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工智慧時代,會提供哪些新的就業崗位
高德納報告顯示,盡管人工智慧技術將取代180萬個工作崗位,但同時也將創造出230萬個新就業崗位,隨著人工智慧和認知技術的普及,新工作崗位的增加將與此同時發生。
據IBM預測,到2020年,對於數據科學家的需求增長幅度將達到28%,數據科學家、數據開發人員和數據工程師的年需求量將達到70萬人。
㈡ 人工智慧未來會產生那些新的崗位
需要創意的職位,銷售有關的職位都不會出問題。新的職位包括智能機器人的維修,設計,售前售後,場景開發等。
㈢ 即將步入社會,走上新的崗位,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有何打算
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新人來說,當要走上新的崗位時,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每個人可能都有著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打算。
雖然在走向社會之前並不真正的了解社會,但畢竟生活在社會中,最少媒體所展示的世界是真實的社會,從而也影響著每個人最初的理想和希望。
然而,經過媒體的了解與真實的親身體驗是兩回事,媒體所展示的社會永遠是表面現象、或者是結果,而體驗的過程與細節,有很大的可能會改變結果。
因此,當即將走向社會時,無論有著怎樣的理想和希望,都不要試圖在心中與現實一對一的去印證,因為理想和希望只是一個空想的目標,距離實現這個目標還需一定過程和努力。
而一旦在剛剛踏入社會時,便急於去實現這個目標,很可能會受到挫折而喪失信心,美好的理想也會化為泡影。
所以,在進入社會上的工作角色時,最好不要盲目的帶著理想和希望,要鎮定從容不迫的面對任何可能的工作實踐,樹立認真仔細地規范操作思想,拿出最好的產品,為理想和希望積累經驗,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了。
只有工作選擇人,人不可選擇工作。
樹立這樣的一個信念,距離理想和希望,將會越來越近。
沉住氣,別不踏實。
㈣ 在當前電子商務創新的大環境下,創新並產生了哪些新興的就業崗位
以人為本的電子商務,是我國電子商務今後的發展方向。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以人為本,是我國經濟發展對電子商務提出的客觀要求 我國正處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現代化過程中。建立在物質資源巨大耗費基礎上的傳統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難以為繼,要進一步發展,就要求在科學發 展觀的指導下,以人為本,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路子。以人為本的電子商務非常符合這個發展方向。 電子商務對中國能產生多大影響,就當前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對解決國民經濟中的急迫問題有多大作為。其中,通過電子商務新增機會提高勞動者就業、通過電子商務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是一個重要方面。 1.電子商務對於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戰略意義 當前,電子商務網站為我國提供了32萬個就業崗位,包括企業網站提供的就業機會達110萬個,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業還會帶來上千萬人的就業機會。我國一年的勞動力就業缺口在一千三四百萬左右,如果電子商務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決就業問題中的很大一部分。 據2004年CNNIC有關統計推算,全國網站總數為59.56萬個,各類網站中,企業網站數的比例最大,占整個網站總體的70.9%,即42萬個左右,直接吸納了大約110萬人就業。其次為商業網站,佔8.2%。約有4.88萬個網站,專門從事電子商務活動,全職員工在10人以上的,佔40%以上,約有20萬左右人員就業。電子商務網站總共吸納大約32萬人就業。 如果考慮網站以外電子商務及間接帶動因素,電子商務吸納就業的數字還會更高。例如,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業帶來了上千萬人的就業機會,形成了電子商務師、網路營銷等新興職位。就業信息網站和大量人才供需頻道都在為供需雙方提供更多撮合機會,減少摩擦性失業,促進了人才資源更合理的配置。 2.通過職業和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信息素質,調整就業結構,關系中國未來戰略競爭力 據統計,經合組織成員國近年來所增加的6500萬個就業機會中,95%與信息和知識產業有關。 電子商務可以改變勞動力結構,增加勞動要素中的信息和知識成分。同樣是就業,高素質就業一千萬,與低素質就業一千萬,從找工作這一點看是一樣的,但從國家競爭力看有天壤之別。我們將未來的國家競爭優勢定位在廉價勞動力,還是定位在人力資本上,大有不同。率先調整的國家和地區,可以使勞動力從低需求的低素質就業領域,進入高需求的高素質就業領域;滯後調整的國家和地區,將使勞動力更多地從原有需求狀態的領域,擠入需求減少的領域。