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nba球隊創造的收入

nba球隊創造的收入

發布時間:2021-06-15 16:10:57

❶ NBA球隊收入都來源於哪方面

NBA作為籃球賽事最高的殿堂,裡面的球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它是很多籃球愛好者的夢想,但它也不是想像的那麼純粹的平台,有資本的介入就必然存在牟利。NBA球隊的收入也是相當高的,這些收入的來源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01、賽事轉播權

NBA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都是很大的,商人無利而不為,轉播權的收入也是主要收入,主要氛圍美國國內的和國外的。國外想要轉播NBA的賽事就需要同NBA簽訂合同繳納一定的費用換取,NBA又會將這個費用分給各個球隊。

03、球隊周邊產品

NBA有專賣店,如果想要購買球星的周邊只能到這個平台購買,其他廠家銷售可能構成對球星的肖像權侵犯。球隊的訓練服以及用品都是由贊助商包攬的,達到雙贏的局面。

綜上所述就是NBA球隊收入的來源。

❷ NBA球隊收入

NBA的工資制度。
工資帽(Salary cap):在NBA,工資帽是最著名工資限制條款。每年的「工資帽」是根據NBA前一年的總收入,然後取這個總收入的48%作為NBA球隊工資總額。再拿這48%的總收入除以NBA球隊總數29支球隊,得出的平均數就是當年的「工資帽」,球隊花在球員身上的工資總額不得超過這個數字。

不過,考慮到自由競爭的特性,這個「工資帽」並不是什麼硬帽子,在一定狀況下,球隊的工資總額可以超過這個數目。NBA去年的「工資帽」是4384萬美元,今年的工資帽是4387萬美元。

第三方託管(Escrow):還記得1999年NBA球員工會和官方那場曠日持久的罷工談判嗎?「罷賽風波」最後的妥協產物之一就是這個「第三方託管」。它正式實行日期是2001—2002賽季。具體做法是NBA官方將球員薪金的10%先扣下來,放入一個託管的賬戶中。如果球員最後的收入沒有超過聯盟29支球隊總收入的55%,那麼這個託管的錢將原數奉還。但是如果球員最後的收入超過了55%,那麼這筆錢就被官方沒收了。

第三方託管就像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迫使」球隊的薪金總額不得超過55%,以維持球員交易市場的穩定。

奢侈稅(Luxury tax):這就是上述的那個55%的核心所在。工資帽是軟的,如果球隊老闆掏出的銀子超過了聯盟總收入的55%,那就必須交納奢侈稅。

下個賽季的「工資帽」是4387萬美元,那麼奢侈稅就應該是5460萬美元。如果你無視它的存在,就要遭受嚴厲的懲罰。懲罰一是託管的那筆錢不還給運動員了,懲罰二是你在55%之上即5460萬美元以外每花一美元,還要交納一美元的奢侈稅。這兩罰並行,必然會讓那些「燒錢」的球隊老闆掂量掂量。

拉里·伯德例外條款(Larry·Bird exception):因為前波士頓凱爾特人的巨星拉里·伯德在1997—2000賽季擔任步行者隊的主教練時,頗有成績。因此球隊與他續約時將工資的上升幅度定在了12.5%,並得到聯盟的認可。這之後,這樣的工資調整規則就成為聯盟的一條規定———在同一支球隊效力三年,中途沒有被放棄或者轉投其他球隊,如果具備這樣的條件,當你成為一名自由球員時,薪金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漲12.5%,而不具備這一條件的只能上漲10%。即使上漲的部分使球隊薪金總額超過「工資帽」,也是規則所允許的。在目前的NBA,因為條件很簡單,幾乎每支球隊都能享受到拉里·伯德例外條款的待遇。

選秀規則是這樣的/
NBA選秀分為兩輪,各支球隊挑選球員依據一些預定的規則進行。 上個賽季沒有進入季後賽的14支球隊獲得最靠前的14個首輪選秀權。 這些球隊選秀前參加一次抽簽,決定每支球隊的選秀順序。 上個賽季殺入季後賽的16支球隊獲得首輪以後的16個選秀權,這16支球隊的抽簽順序則依據他們在常規賽的戰績定,越績越差的球隊選秀順位越為靠前。 因此上

個賽季常規賽戰績最好的球隊的選秀位置就會排在最後。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的選秀會當中,選秀順位排在最後一位的並非最後獲得總冠軍的底特律活塞隊,而是常規賽戰績排在第一位的印第安那步行者隊。

