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職業教育

發明職業教育

發布時間:2021-06-15 15:43:28

A. 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職業技術教育

英國的工業革命始於1769年瓦特蒸汽機的發明,首先在棉紡和煤鐵的生產方面取得進展,從而帶動了機械製造業及其他如造船、采礦、冶煉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在蘇格蘭,很早就創辦了機械工人學院。到19世紀20年代,像格拉斯哥、曼徹斯特、里茲、倫敦等城市也已陸續辦起機械工人學院。這些學校的辦學目的是對工匠和熟練工人進行科技教育,課程大多數在業余進行。到1850年,蘇格蘭已有600所文化和機械工人學院,共有學生10萬名。到19世紀60年代後期,這些學校已名不符實,因為大量白領職員懷著不同的興趣和目的來到這類學校學習,到19世紀末這類學校陸續變成了技術學院。19世紀後期英國的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工程學已處於劣勢。在1827年倫敦大學創辦以前,當時惟一的兩所大學,牛津和劍橋,深受宗教束縛,其課程設置死抱住古典學科,忽視理論,與社會需要脫節。19世紀後50年,美國、德國崛起,世界資本主義競爭加劇。美國流水裝配線、電氣化,均早於英國;德國化學工業發展迅速,到1913年規模超過英國一倍。面對上述形勢,人才的培養更加迫切。大學教育需要有新發展,不僅數量要增多、規模要擴大,而且教學內容要對口,學制要靈活。19世紀50年代以後英國大學正是按照這樣的方向改革的,這要歸功於紐曼、斯賓塞、赫胥黎、派鐵生等開展的兩場大辯論:真正的知識是通用知識(liberal knowledge)還是專業職業性知識(professional knowledge)。辯論的意義在於:提高並確立理科在大學中的地位;大學不單是理論教學,而且是科研的中心。這兩點也符合時代的要求,體現了現代化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期望。這次辯論將倫敦大學建立以來的大學教育的發展與改革推向了新的高度。另一更直接的刺激是由於在1867年巴黎舉行的歐洲博覽會上,英國的技術優勢被德國奪去。出席博覽會的納塞兄弟回里茲後在一封公開信中說:「其主要原因,我們相信是在於他們極大注意了對各種製品做出科學的改進,以及政府為工人和雇員而設立良好的科學技術教育體系。在所有主要製造業中心都建立了培訓青年工人的學校,以極低收費,有些甚至免費提供科技教育。」信中納塞兄弟提出了建立工業技術學校及紡織設計學校的計劃,從而導致了約克郡理工學院的建立,並於1904年成為獨立的里茲大學。而且在英國也出現了一批熱心辦大學的工業家,他們為新大學的創立提供了資金。19世紀後半葉大批新型大學在英格蘭北部及威爾士涌現。19世紀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科技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使英國高等教育的學生成分發生了變化。過去上大學的主要是上層階級,其他階級的子弟只能接受科技教育,讀技術學院。1914年以後,中產階級的下層及其子女都能上大學了。戰爭期間,國家全力以赴發展「生存科學」,即工程、燃料技術、航空、紡織、冶金、炸葯化學、物理學以及農業、水產、營養、土壤、海洋生物等學科。各大學都加強了應用科技的教學和研究。1918年大戰結束後,這方面的研究得到繼續和加強。1935年科學工業研究部報告表明,工業界對這方面科研的投入增加了40%。全國對科技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的認識得到統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職業技術教育

