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漫畫驅魔少年中那個千年伯爵是以誰為原型創造的..
聖日爾曼伯爵,就是這個人
聖日耳曼伯爵(The Count of St Germain,1710年-1784年)是個神秘人物。有人形容他是廷臣、冒險者、發明家、業余科學家、畫家、鋼琴家、小提琴手以及業余作曲家,還有人說他曾展示過煉金術。
『貳』 天龍八部2雷鱗是以什麼為原型創造的
穿山甲
『叄』 斗羅大陸分別以那些作家為原型創造的人物
還有寧風致:寧致遠
夢神機:夢入神機
月關:月關
『肆』 張恨水以自己為原型創造的長篇小說是哪部
據說好像是《金粉世家》
『伍』 約翰克里斯朵夫是以誰為原型創作的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許多事跡都是以貝多芬為原型的。
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
(5)原型創造擴展閱讀
小說的豐富思想伴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從小到大,其中對自由生命的嚮往與追求一直隱藏和貫穿於他一生的坎坷經歷中,涉及的范圍也由個人過渡到整個社會,愈來愈成熟,愈來愈深廣。
自由生命更是約翰·克利斯朵夫人生追求的強大動力。它的動力又來自何方呢?羅曼·羅蘭認為,動力來自於宇宙間普遍存在的那種神秘的,但又是強大的生命力。
少年克利斯朵相信自己就是上帝,認為上帝就在他心中,當克利斯朵夫躺在萬物滋長的草地上時,在昆蟲嗡嗡作響的樹蔭底下,看著忙忙碌碌的螞蟻,走路像跳舞般的長腳蜘蛛,在斜刺里蹦跳的蚱蜢,笨重而匆忙的甲蟲,還有光滑的、粉紅色的、印著白斑、身體柔軟的蟲,
他感到他和千千萬萬的生靈原是同一血統,它們的快樂在他心中也有友好的回聲:他們的力和他的力交融在一起。他認為在大自然中,他是自由的,上帝無處不在,自由無處不在。同時,他也認識到人類所追求的自由也並非完全沒有約束,他所謂的自由也是要受到大自然法則的約束。
他看到世界上沒有一個生物是自由的,連控制宇宙的法則也不是自由的。看來,自由也是相對的,人追求期待的自由也是受到不自由的宇宙法則的約束的。但是年輕的他有種不受約束的沖動,帶著「還來不及認識新的牢籠的界限」的熱情與干勁在有限的自由環境中呼吸。
『陸』 魯濱遜是作者根據什麼原型創造的人物
魯賓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確有其人 他就是亞歷山大·賽爾科克 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賽內爾科克容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四年後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
國著名作家笛福以賽爾科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賓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本書成書於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屆60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柒』 魯濱孫是根據什麼原型創造的人物
魯賓遜漂流記中的魯濱孫確有其人 他就是亞歷山大·賽爾科克。 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島上,四年後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
國著名作家笛福以賽爾科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並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賓遜」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本書成書於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屆60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捌』 「模擬法」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它以真實的自然環境或客觀事實為原型,創造出和自然環境或客觀事實相同
(1)實驗時,應在錐形瓶中加入溫水,這樣瓶中就會有溫度較高的水蒸氣;在蒸發容器中放入冰,這樣蒸發容器溫度就會變低.
故答案為:溫水;冰.
(2)燒瓶中的溫度高的水蒸氣上升時,遇到低溫的蒸發皿,水蒸氣遇冷發生液化現象,變成小水珠,即看到的白氣;自然界中的雨就是大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為:霧;水蒸氣遇冷液化.
(3)因為金屬的導熱能力強,所以要加快蒸發需要選擇金屬做器皿.
故答案為:金屬.
