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草書的創造性體現在

草書的創造性體現在

發布時間:2021-06-15 15:39:17

Ⅰ 草書的書法特點

1、化繁為簡 點畫相連

刪繁就簡比帶連,是草書的主要特點之一。草書行筆快捷,主要在於簡化和連筆。簡化,有點畫簡化、部首簡化和整體簡化。連筆,是幾個筆畫連接在一起,不再獨立起止用筆,有一筆相連、兩筆相連以及多筆相連。通過簡化和連筆,原來十幾筆完成的字,草書兩三筆甚至一兩筆就完成了。

2、使轉交替 多角多環

草書多了連筆,將楷書的橫、直不便之處去掉,於是便把八種基本筆畫納入連筆的圓轉之中,用使轉交替、翻絞並用的連筆書寫,給草書帶來了多角多環的特點,字中出現不規則的變化豐富的角、環形狀。

3、借代異變 合並通用

行書已有了以點代畫的特點,耳草屬不僅以點代畫,更以點畫和符號來代替字的偏旁部首或某個結構部分。並採用大量的合並,使點畫多用、偏旁多用、一字多用。此外草書還有改變筆順、移位等特殊寫法。

(1)草書的創造性體現在擴展閱讀:

孫過庭《書譜序》:"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因此,草書書寫運筆以使轉為主,以點畫為輔。打破勻速,突顯節奏變化。

最初草書也是實用型的。所謂"倚馬可待"立等遂取,所謂"匆匆不暇"而作草。前者為環境條件所限,後者為時間所迫。由於現實生活中對機動便利的要求,便促成了草書體例的自然形成。

Ⅱ 草書分哪幾種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

1、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於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范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2、今草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據史書記載,今草為東漢張芝所創,世稱張芝為"草聖"。至東晉王羲之,博採眾長,以《十七帖》最為著名,是歷代草書之絕品。王羲之之子王獻之,隋代智永,唐代孫過庭、張旭、懷素等皆為草書大家。其中張旭、懷素二人尤見個性(俗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極大。

3、狂草,屬於草書最放縱的一種,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狂放多變,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

(2)草書的創造性體現在擴展閱讀: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採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盡管草書出現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准草書》。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片語)寫成一個符號。由於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盤」等都有草書詞聯符號。

現代人學習草書一般以今草為起點。普遍認同的草書寫法有於右任先生編著的標准草書(有同名字帖)。但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不贊成於先生搞標准草書,依他之見,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應多彩多姿,不必強求劃一。品讀古今作品,也「最忌偏於一好而排斥眾美」。