20世紀後期,原蘇聯衛星上天,核工業、電子工業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戰後科學技術的激烈競爭。由於種種原因,英國的發展速度趕不上美國、日本、德國,但是也是在不斷改革、追趕。首先是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英國在戰後50年中跨了三大步:①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將一部分條件好的技術學院改為高級技術學院並劃歸中央。②《1956年白皮書》調整了技術教育的結構,把工藝技術一直到技術學位劃分等級,規定了11所高級技術學院為技術教育的最高層次,其中10所高級技術學院根據《羅賓斯報告》的建議,於10年後升格為大學。這就使學員在技術教育范疇內也能拿到大學學士學位證書,並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體制的雙軌制。③20世紀80年代末雙軌制結束,40多所以應用技術為重點的多科技術學院正式升格為大學,與牛津、劍橋等平起平坐,這樣就使技術教育與傳統大學教育一樣擁有頒發各級學位證書的資格,成為英國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20世紀60年代以後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起了綱領性作用的正是《羅賓斯報告》。《羅賓斯報告》明確了英國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再是過去那種為培養傳教士、法官、律師和醫學,或為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培養人們在競爭中求生存所需要的特殊技術和才能,為了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高等教育不僅要產生專家,還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養。在這之前,對高等教育的界定僅限於大學教育。羅賓斯委員會把英國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了集中的闡述,使高等教育的含義得到明確:它不只是指大學,並包含了繼續教育中的高級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學後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規學士、碩士、博士課程,它還包括非正規的業余證書課程。這樣才能全面地、多層次地、多樣化地發展高等教育。其次是國家制定統一的專業證書標准及其與普通學歷的關系。過去英國民間專營考試證書的機構很多,但標准不一,並且職業技術的專業證書和普通學歷證書互不溝通,在人們重學歷輕專業合格證書的情況下,優秀人才大多流向普通學歷的學習,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提高。為此,國家按照企業生產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突出實際操作能力,制定了由低級向高級逐級攀登的五級國家專業資格證書標准(NVQ)。並且規定在職業技術教育中拿到三級證書者可直升大學。

再者就是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繼續保持「三明治」的辦學特色。從高級技術學院時代起,學校就有了「三明治」學制。這種第一學年在學校打基礎、第二學年到企業頂班實習、第三學年回學校深入學習獲取學位的學制,使理論與實踐得到很好的統一,是傳統學制所不能比擬的,也是技術學院的最大特色。在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以後仍保留了這一辦學特色,由此吸引了眾多的企業介入教育事業,為學校與企業人才雙向流通打開了渠道。英國的教育基本上是「國營」的,100多所大學中只有一所是私立的。國家對教育的管理一方面用立法手段,另一方面則大量使用經濟手段來管理教育。近年來,英國政府在職業技術教育中試用「代金券」制度。十六歲左右的中學生畢業後就可以得到一張代金券,用這張代金券就可以「購買」使自已達到國家二級專業資格證書的機會,一張代金券至少代表1000英鎊,用它可以支付培訓費。把學費以代金券形式發給學生,給學生以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權利,吸引不到學生的專業和學校就意味著沒有經費,學校不改進工作就只好關門。為鼓勵青年人不斷上進,國家還有意拉開工資檔次,在培訓中每上升一級,就意味著工資的跳躍。

