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字是那個朝代發明

文字是那個朝代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8 16:34:06

① 文字是誰發明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滿意請採納

② 文字是誰發明的

古代文字是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對你有幫助,祝你天天快樂!

③ a發明文字是哪個朝代的

目前還沒有最新的考證證明文字的創造者是誰?
但有以下幾個答案版可供參考:
一說,權倉頡造字,倉頡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神明,是他創造了文字,讓人們與大自然和世界斗爭的經驗得以傳承.
二說,中國古代廣大勞動人們在勞動交往和互動中創造了文字,是勞動的需要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交往頻繁,使得文字得以出現和傳承.文字的出現使得人們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使得經驗和教訓在時間和空間中一代一代的流傳.

④ 中國最早出現文字的是哪個朝代

最早的文字文字是人們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過去,人們認為商代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1977年以後,考古工作者在位於河南登封縣東南約十五公里的登封王城崗的夏代遺址中發掘出東、西兩座小城的遺址,從中發現了一些珍貴的夏代文字資料。 例如,在西城遺址的一個灰坑中。發現了一件夏代初期的泥質黑陶平底器,器底上有一個陶胎燒制前刻劃的文字——「」。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像兩手有所執持,可能是「共」字,它大概代表該陶器所有者的族氏。這個字非但不是刻劃符號,而且超越了象形文字的階段,是個會意字,所以是真正的文字,這一發現,有力地證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在夏代初期我國就已經有了文字。

⑤ 文字始源於哪個朝代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⑥ 中國文字是在哪個朝代發明的大神們幫幫忙

中國的文字應該在遠古的時候就有,隨著考古的發現,使用文字的年代應該更早,歷史上還沒有人確切地說明文字的來歷和時間,但一般人都認為秦始皇是把六國的文字統一起來。 以前誤認為「漢字」是「漢族人發明和使用的文字」。現在了解一點皮毛,「漢字」應該是在漢代確定下來的文字。但是文字與其它事物一樣,也在變、在發展。但是這種變化是很緩慢的。特別是在封建社會,文字是「聖」,加上許多神話和迷信,誰也不敢去動「中國字」(文字),皇帝是靠文字來統治勞動人民的,所以皇帝設置文字獄,如:「春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是一典型例子。 孫文和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期間,由於沒有統一的意志,根據需要,在戰士和民間中廣 使用和流傳手寫簡化漢字。 革命勝利後,周思來親自參與並組織的漢字改革,一簡公布和使用都很順利,包括愛提意見的「右派」(後來全平反了)和所謂走老路的「走資派」(後來全恢復工作),都沒有對漢字改革提出異議。 我幾乎反復地地看反對「漢字」簡化的兇狠文章,還從未提過:「因為《右派》反對漢字改革,因為《走資派》反對漢字改革」所以反對漢字改革」。因為簡化漢字實在太好了,所以「右派」擁護,「走資派」支持。在所謂以階級斗爭為主的年月里,沒有聽到過一人反對漢字簡化,現在所有反對漢字簡化的人,查遍所有報紙,也找不到當年為漢字簡化而戰的蜘絲馬跡。 可是從八十年代後,一股反對漢字簡化的逆流非常兇狠,罵人罵得惡心人:什麼文明史呀;不要祖先了;不認識繁體字的笨人才去搞簡化字;文盲也會簡化字了,會繁體字的人就顯不出來是「能人」了;是共軍逼的;不會繁體字就不敢出國了;簡化字是野字,不是正宗漢字;中國書法哭了;簡化字是只會打仗的文盲搞的(周恩來會學多國外文,替外國語大學畢業的高才生當翻譯);還煞有動情地問「漢字改革誰過錯」? 當時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處理無數國內外重要事務,要請示提問者?真是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由於四人幫的破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字改革」停滯不前,就四人幫而言,什麼都有敢反,但是對簡化漢字還是不敢公開地反。 但是漢字簡化這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被當時的華國鋒利用了,給自己身上塗金,「借」漢字簡化(二簡)的好名聲,篡改了毛澤東、周恩來確定的國歌,從此簡化漢字走進了死胡洞。 八十年代初,國力薄弱,外國使用繁體字的君主猛烈地同大陸簡化字發起一輪雙一輪的進攻,許多人當了俘虜,一部分人從商業利益考慮,大力使用繁體字,於是1956年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公布的簡化漢字受到了嚴峻考驗。 真正的正宗漢字應該是發展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僵死的、停滯不前。 因此樓主所說的「我們中國」應該是指大陸使用的1956年公布的簡化漢字,而這個一簡的規范簡化漢字應該是從漢朝開始使用的藍本。

⑦ 漢字是誰發明的哪個朝代的








































便


















































































⑧ 文字是由誰發明的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閱讀全文

與文字是那個朝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