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信息發明者

信息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6-15 09:04:25

① 是誰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

② 近代信息技術代表人物和發明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到6年的時間,俄國的波波夫、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播,其他的無線電技術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1904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體。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1907年美國物理學家德福萊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美國電氣工程師阿姆斯特朗應用電子器件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裝置。192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無線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事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收音機成為人們了解時事新聞的方便途徑。1924年第一條短波通信線路在瑙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建立,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和第一條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也促使圖像傳播技術迅速發展起來。1922年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羅.法恩斯沃斯設計出第一幅電視傳真原理圖,192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被裁定為發明電視機的第一人。1928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茲沃爾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並同工程師范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方式的電視發送和傳輸。1935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設立了一座電視台,次年就成功地把電視節目發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茲沃爾金又製造出第一台符合實用要求的電視攝像機。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美國無線電公司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電子管彩色電視機。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發明了高靈敏度攝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決了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超短波轉播站,電視迅速普及開來。
圖像傳真也是一項重要的通信。自從192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第一部實用的傳真機以後,傳真技術不斷革新。1972年以前,該技術主要用於新聞、出版、氣象和廣播行業;1972年至1980年間,傳真技術已完成從模擬向數字、從機械掃描向電子掃描、從低速向高速的轉變,除代替電報和用於傳送氣象圖、新聞稿、照片、衛星雲圖外,還在醫療、圖書館管理、情報咨詢、金融數據、電子郵政等方面得到應用;1980年後,傳真技術向綜合處理終端設備過渡,除承擔通信任務外,它還具備圖像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成為綜合性處理終端。靜電復印機、磁性錄音機、雷達、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

此外,作為信息超遠控制的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遙控是利用通信線路對遠處被控對象進行控制的一種技術,用於電氣事業、輸油管道、化學工業、軍事和航天事業;遙測是將遠處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如電壓、電流、氣壓、溫度、流量等變換成電量,利用通信線路傳送到觀察點的一種測量技術,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業;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測量技術,在高空或遠處利用感測器接收物體輻射的電磁波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或能夠識別的圖像或電子計算機用的記錄磁帶,提示被測物體一性質、形狀和變化動態,主要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事業。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事、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改進。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進一步促使電子計算機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半導體材料,用它製成晶體管,替代了電子管。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坦發明了晶體三極體,於是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晶體管計算機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樣的真空電子管產品。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微電子技術誕生了。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塊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個晶體管的線路。1977年美國、日本科學家製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現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標志。
為了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單一計算機很快發展成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數據共享。通信介質從普通導線、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光纖導線、光纜;電子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也飛速發展起來,掃描儀、繪圖儀、音頻視頻設備等,使計算機如虎添翼,可以處理更多的復雜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使計算機具備了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影視等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標志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

③ 遠古時候信息傳遞方式的主要發明人是誰

無法考證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它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狼煙(烽火)。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④ 手機簡訊是誰發明的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紐約街頭,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並打了一通電話,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側目。這個人就是手機的發明者馬丁·庫帕。當時,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

這世界上第一個行動電話是打給他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對方當時也在研製行動電話,但尚未成功。庫帕後來回憶道:「我打電話給他說:『喬,我現在正在用一部攜帶型蜂窩電話跟你通話。』我聽到聽筒那頭的『咬牙切齒』——雖然他已經保持了相當的禮貌。」

到今年4月,手機已經誕生整整31周年了。這個當年科技人員之間的競爭產物現在已經遍地開花,給我們的現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馬丁·庫帕今年已經74歲了,他在摩托羅拉工作了29年後,在矽谷創辦了自己的通訊技術研究公司。目前,他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丁·庫帕當時的想法,就是想讓媒體知道無線通訊——特別是小小的移動通訊手機——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他還希望能激起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的興趣,在摩托羅拉同AT&T(AT&T也是美國的一家通信大公司)的競爭中,能支持前者。

其實,再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手機這個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試制的。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究人員只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

一直到了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才開始對這種技術感興趣起來。當時,AT&T出租一種體積很大的移動無線電話,客戶可以把這種電話安在大卡車上。AT&T的設想是,將來能研製一種行動電話,功率是10瓦,就利用卡車上的無線電設備來加以溝通。庫帕認為,這種電話太大太重,根本無法移動讓人帶著走。於是,摩托羅拉就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規定移動通訊設備的功率,只應該是1瓦,最大也不能超過3瓦。事實上,今天大多數手機的無線電功率,最大隻有500毫瓦。

從1973年手機注冊專利,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出第一台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重量達3公斤,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

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誕生於1987年。與「肩背電話」相比,它顯得輕巧得多,而且容易攜帶。盡管如此,其重量仍有大約750克,與今天僅重60克的手機相比,像一塊大磚頭。

從那以後,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1991年時,手機的重量為250克左右;1996年秋,出現了體積為100立方厘米、重量100克的手機。此後又進一步小型化、輕型化,到1999年就輕到了60克以下。也就是說,一部手機比一枚雞蛋重不了多少了。

除了質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現代的手機已經越來越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了。除了最基本的通話功能,新型的手機還可以用來收發郵件和短消息,可以上網、玩游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這是最初的手機發明者所始料不及的。

在通訊技術方面,現代手機也有著明顯的進步。當庫帕用行動電話打通第一個電話時,他可以使用任意的電磁頻段。事實上,第一代模擬手機就是靠頻率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用戶的不同手機。第二代手機——GSM系統則是靠極其微小的時差來區分用戶。到了今天,頻率資源已明顯不足,手機用戶也呈幾何級數迅速增長。於是,更新的、靠編碼的不同來區別不同手機的CDMA技術應運而生。應用這種技術的手機不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更好,還能減少輻射,可稱得上是「綠色手機」。