第二輪選秀的順序和第一輪相同。但是NBA球隊允許在賽季球員交易市場上拿他們第二輪選秀的權利作為交易籌碼從其他球隊換來自己需要的球員。所以第二輪選秀則要看各支球隊的第二輪選修資格的交換情況,才能確定。

NBA的每一支球隊都必須在整個選秀大會的過程當中至少挑選一名新秀球員。 同時,NBA聯盟的規則也禁止任何一支球隊把他們未來連續兩年的首輪選秀權都拿去交易。 這一規則的出台部分原因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初克里弗蘭騎士隊的運作,在1980年至1983年期間,特德-史泰平(TedStepien)是克里弗蘭騎士隊的老闆,他操作的一系列頗有問題的球員交易讓騎士隊付出了好幾年都沒有首輪選秀權的代價,史泰平的這些失敗的球員交易運動幾乎毀了騎士隊,最終NBA不得不向史泰平施加壓力,讓他出售騎士隊,然後由克里弗蘭當地的一位富豪古登-甘德(Gordon Gund)當上了騎士隊的老闆,為了促成這筆交易,NBA給了騎士隊幾個未來的獎勵選秀權。這條規則只對「未來」選秀權有效。

舉個例子:在99-00賽季,球隊可以把00年的第一輪選秀權送走,不論他們是否在99年選秀中擁有第一輪選秀權,因為99年的選秀權已經不是「未來」選秀權。但他們不能把00和01年的第一輪選秀權都交換出去。許多球隊「隔年」賣選秀權,就是這個道理。另外,球隊手上只要擁有一個該年第一輪選秀權,不論是他們自己得也好,還是在轉會中從別的球隊手上的得來的,都可以做數。只要有一個,把其他的都賣掉也沒有關系。

NBA選秀抽簽

NBA主管人員委員會於1984年6月在鹽湖城舉行會議,當時他們投票決定無緣進入季後賽的球隊選擇第一輪新秀的順序。這一制度始於1985年。而在此之前的1966-1984年之間,東西部戰績最差的球隊將通過拋硬幣決定誰獲得首先選秀的權力。

在NBA選秀抽簽當中,常規賽戰績最差的球隊最有可能獲得第一選秀權,而無緣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中戰績最佳的則機會最小。抽簽將決定最先三支球隊的選擇權順序而已,而剩下的無緣進入季後賽的球隊則按照常規賽的戰績倒序進行選擇。

在抽簽儀式中, 主持人會把編號為1-14號的14個乒乓球放在一個鼓型容器中。從14個球中隨意抽出4個球可以產生1001種可能的組合情況,這當中不考慮選擇的先後。在抽簽之前,參加抽簽的球隊按照他們的常規賽排名獲得1000種組合情況。4個乒乓球會被依次抽到容器的頂部以組成一個四位數的組合,獲得這一組合的球隊將獲得頭號選秀權。隨後,這4個乒乓球將被送回容器底部,隨後再重復之前的情況以決定二號和三號選秀權誰屬。如果抽出的組合情況不在分配的范圍之內,那麼抽簽將重新進行。

選秀行話

所謂的樂透區:在NBA首輪14位選秀過後,參加季後賽的球隊將按照他們在常規賽的戰績倒序依次獲得選秀權。在第二輪,所有球隊都將按照常規賽的戰績倒序進行選擇。所以前14位就是樂透區 擁有樂透區保護條款

球場神鷹(Ball Hawk):防守意識很強的球員,總渴望從對方手中斷球。

未來之星(Can『t Miss Prospect):籃球技術和身體條件方面都很有潛力的他日之星。

大個子球員(Can『t Teach Size):這一片語用以解釋為什麼球隊會選擇高大隊員,他們總是聯盟中的搶手貨。NBA球隊通常都認為被選中的高大隊員能隨著時間推移改善其技術。另一句俗話說得好:如果你要犯錯的話,那麼就犯個『大『錯吧!