三、啟示

英國政府下大力氣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地位,為此進行了體制上的不斷改革,使英國整個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化。長期以來,人們崇拜大學教育,輕視勞動技術教育,優秀人才只有進大學才算是正途;職業技術教育似乎只是為那些准備當工人或低級技術員的人而設立的;但是今天職業技術教育已取得與大學教育同等的地位,而且開辟了互相融合、互相貫通的途徑。另一方面把職業技術教育滲透到整個教育體系,使每個學段都注意了職業技術教育。義務教育階段(16歲前),技術課是學生的必修課。16歲後分流,一部分選擇幾門課進一步加深認識,通過高級水平考試,從而獲得進大學的資格;另一部分則以各種方式實行職業技術教育,有的先上職業技術班(校)取得合格證書,然後就業;有的先找到工作,由單位選送讀職教班,提高業務水平,獲得合格證書。在大學以外的職業教育學院里即設有中專水平的班,也設有大學水平甚至碩士水平的班,根據國家統一標准培訓、考試、頒發相應的證書。近年來英國經濟蕭條,許多企業大批裁員,失業率大增。英國政府大力鼓勵失業人員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以便轉業,或使其在經濟恢復後再就業時更有競爭力。因此不管是經濟繁榮發展時期,還是蕭條停滯時期,職業技術教育一直處於興旺的狀態。綜觀英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史,深刻地感受到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必須首先改變人們的觀念,必須改變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各項變革中體現中國的職教特色,如何吸取有用的外國經驗,這正是我們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盡管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從英國的教育體系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前職業教育還未被納入主流教育,高等教育以大學教育為主,重視理論教學和人文研究。1966年,工黨政府發表了《關於職業技術學院(又譯為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的計劃》的白皮書:—正式將職業技術學院納入與傳統大學平行的高等教育體系,與普通學歷教育具有同等的地位。這以後的幾十年是英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時期。實行全日制,半日制、夜間制、函授制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提供多級水平的學歷文憑課程和職業資格課程,文憑考試和職業證書可以互相兼容。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國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並形成完善的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制度。
20世紀90年代以後,英國前職業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出現了「新職業主義」觀,其目標是「構建和鞏固一個針對全體青年的全新的職業教育體系」。新職業主義主張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相互融會貫通,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並提出建立兩年制基礎學位制度的思路。兩年制基礎學位制度是一個開放式學習制度,其課程修業年限為2年(240學分),學生可以選擇全日制2年完成,也可以選擇業余時間2年以上累計學分完成。學生入學時可以是高中畢業生,也可以是工作多年的成人;學生畢業後可以選擇就業,也可以選擇學習更高級職業資格和大學榮譽學位。兩年制基礎學位的教學也是開放式的。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例如曼切斯特城市大學提供的e- learning網上授課平台,該虛擬課堂是針對邊工作邊學習的學生設計的,教師按照每門課程的不同教學要求建立該課程的主頁,為參加課程學習的學生建立特定的賬戶,並實時進行更新和維護。課程主頁上有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每章的教學資料、每章的練習和考核題以及大量的資料。學生可以實時與教師互動,提問或交作業等。

「三明治課程」實現職業教育產學結合

三明治課程(Sandwich Courses)是一種「理論—實踐—理論」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實施方式是在兩學期之間,通過在校授課和到企業實習相互輪替的教學方式實現以職業素質,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英國,這種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分為三個階段,學生中學畢業後,先在企業工作實踐一年,接著在學校里學習完二年或三年的課程,然後再到企業工作實踐一年,即所謂的「1+2+1」和「1+3+1」教育計劃;第二種形式是第一、二、四學年在學校學習三年理論,第三學年到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實踐,即所謂的「2+1+1」教育計劃。但是不論用哪種方式完成「三明治」課程,學生都需要在最後一年回到學校完成學業。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工作實習單位和實習崗位由企業招聘以及學校推薦共同完成。許多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已經和學校之間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企業定期向學校公布擬聘用崗位的情況,學生工作的情況;學校則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推薦。聯系和落實學生的實習工作。學生還可以登錄網站直接查詢工作實習信息,找到合適自己的招聘崗位並聯系企業應聘;也可以自己公布個人信息尋求相對應的企業職位。如果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企業完成實習,那麼該生就不能完成學業直到其找到單位為止。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實習期間是可以獲得企業報酬的,而且待遇不低,通常情況下每年1萬英鎊到1.5萬英鎊左右。一年的工作經歷不僅使學生變得成熟。自信,同時也掌握了工作技能,積累有用的工作經驗。這段經歷使學生能夠輕松就業,甚至有可能在實習的公司最終就業。

