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字是誰發明的除了倉頡

漢字是誰發明的除了倉頡

發布時間:2021-06-15 15:27:36

⑴ 中國古代造字的人,(除了倉頡!!!)

一、伏羲造字

伏羲造字是漢字起源傳說中最早的。

伏羲是古代傳說中先於黃帝和神農的君主。《史記》對伏羲的記載是:「人生之始也,與禽獸無異。知有母不知其父,知有愛而不知其禮。卧則吱吱,起則吁吁;飢則求食,飽則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網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故曰伏羲氏。養犧牲為庖,又曰庖羲氏。」《通鑒綱目》記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史記》中還說:「太昊(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紋)章,地應以龍馬負圖。於是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傳說中的伏羲氏的領地在現在的黃淮流域,從這一帶遺留至今的古代繪畫和墓葬繪畫中,到處都能看到古代遺留下的大鳥的圖騰,這是伏羲氏後代的標志。這說明在遠古時期,大約在一百萬年至六千年前,一個以鳥為圖騰的部族已經在中、東部興起,「氏」可能是他們中心氏族的名字,後來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壯大為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體。所謂伏羲造字之說,就是指伏羲聯盟體的一支東夷人,他們在進入龍山文化時期(約七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文字創造活動。

伏羲氏造書契的傳說,說明在古代的伏羲氏部落中,已開始了紋文記事和所謂的圖畫文字和圖示文字即使用表意符號記事。

在一萬年至六千年前的中國大地上,象伏羲氏部族這樣的聯盟體很多,最強大的除了神農氏以外,還有少典氏、有熊氏等。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是文字逐步形成和正式創造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各個部族都在創造自己的文字。

⑵ 除了倉頡還有誰創造了文字

1、嬴政造字
傳說,秦始皇的「秦」字原來不是這樣寫,而是寫作「琹」。嬴政先後消滅齊、楚、燕、韓、趙、衛六國,統一中國,非常高興,他自以為沒有誰比自己功勞更大的了,怎麼能容兩個王來平分權力呢。嬴政認為琹是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於是,他決定重立國號,動了很多的腦筋,想用一個更有意義的國號來代替琹國。他問大臣:「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心想眾臣會說:「您的功勞最大。」然後再討論用什麼國號更有意義,眾臣沒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異口同聲:「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勞大小《春秋》上都有記載」,誰知歪打正著,嬴政一聽來勁了,大笑說:「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以代『琹』」說著提筆寫了一個「秦」字,從此,便立國號為秦。嬴政則自稱秦始皇。一個新字「秦」代替了原來的「琹」。

2、楊堅造字
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隨國公,於是當他建立新王朝後按照慣例也就准備取「隨」作國號,他覺得,「隨」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穩定之意。可臨時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還要遵循慣例,這可把三公九卿給急壞了,就在這時隋文帝乾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個新字「隋」,也能象徵新王朝新氣象!大臣均稱好,就這樣,新國號定了下來。

3、武則天造字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武則天是天縱之才,雖不曾好好讀過書,不但能問政治國,而且自己還造出十八個新字,現在除了「曌」,因為駱賓王那篇著名的《討武曌檄》被人所知外,其餘都已灰飛煙滅。她還把好端端的「國」字中間改為「武」字,後一想又不對,自己姓武,這不是把自己關到牢里坐以待斃嗎?又趕緊下令廢止。

4、劉岩造字
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唐末,南方閩一帶有許多地方勢力。商人後裔劉謙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出任封州(治所在今廣東村川)刺史,成為嶺南強有力的勢力。劉謙死後,長子對隱官拜嶺南節度使,成為一方藩鎮。據傳,隱有庶弟岩,岩生而怪,隱之正妻韋氏欲殺其母子,見岩而懼,乃殺其母段氏,養岩為己子。劉岩為人兇殘且自卑,以殺人為樂事,歐史曰:「龑性聰悟而苛酷,為刀鋸、支(肢)解、剔刳之刑,每視殺人,則不勝其喜,不覺朵頤,垂涎呀呷,人以為真蛟唇也。」朱梁末帝貞明三年八月十六日(公元917年9月5日),劉岩稱帝,國號議,改元乾亨,這就是五代史上的南漢。
乾亨,有《易經》第一卦「乾」名,又有該卦四大吉「元亨利貞」之「亨」,可見劉岩迷戀易學。乾亨九年(公元915年),有白龍現於三清殿,乃改元白龍,並更名為「劉龔」,以應祥瑞。聞胡僧有言「滅劉氏者龔也」,再更名為「劉龑」。「龑」字為其生造,音「儼」(歸岩之音而變其字),取《易經》乾卦中「飛龍在天」之意。

找到了幾個帝王造字的傳說

其實,倉頡只是神話傳說。造字的不會是一個人,因為這是一種自發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政治行為,所以流傳下來的故事會是多種多樣的,不過倉頡的故事最出名~