NBA體格(NBA Body):身體條件非常強健,足以承受NBA比賽強力對抗的球員。比如:新澤西網隊的肯揚-馬丁是最近幾年中一位剛剛踏出大學校園後便可以和許多NBA強力前鋒進行身體對抗的選秀狀元。

籃球嗅覺靈敏者(Nose for the Ball):籃板球好手。

工程(Project):一位有極大潛力的未經良好培訓的球員。球隊一般按照選秀排名和球隊的狀況來選擇需要的工程。以贏得更多比賽為短期目標的球隊很可能選擇已經成名或高年級的大學球員,而不會選擇那些尚未證明實力的球員。

球場閱讀者(Sees the Floor):能在進攻發生之前做好預測並傳出好球的球員。

躲閃能力(Separation):這是一個球探術語,用以形容那些進攻球員在跳起投籃時看起來和防守者分離後能視野無阻地瞄準籃框的球員。球探們通常把這看成評估球員得分能力的指示劑。

沉睡者(Sleeper):被低估實力的球員。

搶風頭者(Steal):一位比原定排位較後被選中的球員,但卻在日後的NBA比賽中比在他之前選中的球員更出色。

中間人(Tweener):這是從在...之間一詞中派生而來的。比如說,當一個球員的身高在後衛和前鋒之間的話 ,我們就可以把他稱作中間人。一般而言,一個中間人擁有高大球員的技術,但卻只有一般後衛的身高。

不可觸摸者(Untouchable):這是指一名球員或選秀位置。通常是指頭號位置,一般情況下不會被球隊交換。

進步空間(Upside):一名長時間內都有發展潛力的球員。擁有進步空間的球員通常都具備相當不錯的硬體,包括身高、彈跳能力、手臂長和腳步移動快。這些球員需要經歷一些磨練和經驗後才能成為出色的NBA球員。

高中畢業球員申請須知

(a) 一位定居在美國並已完成高中學業的球員,可在選秀開始的45天前向NBA發出書面通知, 在表達他放棄進入大學繼續學業的意願後,便可以獲得參加NBA選秀的資格。一旦這名球員被任何一支NBA球隊選中,那麼以下的規則將適用:

(i)根據下面(b)的規定,如果該名球員不參加大學籃球隊,那麼他將獲得參加NBA選秀的資格。 在他宣布放棄大學入學機會之日到他獲得參加選秀資格之日期間,如果一支NBA球隊每年按要求向該球員發出邀請,那麼該球隊將是唯一能與他簽訂球員合同的球隊。

在這部分內容當中, 一旦該名球員在獲得NBA選秀資格後未宣布放棄參加大學籃球隊資格的,那麼這次選秀對他而言將選秀則被看作是二選。

以二選的資格被選中的球員將遵守適用的規則。 如果該名球員在選秀中因為放棄大學籃球資格而被挑選後、未和挑選他的球隊簽訂球員合同,也未能在二選中被挑選的球員(在之前的語句中作出過解釋),我們稱之為新人自由球員。

(ii) 如果該名球員參加大學籃球隊,那麼一旦他之後宣布放棄繼續在大學籃球隊效力的機會的,他仍可以獲得NBA選秀資格。 屆時,曾經在選秀中選擇他、並每年按要求向該球員發出邀請的NBA球隊將保留在選秀之日一年後和他進行商討並簽訂球員合同的優先權。

在這部分內容當中,一旦該名球員在獲得NBA選秀資格後未宣布放棄參加大學籃球隊資格的,那麼這次選秀對他而言將被視作初選,下一次的選秀則被看作是二選。以二選的資格被選中的球員將遵守適用的規則。

(b) 一位定居在美國並已完成高中學業的球員,如果不具備參加NBA選秀的資格並和一支美國以外的職業籃球隊簽約的,他將有資格參加下一次的NBA選秀。 如果被選中,他將被看作是以上第四節中定義的球員。在這小節的內容當中,職業籃球隊表示任何一個國家內向一位為他效力的籃球運動員支付任何類型的、超過一般生活支出的金錢或賠償的籃球隊

海外球員參加NBA選秀的規則

(a)在這節的內容當中, 一名海外球員是指任何定居在美國之外的業余或職業籃球運動員。 (b)一名海外球員在達到22歲後便有資格參加NBA選秀。任何超過22歲以及在22歲生日當年未曾在選秀中被挑選的球員,我們稱之為新人自由球員。

(c)盡管有以上(b)小節的規定, 一名未曾在美國參加過大學籃球隊的海外球員仍可以在其未滿22歲生日時獲得參加選秀的資格:

(i) 他必須在選秀進行之前至少年滿18歲 ;