Ⅲ 草書基礎知識

今草的點畫
古人曾這樣概括草書「匆匆不暇草書」。今人對這句話也有多種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書寫草書,有人則認為是匆匆忙忙是寫不了草書的。我以為,對於掌握草書特有書寫規律而言,是要認真仔細鑽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這種規律,成竹在胸時,在書寫的時候總的節奏應該是匆匆不暇的,這樣才便於體現草書特有的飛動氣勢,尤其是狂草。
古人這句話,對於我們分析草書的點畫特點,加深理解點畫的處理內涵,是大有好處的。狂草的點畫猶如天馬行空,又如飛花散雪,某些點畫則如枯藤老樹,瀉瀑鳴泉,其神韻無窮。
宋代姜夔《讀書譜》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未嘗亂其法度。張顛懷素,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
這里很清楚地說明了草書的點畫和引帶游絲的關系。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孫過庭關於草書的點畫也有很精闢的見解:「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孫過庭《書譜》。)
在草書中,沒有筆直的豎畫和橫畫,在轉角時圓筆較多,鉤畫筆變化較多,撇和捺都可以處理成點。點畫相連也可以處理為堅畫和橫畫。
現將孫過庭《書譜》中的一些字作為例字加以講解。孫過庭草書直接取法王羲之,而且是墨跡本,便於我們體會了解點、畫和筆法動用及其變化。
1.點
①一筆點:今、分、雲、互、謝、驚
互字的點為橫寫的點,謝字的點為豎寫的點,其餘均為斜寫的點。其中分字的起筆和收筆都露出筆鋒即筆尖,今字的點收藏鋒,體現出不同的形態。另外由於草書的書寫特點之一是點畫相連,省略了不少筆畫,也就出現了以點代畫的情況。例如今字的亠、謝字的言、驚字的灬,都被寫成一點,十分簡練。
②兩筆點:易、小、英、不、諫、著
易的兩撇被寫成兩豎點,顯得十分生動,兩點之間相互揖讓,第一點起筆出鋒,收筆藏鋒;第二點起收都出鋒,互有變化。小、英的兩個點雖然中間有豎畫隔斷,但都相互顧盼,筆斷意連。著字的下面本是日字,但在這里用兩個豎點來處理,恰與上面的草頭兩點相呼應,既省了筆畫,又協調統一。諫字的兩點一個是豎點,一個是斜長點,既有所變化,又突出了氣勢,形成均衡之勢。
③三筆點:所、峰、體、端、挫、態、心
草書的筆畫相連也體現在點的運用上。比如三點水連成一條豎畫,尾端向右上挑。也可以寫成不向上挑的豎面。孫過庭的寫法比較認真,三點都交代出來了。
體、峰的三點寫法相同,都是第一點單獨寫,後兩點相連,但都相互呼應。所、峰、挫、態的三點寫法都相近。引帶關系清楚。但心字的寫法比較開放,第一點露鋒點成圓筆後,再轉鋒向右下過渡,稍稍停頓後再向右上挑,然後轉鋒,頓筆後向左邊出鋒收筆,整個過程既清楚,節奏又鮮明,形態也很好。
2.橫
草書的橫畫都不是很平的橫,而且也不宜過長。寫法往往根據字的結構而定。靈活變化,不拘一格。
①亦、態、息、點
前面講過,草書的特點是點畫相連,而且以點代畫、以畫代點的情況也十分常見。以上四個字都是以畫代點的字。
亦字的下半均用一橫畫聽取代,點的下面四點也是如此、態和息都是以橫畫代替心字的三點,但寫法都不相同,態的橫畫起筆重按,而收筆較輕,形狀像三角,息字的橫畫厚重,起收都回鋒重按,形狀梯形,其凝重的筆觸與上面靈動的筆畫形成對比。
②一、古、工、丁、士、七、是
一字如一條扁豆,兩邊露尖,全身飽滿,毫不板滯。而古字起筆一頓,十分有力,再向右側行筆時有個小弧度,最後則輕按收筆,這一筆與下面的口相協調,照應得體。
工字橫畫多有變化,上面一橫較規范,下面則與上面的豎筆相連,形成一條彎曲的弧度,強調了對立變化。
士字和七字的橫畫部是露鋒起筆,但士的橫畫顯得穩重,在它起筆後立即加重按筆,最後形成一個三角形,與下邊的一橫形成鮮明對照。
而七字的起筆則充滿動感,起筆輕按並向右下畫出一個孤;線,然後再向上行筆,最後重按收筆,這很大的起伏既充滿活力,又與下一筆豎彎相呼應
是字的橫畫寫法與上面幾個字的橫都不同,它起筆重按並露鋒,行筆很有力,收筆也回鋒重轉,整個橫畫像個平放著的S,但又和上下筆畫相呼應,筆斷意連,因此十分自然。
3.豎
①頃、糾、誚、往、也
草書中以豎筆代替其他筆畫的情況也很常見,以上五個字都是這種情況。
>6.挑
抗、勝、孰、據、揮
草書的挑筆也寫法不一,有的連帶,有的不連。如抗、孰、揮上下都與其他筆畫相連接。而勝字則成為向右上的挑點,據字的挑勢較明顯,也很飽滿。
7.鉤
①橫鉤
窮、學、賞、百、氣:
窮、學、賞都是寶蓋寫法,也都上下連帶。而氣和百的橫鉤筆畫都相同。
②豎鉤
乎、用、圖、偽、時:
以上都是右豎鉤。乎、用、圖均為方筆鉤,外角尖銳、有力,有的角度較小,有的角度較大。偽字為圓筆鉤,時字的鉤外圓內方,剛柔相濟。
③戈鉤
識、威、或、哉、成:
戈鉤的處理形狀也多種多樣。識字的鉤是較清楚、規范的。威字的鉤則變為重重的捺筆,而或字的鉤很像碑刻中的稜角分明的捺筆,都沒有出鉤。哉字和成字則恰恰相反,把戈鉤變成倒鉤,向左上鉤了。
④背拋鉤
規、繩、風、龜、既、究。
規字的背拋恰好相反寫成,背拋變成了向下回鉤。繩和風的鉤都差不多相同。龜字的鉤向右出,既字在收筆前略微向回鉤,形成不大的鉤。究字的鉤則直向上挑。
8.轉折
①轉
畫、有、南、速:
畫、有、速在轉時筆畫提按交代清楚,有輕有重,南字轉得較快,都是圓筆轉。
同、圖、屬、多:
同、圖、屬、多等字的轉都是方圓相濟、圓中寓。圖、屬兩字是轉中帶折,如圖的折筆即外口的最後轉折處,屬字的折筆上邊兩橫的連接筆處。
②折
行、調、書、際:
行的右上角、調的右半部周的右上角都是折筆,書的3個轉角和際的耳刀旁都是方折筆。
今草的結構
草書的結構原則是以刪繁就簡、連綿不斷、筆斷意連、書寫便捷而為目的。盡管歷史上各家草書的結構不盡相同,但草法的規律卻基本一致,有許多約定俗成的東西。因此,它的結構規律是嚴格的,正如前一節草書識辨中所提到的那些結構方法。
1.刪繁就簡,點畫相代
在諸種書體中,楷書是最規范、最標準的書體,行書則比楷書自由,增加了筆畫之間相連的游絲,但都省減了楷書中繁復和點畫,而草書更為省減、簡練,它的一畫可以代替四個點,一筆可以成一個字,可見其省略的程度,而且,草書可以用一點代替一畫,也可以用一畫代替幾點。在點畫那一節中,我們已經作過介紹。
2.圓轉連綿,一氣呵成
書的主要筆法是使轉,因此在書寫時點畫隨筆法的曲轉而運動。它的線條多為圓弧形,加上游絲牽引其間,所以寫出來圓圈較多,加上行筆流暢舒展,一筆甚至可以寫好幾個字,有時寫下來就圈圈相套,一氣呵成。
3.氣勢貫通,挪騰變化
由於草書的氣勢體現在一整篇上,對每個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對直和平穩,只要氣勢到了,上下有所呼應,整個看起來渾然一體也就可以了。因此,有時字的挪騰很厲害,並不是上下對齊,而且字的形態也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有些字單獨看是傾斜的,重心似乎不穩,但從整篇看則是均衡、穩定的。因此,草書從欣賞到創作,尤其是大草,都要從整篇出發,照顧全局。
草書的用墨和用筆
1.草書的用墨
書法的用墨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對於行草書,特別對草書而言,尤為重要。草書豐富的筆法就決定了與用墨的質量如何關系甚大,如果不講究用墨,草書的豐富筆法則很難得以表現,寫出黑乎乎的一片,就破壞了它的韻味。
市場上供應的墨汁含膠重,一般用來寫字都要加水後才好用。加水的多少要依宣紙的品種、滲水性能而定。生宣紙滲水較快,可加少量清水適量使用;熟宣紙滲水較少,則可少加些水。特凈皮、棉料等安徽宣紙紙質優良,涸滲效果也較其他紙要好,加水比例也要適量掌握為宜。現在的墨汁因系工廠生產,含有較多的膠質,在使用時顯然不如墨錠。墨錠研墨後的效果比墨汁更佳,墨色層次更豐富。如胡開文、曹素功及安徽的一些著名作坊生產的油煙、松煙墨錠均可使用。
草書的書寫速度較其他書體要快一些,而且運動感更強,加上筆法的多種運用,唯有使用較好的墨方能方便筆法的運用,適量加水後的墨較為潤澤,書寫時也不滯筆。反之,如果使用含膠重的墨寫草字,一是筆拉不開,粘連得厲害,二是寫幾畫墨就幹了,很難控制好筆鋒,也會影響創作或書寫時的情緒。
好的墨因為層次豐富,墨彩紛呈。尤其作草書時更便於寫出濃淡、干濕、潤燥、枯澀、淋漓等各種不同效果,更能使作品錦上添花。而有些低劣的墨汁烏而不亮,稍一兌些顏色就又灰又無層次變化,在選用時一定要認真區別。使用北京出品的中華墨汁或一得閣墨汁較好。
另外,在創作濃淡墨色對比較強烈的作品時,可使用宿墨,即放過一段時間的墨。這種墨的水和膠質沉積物逐漸分離開來,使用時用較硬的筆去蘸寫,就可產生十分豐富的墨色變化。
可以說,墨的使用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內容。許多青年朋友學寫字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執筆、間架結構和臨摹等方面而忽視了墨的運用。紙墨相發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這是我們學習草書時要引起注意的一個問題。
2.草書的用筆
掌握草書的用筆,首先要熟悉草書的結構。孫過庭說「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所謂使轉,其實就是筆法,結構決定了筆法,筆法反過來影響結構。
上面點畫一節中,其實說的就是筆法,怎樣取勢、怎樣入筆怎樣收筆,都講得十分清楚。但用筆則要根據點畫形狀去體會、熟悉。例如寫點,起筆露鋒,向下輕轉形成一個小弧度,即一個小圈,收筆時有的點藏鋒收,有的點出鋒收,根據字的需要而定。