「三明治課程」推動行為與質量控制

英國政府白皮書《高等教育——應對新的挑戰》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不僅要接受學術的,專業的和職業的教育,他們在畢業時,還要具有有助於復興經濟所需的能力、技能、態度和價值。」這里所描述的「能力、技能、態度和價值」正是「三明治」課程實踐環節的培養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和質量控制是「三明治」課程體系的核心,是通過嚴謹的「三明治」課程考核評估體系來完成的。
「三明治」課程的考核評估體系,是一個全過程考核體系,主要包括企業評估結果。指導老師評價結果和學生自評結果。企業評估結果:學生長時間在企業工作,其實習行為主要由企業經理或主管直接指導和培訓,因此企業評估結果是評估考核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指導老師評估結果,每個實習學生都有一個實習指導老師。實習指導教師在實習開始時指導督促學生制定學生「個人實習發展規劃」,在實習過程中通過電話和郵件等形式跟蹤學生的實習進程並隨時和學生探討實習過程中的疑惑。最後,實習老師要有一個「placement visit」。這個visit由學生安排,必須有企業的經理、學生和指導老師參加。在這個visit期間,指導教師要檢查學生所制定的「個人實習發展規劃」完成的進度,學生的實習日誌、企業的反饋等。學生工作日記:學生工作日記由個人發展計劃,工作日誌和反饋三部分組成。它是證明學生工作期間表現的核心文檔。學生要記錄在工作期間的表現。承擔的工作內容,個人發展計劃的完成進度,掌握的技能以及在此期間取得的其他成績。
「三明治」課程的考核評估體系是一個全過程的考核體系,由企業、學校、學生共同完成。它對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行為控制和質量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明治課程」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

建立高職教育和企業界的有機結合
高等職業教育和企業界的有機結合是英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世界范圍內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建立學校與職業之間新型戰略關系已經越來越被世界各國商業界。工業界和教育界所認可。曼切斯特城市大學工讀交替制的「三明治」課程對這一目標的實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三明治」課程里。企業和學校之間從實踐場所的設置、崗位的提供、學生的應聘。薪金的支付以及學生工作質量的監督、學習效果的考核等已經形成一套系統的有機融合的運行機制,這種運行機制使得英國的高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開放性,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近年來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探索出了許多實踐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實驗、課程設計,技能實訓、生產實習、模擬環境實訓,創新製作等。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院校採取類似英國「三明治」課程的實踐方式。學校和企業的關系僅僅限於實訓基地的設立、橫向課題的合作;實習的方式也限於觀摩和學習,還沒有形成一套有機融合的機制。學生沒有投入真實的環境中就無法了解和掌握企事業單位的現代化設備、生產技術和科學管理,高職教育所倡導的職業崗位與學習的「零距離對接」就無法真正地實現。因此借鑒英國「三明治」教學方式,探索企業界和高等院校有機融合的新的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進入企業工作和學習,必將最大限度縮短學生從學校到企業之間的適應期,同時讓企業分享高等教育的成果,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從而使我國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
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的職業能力
英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已經不再局限於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再局限於具體崗位的專門知識與技能的要求,而是立足學生新的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技能應該視為多種能力和品質的綜合體現,這種新的職業能力不僅包括專業技能和水平,而且特別重視綜合應用能力。重視個人品質在職業活動中的作用,強調核心技能的可遷移性。它包括了人際交往與合作共事的能力;包括了組織。計劃和創新的能力;包括了隨機應變的能力等等。英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評估體系規定,企業和學校不僅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而且將個人品質、素質。綜合應用能力等核心技能作為重要的考核評估內容。這種新的核心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能力,需要在真實的工作背景,真實的沖突和矛盾中獲得。在我國高職院校採取的諸多實踐教學方式中,還沒有哪一種方式能夠達到這個效果,即使是目前最提倡的模擬綜合實訓教學方式。況且這種方式還存在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訓軟體的更新。實訓平台的實效性等多種問題。如果借鑒英國「三明治」課程模式,加大和企業的合作,改革我國高職教育的實踐模式,對學生新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方式的建立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具體的模式需要進一步探索。