(ii)他 必須在選秀開始的45天前向NBA發出書面通知, 表達希望獲得參加選秀資格的意願。

(d)一名海外球員如果在選秀之前的賽季效力美國的大學籃球隊,那麼他就必須遵守以上第5節有關繼續完成或放棄在大學的學業的規定。

挑選球員

所有的美國球員都可以在他們大學畢業之後自動進入NBA選秀。 美國球員還可以在他們高中畢業之後至他們完成大學學業之間這段時間宣布參加選秀。 NBA設立兩個球員宣布參加選秀的日期,所有希望參加選秀的球員並不會自動符合選秀條件,他們必須在第一個宣布參加選秀日之前或者當天宣布參加選秀。在此之後,NBA會為那些未來可能參加選秀的球員設立幾個選秀前的訓練營,讓球員們在訓練營里向聯盟球隊展示他們的能力與技巧。 任意一名球員都可以在最後的宣布參加選秀日之前做出決定把自己的名字撤回,決定不參加當年的選秀,最後宣布參加選秀日在選秀大會之前的一個星期。 這一點對大學在讀球員很重要,因為他們在第一個宣布參加選秀日或之前宣布參加選秀的話他們將不會失去他們的大學學習資格,而如果他們到最後的宣布參加選秀日才正式宣布參加選秀的話,不管最終有沒有NBA球隊選中他們,他們都將會丟掉進一步在大學學習的機會。還有一點就是 如果一名球員和經紀人簽約的話,那麼他就將會自動結束大學學業。

當一名球員在首輪選秀被選中時,選中他的球隊必須和他簽定一份期限至少為一年的合同,而在第二輪被選中的球員所在的球員球隊則可以「擁有」這名球員三年時間,但是球隊不一定要和他們簽約。

球員在選秀大會上越早被選中的話,他的身價就越高。選秀大會上第一個被選中的球員通常被稱為「狀元」,他們通常都是所有參加選秀的球員當中最為優秀的。

❸ NBA球隊每年賺多少錢

一年下來,平均每支球隊的收入在8000萬-1億左右(這個數字是按工資帽計算出來的)。但要扣除正常的開支。其實有的球隊是虧本的。賺不到幾百萬的球隊也不少。位置低也不一定賺得少。比如去年馬刺的純收入就不如湖人、火箭、騎士等球隊。

❹ 轉NBA 球隊一年收入多少

聯盟給球隊分錢,包括轉播分成和廣告分成,一般占總收入的一半。NBA把轉播收入和廣告收入扣除聯盟需要部分,平均分配給聯盟所有球隊。不管球隊賽季表現如何,有沒有巨星,地理位置好不好,分的錢都一樣,避免了強隊簽大合同,弱隊分零頭的現象。大抵各球隊可以分到4000-5000萬美刀。門票收入。常規賽階段,每場比賽的門票收入6%上繳NBA,客隊不從門票收入中提成;季後賽階段,每場比賽門票收入的45%(稅後利潤)上繳NBA。NBA用這筆錢給參加季後賽的球隊發出場費(獎勵),給臨場裁判、賽區工作人員報銷差旅費和補助等。這個不再是大鍋飯了,每隊的差距也就出來了。強隊上座率高,經濟發達的城市門票貴。

❺ NBA 中一個球隊的收入從何而來

nba球隊收入主要是籃球票房,體育用品店,還有廣告收入,電台轉播,這幾個方面。但是球隊是需要把所有的錢都交給聯盟。聯盟給球員開工資,然後聯盟收取一部分,然後再按比例給球隊的。怎麼完善,這樣的回答都不滿意了。

❻ NBA每個球隊的年收入

NBA的工資制度。
工資帽(Salary cap):在NBA,工資帽是最著名工資限制條款。每年的「工資帽」是根據NBA前一年的總收入,然後取這個總收入的48%作為NBA球隊工資總額。再拿這48%的總收入除以NBA球隊總數29支球隊,得出的平均數就是當年的「工資帽」,球隊花在球員身上的工資總額不得超過這個數字。

不過,考慮到自由競爭的特性,這個「工資帽」並不是什麼硬帽子,在一定狀況下,球隊的工資總額可以超過這個數目。NBA去年的「工資帽」是4384萬美元,今年的工資帽是4387萬美元。

