製造出一種能飛上高高藍天的東西。這個願望一直影響著他們。1896年,萊特兄弟在報紙看到一條消息:德國的李林塔爾因駕駛滑翔機失事身亡。這個消息對他們震動很大,弟兄倆決定研究空中飛行。
這時候,萊特兄弟開著一家自行車商店。他們一邊幹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後,他們掌握了大量有關航空方面的知識決定仿製一架滑翔機。
他們首先觀察老鷹在空中飛行的動作,然後一張又一張地畫下來,之後才著手設計滑翔機。1900年10月,萊特兄弟終於製成了他們第一架滑翔機,並把它帶到離代頓很遠的吉蒂霍克海邊,這里十分偏僻,周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民房,而且這里風力很大,非常適宜放飛滑翔機。
兄弟倆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滑翔機裝好,先把它繫上繩索,像風箏那樣放飛,結果成功了。然後由威爾伯坐上去進行試驗,雖然飛了起來,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製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進,又製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吉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
弟兄倆非常高興,但並不滿足。他們想能否製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行的機器?
兄弟倆反復思考,把有關飛行的資料集中起來,反復研究,始終想不到用什麼動力,把寵大的滑翔機和人運到空中。有一天,車行門前停了一輛汽車,司機向他們借一把工具用用。來修理一下汽車的發動機。弟兄倆靈機一動,能不能用汽車的發動機來推動飛行。
從這以後,弟兄倆圍繞發動機動開了腦筋。他們首先測出滑翔機的最大運載能力是90公斤,於是,他們向工廠訂制一個不超過90公斤的發動機。但當時最輕的發動機是190公斤,工廠無法制出這么輕的發動機。
後來,一名製造發動機的工程師知道了這件事情,答應幫助萊特兄弟。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工程師果然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發動機。
弟兄倆非常高興,很快便著手研究怎樣利用發動機來推動滑翔機飛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們終於把發動機安裝在滑翔機上,不過是在滑翔機上安上螺旋槳,由發動機來推動螺旋槳旋轉,帶動滑翔機飛行。
1903年9月,萊特兄弟帶著他們裝有發動機的飛行再次來到吉蒂霍克海邊試飛。雖然這次試飛失敗了,但他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過後不久,他們又連續試飛多次,不是因為螺旋槳的故障,就是發動機出了毛病,或是駕駛技術的問題。
萊特兄弟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就在這時,一位名叫蘭萊的發明家,受美國政府的委託,製造了一架帶有汽油發動機的飛機,在試飛中墜入大海。
萊特兄弟得知這個消息,便前去調查,並從蘭萊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獲得了很多經驗,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作了嚴格的檢查,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定,於1903年12月14日,又來到吉蒂霍克,進行試飛試驗。
這天下午,兄弟倆先在地面上安置兩根固定在木頭上的鐵軌,並有一定的斜度,好讓飛機方便地滑行。接著,就把他們製造的飛機,放在鐵軌上面。
最後是由誰先飛的問題,兄弟倆爭執不下,只好用拋硬幣的方法,由威爾伯先飛。
威爾伯上機後,伏卧在飛機正中,一會兒便發動飛機,發動機傳出轟鳴的聲音,螺旋槳也慢慢地轉了起來。
飛機在斜坡上剛滑行3米,就掙脫了結在後面的鐵絲,呼嘯著升到空中。
「飛起來啦!」奧維爾興奮地叫道。
話音未落,飛機突然減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個飛行時間不到4分鍾。
奧維爾趕忙跑上前去。威伯爾已從墮落的飛機里跳了出來,兄弟倆趕緊觀察飛機,飛機也未受損。