採取靈活的教學形式
從英國職業教育的不同的教學形式來看,無論是基礎學位制度還是「三明治課程」,無論是職業資格證書學習還是學歷教育,它無不體現了其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的特點,也貫徹了英國政府倡導的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目標。2006年將是我國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一年,政府已經撥出專項資金用於職業教育的發展,探索靈活多樣的職業教育教學形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無疑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B. 如何通過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來培育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融入企業之中,把「工匠精神」奉為產業靈魂。
1、注重工匠培養。
工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工匠視技術為藝術,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於創新,擁抱變革,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業精神的代表。注重工匠培養,也就是注重人才培養。建築行業專業門類眾多、人才需求量大,培養工匠的條件優越、潛力巨大,企業應根據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發展目標,著力打破業內高層次技術人才引進難、產業技術工人匱乏、缺乏職業經理人和專業管理團隊的「瓶頸」,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在廣攬人才的同時,有計劃地選擇一批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中青年骨幹到高等院校、知名企業集中學習、培訓,造就一批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精明能乾的復合型和創新型高級技術人才,注重培養一批高學歷、高職稱的技術型、科研開發型高級人才。可以預見,通過大量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引領,建築業必將迎來工匠雲集的黃金時代,實現行業發展水平的大提升。
2、注重精神培養。
「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種用心、踏實、專注的氣質和認真敬業、一絲不苟的態度。不可否認,在建築行業,一些企業對「工匠精神」認識有缺失、有偏頗,在工程建設中急功近利、缺乏對質量細節的追求和把控,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導致建築工程存在質量缺陷,甚至一些常見的質量通病也消而不除,損害了行業形象,讓「工匠精神」回歸成了行業在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呼喚。因此,要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提高對職業、技能教育的重視,讓行業從業人員意識到「工匠精神」的可貴,切實轉變觀念,把事業當作責任、把職業看成是「天職」,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認真持久,少一些粗製濫造,多一些優質精品。只有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一絲不苟、對完美孜孜追求,建築施工企業和建築工人才會在建築事業的天地中,有勞動成就和人生價值的獲得感。
3、注重能力培養。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創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們應該認識到,提倡開放、創新、創造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結合。建築施工企業要緊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全力驅動創新,走在前列。在創新過程中,高度重視、建立和發揮好技術中心的作用,推進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開發關鍵性、前沿性技術,加大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長效機制,推動建築業向產業現代化、施工綠色化、建築工業化、管理信息化、技術標准化和人才隊伍專業化發展。
4、注重環境培養。
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工匠的沃土。
一是在生產一線鼓勵技術工人總結實踐經驗,發明勞動小工具、鑽研施工小竅門等,營造「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敬業氛圍;
二是重塑和推廣「師帶徒」的傳統育人模式,通過師徒傳習將優良品行和精湛技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使事業後繼有人;
三是要通過技能比武、技工家庭評選等活動,挖掘和發現建築業技術匠人,並擴大培養教育的范圍,造就大批能工巧匠;
四是健全和完善技術工人專業培訓、等級認定、業績考核的長效保障機制,使工匠在企業安心樂業;
五是不斷改善和提高技術工人薪酬福利待遇和獎勵措施,真正使技術工人在企業受到尊重。