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抓住結構調整的機遇,相對於其它國家和地區,通過信息化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抓住就業調整機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從2002年開始,國家實施《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就業能力計劃》和《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並啟動了「三年五十萬新技師培訓計劃」,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技能振興行動,加快培養一大批技術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級技能人才,提高全體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著重開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培訓,培養一批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術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型人才。2003年,全國的企業在職職工中,當年接受各種崗位技能培訓的達3400萬人次。 通過職業技能競賽的形式做好知識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選拔是實踐中摸索出的一條有效途徑;對通過職業技能大賽的優勝者進行表彰,對涌現的高技能人才進行采訪、報道、宣傳,讓全社會都關注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建立高技能人才開發機制,做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動、督導、總結、提高等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 像電子商務大賽這樣的活動,可普及電子商務職業技能、技術成果和應用經驗,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貼近企業生產實際,促進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就業和人才有序流動,使公眾尤其是廣大傳統企業經營者對如何開展電子商務實施工作(比如,在電子商務規劃設計工作、開發建設工作、電子商務業務運營過程中的維護和管理工作等方面應該設置什麼樣的專業崗位,應該選拔什麼樣的人員來從事這些崗位),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使學習電子商務專業的,或接受過電子商務師職業技能專業培訓、鑒定的人才在企業中找到准確的定位。 二、以人為本,是電子商務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是第三代電子商務模式的方向 以人為本的觀念,對IT來說並不陌生。「科技以人為本」(「HighTech,HighTouch」)是國際著名未來學家十五年前提出的預言。諾基亞等高科技公司即以此為理念取得巨大成功。 觀察電子商務發展的潮流可以發現,第一代電子商務中,人們對電子商務的理解,更多側重於它的技術特徵,把重心放在「電子」之上,強調網站電子商務、虛擬商業形態的特殊性,強調提供網上產品。經過2000年以來的調整,第二代電子商務的模式開始向傳統業務和網下業務回歸,強調商務中務實、理性的一面,強調服務。但無論強調電子、還是商務,最終都離不開人本身,離不開提高客戶滿意度這個根本。所以近來,第三代電子商務的領導者,正越來越多強調商務體驗,希望從「以顧客為中心」這個高度重新認識電子商務。例如,惠普提出全面客戶體驗,IBM提出隨需應變,都在於強調以人為中心開展電子商務。 從商務角度看,我們看到一個怪現象,一方面是商家競爭激烈,一方面是用戶仍覺不滿意。說明商家沒有爭在點子上,問題就出在沒有以人為本。 我們分析一下以下表格中用戶對於互聯網服務的滿意程度: 在這里,70.9%的用戶對網路購物都達不到滿意程度。那商家拼殺了半天,都忙活什麼去了呢?商家光說我的技術好,我的「電子」強,或說我的服務好,我的「商務」強,但用戶不滿意,就全是零。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將產品戰略、服務戰略,提升為體驗戰略,或者說以人為本的電子商務戰略。把提高用戶滿足度,作為電子商務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企業的業務不僅僅是為顧客提供商品,為顧客提供愉快滿意的購物過程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目標。員工應該學會在這個過程中,讓顧客獲得精神需要上的滿足;企業在搞好產品、服務的同時,需要將流程再造、客戶關系管理,深化到知識管理和滿意度管理中去。充分利用員工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個性化服務水平。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的電子商務的關鍵性生產要素,既非勞動,也非資本,而是員工的知識素質,這是一種兼具勞動和資本特點的知本型素質,需要員工有創新精神,同時又訓練有素。 由此可見,除了業務活動本身的「以人為本」之外,企業電子商務「以人為本」還突出表現在對於人力資本的強調上。例如,IBM提倡電子商務以人為本,認為在電子商務實施過程中軟體人才及其技能發揮著關鍵作用。