第三方託管(Escrow):還記得1999年NBA球員工會和官方那場曠日持久的罷工談判嗎?「罷賽風波」最後的妥協產物之一就是這個「第三方託管」。它正式實行日期是2001—2002賽季。具體做法是NBA官方將球員薪金的10%先扣下來,放入一個託管的賬戶中。如果球員最後的收入沒有超過聯盟29支球隊總收入的55%,那麼這個託管的錢將原數奉還。但是如果球員最後的收入超過了55%,那麼這筆錢就被官方沒收了。

第三方託管就像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迫使」球隊的薪金總額不得超過55%,以維持球員交易市場的穩定。

奢侈稅(Luxury tax):這就是上述的那個55%的核心所在。工資帽是軟的,如果球隊老闆掏出的銀子超過了聯盟總收入的55%,那就必須交納奢侈稅。

下個賽季的「工資帽」是4387萬美元,那麼奢侈稅就應該是5460萬美元。如果你無視它的存在,就要遭受嚴厲的懲罰。懲罰一是託管的那筆錢不還給運動員了,懲罰二是你在55%之上即5460萬美元以外每花一美元,還要交納一美元的奢侈稅。這兩罰並行,必然會讓那些「燒錢」的球隊老闆掂量掂量。

拉里·伯德例外條款(Larry·Bird exception):因為前波士頓凱爾特人的巨星拉里·伯德在1997—2000賽季擔任步行者隊的主教練時,頗有成績。因此球隊與他續約時將工資的上升幅度定在了12.5%,並得到聯盟的認可。這之後,這樣的工資調整規則就成為聯盟的一條規定———在同一支球隊效力三年,中途沒有被放棄或者轉投其他球隊,如果具備這樣的條件,當你成為一名自由球員時,薪金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漲12.5%,而不具備這一條件的只能上漲10%。即使上漲的部分使球隊薪金總額超過「工資帽」,也是規則所允許的。在目前的NBA,因為條件很簡單,幾乎每支球隊都能享受到拉里·伯德例外條款的待遇。

選秀規則是這樣的/
NBA選秀分為兩輪,各支球隊挑選球員依據一些預定的規則進行。 上個賽季沒有進入季後賽的14支球隊獲得最靠前的14個首輪選秀權。 這些球隊選秀前參加一次抽簽,決定每支球隊的選秀順序。 上個賽季殺入季後賽的16支球隊獲得首輪以後的16個選秀權,這16支球隊的抽簽順序則依據他們在常規賽的戰績定,越績越差的球隊選秀順位越為靠前。 因此上

個賽季常規賽戰績最好的球隊的選秀位置就會排在最後。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的選秀會當中,選秀順位排在最後一位的並非最後獲得總冠軍的底特律活塞隊,而是常規賽戰績排在第一位的印第安那步行者隊。

第二輪選秀的順序和第一輪相同。但是NBA球隊允許在賽季球員交易市場上拿他們第二輪選秀的權利作為交易籌碼從其他球隊換來自己需要的球員。所以第二輪選秀則要看各支球隊的第二輪選修資格的交換情況,才能確定。

NBA的每一支球隊都必須在整個選秀大會的過程當中至少挑選一名新秀球員。 同時,NBA聯盟的規則也禁止任何一支球隊把他們未來連續兩年的首輪選秀權都拿去交易。 這一規則的出台部分原因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初克里弗蘭騎士隊的運作,在1980年至1983年期間,特德-史泰平(TedStepien)是克里弗蘭騎士隊的老闆,他操作的一系列頗有問題的球員交易讓騎士隊付出了好幾年都沒有首輪選秀權的代價,史泰平的這些失敗的球員交易運動幾乎毀了騎士隊,最終NBA不得不向史泰平施加壓力,讓他出售騎士隊,然後由克里弗蘭當地的一位富豪古登-甘德(Gordon Gund)當上了騎士隊的老闆,為了促成這筆交易,NBA給了騎士隊幾個未來的獎勵選秀權。這條規則只對「未來」選秀權有效。

舉個例子:在99-00賽季,球隊可以把00年的第一輪選秀權送走,不論他們是否在99年選秀中擁有第一輪選秀權,因為99年的選秀權已經不是「未來」選秀權。但他們不能把00和01年的第一輪選秀權都交換出去。許多球隊「隔年」賣選秀權,就是這個道理。另外,球隊手上只要擁有一個該年第一輪選秀權,不論是他們自己得也好,還是在轉會中從別的球隊手上的得來的,都可以做數。只要有一個,把其他的都賣掉也沒有關系。