「是什麼問題呢?」兄弟倆左思右想,逐一檢查。發動機沒毛病,螺旋槳轉動很好,技術操作也完全正確。……「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奧維爾滿面笑容地說道:「咱們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離只有3米飛機就起飛了。而這時螺旋槳的轉動還沒有達到高速,所以一會兒就栽了下來。」「對呀!」威爾伯點頭稱是,接著說道:「咱們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飛,而要靠螺旋槳的力量飛上去。這樣吧,把鐵軌裝在平整的地方再試驗一下。」
他們連續工作了三天,把鐵軌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鍾,天空低雲密布,寒風刺骨。被兄弟倆邀來觀看飛行的農民凍得直打寒顫,一再催促兄弟倆快點飛行。
這次由奧維爾試飛,只見他爬上飛機,伏卧在駕駛位上。一會兒,發動機開始轟鳴,螺旋槳也開始轉動。
突然,飛機滑動起來,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隨即水平地向前飛去。
「飛起來啦!飛起來啦!」幾個農民高興地呼喚起來,並且隨著威爾伯,在飛機後面追趕著。
飛機飛行了30米後,穩穩地著陸了。威爾伯沖上前去,激動地撲到剛從飛機里爬出來的弟弟身上,熱淚盈眶地喊道:「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45分鍾後,威爾伯又飛了一次,飛行距離達到52米,又過了一段時間,奧維爾又一次飛行,這次飛行了59秒,距離達到255米。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駛飛機飛行成功,萊特兄弟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社,可報社不相信有這種事,拒不發布消息。萊特兄弟並不在乎。繼續改進他們的飛機。不久,兄弟倆又製造出能乘坐兩個人的飛機,並且,在空中飛了一個多小時。
消息傳開後,人們奔走相告,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決定讓萊特做一次試飛表演。
1908年9月10日這天,天氣異常晴朗,飛機飛行的場地上圍滿了觀看的人們。人家興致勃勃,等待著萊特兄弟的飛行。
10點左右,弟弟奧維爾駕駛著他們的飛機,在一片歡呼聲中,自由自在地飛向天空,兩支長長的機翼從空中劃過,恰似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
人們再也抑制不住他們的激動心情,昂首天空,呼喚著萊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夢想終於變為現實。
飛機在76米的高度飛行了1小時14分,並且運載了一名勇敢的乘客。當它著陸之後,人們從四面八方圍了起來。過後不久,萊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一家飛行公司,同時開辦了飛行學校,從這以後,飛機成了人們又一項先進的運輸工具。
飛機
飛機
有動力裝置和固定機翼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動力裝置用於產生推(拉)力或動力升力,機翼用於在大氣中運動時產生升力。也有人把氣球、飛艇以外的航空器泛稱為飛機。
分類
按用途分為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軍用飛機包括:戰斗機、強擊機、轟炸機、戰斗轟炸機、反潛機、偵察機、預警機、電子對抗飛機、空中加油機、軍用運輸機、軍用教練機等。民用飛機包括:運輸機(客機、客貨機、貨機)、體育運動飛機、公務飛機、農業飛機、試驗研究機和其他專門用途飛機等。
飛機還可按組成部件的外形、數目和相對位置進行分類。按機翼的數目,可分為單翼機、雙翼機和多翼機。按機翼相對於機身的位置,可分為下單翼、中單翼和上單翼飛機。按機翼平面形狀,可分為平直翼飛機、後掠翼飛機、 前掠翼飛機和三角翼飛機。按水平尾翼的位置和有無水平尾翼,可分為正常布局飛機(水平尾翼在機翼之後)、鴨式飛機(前機身裝有小翼面)和無尾飛機(沒有水平尾翼);正常布局飛機有單垂尾、雙垂尾、多垂尾和V型尾翼等型式。按推進裝置的類型,可分為螺旋槳飛機和噴氣式飛機;按發動機的類型,可分為活塞式飛機、渦輪螺旋槳式飛機和噴氣式飛機;按發動機的數目,可分為單發飛機、雙發飛機和多發飛機。按起落裝置的型式,可分為陸上飛機、水上飛機和水陸兩用飛機。還可按飛機的飛行性能進行分類:按飛機的飛行速度,可分為亞音速飛機、超音速飛機和高超音速飛機。按飛機的航程,可分為近程飛機、中程飛機和遠程飛機。