寫畫的過程基本和點相同,要完成一個起行、轉、收的過程,但其輕重、急緩和方向則和寫點不同。而且有些豎畫和橫畫與上下筆相連帶,就減少了以上所說的基本動作,但都要注意使轉的方法。
草書的行筆切忌平塗直抹,線條過分均勻光滑,或書寫速度一味求快而忽略了應有的轉折、頓挫,形成上面所說的平勻光滑的線條,顯得字跡油滑、輕飄。反之,又要防止行筆過慢,線條臃腫肥大,顯得肉乎乎的。這兩種毛病,都使線條的質量不高,沒有力度和變化,是草書行筆的大忌。
還要注意的是筆畫的轉折處,有的是圓轉,即轉角是圓的;有的是方轉,即轉角是方的;方圓並用的也有,如外方內圓或內方外圓,這就看對筆的掌握熟練程度了。方圓兼施是較好的,一篇字中不可全是圓轉,可適當摻些方轉,以增加骨力。
總之,草書的筆法是最豐富的,中鋒、側鋒、方筆、圓筆、藏筆、露筆、按筆、提筆、挫筆、攪轉、翻筆等,是諸種書體中最集筆法大成的。因此,草書的筆法又是學習的關鍵,「草乘使轉,不能成字」。這一方面說的是結構規律,一方面也說明了草書的筆法之重要,如果筆法不正確,也就不成其為草書了。
要真正掌握草書豐富多變的筆法,就要嚴格按照草書的結構特點去琢磨筆法,切不可粗率了事,以為越草越好,結果把手練壞了。
臨帖和讀帖
學習書法的重要途徑就是對於古代優秀書法遺跡——傳本碑帖的臨摹的學習。書法藝術是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傳統藝術,要想學會並掌握它,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認真地、科學地對古代碑帖進行臨摹,是學習書法的惟一正確的道路。
當前,少數青年人不願花費苦功去臨寫碑帖,而去一味照搬所謂現代書法,搞些除了自己之外誰也難以辨讀,沒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創新,根本舍棄了書法藝術的基本組成要素,從而走上了歧途。
任何藝術,尤其是書法藝術,都有其特定的規律和創作規律,因此也就有其特定的學習手段和方法,不掌握這些規律,不學會這些方法,就無從去了解它,更談不上去駕馭它。歷史上得以流傳至今的碑帖、法書名跡等都是有著極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的寶貴遺產,也是古代大師們在立足書法規律基礎上的創新之作,因此得以流芳百世,經久不衰。
對於書法這門傳統藝術,只有老老實實地通過臨摹碑帖,才能學會它,並且在完全掌握,並能夠背臨後,才可能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而如果方法不當,或本人悟性不夠時,也未必能夠離開碑帖進入創作,也就更談不上形成自己的個性,再去創出新的風格了。
碑帖是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最好老師。再高明的老師也只能教會你執筆、運筆、臨摹、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知識和要領。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指路的作用,真正要臨好、學好書法,還得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而優秀的古代碑帖,是我們的無言之師,我們手頭擁有一批碑帖,可以隨時翻閱、臨摹和查找生字,通過它,可以解決許多疑難問題,既方便,又省時。
臨摹碑帖的第一步是要選好碑帖。究竟選什麼帖為好,這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由於脾氣、秉賦和興趣不同,每個人對碑帖的理解也不同。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
結束語
初學書法,用慣了鉛筆、鋼筆、圓珠筆之類的硬筆,乍用柔軟的毛筆,手顫抖,點畫軟弱,力不從心,結構也不甚合乎法度,這時有的人就心灰意懶,認為自己沒有寫字的天賦,就此擱筆了。實際上,這是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會遇到的情況。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此時切不可失去信心,半途而廢,必須立定腳跟,不怕挫折,不怕失敗,不怕嘲諷,用功愈勤。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定能駕馭這桀騖不馴的軟毫筆,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即便不是初學,而是有相當堅實基礎甚至在書法上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須無間臨池。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斷無成效。我本人就有過這樣的教訓。憶昔學書之時,每日黎明即起,染翰揮毫,寒暑無間,十數年間不可謂不勤不苦,楷書功底也算較深厚了。一次因公出差,半月未動筆墨。返京後一學員說「武」字之鉤總寫不好,我胸有成竹地調墨掭筆書寫範字,立刻感到手生,第一次未寫好,第二次竟仍未寫好,直至第三次才寫成功,不禁面有愧赧之色。自此以後,每次外出必攜紙筆,日日;臨池,從無間斷。