❼ NBA球隊如何運營主要收入來源

NBA的球隊通過自身經營運作來創造財富的手段主要有三個:電視轉播權、球隊商品和周邊產品。
首先是電視轉播權。這是各支球隊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主要分海外和本土兩種。
這些錢是各國電視台給NBA官方的錢,然後NBA官方再按照他們要求轉播的場次把這些錢分給各個球隊,這個是球隊海外轉播的收入。美國本土的電視台轉播NBA比賽也並非全部免費,比如在休斯敦,很多本地的NBA轉播都是收費電視。這樣就控制了觀眾,看電視轉播和去現場都花錢,那很多觀眾自然會選擇去現場觀看比賽。
其次球隊的收入就是球隊本身的商品,比如球隊的球衣、球鞋等等,球鞋是球員自身和公司簽約,但是某些球隊也會從中得利。
最後就是球隊周邊產品。比如球星卡之類的小東西,球星卡這些東西在美國銷量很好,這個就涉及到球星的肖像權,而肖像權是由球隊負責的,所以這也是球隊的收入來源。

❽ NBA球隊是主要靠什麼來賺錢的

1,門票收入
NBA各球隊的門票價格按各賽場位置區的優劣遠近由幾美元到200-300美元不等。平均達到51美元02美分(相當於420元人民幣),季後賽的票價較常規賽要高一些。門票收入分配如下:常規賽階段,每場比賽的門票收入6%上繳NBA,客隊不從門票收入中提成;季後賽階段,每場比賽門票收入的45%(稅後利潤)上繳NBA。NBA用這筆錢給參加季後賽的球隊發出場費(獎勵),給臨場裁判、賽區工作人員報銷差旅費和補助等。

2,電視轉播權
全球化推廣,將NBA的市場擴大到全世界。從1992年,「夢之一隊」揚威巴塞羅那開始,標志著NBA正式走出美國,成為世界籃球的象徵。那以後,每年都有上百個國家購買的NBA的電視轉播權,越來越多的國際球員加入到NBA這個大家庭中,從最早的迪瓦茨,到現在的諾維斯基,吉諾比利,還有我們最熟悉的姚明,他們一個個的在NBA中站穩腳跟,NBA給他們以機會,使他們成為千萬富翁,他們也給了NBA更好的發展空間,在世界范圍內擴大了NBA的影響力,也為NBA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近期NBA同3家電視網簽定6年46億美元的電視轉播合同 。電視轉播1996-97賽季NBA總決賽插播廣告費為每分鍾80萬美元。

3,廣告收入
NBA.com是美國首個為海外球迷提供特定語言的網站。NBA推出了各國官方網站,其廣告收入五五分賬,上個賽季,NBA.com/China每月的網頁瀏覽量高達1.28億。NBA球星代言各種運動品牌,收入不菲。為了因應國際化的步伐,NBA在周邊產品的開發方面倒是做得更加出色一些,包括製作一些球星的紀念品,NBA商店商品銷售、球衣銷售等方面都運作的相當不錯。斯特恩還建立了NBA有線電視、NBA網站、NBA城、NBA商店、NBA流動大巴等娛樂項目,這些推廣方式已經幾乎成為籃球聯賽固定的運作模式。這些推廣方式也使得NBA的廣告收入與日俱增。現在聯盟的服裝有阿迪達斯,運動鞋有耐克和銳步,飲料有可口可樂,食品有麥當勞,網路有AOL,就連兒童玩具都有樂高公司贊助。早在2002-03賽季,NBA指定的贊助商就有19家,其他各種廣告更是不計其數,現在這些廣告贊助商還在不斷增加。

❾ 經營一支NBA球隊,一年能夠賺多少錢

經營一支NBA球隊,門票收入大概在4,000萬左右。以後再收入會更多轉播收入,每個球隊大概能拿到4,500萬。還有每個球隊的贊助商大概有1,500萬。

❿ NBA一年的總收入是多少

1980-81賽季,,聯盟23支球隊,有多達16支球隊處於虧損狀態。

當斯特恩接手時,NBA辦公室一共只有60名雇員,他們的年收入只有1.65億美元,每支球隊只能靠自己的錢運轉球隊,從聯盟那得不到多少補助。每年NBA從電視轉播商那隻能拿到2800萬美元,至於海外市場擴張、品牌形象,對於當時的NBA而言,全都是陌生的概念。
1984年,剛剛上任斯特恩便意識到了電視直播的重要性,他同TBS簽訂了一份2年2000萬美元的電視轉播合同。這只是斯特恩在電視轉播方面邁出的第一步,隨後,斯特恩通過改變選秀政策、禁毒、造星政策,穩步提升NBA的市場價值和品牌形象。