C. 高職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還有那些優勢

(一)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徵:培養技術型人才
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從本質上說,是由不同的社會需要所決定的。在科學原理(即客觀規律)成為社會直接利益的過程中,存在著兩個轉化:一個是科學原理演變為工程(或產品)設計、工作規劃、運行決策;另一個是將工程原理應用於實踐,從而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物質形態。兩個轉化需要兩大類人才: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稱學術型人才,後者稱應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小類)。
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由工程型人才設計出來的圖紙、計劃、方案,需要通過技術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的操作或運作,使之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可以直接應用的社會成果,如工業產品、工程產品等。只有經過他們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換成物質形態或者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二者的區別在於所含的智力成分不同,後者主要依賴操作技能進行工作.技術工人屬於這類人才,在我國當前情況下,大多數技師也屬於技能型人才。但是在石化、鋼鐵、航空、半導體等大型企業或.現代化企業中,技師勞動組成中的智力成分已佔相當大的比例,因而這些技師應歸為技術型人才。一些高技術設備的操作者,雖有操作內容,但不能簡單地歸人技能型人才.尚須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來決定其是技術型人才還是技能型人才。
概而言之,技術型人才有如下特徵:第一,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即能夠直接出成果,包括社會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區別於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第二,具有形成技術應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相當的智力含量,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區別於技能型人才)。
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培養的人才的差異性是高教形式最本質的特徵。不同類型的人才要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造就。一般來說,學術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培養,而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則由職業教育來造就。其中的技術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職業教育來培養。高職教育最本質的特徵就在於其培養目標是技術型人才;其他的特性都是圍繞著這個特性而產生的,並為這個特性所制約。所以,高職教育要在為社會培養適應競爭要求的人才方面有所作為,要具有競爭力。
(二)高職教育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
1.理論基礎, 高職教育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61年在《教育和經濟增長》一文中,對美國1929- 1957年教育投資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測算,發現1957年美國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33%。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用不同於舒爾茨的計算方法得出了類似的結果,他的計算表明,美國1929-1957年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 35.3%。從人力資本理論提出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運用各種方法對教育的經濟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迄今,國內外許多學者都認為,教育對於中長期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學家羅默、盧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長理論」.將知識和技術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並且認為通過教育和培訓獲得特殊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它們不僅可以使自身獲得收益,而且能夠促進其他要素收益的增長,從而保證了長期的經濟增長。羅默的經濟增長模型說明,擁有大量人力資本的區域會取得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是欠發達地區區域經濟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
2.現實依據
教育在國家建設中起決定性作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出現的美國趕超英國、日本直逼美國及亞洲「四小龍」追趕西歐國家的現象,其深層次的原因,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加速發展,從而產生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我國的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拿「長三角」經濟區域為例, 2001年.科技進步對江蘇工業、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來自職業教育培養的畢業生的貢獻。②當然,從國際比較分析來看,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不夠明顯。但是隨著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從外延式到內涵式的轉變,高職教育必將對經濟的增長起到更加明顯的作用。
3.主要表現
高職教育的內在本質決定了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
第一、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級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教授曾在首屆職業培訓國際論壇上強調:這種人才是生產分工中的重要階層,在生產過程中起著紐帶和環節的作用。他們都是技術骨幹,並且是生產現場的靈魂。
首先,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高新技術帶來了新興行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傳統農業也要走現代農業的路子;各行各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化,由對熟練勞動者和中初級人才的需求,轉化為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這種高素質人力資源,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來提供。
其次,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高等職業院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層次、多樣化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教育機構。
再次,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面臨著轉向為本地的第二、第三產業服務,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術,他們沒有受過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能適應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需要.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使他們轉化為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第二、為繼續教育提供培訓場所。隨著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和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興起,許多隻有中初級技術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崗,而高新技術工種崗位又大量缺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將通過職業培訓來實現;同時,企業內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引進,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在崗人員的素質,讓他們接受繼續教育,進行崗位培訓、知識更新、介紹國內外本行業的最新成果、預測發展趨勢、適應轉產咨詢等。以上這些都要求高職院校提供培訓場所。
第三、為技術革命提供創造基地。高職院校具有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和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是一個能參與技術創新、技術交流、技術轉化和技術貿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先進工藝、先進技術通過技術市場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需要來調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計劃,使之更符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人才優勢,接受企業的委託,或者主動地和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對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研究、開發和解決,使學校和企業科技人才相互滲透,推動企業的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軟科學研究,如圖書情報及專家、教授、高級技術人才的知識和技術,走進信息市場,為政府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重大建設工程及技術攻關項目提供咨詢、參謀和決策意見,更好地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互依存共生的關系表明:高職教育受教育與經濟兩大規律制約,必須協調好與區分

D. 學校是誰發明的

學校是孔子提出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直接影響著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科舉取士制度一方面使讀書人獲得了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機會,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幾乎專門服務於科舉考試,教學內容局限於儒家經典。

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4)發明職業教育擴展閱讀: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不同於其它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它是為學子的成長和未來事業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學知識的第一基礎陣地。因此,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全面落實教育目標,領導必須實現學校的科學管理,運用和掌握實現科學管理的策略及方法。

這必須與教育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不同的程度的專題研究,使之實現教育科研成為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

E. 能代表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的一些名人名言都有哪些,古代的也可以。

現代工業因為各種科學發明而日趨復雜,渴望真正成功的工人,必須要有一種普通教育的良好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培養他的專門技能。
——杜威