『玖』 什麼叫人物原型這個概念最早是誰提出的
瑞士也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之一,可吸引眾多遊客前往瑞士的已不僅僅是瑞士美麗的山水了。到瑞士的蘇黎世去見見大名鼎鼎的卡爾·榮格,或
在榮格過世後的今天去庫斯納赫特瞻仰他的故居,去波林根感受榮格親手製作的石刻與塔樓,走一走榮格曾天天經過的那座小石橋,已成了許多遊客的夙願。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GustavJung,1875 1961)是世界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 1939)的晚輩與合作者,他修正了弗洛伊德關於藝術創作是受無意識的性慾所激發的觀點,並在其潛意識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創立了獨特並具有深遠意義的分析心理學。
榮格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的心理分析學的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之中。在他高度評價並從中獲取豐富滋養的作品中有《易經》和《太乙金華密旨》。榮格教授對於心理發展過程(自性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的思想;而他將共時性確立為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他對於中國思想中有關自然界因果及非因果關系進行研究後而得出的結論。
近年來,榮格分析心理學及其在其他學科的影響在中國日益升溫。在中國,成立了東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有了第一個獲得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心理分析家資格的中國籍成員———華南師范大學的申荷永教授;並接連在中國召開了第一屆(1998)與第二屆(2002)「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國際心理學會前任主席托馬斯·科茨 ThomasKirsch ,國際心理學會主席魯格·肇嘉,國際心理學學術委員會主席默瑞·斯丹博士 MurrayStein 等國際心理分析界著名人士先後出席會議並致辭;這一切都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之一,榮格的聲譽和影響可與弗洛伊德齊名,而且在某些方面和領域甚至超出了前者。他的理論和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心理學界。榮格用自己分析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影響了當代的哲學和整個人文學科,影響了當代的科學思想和研究。
榮格是最早認真思索古代中國傳統意義的深度心理學家之一。20年代初,榮格認識了理查德·維爾海姆(RichardWilhelm,1873 1930)。維爾海姆是一位德國傳教士,在中國生活多年,對中國的古代文化有著深入地研究,並把中國許多著名的哲學、宗教學等方面的著作翻譯介紹到了西方。通過維爾海姆的譯著和介紹,榮格開始了解中國,開始了解《易經》及《太乙金華密旨》等蘊含深刻東方思想的名著。
榮格本人曾這樣評價過以上兩部典籍的德文譯者維爾海姆:「維爾海姆一生所從事的工作,對我來說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價值,因為他為我解釋與證實了我過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嚮往以及在從事和研究的東西。」「維爾海姆的工作,給我們帶來的中國文化的基因,給我們帶來了一種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世界觀的中國文化基因。」榮格曾學習過漢語,深受漢字中豐富意象的吸引,稱其為「可讀的原型」。他不僅用中文為托尼·沃爾夫和愛瑪·榮格鐫刻墓誌銘,而且在他生前最後雕刻的石頭上,用中文「天人合一」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
針對弗洛伊德的個體無意識理論,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學說,這也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內容。榮格認為,在無意識心理中不僅有個人自童年起的經驗,而且還積存著許多原始的、祖先的經驗。人生下來時並不像洛克所說得那樣是一塊白板,而是先天就遺傳帶來了一種「種族記憶」,就像動物身上先天遺傳著某些本能一樣。為了探索研究這種潛藏在每個人心底深處的非個人內容,榮格把自己的研究對象從個別的病例轉向了神話,轉向了文學,從精神醫學轉向了人類學。在這里,榮格終於找到了那種把由力比多轉變而成的象徵形式與集體無意識的存在統一起來的實體。榮格將這種實體命名為「原始意象」,後來又將其定名為「原型」。
榮格認為,文學的本質就在於表現集體潛意識。「創造過程,就我們所能理解的來說,包含著對某一原型意象的無意識的激活,以及將該意象精雕細琢地鑄造到整個作品中去。藝術家把握住這些意象,把它們無意識的深淵中發掘出來,賦以意識的價值,並經過轉化使之能為他同時代人的心靈所理解和接受。」「一種原型的力量,無論是採取直接體驗的形式還是通過敘述語言表達出來,之所以能激動我們是因為它發出了比我們自己的聲音強烈得多的聲音。誰講到了原始意象誰就道出了1000個人的聲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為之傾倒。這便是偉大藝術的奧秘,是它對我們產生影響的秘密。」
原型理論的鼻祖應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最早提出藝術起源於「巫術」的理論主張。他認為,原始人思維的方式同現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對原始人來說,周圍的世界異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維的最主要特點是萬物有靈。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在原始人看來都是有靈的,並且都可以與人交感。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弗雷澤在1890年出版了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學著作《金枝》。這部著作被認為是原型理論的奠基之作。弗雷澤比較了多種民族的宗教儀式,並且根據其間的類似點,研究了神話和儀式的基本模式,指出遠古神話是儀式活動的產物,是伴隨或後於這種活動的描述。