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景泰藍的來由
我國特種工藝品之一,用紫銅做成器物的胎,把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在銅胎上,填上去琺琅彩釉,然後燒成。明代景泰年間在北京開始大量製造,琺琅彩釉多用藍色,所以叫景泰藍。
㈡ 景泰藍的歷史
景泰藍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歷經元、明、清三代王朝的歷史變革中, 勤勞智慧的工匠藝人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景泰藍文化。他們用簡單的工具錘擊紫銅板製成胎型、手工掰絲掐成花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圖案、用小鏟填充各種彩色釉料、用爐火將釉料燒結在掐好絲的銅胎上、用腳踏帶動輪軸轉動並手持沙石木炭磨光,在散布在京都和郊外的眾多的工藝作房裡,制胎、掐絲、點藍、磨光,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著景泰藍的燦爛歷史文化。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她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在昔日的皇室聖地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里,遊人還可以看到那時的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景泰藍藝術珍品,現今民間亦流傳著一些的元、明、清朝代時的景泰藍珍品。 一件明朝的景泰藍物件和現今生產的景泰藍產品相比,用我們現在的質量標准來看,它們的差別較為明顯,當今的景泰藍在絲工、藍工、磨工、外表、潤色、銅活、沙眼、工的粗細程度都比前者有明顯的改善。因為現在的生產條件遠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許多倍。明亮寬敞的車間里清潔的衛生環境使室內的灰塵大大減少,點蘭工序不被灰塵所困擾。使沙眼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從而使產品質量大大提高。現今的景泰藍仍是手工製作,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以及鍍金等復雜工藝過程。 新中國成立後,景泰藍的發展歷經了時代的變遷,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品種包括景泰藍和花絲景泰藍兩大類。其中景泰藍產品又分為金地景泰藍和藍地景泰藍兩大部分。花絲景泰藍又分為金地花絲、銀地花絲和藍地花絲景泰藍三大部分,同時花絲景泰藍里還包括金地泡絲、銀地泡絲產品。景泰藍被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已經成為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和長久不衰的工藝品。
㈢ 被譽為中國景泰藍之父的是哪位大師
被譽為中國景泰藍之父的是丁明鴻。
丁明鴻,生於1962年,北京市人,畢業於北京設計藝術學院。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景泰藍工藝品設計師之一。丁明鴻大師聲名遠播海內外,是新中國第一批定向培養的景泰藍專業設計人才之一,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嘉林以及景泰藍第一人張同祿大師等親授下專心研究景泰藍工藝技術和設計開發,深得大師真傳。從業33年來復活多種失傳百年的景泰藍絕技,秉承「跟隨時代、貼近生活、表達情感」的設計理念。作為一位德藝雙馨的大師,丁明鴻多件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被評為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他善於把景泰藍的掐絲工藝和工筆畫的線描技藝有效結合起來,作品能以形寫神並富有生命力。特別是在色彩運用上,他力求作品的整體色調和美感,被譽為「中國景泰藍色彩之父」。
㈣ 景泰藍的發明人
明景泰皇帝
㈤ 景泰藍和景泰藍的歷史和現狀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採用金銀銅及多種天然礦物質為原材料,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和現狀: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中國元代後期已出現掐絲製品,
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1435)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熏等。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清代是掐絲琺琅工藝發展的又一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皇宮養心殿設立御用工廠,稱為「造辦處"。乾隆時期是清代掐絲琺琅的鼎盛時期。清朝晚期,琺琅(景泰藍)製品雖一度呈現出較為繁榮之景象,但這種形勢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又進入了不景氣的困境之中。
1911~1933年,景泰藍行業基本上處於徘徊發展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的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20世紀90年代末期,掐絲工序實用工人自行研製的制地兒機器和鰾絲機,一些平時用量較大且規格化的絲工也部分實現了半機器化,2003年開始,北京市琺琅廠通過技術改造用上了即環保、又節省能源的天然氣進行燒焊活。解決了歷史上「十藍九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的老大難問題。直至近代,景泰藍真正走進了市場,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品,泰和坊景泰藍中國景泰藍行業私人定製第一品牌。