·這種職業教育,並不使青年屈服於現今制度的要求和標准,而要利用科學和社會的因素發展他們的膽識,並且培養他們實際的和執行的智慧。
——杜威

·辦職業教育,不但著重職業知能,而且還要養成他們適於這種生活的習慣。
—— 黃炎培

·使功課勞作合一,提倡職業訓練,是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增加實際生產量的最好途徑。
—— 裴斯泰洛齊

·人們的教育,要從嚴肅認真的專業訓練入手才是腳踏實地的。這比什麼書本教材都重要。
——裴斯泰洛齊

·自社會生活方式采分工制,求工作效能的增進,與工作者天性天才的認識與浚發,進而與其工作適合,於是乎有職業教育。
——黃炎培

·職業教育,以教育為方法而以職業為目的者也。施教育者對於職業,應有極端的聯絡;受教育者對於職業,應有極端的信仰。
——黃炎培

·職業教育目的:一、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准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准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准備。
—— 黃炎培

·假使我們希望所辦教育與現代的社會生活發生一種密切的關系,給學生一種適當的訓練,使他們在社會中間成為有用的人,自重的人,則需要研究種種社會變遷。
—— 杜威

·把專業訓練和道德培養結合在一起。
——裴斯泰洛齊

·各級教育,應於訓練上一律勵行勞動化,使青年心理上確立尊重職業之基礎,且使獲得較正確之人生觀。
——蔡元培、黃炎培

·提倡職業教育固然不錯,然而要明白職業教育不單是教學生一種比人家好些的職業,使得他容易賺錢,因為賺了錢不必一定是快樂的;同時,需要教學生知道這種職業本身的好處,使得他對於這種職業有精神上的快樂。
—— 杜威

·職業教育,將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長,以從事於社會生產事業,藉獲適當之生活;同時更注意於共同之大目標,即養成青年自求知識之能力、鞏固之意志、優美之感情,不惟以之應用於職業,且能進而協助社會、國家,為其健全優良之分子也。
——黃炎培
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這就是職業教育的目標
——黃炎培

F. 網路教育和職業教育選擇誰

上大學不僅僅是只為學習一門技藝或專門知識;它不僅是每個人生活的權利,學習的過程將成為一種樂趣。對廣大的社會成員而言,大學學習以原有的學習高深知識學問為核心的單一價值取向將減弱。那麼網路教育和職業教育有什麼區別呢?網路教育和職業教育選擇誰?北大青鳥魯廣校區告訴你1

所謂網路教育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網路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路教育資源優勢,向受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一種網路教和學的環境,傳遞數字化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網路教育是遠程教育的現代化表現,遠程教育是一種同時異地或異時異地進行教育的形式。我們認為迄今為止,遠程教育經歷了三代歷程:傳統的遠程教育、廣播電視遠程教育和網路教育。傳統的遠程教育首指函授、刊授教育。最早的函授教育起源於1840 年的英國,當時英國速記法發明人伊薩克。皮特曼通過郵寄方式教速記,教育界一般就認為這便是世界函授教育的開端。廣播電視遠程教育起步於本世紀60 年代,在近二十多年來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由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路通訊技術在教育中充分利用而演繹出來的現代遠程教育,一般被稱為第三代遠程教育,即網路教育。

職業教育(vocational e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是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其理性又可分為實用理性和詩意理性兩種。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術和經驗,注重職業教育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關注學生個體的現實存在,立足和回歸現實生活。職業教育的詩意理性則強調以「以人為本」、「終極關懷」等。具體來講,就是注重人的「潛能」是否得到充分發揮,人的個性是否得到充分張揚,人的主體人格是否得到自由發展等,可以說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理念。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不是僅僅為了生存、牟利而不擇手段,人類的實用理性是千百年來人類生存博弈的結果,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是職業教育發展博弈的歷史選擇;職業教育的詩意理性也不是純粹的「海市蜃樓」,它是一種超功利的理想價值追求,而且對實用理性有著引領和制約作用。總之,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與詩意理性相異互補、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1 職業教育是發展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生力軍

2 職業教育對於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職業教育正經歷從工業社會到信息與服務社會的深刻轉變