⑤ 手機簡訊發明於什麼時候

1984年,芬蘭工程師馬柯能發明了簡訊服務,但世界上第一條手機簡訊誕生於1992 年 12 月 3 日。當日,英國沃達豐公司的工程師尼爾?帕帕沃通過 GSM 網路在電腦端向行動電話發送了世界上第一條簡訊。

⑥ 從古到今人類發明的信息技術主要有哪些

從古至今,人類共復經歷了五制次信息技術的重大發展歷程,依次是:語言的使用—文字的出現和使用—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網路技術的普及應用。

電報、電話、電視等現代通訊技術的創造。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這些發明創造,使信息的傳遞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加快了信息傳輸的速度,縮短了信息的時空范圍,信息能瞬間傳遍全球。

(6)信息發明者擴展閱讀

語言的創造從猿向人轉變時發生。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語言,獲得了人類特有的交流信息的物質手段,有了加工信息的特有的工具概念。

文字的發明發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它使人類信息傳遞突破了口語的直接傳遞方式,使信息可以儲存在文字里,超越直接的時空界限,流傳久遠。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是在封建社會發生的變革。這一發明擴大了信息的交流和傳遞的容量和范圍,使人類文明得以迅速傳播。

⑦ 手機簡訊誰發明的

行動電話,或稱為無線電話,通常稱為手機,原本只是一種通訊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稱,是可以在較廣范圍內使用的攜帶型電話終端,最早是由美國貝爾實驗室在1940年製造的戰地行動電話機發展而來。
1958年,蘇聯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發明了ЛК-1型行動電話,1973年,美國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業化手機。
世界第一台手機是誰發明的
如果追溯我們會發現,手機這個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是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試制的。1940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謂的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咳嗽敝荒馨閹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
1973年4月,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機。當庫帕打世界第一通行動電話時,他可以使用任意的電磁頻段。事實上,第一代模擬手機就是靠頻率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用戶的不同手機。第二代手機——GSM系統則是靠極其微小的時差來區分用戶。到了今天,頻率資源已明顯不足,手機用戶也呈幾何級數迅速增長。於是,更新的、靠編碼的不同來區別不同的機的CDMA技術應運而生。應用這種技術的手機不但通話質量和保密性更好,還能減少輻射,可稱得上是「綠色手機」

⑧ 簡訊是誰發明的

1992年,當世界上第一條簡訊在英國沃爾豐的GSM網路上通過PC向行動電話發送成功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當初這項由電信運營商為解決手機話費過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務,這個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個通訊交流的東西,竟會在多年後對人們的經濟文化生活,甚至對政治都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編輯本段]簡訊的發明及發展 手機簡訊的發明人是芬蘭人,因為北歐人的感情比較含蓄,不喜歡通過電話來表達,於是就突發奇想發明了簡訊。網上有人說簡訊的發明者是美國人馬丁·庫珀,他是摩托羅拉的員工,發明的是手機,不是簡訊. 世人把1973年第一部手機的問世歸功於當年的摩托羅拉總設計師馬丁·庫珀,而直到將近20年之後手機最具價值的一項附加服務簡訊才宣告誕生。1992年,Acision公司將首套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re(SMSC)短消息服務中心系統投向市場,而當初其設計目的則主要是為了調查和改善發展中手機市場的可靠性,隨後挪威的本土電信Telenor公司成為了SMSC的第一家簽約公司。 從最初簡單的"SMSC box"到現在的Acision IP SMSC系統,Acision公司將簡訊息文字服務的單路處理速度提升到了16,000條每秒,而其上限永無止境。基於對目前技術發展水平的預期,Acision公司未來的IMS-enabled平台將能為用戶提供更高品質服務的同時降低費用支出,對市場來說這項技術的價值不可估量,SMSC的創新永遠不會停止。 1992年,SMSC 1.0版本只具備每秒鍾處理10條簡訊的能力,直到1999年業內才算見到了第一套高速SMSC系統,Acision公司將其處理能力提升到了500條每秒,而目前最新的Acision IP SMSC系統又將這一數字提升了32倍。 盡管移動市場發展飛速,不過簡訊仍然是其最重要的一項附加價值服務。據此前IDC公司統計,文字簡訊仍是亞太地區手機用戶普及率最高的一項移動服務,即使在簡訊的發展中市場,例如西歐簡訊服務的使用率也達到了90%。 Acision公司的市場部經理Steven van Zanen表示:「簡訊對於這個星球上的幾乎所有移動網路服務商的收入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短消息服務中心系統的15年發展歷程中,簡訊取得了全面的成功。不過,我們的任務仍然沒有完成,Acision將堅持對自己系統進一步提升,提供更新更尖端的技術以保持我們在這一行業15年來的領先地位。」 1992年,世界上第一條簡訊在英國沃達豐的網路上通過電腦向手機發送成功,從而宣布手機簡訊誕生。至於中國的第一條簡訊誕生於何時何地已無從知曉,但據考證,中國的移動通信網路早在1994年就具備了簡訊功能,只是那時有手機的人根本不需要它罷了。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從1998年開始,移動、聯通先後大范圍拓展簡訊業務:2000年,中國手機簡訊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4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於是簡訊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第五種傳播工具,「信生活」的提法也因此誕生;於是從1998年至今,七年的時間里,不管你願意與否,簡訊已逐漸走入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生活也因簡訊而改變著。

⑨ 信息技術的發明人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於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

閱讀全文

與信息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