㈥ 景泰藍和景泰藍的歷史和現狀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採用金銀銅及多種天然礦物質為原材料,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技術為一體。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和現狀: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先在雲南一帶流行,後得到京城人士喜愛,才傳入中原。但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製作工藝優點,並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時期,「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中國元代後期已出現掐絲製品,景泰藍見於實物,以明宣德年間(1426~1435)為最多。這個時期,工藝的風格特點已經形成,技藝精湛,接近成熟時期。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熏等。後來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清代是掐絲琺琅工藝發展的又一期。由於社會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皇宮養心殿設立御用工廠,稱為「造辦處"。乾隆時期是清代掐絲琺琅的鼎盛時期。清朝晚期,琺琅(景泰藍)製品雖一度呈現出較為繁榮之景象,但這種形勢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又進入了不景氣的困境之中。 1911~1933年,景泰藍行業基本上處於徘徊發展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景泰藍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充實,有效的提高了從業隊伍的綜合素質。20世紀90年代末期,掐絲工序實用工人自行研製的制地兒機器和鰾絲機,一些平時用量較大且規格化的絲工也部分實現了半機器化,2003年開始,北京市琺琅廠通過技術改造用上了即環保、又節省能源的天然氣進行燒焊活。解決了歷史上「十藍九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的老大難問題。直至近代,景泰藍真正走進了市場,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品,泰和坊景泰藍中國景泰藍行業私人定製第一品牌。
㈦ 景泰藍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以經營景泰藍為主的中華老字型大小「喬香閣工藝品」落戶古文化街。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景泰藍的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溶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這種銅的琺琅器創始於明代景泰年間,因初創時只有藍色,故名景泰藍。現代景泰藍已變成了一種工藝品名稱,而不是顏色了。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景泰藍以紫銅作坯,製成各種造型,再用金線或銅絲掐成各種花,中充琺琅釉,經燒制、磨光、鍍金等工序製成。景泰藍造型特異,製作精美,圖案莊重,色彩富麗,金碧輝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國傳統出口工藝品。西安金屬工藝廠是西北生產景泰藍的有名廠家。該廠引進北京景泰藍製作技術,現已能生產多種景泰藍工藝品,其中景泰藍犀牛尊造型生動,製作精美,成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的珍貴展品。
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琅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據說景泰為宣德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別辟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制。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象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現今雖有康雍的器物出現,然而細細考究竟與乾隆所制器物沒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卻不是康雍製作的。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但當代人對景泰藍工藝畫的認識還停留在書本,真正欣賞過景泰藍作品的為數不多。
㈧ 「景泰藍」得名於( )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傳統工藝品,得名於(明朝景泰藍年間),且以藍釉為其特點。
㈨ 景泰藍的資料
景泰藍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景泰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景泰藍的印泥盒
放大
景泰藍的印泥盒
景泰藍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琅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景泰藍」這個名字是一般俗稱的名字,學術上的正式名稱是銅胎掐絲琺琅。
精美的景泰藍製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掏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