4 職業教育的學歷(學位)正逐步規范化

北大青鳥IT教育繼續領跑國內IT職業教育領域。據網路推出的《2010年中國IT培訓行業報告》顯示:在2010年的培訓市場中,北大青鳥以31.7%的關注度領跑IT培訓品牌關注度排行榜,北大青鳥是國內IT培訓行業的佼佼者,旗下的ACCP和BENET兩大培訓課程也受到網民的大量關注。北大青鳥的關注度高出第二位16個百分點。

與2009年數據相比,北大青鳥繼續保持其絕對領先優勢。在報告中還顯示在各品牌之中,北大青鳥表現最佳,在國內華南、華北、華中、華東四大區域的關注度皆排名第一。相對而言,北大青鳥在華南和華北區域的優勢最為明顯,關注度分別達到59.0%和56.6%。

在IT培訓方面,報告指出與2009年相同,軟體開發工程師和資料庫工程師仍是最受關注的IT職業。隨著國內信息化工作的推進以及互聯網業的蓬勃發展,IT類工程師職位關注熱度不減。

北大青鳥魯廣校區學校在學員就業方面,不僅僅是與學員多種溝通,考察學員的就業意向,還要考慮學員的就業薪資和就業企業。在2010年上半年的就業工作中,2009年因「金融風暴」所引起的就業困境已經煙消雲散了。全國的IT企業對軟體開發人才,尤其是針對JAVA工程師、。NET工程師、資料庫工程師這三類職位的人才需求保持穩定。

北大青鳥魯廣校區在武漢IT培訓市場獨樹一幟,而目前的IT培訓市場正逐步走向品牌化。一個培訓品牌的成長和成熟是通過市場來選擇的。在IT培訓中,北大青鳥魯廣校區在學校品牌化建設中不斷的提升學校本身的內涵。

G. 孔子發明的一種職業是什麼

教育家

H. 發明的意義

發現是解釋世界的,而問題關鍵在於改變世界,改變世界通過什麼渠道呢,通過發明我們改變世界,在歷史的進程中,發明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而一項東西的發明或是單個人獨自完成的或是集體創造的,整個世界從古至今從來都沒有離開過發明創造,我們現今所享受到的數不盡的美好的東西都是通過能發明創造的人們的手得來的。縱觀古今,16世紀以後世界重大的發明中國人沒有發明一樣,而西歐則是其主要誕生地,而一小部分是西歐以外的國家的貢獻。創造發明是每個民族強勝的所在,沒有或少其都將會變得不值一提,微不足道,不堪一擊,被動挨打。
能主動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是人類的本質。人類利用天然條件創造了勞動手段和工藝,並在發明器物的過程中意識到外部世界的性質和自身的力量。
發明是技術和生產活動的起點,有了打制石器、人工取火的發明和應用,才開始了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歷史。技術變革和技術進步,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會歷史的發展,都離不開發明創造。古代社會的進步依賴於石器的磨製、冶銅煉鐵、制陶曬磚和養蠶織絲等發明。18世紀的產業革命,發端於新的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電子計算機和一系列現代發明,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狀況和社會面貌。人類的文明史首先是一部發明創造史。
歷史上的發明家對自己創造性活動的社會意義往往是不清楚的。他們在改進已有的器物或工藝時大都從切身的需要出發,沒有也不可能充分認識到所作出的發明的重大價值和應用後果。而且,他們通常是以業余的方式從事發明創造的。在近代特別是現代,人們日益明確地認識到發明的重要性 ,用懸賞的辦法徵求發明,用專利制度鼓勵和保護發明,發明成為專門的職業。發明家有了自己的開發研製機構和交流成就的組織,發明創造規律性的研究受到重視,發明創造教育和發明方法的培訓得到普及。現代的技術發明在自覺性、質量和數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技術發明要利用自然知識和科學原理,並要依靠生產和工程上的技術革新才能發揮作用。與發明相比,科學研究對物質生產更有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但科學必須經過發明才能成為技術,技術必須有發明才能成為新的生產力,技術思想、技術方案是由知識過渡到實踐的中介,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和工程應用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閱讀全文

與發明職業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