IBM自身組織機構中擁有眾多尖端的軟體人才,從事著軟體技術研究、產品開發、解決方案設計、電子商務產品技術的支持與服務等各方面工作,同時IBM認為中國軟體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明確承諾幫助中國政府建立合理的軟體人才培養支持體系。在今後三年內支持1000家軟體合作夥伴的技能提升和業務成長,培養十萬軟體生力軍,使100萬人次從中受益。 三、中國老百姓需要以人為本的電子商務 「以人為本」體現的是一種親民意識,其中說的人,不是指單純抽象的人,而是指既符合人民這個概念,又具有活生生的生命的個人。電子商務,無論是B TO C、B TO B,最終要通過人來完成。如果中國的老百姓不接觸電子商務,不親身體驗到電子商務的好處,那中國搞一百年也進入不了信息時代。電子商務光靠從媒體上看,光靠從書本知識中學習,都不可靠,還是要靠親身接觸,靠實際體驗。 許多人並非沒有條件到網上購物,而是沒這個習慣,缺乏第一次對梨子滋味的體驗。事實證明,只要有機緣,上網的人就會成倍增加。遠的不說,「非典」疫情傳播時期,人們外出減少,上網人數明顯增多。據有關調查,去年「五一」假期,互聯網上電子商務活動明顯增溫,網路新聞的瀏覽量快速上升,虛擬的社會交往受到追捧,聊天室、BBS、在線游戲、在線影視等成為溝通交流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去年3月份以來,新浪網新聞的訂閱用戶已經猛增了25%,簡訊新注冊用戶和日發送量共增長30%以上,在線游戲用戶則增加了二至三成。其中,僅「非典」專題的日瀏覽量就達到了300萬人次。「五一」期間,新浪聊天室每天有多達四五萬人同時在線交流,並創造了5.4萬人同時在線的最高紀錄。 在病毒肆虐的「五一」假期,專業的電子商務網站卓越網的銷售量比平時增長了25%,其中音像、圖書、軟體銷售的增長尤其明顯。 「五一」期間,方正、同方等PC廠商都推出了電話訂購、送貨上門的銷售方式。 這些情況表明,現在影響電子商務普及的瓶頸因素,在於要有人做普及推動的工作,推動老百姓邁出體驗電子商務的第一步。至少有66.5%的人,未來一年內有可能會進行網路購物。肯定不會的只有4.3%。如果全社會普及推動的工作做得好,90%以上的人,都是有可能邁出上網購物第一步的。
㈤ 大數據未來就業崗位都有哪些
大數據人才的學歷層次分為4個大類,分別是碩士及以上、本科、專科、專科以下。本科佔比最高,其次是碩士及以上,專科佔比12.22%。大數據從業者們,主要來自4類專業,分別是數理類、經濟管理類、計算機類及其他專業。計算機類佔比最高,其次是數理類。
大數據薪資水平分布:當前,大數據人才的薪資處於相對較高水平。薪資在1萬元以下,占總人數的34.6%;1萬元-2萬元佔比為35.64%;2萬以上佔比為29.77%。
目前企業提供的大數據崗位按照工作內容要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初級分析類,包括業務數據分析師、商務數據分析師等。
②挖掘演算法類,包括數據挖掘工程師、機器學習工程師、深度學習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
③開發運維類,包括大數據開發工程師、大數據架構工程師、大數據運維工程師、數據可視化工程師、數據採集工程師、資料庫管理員等。
④產品運營類,包括數據運營經理、數據產品經理等。
關於大數據未來就業崗位都有哪些,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大數據工程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數據分析師、大數據工程師的技巧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㈥ 中國未來十年中最具有潛力的十大職業有哪幾個
1.大數據智能行業
圖片來源BWC中文網
BWC中文網分析的這些行業,也得到中國首富王健林的響應,此前,萬達董事長王健林的一所世界頂級學府演講時回答學生提問時稱,中國最大的機會在服務業,不是傳統服務業,開個飯館,做個裁縫,而是現代服務業。具體說,他認為三個方向的服務業是最有希望的。
第一個是娛樂產業,現在中國經濟增長只有7%左右,但是娛樂業的增長連續六年40%以上,今年超過50%的增長,娛樂業在中國一定是有遠大前途的行業。
第二個是體育產業,體育產業在中國只有兩三百億美金的收入,要做到美國現在的規模,還有幾十倍的增長空間,現在中國人都追求健康、長壽,體育產業絕對有大前途。你如果能學會體育營銷、體育經濟、體育傳媒等等,那一定不愁找工作,我們現在找這樣的人都找不到。
第三個就是旅遊行業,特別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旅遊,中國叫O2O,不是單純線上公司,也不是單純線下傳統的旅行社,而是將目的地、線下渠道、線上融合一體的創新的旅遊行業。
㈦ 推進創新創業工作,提供就業崗位
①有利於創造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市場,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2分)②有利於促進信息網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3分)③有利於激發人的創造力,促進技術成果轉化,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3分)④有利於增加更多的市場主體,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2分)⑤有利於促進就業,讓人們在創業創新中不僅創造物質財富,而且也實現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4分)(其他合理答案參照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