目錄
[隱藏]
* 1 顏色
* 2 製作過程
o 2.1 掐絲
o 2.2 燒焊
o 2.3 點葯(點藍)
o 2.4 燒藍
o 2.5 磨光
o 2.6 鍍金
* 3 發展
o 3.1 產地
o 3.2 命名
o 3.3 興盛原因
o 3.4 早期
o 3.5 近代
o 3.6 現代
* 4 外部鏈接
[編輯]
顏色
景泰藍的釉料非常多種,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車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質感的紫晶色)、紫紅(玫瑰色)、翠藍(介於天藍和寶藍之間,色澤亮麗)這幾種顏色。
[編輯]
製作過程
景泰藍的製作過程復雜,從技術方法來說,可分為:鑄胎、掐絲、燒焊、點葯、燒藍、磨光和鍍金。
[編輯]
掐絲
用鑷子將壓扁的細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常見的圖案如花紋、雲紋、幾何紋、人物或動物紋等;然後再使用白芨(一種植物,可製成植物性膠水)或是焊劑將之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葯粉。
[編輯]
燒焊
使用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編輯]
點葯(點藍)
琺琅是用鉛丹、硼酸鹽、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澤物質,它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屬,就變成不同顏色的琺琅,也就是琺琅彩。熔製成的琺琅冷卻後,變成固體,在填用之前,再磨成細粉,摻水調和。將琺琅色粉加入溶劑中,調出不同顏色的釉葯,依照紋絲輪廓用金屬小鏟把各種琺琅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中,先點地、次點花、再點藍、後加亮白。
[編輯]
燒藍
入窯焙燒,使用800度的高溫燒熔,將粉狀釉料熔化。因為焙燒之後琺琅釉葯的體積會比原來的縮小1/3左右,為了使器面不會凹凸不平,需要用同樣顏色的琺琅多次填充。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焙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而毫無凹坑。
[編輯]
磨光
將焙燒好的器物放入水中,用粗砂石、黃石、木炭等逐次打磨,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編輯]
鍍金
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後,放入鍍金液糟中,使用通電手續,讓黃金貼附在沒有上釉葯的金屬胎身上。鍍金的目的是為了讓金屬胎身不會腐蝕生銹,且也具有使器物增加光亮如新、金碧輝煌的感覺。最後再經水洗沖凈乾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就完成了。
[編輯]
發展
[編輯]
產地
這種工藝技術的原產地有很多說法,大致上應該是從西亞、中亞、波斯、阿拉伯這幾個地區,在元朝時期傳入中國,然後在明朝景泰年間(西元1450年-1456年)大量發展並中國化。現在景泰藍的主要產地是台灣和中國大陸。
[編輯]
命名
因為這項技術是在景泰年間興盛起來,因此命名為景泰琺琅或是景泰琅。後來又因多用寶石藍、孔雀藍色釉作為底襯色,而且「琅」的發音近似「藍」,最後演變成「景泰藍」這個名字。後來這個名字廣泛的包括所有的銅胎掐絲琺琅。
[編輯]
興盛原因
景泰藍傳入中國之後,在短期內能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已具備了鑄銅等冶金技術及玻璃、琉璃的製作知識,且懂得控制鍛燒的溫度,具有發展景泰藍的良好條件。且另一方面,琺琅顯現出玉的溫潤、珠寶的光輝、瓷的細致,滿足了中國人的多種愛好,所以帶動了景泰藍在中國的發展。
[編輯]
早期
雖然景泰藍在元朝就傳入中國,但是因為時代、技術尚未成熟、對新事物還不熟悉…等因素,因此元朝時期的景泰藍作品幾乎沒有留存下來。而到了快速發展的明朝時期,景泰藍造型端莊厚重,色釉宛如寶石般的晶瑩深沉、紋飾粗獷飽滿,色彩對比強烈、堅實、瑰麗,鍍金明亮金燦。而此時期的景泰藍製品多為仿古青銅器製品,例如鼎、盤這類的器具。這些成就與特點為以後的景泰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
近代
到了清代乾隆時期景泰藍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品種繁多,而且也會製作具有西洋風味的西方仕女杯碟這類的作品。而且琺琅釉料從六七種發展到十幾種,使景泰藍的色調更加豐富典雅,工藝技術更加細膩精湛。到了晚清時期景泰藍從單純的宮廷藝術逐漸走向了民間(日常生活用品的大量製作)和國際市場。在1904年的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景泰藍獲得了一等獎,這就使景泰藍的聲譽日益增高、身價倍增。
[編輯]
現代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涌現。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里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琅與掐絲琺琅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
而在台灣,這種傳統的工藝品再度受到矚目與重視,許多人運用現代化的機器與工技,融合藝術家創作的心靈,製造出各種精美絕倫的景泰藍飾品(例如手機吊飾、首飾…等)、藝品(珠寶盒、花瓶…等)與器具(時鍾、文具組…)等。使得這種具有古雅之意的傳統工藝品,不但與現代生活結合、點綴並豐富了生活的內容,而且使得傳統的技藝薪火延續並發揚光大。
[編輯]
外部鏈接
* 用google看景泰藍的照片
* 崇文信息網 - 景泰藍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99%AF%E6%B3%B0%E8%97%8D"
Category: 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