組成
飛機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機體、起落裝置、動力裝置、飛行控制系統、機載設備,以及其它系統。作戰飛機還有機載武器系統。
機體包括機翼、機身和尾翼。
機翼的功用是在大氣中運動時產生升力,還裝有副翼和擾流片;沒有尾翼的飛機,機翼上裝有縱向操縱裝置(升降副翼),此外,機翼上還裝有增升裝置。
機身用於安置人員,裝載設備、貨物、武器、動力裝置和燃料等。機翼、尾翼都固定在機身上,有的飛機的起落架支柱也固定在機身上。
尾翼分為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一般由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組成,垂直尾翼由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組成。有的飛機將水平尾翼做成一個整體,可以操縱偏轉,稱為全動平尾。有些飛機沒有水平尾翼,在機翼前面裝有水平小翼面,稱為前翼或鴨翼。水平尾翼保證飛機的俯仰穩定性、操縱性和平衡。垂直尾翼保證飛機的方向穩定性和操縱性,並與機翼、副翼或擾流片或差動平尾共同保障飛機的橫向穩定性和操縱性。
起落裝置
用於保障飛機起飛、著陸、在地面(水面)上停放和滑行中支持飛機。它包括起落架、機翼增升裝置、起飛加速裝置和著陸減速裝置,有的飛機還有攔阻鉤等。
起落架在飛機飛行時一般可收起,一些老式飛機和低速飛機的起落架不能收起。起落架有輪式、浮筒、船身、滑橇等型式。
動力裝置
航空發動機及保障發動機工作的各種裝置和系統的總稱。包括推進系統、起動系統、操縱系統、燃油系統、滑油系統以及發動機固定裝置、推力方向控制系統和滅火設備等。
現代飛機最常用的發動機是燃氣渦輪發動機,包括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和螺旋槳風扇發動機。活塞式發動機只用於輕型飛機,火箭發動機用於試驗飛機和加速裝置上。
飛行控制系統
用以傳遞操縱指令、驅動舵面和其他機構以控制飛行姿態,有主操縱系統和輔助操縱系統之分。前者用於操縱飛行軌跡,包括駕駛桿(盤)、腳蹬、方向舵、連接升降舵(或全動平尾)和副翼的傳動裝置以及其它專門裝置。後者包括調整片、襟翼、 減速板、可調安定面和機翼變後掠角的操縱機構。按控制指令的來源不同,飛機飛行控制系統又可分為飛機人工飛行操縱系統和飛機自動飛行控制系統。
機載設備
包括駕駛導航儀表、發動機儀表、無線電通信設備、雷達、電氣設備、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設備。軍用飛機還裝有電子對抗等特種設備。
作戰飛機的武器系統包括武器和彈葯、火力控制系統、武器裝掛和發射裝置等。
3. 「斬首戰」是哪國發明的哪國「斬首」戰最厲害拜託各位大神
現代戰爭中的「斬首戰」是俄羅斯發明的,專利權歸俄羅斯所有,「戰首戰」最厲害當然也非俄羅斯莫屬。1996年俄羅斯的第二次車臣戰爭時期,俄羅斯採用「斬首戰」斬掉了車臣統領杜達耶夫,很快取得戰爭勝利,平息了多年的車臣暴亂。這次「斬首戰」的成功得益於俄羅斯的A—50預警機建立了與軍事衛星數據鏈信息共享功能。1996年4月21日,A-50預警機截獲了杜達耶夫與他人之間的手機通信,而且這個信號一直不停地發射,A-50將手機信號傳輸給軍用衛星。因此,俄軍的軍用衛星有足夠的時間將其定位,然後把信息傳回A-50預警機,在軍用衛星的定位幫助下,A-50預警機指揮俄羅斯空軍「蘇-25」攻擊機在距目標40千米的地方發射了2枚導彈,將正在進行衛星通話的杜達耶夫炸死。從發現目標到獵殺目標,前後不過幾分鍾!俄軍打了一個極其完美漂亮的信息化「斬首戰」。 俄羅斯的「戰首戰」頻頻被美軍採用,稱之為「斬首行動」。從2001年開始「斬首」本拉登,到2003年「斬首」薩達姆以及「斬首」塔利班組織頭目,斬了成百上千次屢屢不得要領,屢屢撲空,直到現在本拉登和塔利班頭目一直沒斬著。究其原因,信息化水平不高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美國預警機性能相比A-50存在較大差距。美國預警機沒有與軍事衛星聯網,沒有與軍事衛星數據鏈信息共享功能,不能形成空、天、地、機信息共享網路,不能利用軍事衛星鎖定目標,發現目標後不能及時將目標信息傳輸給各個作戰諸元,造成目標信息斷層脫節現象,導致行動遲緩,貽誤戰機,「斬首行動」屢遭失敗也在情理之中了。
4. 預警機背上的大鍋蓋是發射電磁波還是接收呢雷達站的轉來轉去的鍋蓋呢說說雷達具體怎麼工作的
雷達是通過自身發射的超聲波來探測物體的,首先發射雷達波,雷達波遇到障礙物便會反射一部分回來,雷達接收到返回的回波便可通過計算機計算出目標相對雷達的位置!