他的努力收到了回報,1988年,斯特恩同TBS和TNT簽下了2年5000萬美元的合同。隨後的1988-89賽季,NBA在球票和電視轉播等方面的收益達到了4億美元,加上廣告以及相關商品零售,NBA的收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隨著喬丹、微笑刺客托馬斯、伯德、魔術師等一大批超級球星統治聯盟,NBA的市場價值還在提升,1990年,此前那份電視轉播合同到期後,斯特恩同TNT簽訂了一份4年2.75億美元的無線電視轉播合同。與此同時,他還同NBC簽訂了一份4年6.01億美元的有線電視轉播合同。
1990-91賽季,NBA僅電視和球票銷售收入就達到了7億美元,廣告和零售收入總和則達到了10億美元。1993年,喬丹首次退役,當賽季,NBA總決賽收視率從1993年的17.9下降到了1994年的12.4,但是,NBA從電視轉播商那得到的收入,還在增加。
1994年,斯特恩同TNT和TBS簽訂了一份4年3.97億美元的無線電視轉播合同,隨後又同NBCA簽訂了4年8.92億美元的有線電視轉播合同,這意味著,NBA每年從電視轉播商那得到的收入超過了3億美元。加上,當時正值喬丹巔峰,NBA利用他所帶來的超級球星效應,賺得盆滿缽滿。
據統計,1995-96賽季,聯盟相關產品銷售總額達到了31億美元,那是喬丹回歸聯盟的首個完整賽季。聯盟官方透露,在那之後的幾年中,這個數據一直維持在30億美元以上,而根據權威統計,這30億美元收入中,有20%源自喬丹貢獻。
1998年,停擺令聯盟遭受了重大損失,球員損失了6億美元,而聯盟的經濟損失達到了15億美元。在經過短暫的休養生息後,2002年,斯特恩再度祭出大手筆,他同TNT簽訂了6年2.2億美元的無線電視轉播合同,同時跟ABC/ESPN簽訂了6年24億美元的有線電視轉播合同。
依託天價轉播合同,2005-06賽季,NBA年收入達到了36.74億美元,2006-07賽季,NBA年收入提升到了38.2億美元,在NBA同TNT、ABC/ESPN的轉播合同到期前最後一個賽季,NBA年收入達到了38.58億美元。
現在,NBA正在履行中的轉播合同為期8年,總價值達到了74.4億美元,這份合同簽訂於2008年,將在2016年到期。這是迄今為止斯特恩任期內簽訂的最大轉播合同。
2010-11賽季,NBA總收入達到了38.17億美元,在全美四大體育聯盟中,NBA的總收入排名第三,落後於NFL(88億)、MLB(68億),領先於NHL(34億)。要知道,當斯特恩上任時,NBA被很多專家評價為「四大聯盟中可能最先倒閉的」。
2012-13賽季,哪怕經歷了停擺,NBA年收入依然達到了50億美元,在四大聯盟中,NBA的收入依然排名第三,但相較前一個賽季有了巨大幅度提升,同NFL和MLB之間的差距在縮小,同NHL之間的優勢則在拉大。這個賽季,NFL和MBL的年收入分別為90億和75億,而NHL的收入為33億。
斯特恩任期最後一年,NBA的收入還在增加,預計今年這個數據能達到55億美元,根據福布斯提供的數據,本賽季,聯盟仍在虧損的球隊,只有7支,尼克斯、湖人的市值都超過了10億美元。而按照斯特恩的設想,未來幾年內,聯盟30支球隊將全部盈利,雖然這一幕在斯特恩任期內將無法成為現實,但他30年的努力,為蕭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10月,NBA總裁蕭華通過NBA官網及NBA TV正式宣布,聯盟與ESPN及TNT已經完成了新的電視轉播續約合同,盡管蕭華沒有明確這份合同的金額,但據《紐約時報》此前的曝料,這份九年合同從 2016- 2017 賽季開始至2024-2025賽季結束,每年將為NBA帶來26.6億美元的收入,九年總收益將超過240億美元,這將大大提高聯盟總收入

閱讀全文

與nba球隊創造的收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