弗雷澤認為原始部落的一切風俗、儀式和信仰,都起源於交感巫術,人類最早是想用巫術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顯然是辦不到的,於是,人類又創立了宗教來求得神的恩惠。當宗教在現實中也被證明是無效時,人類才逐漸創立了各門科學,以此來揭示自然界的奧秘。據此,弗雷澤提出了一個意義極其重大的人類思想發展公式:巫術—宗教—科學。在這種歷時程序之中,許許多多神秘的儀式和奇異的神話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原型在榮格的無意識理論中得到了更為深入的闡釋。與《金枝》一樣,他的《里比多的變化與象徵》也是原型批評的奠基之作。榮格的原型及其集體無意識理論對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世界文學批評領域里,自莫德·博赫金(MaudBodkin,1875 1967)運用榮格的原型理論來分析詩歌的名著《詩歌中的原型模式》(1934)一書發表以來,文學批評中便大量使用「原型」這一概念。
從文學角度系統深入地探討神話—原型問題的是加拿大學者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Frye,1912 1991)。在榮格的啟發下,弗萊也從神話、儀式這些被視為積淀人類祖先原始經驗和原型意象的形式出發,認為文學是神話儀式的表現,是神話的再生與復活。弗萊的《批評的剖析》一書,以相當開闊的眼界剖析和總結了西方現存各種批評流派的是非得失,極大地突破了從上世紀20年代起統治英美批評界的「新批評」派的眼光狹窄、觀念僵化的局限,打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文藝批評的新局面。《批評的剖析》的問世,標志著「原型批評」的理論與研究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崛起。《批評的剖析》「以宏闊的視野,精心設計的邏輯結構,旁證博採的稱引和概括,使原型批評的理論得到系統化的闡釋,被人們譽為這一批評流派的必讀經書」。
中國學術界先後引進並翻譯了弗雷澤、榮格、弗萊等名家有關原型理論的著作,並出版了一些獨具中國特色、較有影響的原型理論學術專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葉舒憲應是「神話—原型」理論研究方面的名家和權威人物。他出版、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神話—原型理論方面的學術專著和論文,如:《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原型重構》(1991);《原型與跨文化闡釋》(2002);《中國神話宇宙觀的原型模式》,《雲雨原型在中西文學中的際遇》,《孝與鞋———中國文學中的俄狄浦斯主題》,《原型與漢字》等等。此外,清華大學王寧與徐燕紅主編的《弗萊研究—中國與西方》(1996);楊麗娟的專著《世界神話與原始文化》(2004);施春華的專著《心靈本體的探索—神秘的原型》(2002);程金城的專著《原型批判與重釋》(1998);常若松的專著《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1999)等等都對中國的神話—原型研究的熱潮起到了理論指導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神話—原型批評要求從整體上來把握文學類型的共性及演變規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學原型就是神話,神話是一種形式結構的模型,各種文學類型無不是神話的延續和演變。神話—原型批評強調對各類文學作品的分析研究,都應著眼於其中互相關聯的因素,它們體現了人類集體的文學想像,它們又往往表現為一些相當有限而且不斷重復的模式或程式。為此,就不能把每部作品孤立起來看,而要把它置於整個文學關系中,從宏觀上把文學視為一體。好比看一幅油畫,不僅要站到跟前研究其各種細節,也要「向後站」,從大處著眼,從更廣的角度去考察文學作品的構成,突破某一兩種文學作品的界限,達到對文學總體輪廓的清晰把握。這種原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以其獨特的宏觀性為西方文學批評開拓出新的思維空間。美國文論界權威人士韋勒克認為,從影響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話—原型批評同馬克思主義批評、精神分析批評鼎足而三,「是僅有的真正具有國際性的文學批評。」
中國文化對於榮格及其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和作用。榮格本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充實與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學理論;同時,他也對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尤其是在西方心理學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在榮格之後,他所創立的分析心理學仍然在發展,而且仍然表現著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情。1995年8月,在瑞士蘇黎士召開了第13屆國際分析心理學會議。與會者超過500人,來自世界各地,表現了目前國際間分析心理學或榮格學者的強大陣容。盡管這些分析心理學家遍布世界各地,其各自所使用的語言和研究興趣都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仰慕和追求。
『拾』 有哪些好看的小說,是根據真實人物為原型創作的
凌力的《少年天子》這部小說就是根據真實的人物為原型創造的,這也是迄今為止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小說的原型是以圍繞歷史上的順治以及他身邊的人所展開的。在這里邊我們能看到矛盾又年輕有為的順治大帝,一心為了兒子卻總是和兒子沖突不斷的孝庄,身為科爾沁貴族的廢後博爾濟吉特氏,以及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還有那個讓順治魂牽夢縈了一生的烏雲珠也就是董鄂妃的原型。這部小說獲得過第3屆矛盾文學獎,後來還被改編成電視劇,但是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這部小說。
同樣的烏雲珠一直很欽慕順治,但是卻不得已嫁給了博果爾。這段感情給小說中添加了很多的矛盾,讓讀者越看越想看,而且有一種置身其境的感覺。同樣的這部小說的廢後描寫的也同樣很精彩,她行為乖張但是美艷大方並且她深愛順治。她那句:如果有下輩子,一定活成董鄂妃那樣的女人,同樣很讓讀者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