但是地面雷達在探測時由於地形起伏也會反射地形回波,而且雜亂無章,所以通常地面雷達很難探測一百米以下物體,通常稱為雷達盲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發明了預警機,就是把雷達搬到天上,站得高就看得遠,而且新的計算機的出現,從而大大提高了雷達探測距離和准確性!
所謂的被動雷達既是紅外搜索裝置一類的,比如戰機加裝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他們就是通過接收其他物體發出的紅外熱信號進行識別、鎖定、攻擊。他們本身不發出電磁波。
攻擊艦艇的反艦導彈都是採用慣性制導和主動或者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復合制導方式,由於雷達發展的較好一些,精度較高;而對地打擊武器主要是慣性導航與GPS制導相結合的方式,它們的命中精度受導航系統精度的影響很大,所以以前我國對地精確打擊武器幾乎是一片空白,不過近幾年發展較快,這主要得益於自身定位系統的發展和激光制導技術的應用。
5. 預警機的發展沿革
預警機的發展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當時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快速報知敵情就成為人們的企盼。英國人首先發明、應用了雷達。它在抗擊德國法西斯入侵的戰斗中屢建奇功。隨後美國首先在艦載飛機上安裝警戒雷達,製成世界上第一架預警機——艦載預警機AD-3W。60年代英國和蘇聯也相繼研製出各自的預警機。但早期的預警機只能搜索監視中空、高空和海上目標,對於陸地上低空或超低空飛行的目標探測能力很差。70年代以後,美國、英國和蘇聯研製的新一代預警機都採用了能夠抑制地面雜波干擾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具備了探測陸地上低空或超低空飛行目標的能力。同時,機上還裝有用於敵我識別、情報處理、指揮控制、通信導航和電子對抗的飛機電子系統,使預警機不僅能及早截獲和監視低空入侵的目標,而且還能引導和指揮己方殲擊機進行攔截和攻擊,成為空中預警指揮中心。
預警機多用續航能力強,載重量大的亞音速運輸機改裝而成,如美國的E-3A「望樓」預警機就是由波音-707旅客機改裝而成的。在E-3A預警機里它的客艙內裝有大量電子設備,機身上部裝有一個蘑菇狀的雷達天線罩(直徑9米多),內為預警雷達天線。機上有17名工作人員。飛機能在1萬米以上高度連續飛行6~12小時,有效探測半徑為370公里,能同時識別和顯示600個空中目標,引導100架殲擊機進行攔截。
俄羅斯也不甘落後,研製了新一代A-50型預警機,它是由伊爾-76「耿直」大型噴氣運輸機的基礎上改裝成的。因此,外型和伊爾-76飛機並無很大差別。A-50預警機上也裝有一個直徑為9米的圓形旋轉雷達天線罩,機尾也裝有各種雷達天線。A-50預警機可用作為空中引導站和指揮中心,它可清晰、准確地顯示目標種類、距離,以全景方式顯示計算機處理的結果,以及己方截擊機的各種狀態。它的整體性能相當於美國的E-3A預警機。
50年代
美國繼續預警機的研製工作,將新型雷達安裝在C─1A小型運輸機上,改裝成XTF─1W早期預警機,於1956年12月17日前次試飛,後來又經改進,裝上新型電子設備,在1958年3月3日試飛成功,正式定名為E─1B 「跟蹤者」式艦載預警機,1960年1月20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E─1B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用的預警機,它初步具備了探測,海上和空中目標、識別敵我、引導己方飛機攻擊敵方目標的能力。它的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里,可同時引導20─30架己方飛機進行攻擊。但E─1B機載雷達的分辨能力還不很強,雷達數據不能傳輸給航空母艦的指揮中心,而且引導能力也有限,一艘航空母艦載飛機60─90架,若同時升空,就需2─4架預警機進行引導,否則很容易造成混亂。
70年代