⑶ 漢字是怎麼來的,是誰發明的(除了倉頡外)

我只知道怎麼來的!
是從鳥的足跡,和交叉線條來的,
人們用刀在龜甲和獸骨上寫。
、、、、、、、
寫在竹子上,
蔡倫發明紙,在紙上寫。

⑷ 漢字的來歷,除了倉頡造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參考資料: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言時間: 11-9 21:06 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漢字以象形文字為特徵而在人類語林中獨樹一幟,它在文字、語言上的優點,也正在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漢字起源於何時,又是誰創造的,至今並沒有一致的說法。
《世本》、《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古文獻,都說漢字是在黃帝時代由倉頡、沮誦兩人創造的。許慎《說文解字》試圖作出比較圓通的解釋,認為伏羲作八卦「以垂憲象」,啟發人們根據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號。神農氏時代「結繩而治」,但庶事繁多,終於不能滿足。在黃帝時代就出現了倉頡,,「見鳥獸蹄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並說倉頡初造書契時,「依類象形」謂之文,後來形聲相益謂之字。經過長期演迸發展,總結成構成漢字的六種方法,稱為「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元命苞》則說,倉頡仰觀星象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甚至手掌紋路等,都是他據以創作文字的基礎。在近代文字學建立以前,《說文解字》有關漢字起源的學說,無疑是最權威的。』
然而,《尚書孔傳》和《拾遺記》則說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文籍也在他那個時代興起,這顯然要比黃帝時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經學六變記》提出另一種看法,認為漢字實際上是孔子親手制定的。幸好此書流傳不廣,而且用—骨文的發現迅速粉碎了這種神化孔子的說法;甲骨文韻設現也動搖了《說文解字》有關文字起源酌傳說:對傳說的「六書」理論也提出了各種質疑。
隨著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的發現,不少專家認為那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根據考古發現,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有些確實非常接近於文字,特別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圖形被釋讀為斤、戌、炅、炅山或斧、錛、旦等,於是人們認為中國文字起源於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論,現有陶符接近漢字的還不多,而且能釋讀的更少,漢字起源於陶刻符號的結論似乎過早,不過陶刻符號的發現和釋讀,畢竟使人們看到了解決漢字起源問題的曙光,人們寄希望於有更多的出土資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發言時間: 11-8 20:43 造字原理: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

⑸ 漢字傳說(除了倉頡造字)

一、伏羲造字

伏羲造字是漢字起源傳說中最早的。

伏羲是古代傳說中先於黃帝和神農的君主。《史記》對伏羲的記載是:「人生之始也,與禽獸無異。知有母不知其父,知有愛而不知其禮。卧則吱吱,起則吁吁;飢則求食,飽則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網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故曰伏羲氏。養犧牲為庖,又曰庖羲氏。」《通鑒綱目》記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史記》中還說:「太昊(伏羲)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紋)章,地應以龍馬負圖。於是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畫八卦,卦有三爻,因而重之,為六十有四,以通神明之德。作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傳說中的伏羲氏的領地在現在的黃淮流域,從這一帶遺留至今的古代繪畫和墓葬繪畫中,到處都能看到古代遺留下的大鳥的圖騰,這是伏羲氏後代的標志。這說明在遠古時期,大約在一百萬年至六千年前,一個以鳥為圖騰的部族已經在中、東部興起,「氏」可能是他們中心氏族的名字,後來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壯大為一個統一的部落聯盟體。所謂伏羲造字之說,就是指伏羲聯盟體的一支東夷人,他們在進入龍山文化時期(約七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文字創造活動。

伏羲氏造書契的傳說,說明在古代的伏羲氏部落中,已開始了紋文記事和所謂的圖畫文字和圖示文字即使用表意符號記事。

在一萬年至六千年前的中國大地上,象伏羲氏部族這樣的聯盟體很多,最強大的除了神農氏以外,還有少典氏、有熊氏等。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是文字逐步形成和正式創造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各個部族都在創造自己的文字。

二、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是漢字起源說中最為流行的。

關於倉頡造字有兩種傳說:一說倉頡是伏羲時代的記事官,伏羲造書契,倉頡即是創造文字的專職官員;另外一種說法是,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傳說中的倉頡,聰穎過人,面生四目,上能觀日月星辰的變化,下能察山川風雨的演相,他受到自然萬物的形跡的啟發,體類象形,合類會意,因而創造出了漢字。倉頡造字成功後,神鬼驚嚇得在黑夜裡哭叫,老天感動得為他下了一場穀子雨——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即源自於此。