宋朝詩人陸游曾說:「功夫在詩外。」意思是說學做詩不要只在技法上尋章覓句,更要注重詩外功夫的修養。學習書法,不妨可以說:「功夫在書外。」書法離不開文字,「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懂點文字學知識對於學習書法尤其是學習篆書,是有益的。
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學書者具備些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就便於閱讀古代書法理論著述,提高自己的書法理論水平,了解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這對於學習書法無疑是大有稗益的。黃庭堅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清楊守敬在論學書應具備的條件時,也十分強調「學富」,他說:「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這話很有見地。
學習書法,具備一定的鑒別、欣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鑒別、欣賞能力高,就能趨優避劣,趨美避丑,不斷縮小手低與眼高的差距,不斷提高書藝;鑒別、欣賞能力低,良莠不分,出手即俗,甚至會出現以丑為美,揚丑棄美,致使丑怪叢生的現象。因此學書者可讀些美學書籍,以提高美學修養,增強藝術鑒賞力。
一切藝術都有相通之處,學習書法還應注意從書法的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如篆刻藝術以刀代筆,以石代紙,運巧思於方寸之地,變化萬端,奇妙無窮。懂點篆刻知識,對於吸取「金石氣」,對於章法布局也大有補益。其他如繪畫、雕塑、攝影、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形式,也能充實書法藝術的內容。傳說唐朝書法家張旭觀看舞蹈家公孫大娘劍舞而得其神,於是草書大進。這個故事頗能說明書法藝術與其他妹妹藝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關系。
總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掌握了基本技法以後,要想進一步提高書法藝術水平,應書外求之,注視字外功夫的修養,就字論字就會受到局限。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交流思想,通達感情,創造了語言。語言受時間和空間所限,不能傳之久遠,文字則應運而生。文字產生之初,不過是一種象形記事的符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字不斷充實完善,「六書」形成。而我們祖先在書寫文字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其中美的因素,並使之發揚光大,經過幾千年、若干代人的探索、挖掘、弘揚,逐步形成我國特有的書法藝術。今天書法藝術已愈來愈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和愛戴。學習書法,只有從用筆、點畫、結構、章法、墨法、氣韻等方面師承傳統,才能窺其門徑,進而登堂入室。而有些人將我國精深博大的書法藝術看得過於簡單,認為中國人都會寫中國字,聚墨成形,信筆作字,自認為已入書法之門;也有人楷書功底尚未深厚,不明草法,不知草訣,即奔龍走蛇,無端牽連,任意繚繞,故作新奇,時出怪筆,自詡為標新立異、破體創新,實則丑態百出,俗不可耐;還有人受異國某某流派影響,不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卻信手塗抹,滿紙污濁,還自鳴得意;更有人走回頭路,回到遠古時期依類象形的階段,畫一些非字非畫的東西,標榜為書畫同源、古為今用、現代書法,而一些報紙、雜志不加分辨,加以鼓吹,致使初學者迷途失路。俗話說「得病容易治病難」,初學者一旦染上此類追狂逐怪之惡疾,便難以治癒,有志學書者不可不警惕。
需要申明的是,我並非排斥、非難「現代書法」。筆墨當隨時代,書法藝術不應該也不可能一味追摹古人,抱殘守缺,而應與世推移,跟上時代潮流。我只是反對那種丟棄基本功、蔑視傳統、任筆成形的所謂現代書法。因為這種書法與真正的書法藝術毫無相通之處,並且易將初學者引入左道旁門。