脈沖多普勒雷達技術和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陸地和海洋上空具備了良好的下視能力;三坐標雷達(可同時測定目標的方位 、距離和高度)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預警機的功能由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批目標實施指揮引導。於是便誕生了新一代預警機,其代表是美海軍的E─2C「鷹眼」和美空軍的E─3A 「望樓」。現代預警機實際上是空中雷達站兼指揮中心,所以它又被稱為 「空中警戒與控制系統」飛機。E─2C可探測和判明480公里遠的敵機威脅,它至少能同時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目標,還能同時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對其中30個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截擊。E─3A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70公里,可同時跟蹤約600批目標,引導截擊約100批目標。預警機可提高己方戰斗機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80年代
1982年4月,在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隊由於未裝備預警機,不能及時發現低空襲來的阿根廷飛機,以致遭受重創。同年6月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空軍使用E─2C預警機引導己方飛機,襲擊敘利亞軍隊駐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陣地,並進行空戰。結果敘軍19個導彈連被毀,約80架被擊落,而以方無一損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E─2C和E─3A預警機為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贏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多次海空作戰行動中,無一不出現預警機的身影。
它進入戰爭領域的歷史並不長,但是由於它能夠有效降低敵機低空空防概率,集指揮、情報、通信和控制等系統功能於一身,成為軍事領域的新寵。一位軍事專家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擁有較好的預警機,即使戰機數量只有對手的一半,也一樣可以贏得戰爭。」預警機實際上是把預警雷達及相應的數據處理設備搬到高空,以克服地面預警雷達的盲區,從而有效地擴大整個空間的預警范圍。機上一般包括:雷達探測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電子偵察和通信偵察系統;導航系統;數據處理系統;通信系統;顯示和控制系統等。 預警機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一個特殊機種。二戰期間雷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之能有效地探測遠距離目標。但是,雷達波是直線傳播的,而地球表面卻是彎曲的,這就限制了地面雷達的探測范圍。要想讓雷達探測得更遠,就必須增高雷達距離地面的位置。因此,雷達便被架設在高山上。70年代以來,美、英、蘇先後研製的新一代預警機都安裝了性能更好的脈沖多普勒雷達,並裝有敵我識別、情報處理和電子對抗等設備,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和監視低空入侵目標,還可以指揮己方戰斗機進行攔截和攻擊,自我保護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6. 預警機哪個國家發明的
英國人首先發明、應用了雷達。它在抗擊德國法西斯入侵的戰斗中屢建奇功。隨後美國首先在艦載飛機上安裝警戒雷達,製成世界上第一架預警機——艦載預警機AD-3W。60年代英國和蘇聯也相繼研製出各自的預警機。但早期的預警機只能搜索監視中空、高空和海上目標,對於陸地上低空或超低空飛行的目標探測能力很差。70年代以後,美國、英國和蘇聯研製的新一代預警機都採用了能夠抑制地面雜波干擾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具備了探測陸地上低空或超低空飛行目標的能力。同時,機上還裝有用於敵我識別、情報處理、指揮控制、通信導航和電子對抗的飛機電子系統,使預警機不僅能及早截獲和監視低空入侵的目標,而且還能引導和指揮己方殲擊機進行攔截和攻擊,成為空中預警指揮中心。
先是英國人發明,後在美國發揚光大。
7. 世界上最先進的預警機可同時監視多少個飛行物
目前美國的E-3預警機可同時處理600個目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而明年服役美國的MC2A可以同時處理1000個目標-1200個目標!