關於倉頡造字之說,古代許多著述有種種記載。《史記·五帝本紀》介紹,倉頡是黃帝的左史大夫,是他受命創造了文字。《漢書·藝文志》也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楊雄、杜林分別著有《倉頡訓篡》。《說文·序》中也有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經過歷代文人的多次神化和杜撰,倉頡的傳說越來越具體,就連倉頡的家鄉也有多處,其中就有陝西省白水縣的史官鄉。全國的倉頡墓也有三處:陝西省白水縣一處,山東省東阿縣(現陽谷境內)一處,山東省壽光市西郊一處。

倉頡造字的傳說有多少可信度呢?漢字真的是倉頡創造的嗎?歷代研究文字的學者大多認為,漢字不可能由一個人來創造,而是由千百個倉頡式的人物共同完成的,這從甲骨文繁多的異體字中也可看出,漢字絕非由一人創造。倉頡之所以傳名後世,是由於他做了文字的搜集、整理、統一的工作。倉頡不過是文字發展史上處於官方造字時期的代表人物而已。

黃帝統一天下後的左史官員倉頡可能是有的,但「倉頡」這個人名很可能是後人給起的。原始人並沒有明確的名字,傳說中上古人物的名字,都是後人根據其特徵、特別是根據他發明創造的功績另起的名字。例如,「有巢氏」發明建造房屋,「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烈山氏」發明烈山造田,「神農氏」 教民農耕等等,《周禮》所謂「先牧」、「先炊」、「先卜」、「先巫」、「先嗇」「馬祖」、「田祖」、「先蠶」、「先師」、「先造食者」之類,也都是同樣性質的名字。由此推測,「倉頡」也很可能是同樣性質的名字。有學者認為,從古音看,契與頡近音,倉頡也許就是「創契」的意思。如果這個推測不錯,那麼,所謂「倉頡」也許就是後人對最早的文字整理者、黃帝史官的追稱。

有關倉頡及倉頡造字的傳說盡管不完全可信,不過,從多方考量來看,還是和實際情況吻合的,大致印證出文字起源的年代。原始造字時期,距今至少有六千年了,而官方造字運動,則是在夏朝以前的黃帝時期。

⑹ 漢字是誰發明的

■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 而繁體中文,就是『倉頡』所發明的喔!
古文全都是繁體字喔!(注2)

※※

(注1)結繩記事:上古沒有文字時,在繩上打結做為記住事情的方法,為漢字最早的起源之一!

(注2)古時候,由於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凡事都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情。一天,倉頡請一位名叫「二木頭」的屬下用一匹馬去換二輛車回來,而二木頭將繩子的一頭打了一個結,再將繩子的另一頭打了二個結後、便牽著馬往市場出發,二木頭找到了賣車的老闆後,將帶去的二匹馬換了一輛車後,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向主人交差。然而,回去之後,倉頡一看、怎麼他交代換二輛車、卻只換了一輛車回來…,心理正納悶究竟是怎麼回事,打算好好問問二木頭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哇!原來二木頭雖然將繩子打了結,但是卻將要買的東西記反了,將原本「一馬換二車」記成了「一車換二馬」了,白白讓市場老闆賺了一匹馬呢,搞得大家錯誤百出、人仰馬翻,也讓倉頡大人傷透了腦筋呢!由於吃過這種苦頭,倉頡心想,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倉頡每天在沙地上塗塗寫寫,很是懊惱…,有一天,倉頡看到了掛在窗檯上的一串魚,突然心生靈感,咦!聰明的倉頡靈機一動,腦中漸漸浮現出類似『魚』的象形文字,一連串的文字又一一浮現腦海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就是『日』字、田地就代表了『田』字,還有『口、目、耳』也是由圖形轉變而來的文字,他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圖形代表它的意義,由景物轉變成的文字叫「象形」字,真是太妙了!

倉頡自言自語道: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裡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做「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而「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意思,像是上和下,兩個人拿刀互斗就是『斗』字;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是鯉,把里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另外還有「轉注」字,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是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借作別的意思,像是考和老!倉頡拿起樹枝在地上塗塗畫畫,也越來越有心得,終於發現了用文字記事的訣竅及要領,就是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叫做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一旁的大龍及小太極直呼中國字真偉大,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

倉頡會造字的消息傳到宮中,有一天,黃帝召見倉頡進宮,倉頡便向皇上一一說明了文字的由來和代表的意義:「太陽剛剛升起,就是『旦』字;他又畫了一個「手」字、加了一個「目」字,把手放在眼睛上,手加目,就可以變成『看』字」。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便請倉頡以後專心的造字。之後的每一天,倉頡便更用心、也更積極的創造出更多的文字,以造福大眾,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字的起源!

⑺ 除了倉頡,還有誰造了文字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鍾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准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一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准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台灣等地仍可見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規范,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一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轉注」,漢代許慎對它的解釋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這個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這三種說法都不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形)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甲骨文中的「母和女」 「帚和婦」等等。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閱讀全文

與漢字是誰發明的除了倉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