Ⅳ 草書的分類有什麼

隨著書體的演進,草書可以分為章草(隸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類。

1、隸草

關於草書的起源有種種說法,但一致認為它與隸書同時產生,工整地楷寫即為隸書,急速地草寫即為章草,這一點可從《居延漢簡》中得到印證。

2、今草

今草是從章草衍進而成的。它與章草的不同處是:章草還保留著隸書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隸書的「雁尾」筆法,結體也由扁方趨於長方,橫勢改為縱勢,字與字之間也偶相連續,打破了章草每個字不相連續的規矩。

3、狂草

狂草即大草。懷素的《小草千字文》與《大草千字文》,不僅是字大字小之別,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縱逸奔放。大草用筆流暢跌宕、筆勢馳聚,字與字多連綿,即使不是筆筆連續,卻也筆斷意連、一氣呵成。其運動感與節奏感都極強,有震撼人們心靈的力量。

(4)草書的創造性體現在擴展閱讀

草書的首要特點是簡約,筆畫省而又省、簡而又簡。使轉忌橫平豎直,有稜有角,所以草書點畫線條的運動多呈圓弧形,這是行筆速度快而流暢所必然產生的用筆法。

草書連綿常數字為一筆,線條牽連不斷,有時兩三字連在一起,難以斷字,形態變化極為強烈,各種俯仰、疏密、向背、迎讓,參差的對比可以誇張到驚人的地步。

問題不在是否連綿,在於連的過程中在轉折等處是否有斷的意思,貴在能似斷似連,故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鐸的草書雖常十數字連綿不斷,而因其筆筆有交代而仍為後世所重。

草書結體為求簡約,其偏旁都用符號代替,使草書點畫的形態產生極大的變化,與楷、行書的結字有相當差距,這是草書結字的特點。

但草書還應受草法約定俗成的規矩制約,草法是有嚴格規則的,絕對不能信手畫符,隨心所欲,寫草書要有扎實的楷書基本功。

Ⅳ 草書有什麼特點

草書的特點是流跌宕落筆,運轉龍蛇;流懸腕中鋒,揮灑舞墨;流九霄拔勢,神閑張狂;流縱橫灑脫,一氣呵成;流懸岩掣電,放海之勢;流法度可為,天資稟賦;流結字貴奇,氣脈尤暢;流筆力筋節,承合轉換。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章草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有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有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的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5)草書的創造性體現在擴展閱讀:

一、草書歷史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二、發展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

Ⅵ 草書創作的要點

寫好草書的關鍵點

1.方與圓。方筆和圓筆是書法中常用的兩種基本筆法。兩者不同之處在於 :方筆需要做些提、按、頓、折動作,才能造就出見棱見方的效果 ;圓筆只需隨著筆的運行順勢圓轉而拐彎就行。方筆有明顯的節奏變化,顯得方折峻利,骨力外露,剛力遒勁 ;圓筆沒有明顯的節奏變化,顯得圓轉柔和,骨力內含,飛動流暢。它們各有所長,別有特點。在運用中不能偏頗走向極端。在一幅作品中,方筆與圓筆應自然地參和交替使用。可方為主,圓為輔,也可圓為主,方為輔。另外,方與圓是相對而言,有時方中帶圓,圓中帶方,寫出方圓之間的筆畫,要兼而有之,相得益彰。

2. 輕與重。輕與重既表現用筆也表現用墨,輕重也是相對而言,可是一個點畫,也可是一個字或連續幾個字。重者即筆墨加重,宛如千斤墜地,重兵把守,森嚴壁壘;輕者即筆墨放輕,好似蜻蜓點水,垂柳拂風,清風明月。重者一般是開篇字、重點字,具體哪個點畫、哪個字的輕重要根據書者性情高低,隨機書寫。總之,輕與重要交替使用,協調搭配,才能增強作品的節奏感。如唐代張旭《肚痛帖》。

3. 疏與密。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遠近,形成作品的疏密。疏密是結字與布白的主要表現手法,也直接影響書法藝術的效果。當疏不疏,造成堵塞,當密不密,必至調疏。如「畵」字九橫,應寫密些,「川」字三直應寫疏些。在作品中一個長豎,造成一片空靈,下面幾個字應寫得密些,這樣就可達古人講得「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形成疏密相間,遠近相生,虛實相應。要多觀察前人的墨跡與法帖,細心領會其疏密遠近之情理,久之則熟能生巧,乃盡其妙。

草書的意境與內涵

唐代草書歌把草書家在草書作品中創造的「類物象形」特質發揮到極致,在惟妙惟肖的描畫中給詩歌欣賞者帶來的是整體「意境之美」。所謂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的一個名詞。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在《文藝理論教程》中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