韓國新聞你也信??韓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意淫!練漢字都是他們發明的!
這兩天韓國才剛剛引進預警機 就是737空中預警機,這架飛機是改裝的737的,從數據上來看性能比較好,但是具體數據不知道!
實際上中國的預警機就是這么爛,沒辦法 ,我們的預警機才有一代,10年前還沒有呢!
他們都是靠著美國買美國的東西,當然東西好了!
但是預警機好壞是一回事兒,能組織有效地進攻就是另一回事兒,我們的預警機少,但是我們的戰機先進,想想 現在都是局部戰爭是沒事兒拍1000多個目標去打仗,而且我們一個預警機不夠用那就上10個唄,一樣!
再有中國的導彈在那擺著呢,一導彈幹掉韓國日本的 地勤,瞬間他們都是瞎子了!
所以說樓主不要太驚慌!
韓國買來了不一定用的好! 等他們用順手了,我們新的預警機也會造出來了!
8. 苦研13年打破西方壟斷,造出世界最強預警機,知道是誰的創舉嗎
在2009年的閱兵時,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在現場,抬頭看著自己的作品,空警2000飛過天空,臉上掛滿了滿足的微笑。
早年痴迷京劇,青年投身雷達,中年名揚四海,晚年還能突破西方的壟斷,對於王小謨來說,這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雷達,再把雷達裝在飛機上。他比起那些沽名釣譽的名人要高貴實在太多,他幾乎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足夠讓人贊嘆為「中國預警機之父」。
9. 中國的固定預警機什麼時候試飛呢
一直就有啊,使用渦槳發動機的預警機在滑躍式航母上起飛毫無技術難度,畢竟這是二戰時代就成熟的科技了,但中國沒在遼寧號上使用,原因可不是一幫偽軍迷說的非彈射不可用,而是遼寧艦太小了,而固定翼預警機比戰斗機寬了一倍還有餘,他要想起飛,其他飛機都得回機庫讓地方,等戰斗機再從機庫開出來起飛,戰斗時機就耽誤了,而美國十萬噸大航母在甲板上停預警機時,還有充足的地方停戰斗機,預警機起飛不會給戰斗機帶來太大的影響,再者不得不承認美國用渦扇發動機的預警機寬度小的多,比我國已經發明的渦扇發動機的預警機方便太多了
10. 中國最新預警機是自主研製的嗎
前些日子,我國向以色列訂購了四架預警飛機。後因美國國內反華勢力阻撓,合同被取消。我國定金曾付二點五個億,以色列派人來賠了三點五個億;事情就此結束了?才不呢,等著看吧!三年之內,我國「自行」研製成功的預警飛機必將飛上祖國藍天!
二戰期間,納 粹德國迫害、並欲圖滅絕猶太民族。逃出歐洲的猶太人痛苦地發現,畏懼於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個世界均冷酷地對他們關上了大門;唯有中國上海一扇小門,尚敞開在那裡。消息傳出,短時間內,世界各地共五萬猶太人逃來上海避難。上海當時渾然不知希特勒;上海只是個開放的、不設防城市而已;任何人來上海都無須簽證。
戰後,五萬猶太人幾乎全都離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復國後的第一代開國元勛。
1976 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在第一時間宣布,向我國捐贈一億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如果今天日本橫濱和美國芝加哥也來個 7.6 級大地震,以色列也會捐贈,不過金額不會超過十萬、二十萬。
冷戰時期,西方搞了個「巴黎統籌」,相當多的敏感技術對我國是嚴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鐵幕,但有沒有縫呢?且不論我軍戰機和潛艇、今天看來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就說一個防彈衣吧,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發明紡織纖維防彈衣,而我國還停留在綴墊鋼片階段;很明顯的一項軍用技術,「巴黎統籌」盯得緊,而我國警方迫切需要,於是奇跡出現了,中國「自行」研製出了紡織纖維防彈衣!就是現在穿在我國160萬武警身上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