這里還必須了解與之相關的概念——意象。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徵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徵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境與意象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的關系應該包括兩層意思。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簡言之,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

Ⅶ 草書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在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中,篆、隸是古體,現在作為傳統書法還有它的藝術性,許多人還在研究和創作,但從字體演變來說,它很早即過時了,東漢以後就很少在實用。草書過於簡化,結體變得簡單和符號化了,加上草寫不易被人們認識,故不大適宜實用,更不便為大多數人認識,且難度很大,也不容易普及。不過,從書法藝術角度說,草書最富有生命感,最能反映作者的創作個性和思想情緒,在書法藝術創作中是最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感的一種書體。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書、楷書。在日常書寫時,由於楷書點畫要求嚴格,寫起來又慢,故在實用書寫時,往往不寫嚴格意義上的楷書,但作為書法學習者來說,又是必須練習的一種書體。通過練習楷書,掌握書法的結體和用筆的基本規律。而對行書來說,不論從藝術或實用,都是在普遍書寫的一種書體。這是因為行書這種書體,最適合實用,又具有藝術性,所以為書家喜愛,又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行書具有楷書的基本間架結構,又有草書簡潔流便的行筆和線條,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率意表情,生動流暢,富有藝術氣質,書法家和群眾都喜愛它。

行書的這種特點和藝術素質,吸引了許多書法愛好者,他們以為學習行書是比較容易的,掌握起來較快,又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於是臨摹了幾天范帖,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就開始創作行書了。自然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也不符合規范,更談不上藝術性,只是亂塗亂抹,自以為是,無風格神韻可言。有些人則只專心臨摹范帖,態度也很認真,下的功夫不少,但因為不懂得行書創作規律,所以創作時雖可做到幾分像范帖,但不能運用學到的傳統技法知識,創作出具有個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來。這都是由於認識和方法不對頭,越寫越陷入困境,走入歧途。

《宣和書譜·行書敘論》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這是說,隸書成為古體字以後,隸法已經過時,楷書過於拘謹,而草書又過於奔放,介乎這兩者之間於是產生行書。行書兼有楷書的,稱為楷行書,行書兼有草書的則稱為行書或行草。可見,行書是吸取楷書、草書而形成的一種書體,或者說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書體稱行書。這種書體,沒有嚴格固定的結體,雖有楷書的成份,但結體更加省略簡潔,寫法更加簡便,吸取了草書的簡捷結體和使轉連帶的寫法。如果楷書成份多,接近楷書的稱為楷行書;接近草書,草書成份多,則稱為草行書。這種行書體的出現,最早也是因實用的需要而來的。實用有不同場所,不同場所就出現不同的寫法。嚴肅的場所,自然應該用當時的正書、真書(楷書),日常較為隨便的場合,為了省時省力,寫起來就需簡便而比較快速草率,這似乎是一種合乎情理的自然現象。行書從實用開始,後來發現這種書體不僅便於實用,而且也很有藝術性,故日漸時行了,寫的人越來越多。行書既然是這樣一種書體,其結構、筆法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規律。有接近楷書的行書,如歐陽詢的《千字文》(圖1,局部),結體雖是楷書結構,但屬行書用筆,它不似楷法那樣逆筆停頓,收筆頓挫,而是順筆而入,行筆連帶,雖有所停頓,隨即迅速收筆或轉筆連帶,這是行書行筆的特點。有接近草書的,草書成份多,楷書成份少,即是行草書。如顏真卿的《江外帖》,帖中雲:「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諸州水並湊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沒溺,賴劉尚書與拯,以此人心差安。不然,僅不可安耳。真卿白。」(圖2)又如宋代米芾《張季明帖》,帖中雲:「余收張季明帖雲,秋(氣)深不審氣力復何如也,真行相間長史世間第一帖也。其次賀八帖,余非合書。」這兩帖都是草書成份多,許多字都是草書結體,如《江外帖》中的「最、年、諸、州、並、此、書、心、然、安、耳、真卿」等字,均是草體和草寫。米芾《張季明帖》中的「氣力復何如也」(圖3),連續運筆,線條連貫,一氣呵成,可稱「一筆書」,全是草書連綿筆法,而結體則基本保持楷體。還有一種行書,以行楷為主,偶然滲進草書,形成行書草書的鮮明的變化,早期的行書常出現這種寫法,如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書。王羲之的《孔侍中帖》、《喪亂帖》就是這樣,其「奈何」、「不知」等字(圖4)都屬草書的寫法。又如《孔侍中帖》中的「復問」(圖5)等字也都是純草書寫法。這種行書形式,行草書相間,顯得對比鮮明,有輕重節奏的變化。還有一種行書,楷行書間架中帶有草書結體和寫法,如王羲之《蘭亭序》字體中的連帶和省筆的寫法(圖6)。這可以說是一種較標準的行書體。所以,行書雖然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但是,在每個書者來說,又有自己的寫法,或偏楷體,或偏草體,或楷行並用,或行草並用,或較標準的行書體。行書具體寫法中的這種變化,是與每個時代的時尚和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對行書的理解和對書法藝術所下的功夫分不開的。

劉熙載的《藝概》中說;「知真草者之於行,如繪事欲作碧綠,只須會合青、黃,無庸別設碧綠料也。」劉熙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真、草、行三體的關系,猶如繪畫中的碧綠色,只須合青色、黃色即會出現碧綠色,不必專門設一種碧綠顏料。換句話說,劉熙載認為寫行書,只要精通楷書和草書兩體,融合在一起寫即能成為行書,用不著專門學行書。這話從理論上說自然合理。但在實踐上說,兩者結合也需要有一個過程。且楷書和行書在結體、用筆上畢竟不同,有很大差異,也需要變化,並不能將楷草兩體機械結合即可成行書體,故學行書不論在結體和用筆上都需要獨立進行練習和研究,才能寫得好。當然如果學好楷書和草書,學好行書就會快得多。張懷在《六體書論》中講到真、行、草書體的特點和趣味不同時說:「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其於舉趣,蓋有殊焉。」真書即楷書如立,即嚴肅而處靜態。草書如走,即比較快速,處在一種動態。行書貴行,行則不同於立,也不同於走。行不同於走的速度,徐徐而行,即筆毫常處在行動的狀態,起收筆無停頓很久的動作,意到即動,或連帶,或提筆縈帶,即上一筆和下一筆起收筆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或實或虛的聯系。同時,在結體上又具有草書的簡便結構,把楷書中重復筆畫加以省損,又加上連帶變形等方法,加速書寫的速度,這就造成行書之行的特點。「趨變適時,行書為要。」它利於實用,又能在藝術上減法盡意,動靜結合,虛實變化,形成節律韻味。「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比楷書放縱,比草書又收斂,有靜有動,有繁有簡,意趣無窮。行書的結構和連帶運筆使線條構成各種藝術形態,是便於藝術創作的一種書體。充分理解和認識行書的特點,是我們寫行書的首要課題。只有對行書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書寫時才能掌握其結體與筆法的特點和創作的要領。

Ⅷ 黃庭堅的創造性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

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

黃庭堅有句話「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說得恰到好處。

黃書中最奇偉、成績最突出的是草書。他得筆法於張旭、懷素,特點為用筆瘦勁婉美,雄放瑰奇;體勢縱橫開闔,奇姿危態百出。特別是狂草,他用筆圓轉飛動,使用點子和斷筆特多;不求每行的陡直,只求通盤的氣勢連貫。聯綿飛舞中,又富有節奏之美。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參考資料中有其書法作品展示。

Ⅸ 草書產生的因素是什麼

是中國文化積淀的爆發,是書法藝術走向完全成熟的必然產物。它的因數是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字到了楷書的出現已經完全成熟,無暇可擊。這時不管理論和經驗經過人們漫長的實踐和總結,已經是非常成熟,這個時候草書的草書是歷史的必然。

Ⅹ 草書的根本特點是什麼和什麼,所謂"草法"是哪四種

草書,是人們為了書寫便捷而創造的一種筆畫連綿、結構省簡的字體。草之本意,在古時含有草率、急就、草創、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 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年內草三大階段。
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說是東漢章帝愛好這種書體,因而得名。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習慣上,我們把今草直接稱為草書。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 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據史書記載,今草始創於漢末的張芝。然而,從流傳下來的他的作品來看,不盡可靠。普遍地認為,晉代的王羲之是草書的集大成者,由於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功績,人們將他奉為「書聖」。
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 大草或狂草。
在唐朝中期出現了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顛狂。狂草不計一筆一字的工拙,力求氣勢暢達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羈。它的創始人可以算是張旭。其次是懷素和尚,他也是一個狂草書家。書法史上,將張旭和懷素稱為「張顛懷狂」。

閱讀全文

與草書的創造性體現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